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顔回一词在古代诗词中有何说法《论语•雍也》:“哀公问一词在古代诗词中有何说法?弟子孰为 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不幸短命死矣,今 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据《史记》卷六十七(仲尼弟子列传》记载,颜回,春秋时鲁国人,宇子渊,为孔子弟子。 颜回性好学,乐道安贫,虽一 箪食、一瓢饮,居于陋巷,终不改其 乐。颜回为人笃诚、克己修身,不迁怒于人,不重犯过失,在孔子诸门生 之中以德行而著称。 后人常用以指喻安贫乐道、德行高尚之人,遂以为 典。唐•褚亮《伤始平李少府正己》:“辅嗣俄长往,颜生即短长。” 唐•钱起《过张成侍御宅》:“从军谁谓仲宣 乐,入室方知颜子贫。”唐•王维《田园乐》 “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 宋•杨亿《受诏修书述怀感事 三十韵》:“秦痒疏杯酒,颜窳赖斗储。”金•元好问《送穷》:“日吉时良 利动迁,可能颜巷卜终焉。” 2.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水调歌头•平山堂用东坡韵方岳①(4分)①国土沦陷,大好河山不能恢复的遗恨。②漂泊江湖,无所归依的惆怅。 ③世事变幻、人生无常的悲叹;④壮志未酬,报国无门之憾。(语意相近即可,一点2分,答对其中两点就给满分)2。 (4分) ①形象地描绘出江南秋雨后一片苍翠、晴空如洗的美景 (2分),②以乐景写哀情, 反衬了诗人浓浓的愁情,与下文因国事、人生所产生的愁情形成巨大反差。(2分)(一点2 分,语意相近即可)【解析】1。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从篷舟、归鸿等意象可感其漂泊之苦。 从俯仰陈迹、两仙翁等句可知其自比苏轼等人,壮志未酬。从不见当时杨柳,只是从前烟雨可知国土沦陷,回不到从前。 分条整理答案即可。2。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 可从思想内容及表现手法等角度进行评析。 切入点为乐景写哀情。诗歌鉴赏:1。 翻译:平山堂上伫立远望,秋雨过后,江岸的山色在晴空映衬下分外青碧。一个人辗转大江南北,有多少忧愁思绪,都付之一醉,暂且忘却吧。 乘坐小船沿芦苇岸边千里漂泊,张翰那种思念菰菜莼羹就辞官归家的作为,于我只能是一场梦了,我惟有默默无语把思念寄托给南飞鸿雁。醉眼朦胧中回望渺远的黄河洛水,夕阳笼罩下留存多少遗憾和愤恨! 在苹草萋萋的洲渚外面,远山在暮色里就要收敛他的眉峰。 俯仰凭吊平山堂的人间遗迹,叹息欧苏两位仙翁已然远逝。 眼前没了当时的杨柳,只是从前的烟雨,磨灭了几位英雄。 且唱响一声孤啸,我又将匹马启程,在西风凄紧的天地间。2。 鉴赏:“江南江北愁思”两句,意思是说平生行遍江南江北,积累起来的许多愁思,都付之一醉,暂时忘却吧。 借酒消愁本来是人之常情,尤以文人为甚。 但作者哪里来这么多“愁思”,它的具体内容又是什么呢?一是自伤飘泊无定,二是慨叹中原未复。这就是有点有染的写法,即先说明性质,然后再表现内容。 “芦叶蓬舟千里”三句,写词人长年飘泊在外,不能回乡。“芦叶”句展示“蓬舟”(盖有蓬顶的小舟)在长满芦叶的岸边行驶之状。 “千里”极言行程之长,飘泊地域之广阔。“菰菜莼羹”用的是张翰的典故:相传张翰在外作官时,见秋风起,想起了家乡的菰菜、莼羹和鲈鱼脍,就命驾而归。 “菰菜莼羹”后面加上“一梦”两字,就否定了此事的现实性。因而只好“无语寄归鸿”,默默无言地目送征鸿南归。 方岳是南宋后期著名的江湖派诗人之一,他少年飘荡江湖,中年以后,虽中了进士而宦游各地,还不免有“游宦成羁旅”之感。思归而不得,发为愁思,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醉眼渺河洛,遗恨夕阳中”一句,意思是醉酒后的词人双眼朦胧,河洛一带渺不可及,而遗恨于夕阳之中,这不是其字面意思,实质上它抒发的是词人为中原沦落,未能收复而遗恨。 下片又从眼前景物写起。 “苹洲外”三句,写远山在黄昏中的姿态。“苹洲”是长满苹草的洲渚;苹洲之外,远山在暮色中敛下了它的眉峰,这是将愁苦的感情移入于物,写的是带情之景。 这种写法,一方面增加了状物的形象性,一方面也抒发了自己的感情,可谓一举两得。 “人间俯仰陈迹”至“磨灭几英雄”五句,转入怀古。 作者遥想当年与平山堂有密切关系的欧阳修和苏东坡两位“仙翁”已经逝去,黯然神伤扼腕叹息。 “杨柳”和“烟雨”是欧阳修和苏东坡词中描写的平山堂景色,作者巧妙地引用这两个词,除了表示对欧苏二公无限景仰外,还寄托了沧桑之感。 “杨柳”已非,“烟雨”依旧,而几许英雄,已磨灭于此变化之中。这几乎是文人登临怀古的一个永恒主题,骨子里是感到人生虚幻,蒙上了一层虚无的感伤色彩,这是失意牢落者常有的感情。 最后两句,从怀古议论回到现实,写自己又将匹马登程,在西风凄烈的天地之间,怅然孤啸。 其情其景,是够令人感伤的。 这一结尾,又回到了飘泊的愁思,与上片遥相呼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