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宋词一百首胡云翼

1.名人对唐宋词一百首 书评

内容简介

词是唐朝(公元618-907年)兴起的一种配乐歌唱的新的文学样式,经过五代(公元907-959年)到宋朝(公元960-1279年)长期不断的发展,产生了许多优秀作品,成为我国历史上宝贵的文学遗产之一。

作者简介

胡云翼(1900-1965),原名耀华,湖南桂东人。著名词学家。1927年毕业于武昌师范。曾创办《艺林旬刊》。历任长沙岳一五中学、南华中学、省立一中、无锡中学、镇江师范、暨南大学教职。后在上海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任编辑。解放后任上海南洋模范中学教员,上海师范学院教授。著有《宋词研究》、《宋诗研究》、《唐诗研究》、《中国词史大纲》、《新著中国文学史》、《唐代的战争文学》,编有《宋词选》、《诗学小丛书》等。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乱石穿空和乱石崩云哪个正确

胡云翼先生选注的《唐宋词一百首》(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1年版本)。那本薄薄的小册子里面这首词的上阙五、六句作“乱石穿空,惊涛扑岸”。下阙五句是“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上海辞书出版社《唐宋词鉴赏辞典》印作:“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和“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除此之外,还有二种,即“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和“强虏灰飞烟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和“樯橹灰飞烟灭”。

这几种版本同时流传,而又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和“樯橹灰飞烟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和“强虏灰飞烟灭”,这两种版本最为常见。而《钦定词谱》卷二十八所载:“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和“谈笑处、樯橹灰飞烟灭”。

“大江东去”是念奴娇又一变格。《钦定词谱》所注--《容斋随笔》载此词云:“大江东去,浪 声沈、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孙吴赤壁。乱石崩云,惊涛掠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处、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是、笑我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词综》云,他本是“浪声沈”作“浪淘尽”,与调未协;“孙吴”作“周郎”,犯下“公瑾”;“崩云”作“穿空”,“掠岸”作“拍岸”,又“多情应是、笑我生华发”作“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益非;而“小乔初嫁”宜绝句,以“了”字属下句乃合。按,《容斋》洪迈,南渡词家,去苏轼不远,又本黄鲁直手书,必非伪托。《词综》所论,最为谛当,但此词传诵已久,采之以备一体。

从上面可以看出:《钦定》认为《容斋》所载“必非伪托”,而朱彝尊《词综》所论最为谛当。

那么有的古诗词为何会有几种版本和文字的差别呢?比如《古朗月行》就有“又疑瑶台镜,飞在碧云端”和“飞在青云端”的不同。想来也许是在流传中记错、誊错或刻印错误,又或者成文流传不久,作者经过推敲还有不满意的字句,于是再次斟酌修改,但此时前次版本已然流布,遂出现字句有别。还有就是其他诗人改动或者授“上意”篡改。

回看这首念奴娇,对于乱石惊涛,“崩云、裂岸”和“穿空、拍岸”相对比,前者更加有动感有气势,险峻峭拔,并且侧重于“崩”和“裂”的瞬间,意境稍胜。而后者的穿空和拍岸,表现了一种常态,陡峭的石壁刺向苍穹,滚滚江涛拍打着江岸,卷起无数堆澎湃汹涌的雪浪,这似乎更加写实与浑厚。

还有“强虏”和“樯橹”,樯橹是指曹军战船,显然用樯橹更加切合“灰飞烟灭”,而非强大的敌人。

苏轼自己曾手书该词,现在真迹仍存.几个有争议的词语依次是穿空,拍岸,樯撸,人生.至少说明这个版本是苏轼曾经自创的,很有可能是原版.人教版的高中语文书就用这个版本.

至于别的如崩云,裂岸,强虏,人间则有可能是苏轼后来改的,或者在流传过程中别人写错,出现了多个版本.至少后者是原版的肯能性小.

其实穿空和崩云的意思差不多,但是穿空读起来要响亮,拍岸和裂岸的意思略有不同,但是拍岸更生动,形象.裂岸则普通.读起来也是拍岸语感更好.综合来说我认为前者好,其实意思都差不多.但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读起来的语感更佳

3.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正确原文

正确答案是:

两个版本历史上都有,不能说谁对谁错,都有道理。

一、版本原因

古诗词在当时的流布以及后来的流传过程中,或者被人抄错,或者被人读错,这是难以避免的。还有一种情况,作者的诗词在流布以后,自己又对它进行了修改。所以,古诗词有时会出现多个版本,我们会读到同中有异的诗词章句。

兹以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该词上阙五、六句,在胡云翼先生选注的《唐宋词一百首》(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1年版本)中作“乱石穿空,惊涛扑岸”;在《唐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中则印作“乱石崩云,惊涛裂岸”。下阙第五句在《唐宋词一百首》中是“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在《唐宋词鉴赏辞典》中则印作“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此外,《容斋随笔》载此词,却把这几句分别写作“乱石崩云,惊涛掠岸”和“谈笑处、樯橹灰飞烟灭”。还有,这首词中的“人生如梦”也有写作“人间如梦”的版本。

现在回过头去看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确实,《唐宋诗举要》(高步瀛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等所收《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该句都印作“天台四万八千丈”。但必须说明的是,有些书在注解中也提示了另一版本,即“一万八千丈”的说法。譬如,《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注解《梦游天姥吟留别》该句时就说:“四,一作‘一’。”再看喻守真编注《唐诗三百首详析》(中华书局1957年6月版)所收《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对该句的注解也是:“别本或作一万八千丈。”

由此可以推论,《梦游天姥吟留别》既有“天台四万八千丈”的说法,也有“天台一万八千丈”的版本,两者可以共存。而以往高中语文教材都作“天台一万八千丈”,取教材中的说法,所以不算错误,而是该诗本来就有“天台一万八千丈”的版本。

二、合理探究

一种意见认为:《云笈七签》说,“天台山高一万八千丈”。这其实就像一个实际丈量的数字,李白如果参照这个数字写诗,那就像是在说“珠穆朗玛峰有8844.43米啊”。不要忘了,李白是在写诗,所以他一定会夸大。同时“四万八千”从组词结构而言,其对应工整,就像“四面八方”一样,何况“四万八千丈”更显大气,更符合李白的浪漫主义风格。在李白的笔下,白发尚且能有“三千丈”之长,更何况是高峻雄伟的天台山呢!

另一种意见则认为:“一万八千”是约数,概言天台山之高。清朝汪中《释三九》指出,“九”是“言其甚多”,这是一个创见。我们还可以说“九”的倍数“十八”也表示多数,如:杭州有“九溪十八涧”,是说很多溪很多涧。《宣和遗事》有“去时十八变”,还有“十八般武艺”、“十八层地狱”、“就地十八滚”、“女大十八变”等说法。“一万八千丈”是“十八丈”的一千倍,和“四万八千丈”一样都是概数。即若“一万八千丈”也好,“四万八千丈”也罢,都是虚数,都是说天台山之高,两者没有本质的区别。

见仁见智,似乎都能自圆其说。窃以为,《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无论写天台山“一万八千丈”,还是“四万八千丈”,那都不是诗人的最终目的。在这首诗里,李白写“五岳”、写“赤城”,乃至写“天台”,其目的都是用来比较和衬托,从而突现在云霞里时隐时现的天姥山的高峻挺拔。

诗人的目力所及和最终指向都是他笔下的天姥山,而非天台山;天台山只是被他信手拈来,作为陪衬的参照物。所以,读《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大可不必纠结于天台山是“四万八千丈”还是“一万八千丈”的。

4.红酥手是“点心”还是“纤纤玉手”

橙开八瓣红酥手,黄玉晶莹香味诱。慢品甜酸我自知,人生百感谁参透。

这首仄韵《七绝品橙》是我前些时间,为参与某论坛论诗谈词而写的。其中诗的第一句“红酥手”一词,是借用宋朝爱国诗人陆游的《钗头凤》词起句:“红酥手,黄滕酒”。

然在讨论中,有位朋友对我诗中引用的“红酥手”一词提出了异议,认为诗中“红酥手”一词用错了,言“红酥手”一词在陆游的《钗头凤》词中是作“点心”之解。说陆游到沈园游玩,又遇见他原来的妻子唐琬(陆游的表妹),唐琬殷勤地拿出点心与黄滕酒招待陆游。并进一步解说“红”是表示点心的色泽,“手”是表示点心的形状,如此云云。当时我听了,方知“红酥手”三字还可解读为点心之说,深感学无止境。

陆游所填的《钗头凤》全词中是:“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红酥手”到底是“点心”为正解,还是解读为伊人的“纤纤玉手”是其原意?如“红酥手”真的作为“点心”之解,那么我诗中“橙开八瓣红酥手”句子中的这样用“红酥手”也确大错特错了。那有“点心”可以把橙子开八瓣之理?是啊!中国文字有五千年的深厚底蕴,说“红酥手”是作“点心”之解也未可知。

为了解去这心头之疑点,我把手上所有资料翻了个遍,细细查看了如由傅德岷、卢晋主编,有韦济东,卢毅等十九位学者撰编的《宋词》;周笃文编著的《婉约词》;尹贤著的《诗词写作指导》;胡云翼编著的《唐宋词一百首》;靳极苍编著的《唐宋词百首详解》;刘逸生著的《宋词小札》等相关书籍,其注释刚好那位朋友之说相反,都解读为是描写唐琬一双红润细软(或红润柔软,或红润细嫩,或柔软腻滑)的双手。为了更准确了解原意,我又查了《新编古汉语字典》和《汉语大字典》,也没有发现“红酥手”是“点心”之说,反而在《汉语大字典》酥字下面的其中一个义项,更明确说明:酥,喻物之光洁、细腻。还特把陆游《钗头凤红酥手》作为范例说明。

那么,那位朋友为何把“红酥手”解读为“点心”之意呢?他没有说明其资料来源,我也不得而知。不过,看来这位朋友可能有点“望文生义”了,认为“酥”古往今来称为松脆的食品,那即是“点心”是也。

不过,中国文字之深奥,“红酥手”一词也许还真有另样解读也未可知,如有,请朋友们不妨交流交流,我也好从中拓阔知识视野。

5.<生查子·元夕>是谁写的

《生查子·元夕》,作者欧阳修。词中描写了作者昔日一段缠绵悱恻、难以忘怀的爱情,抒发了旧日恋情破灭后的失落感与孤独感。

生查子·元夕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此词一说欧阳修作,但《六一词》与其它词集互杂极多,不足为凭。力辩此词非朱淑真所作者如《四库提要》,乃出于保全淑真“名节”,卫道士心态,何足道哉!细赏此词,似非六一居士手笔,实乃断肠之声。淑真另有一首《元夜诗》,可与此词互看:“火烛银花触目红,揭天吹鼓斗春风。新欢入手愁忙里,旧事惊心忆梦中。但愿暂成人缱绻,不妨常任月朦胧。赏灯那待工夫醉,未必明年此会同。”

6.唐宋词一百首前15首是什么

李白

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

忆秦娥(箫声咽)

张志和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白居易

忆江南(二首)

皇甫松

梦江南(兰烬落)

温庭筠

更漏子(玉炉香)

梦江南(梳洗罢)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韦庄

菩萨蛮(红楼别夜堪惆怅)

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思帝乡(春日游)

牛希济

生查子(春山烟欲收)

生查子(新月曲如眉)

李珣

南乡子(相见处)

顾复

诉衷情(永夜抛人何处去)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