1.可以作为对联的诗句李白诗句对联: 上联:桂子落秋月 下联:荷花羞玉颜 上联:天长落日远 下联:意重泰山轻 上联:闲吟步竹石 下联:长醉歌芳菲 上联:心悬万里外 下联:兴在一杯中 上联:秀句满江国 下联:芳声腾海隅 上联:死生一度人皆有 下联:意气相倾山可移 上联:浣溪石上窥明月 下联:向日楼中吹落梅 杜甫诗句对联: 上联:倚杖看孤石 下联:开林出远山 上联:甘从千日醉 下联:耻与万人同 上联:穷愁但有骨 下联:诗兴不无神 上联:闻说江山好 下联:终嗟风趣频 上联:万里秋风吹锦水 下联:九重春色醉仙桃 上联:不知明月为谁好 下联:更有澄江销客愁 上联:侧身天地更怀古 下联:独立苍茫自咏诗 上联:歌词自作风格老 下联:诗卷长流天地间 2.描写春节对联古诗田家元日 (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卖痴呆词 (唐)范成大 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 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除夜 (唐)来鹄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元日 (北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守岁 (北宋)苏轼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 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元日·玉楼春 (北宋)毛滂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 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 醉乡深处少相知,只与东君偏故旧. 除夜 (南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拜年 (明)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已酉新正 (明)叶颙 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 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 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态多; 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 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 ** 共庆新年笑语哗,红岩士女赠梅花; 举杯互敬屠苏酒,散席分尝胜利茶. 只有精忠能报国,更无乐土可为家; 陪都歌舞迎佳节,遥视延安景物华. 春节看花市 林伯渠 迈街相约看花市,却倚骑楼似画廊; 束立盆栽成列队,草株木本斗芬芳. 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欲狂, 正是今年风景美,千红万紫报春光. 守岁 唐·李世民 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 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 其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对联 百年天地回元气 一统山河际太平 横批:国泰民安 百世岁月当代好 千古江山今朝新 横批:万象更新 春花含笑意 爆竹增欢声 横批:喜气盈门 春联对歌民安国泰 喜字成双花好月圆 横批:国泰民安 岁通盛世家家富 人遇年华个个欢 横批:皆大欢喜 五更分二年年年称心 一夜连两岁岁岁如意 横批:恭贺新春 春满人间百花吐艳 福临小院四季常安 横批:欢度春节 春雨丝丝润万物 红梅点点绣千山 横批:春意盎然 丹凤呈祥龙献瑞 红桃贺岁杏迎春 横批:福满人间 汗马绝尘安外振中标青史 锦羊开泰富民清政展新篇 横批:春满人间 和顺一门有百福 平安二字值千金 横批:万象更新 黄莺鸣翠柳 紫燕剪春风 横批:莺歌燕舞 惠通邻里,门迎春夏秋冬福 诚待世贤,户纳东南西北财 横批:吉星高照 绿竹别其三分景 红梅正报万家春 横批:春回大地 年年顺景则源广 岁岁平安福寿多 横批:吉星高照 五更分两年年年称心 一夜连两岁岁岁如意 横批:恭贺新春 五湖四海皆春色 万水千山尽得辉 横批:万象更新 喜居宝地千年旺 福照家门万事兴 横批:喜迎新春 喜滋滋迎新年 笑盈盈辞旧岁 横批:喜迎新春 天增岁月人增寿 春满乾坤福满楼 横批:四季长安 一帆风顺吉星到 万事如意福临门 横批:财源广进 一帆风顺年年好 万事如意步步高 横批:吉星高照 一干二净除旧习 五讲四美树新风 横批:辞旧迎春 一年好运随春到 四季彩云滚滚来 横批:万事如意 一年四季春常在 万紫千红永开花 横批:喜迎新春 一年四季行好运 八方财宝进家门 横批:家和万事兴 悠悠乾坤共老 昭昭日月争光 横批:欢度佳节 佳节迎春春生笑脸 丰收报喜喜上眉梢 横批:喜笑颜开 习俗 老婆老婆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3.对联的古诗有哪些《示儿》 死后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听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尽泪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关山月》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关山月》《示儿》《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冬夜读书示子聿》《关山月》、《书愤》、《金错刀》、《农家叹》、《黄州》、《长歌行》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4.关于对联的古诗有哪些李白诗句对联: 上联:桂子落秋月下联:荷花羞玉颜上联:天长落日远下联:意重泰山轻上联:闲吟步竹石下联:长醉歌芳菲上联:心悬万里外下联:兴在一杯中上联:秀句满江国下联:芳声腾海隅上联:死生一度人皆有下联:意气相倾山可移上联:浣溪石上窥明月下联:向日楼中吹落梅杜甫诗句对联: 上联:倚杖看孤石下联:开林出远山上联:甘从千日醉下联:耻与万人同上联:穷愁但有骨下联:诗兴不无神上联:闻说江山好下联:终嗟风趣频上联:万里秋风吹锦水下联:九重春色醉仙桃上联:不知明月为谁好下联:更有澄江销客愁上联:侧身天地更怀古下联:独立苍茫自咏诗上联:歌词自作风格老下联:诗卷长流天地间以上供参考。 5.经典古诗词对联欣赏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焕《登鹳雀楼》)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离别》)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刘禹锡《陋室铭》)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挥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王维《汉江临眺》)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6.对联古诗5首对联五幅和顺一门有百福 平安二字值千金 横批:万象更新 一年四季春常在 万紫千红永开花 横批:喜迎新春 春满人间百花吐艳 福临小院四季常安 横批:欢度春节 百世岁月当代好 千古江山今朝新 横批:万象更新 喜居宝地千年旺 福照家门万订耽斥甘俪仿筹湿船溅事兴 横批:喜迎新春 一帆风顺年年好 万事如意步步高 横批:吉星高照 百年天地回元气 一统山河际太平 横批:国泰民安 春雨丝丝润万物 红梅点点绣千山 横批:春意盎然 一干二净除旧习 五讲四美树新风 横批:辞旧迎春 五湖四海皆春色 万水千山尽得辉 横批:万象更新 一帆风顺吉星到 万事如意福临门 横批:财源广进 一年四季行好运 八方财宝进家门 横批:家和万事兴。 7.古诗对联有哪些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焕《登鹳雀楼》) 沉舟侧畔千帆过,并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等飞来峰》)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离别》) 对联和古体诗都是中国传统文学体裁。 如果严谨地按照题目来理解。“古体诗”一般是指有别于初唐之后讲究格律的“近体诗”的古诗。 它的特点是行文自由,不拘对仗、不讲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式多变,不似近体诗只有五言、七言两类。 而对联是非常讲究对仗、平仄的文学体裁。只有两句的对联不存在押韵的问题。但上下联最后一个字一般上联为仄声字,下联为平声字; 在偶数字的位置,还需要上下联平仄相反。而且上下联还要表现出一个有关联的完整语境,服务于同一主题之下。从这个角度来说,堪称是无韵之短诗。 因此,可以说除了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文学体裁,同为汉语言文学艺术之外,二者并无太多共同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