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全唐诗和镇江

1.与镇江有关的古诗

王安石〈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描写扬州和镇江为长江阻隔的历史

----------------------------------------

<;题金陵津渡>; 张承吉

金陵津渡小山楼, 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 两三星火是瓜洲。

张承吉在镇江金陵渡(今西津古渡)过夜后所写

---------------------------------------------

游金山寺①

苏轼

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②。

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③。

中泠南畔石盘陀④,古来出没随波涛。

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

羁愁畏晚寻归楫⑤,山僧苦留看落日。

微风万顷靴纹细,断霞半空鱼尾赤⑥。

是时江月初生魄⑦,二更月落天深黑。

江中似有炬火明⑧,飞焰照山栖鸟惊。

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

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警我顽。

我谢江神岂得已⑨,有田不归如江水。

注释

①金山寺:在今江苏镇江西北的长江边的金山上,宋时山在江心。

②古人认为长江的源头是岷山,苏轼的家乡眉山正在岷江边。镇江一带的江面较宽,古称海门,所以说“直送江入海”。

③苏轼登寺在冬天,水位下降,所以他写曾听人说长江涨潮时潮头有一丈多高,而岸边沙滩上的浪痕,也令人想见那种情形。

④中泠:泉名,在金山西。石盘陀:形容石块巨大。

⑤归楫:从金山回去的船。楫原是船桨,这里以部分代整体。

⑥这两句的意思是:微风吹皱水面,泛起的波纹像靴子上的细纹,落霞映在水里,如金鱼重叠的红鳞。

⑦初生魄:新月初生。苏轼游金山在农历十一月初三,所以这么说。

⑧江中炬火:或指江中能发光的某些水生动物(古人亦曾有记载,如木华《海赋》:“阴火潜然。”曹唐《南游》:“涨海潮生阴火灭。”)或只是月光下诗人看到的幻象。原注:“是夜所见如此。”

⑨谢:告诉。如江水:古人发誓的一种方式。如《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晋公子重耳对子犯说:“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晋书·祖逖传》载祖逖“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苏轼认为江中的炬火是江神在向他示警,所以他说,自己如果有了田产而不归隐,就“有如江水”。由此可见,现在未能弃官还乡,实在是不得已的事。

2.镇江哪个地方好玩

镇江好玩的有瓦屋山风景,瓦屋山在句容市的南端,北与道教圣地茅山相呼应,西邻东屏湖国际度假村,南靠碧波荡漾的天目湖,距镇江市区50多公里。瓦屋山的自然风景由五山四湖组成,方圆约30平方公里(约3000公顷)。这里植被茂盛,峰峦奇秀。置身山中,耳听林涛合着鸟鸣,眼望青山伴着绿水,信步游览,风光无限,真可谓山山显秀,处处见景。经专家评定,瓦屋山的生态环境在全省旅游景点中排名首位。

大山口是瓦屋山风景区的门户。走进大山口,映入眼帘的是波光潋滟的上杆湖,峰峦绵延,水气接天,湖岸边清风徐徐,水中白鹅凫波,岸上白鹭飞掠,这一切,无不散发出一种自然飘逸的灵性。山中有一条小溪,终年流水不断,此谓龙台泉。泉下小潭清澈见底,这样的情景,则不由得令人想起柳宗元那脍炙人口的名句: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与龙台泉相比,高踞山巅的穿石洞则呈现出瓦屋山鬼斧神工之妙,贯通巨石的那浑然天成的赫然孔洞,令人遐想无限。还有那形状酷似狮子的怪石和那些多株同根的奇树,更派生出种种美妙动人的传说。

这些数不胜数的景物,为瓦屋山平添了许多神奇的魅力。相传,始皇帝赢政和三国吴大帝孙权都曾涉足于此。可见,瓦屋山不仅被古代君王视为宝地,并且具有战略上的重要地位。

山峦中的马山和丫髻山之间的山谷中有一座石桥。据说:这是太平军为方便与首都天京(今南京)的交通而建造的,故名“通京桥”。

在海拔近四百米的瓦屋山巅,有一座驰名江南的寺庙——宝藏寺。宝藏寺建于唐天宝初年,距今已有1300年历史。寺庙的开山之祖道明和尚就来自我国佛教名山——九华山,他的师傅就是德高望重的诗僧金地藏。《全唐诗》中录有一首《送童子下山》诗,诗中写道:

空门寂寞汝思家,礼别云房下九华。

爱向竹栏骑竹马,懒于金地聚金沙。

瓶添涧底休拈月,烹茗瓯中罢弄花。

好去不须频下泪,老僧相伴有烟霞。

这首诗篇,就是金地藏赠与道明和尚的。在师父的殷殷勉励下,道明和尚兢兢业业,把自己毕生的精力献给了瓦屋山,献给了这里的佛教事业。

瓦屋山将灵气、秀气、人气融于了一体,无怪乎连李白、孟郊这样的诗坛圣手,都留下了赞美她的诗篇,明代大戏剧家汤显祖徘徊在此更发出由衷的感慨:“瓦屋如云春如花,华阳紫气属青蛇,中天百尺仙人掌,摇漾金光落紫霞。”

圌山风景区

圌山西距镇江30公里,雄峙江浒,扼锁大江。传说圌山原名瑞山,秦始皇东巡途经此地,见瑞气升腾,龙骧虎视,立即传旨将瑞字左边的“王”去掉,用“囗”将余下的“端”框起来,以免王气外泄危及万年江山。于是这座山便叫做“圌山”。

圌山壑深谷幽,怪石嶙峋,古木参天,竹林摇曳。山上36处悬崖,72道险坡,一步一景,万里长江第一塔——报恩塔直冲云霄。令人心醉,令人流连。

圌山山青水秀,素为佛家修行的绝佳去处。极盛时期这里仅尼姑庵便有数十座。现有西林寺、东霞寺、绍隆寺、楞俨禅寺更是长年香客信众络绎不绝。

圌山是一座英雄的山,为抵抗外侮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倭寇沿江入犯圌山,遭无为州同知齐思率军痛击,斩首百余级,齐思等21人也壮烈殉国。明天启年间倭寇再次来犯,参军毛文龙率部迎战,杀得倭寇狼狈逃窜,从此不敢再生觊觎之心。1842年鸦片战争英国侵略军发动扬子江之役,圌山炮台守军英勇杀敌,打得侵略者魂飞魄散。

圌山扼长江江防,成为拱卫镇江和南京的门户。唐代这里便设有谯山戍(即镇海军),宋代建圌山寨,宋将韩世忠在此屯兵抗金,韩营、韩桥等遗址至今犹存,并已沿用为地名。

圌山山险、洞奇、景幽。这里佛教文化和民间传说互补,抗击外侮,浩气长存。这里将是游人们情不自禁的选择。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