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散轶

1.求教

从二品: 文职京官: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 文职外官:巡抚、布政使司布政使 武职京官:散秩大臣 武职外官:副将 各省巡抚,内阁学士,翰林院学士,各省布政使,是从二品 散秩大臣是清朝官名,从二品,是皇帝和皇宫的警卫部队侍卫处的官员. 顺治初年定侍卫处,领侍卫内大臣6人,即上三旗每旗2人。

内大臣6人,散秩大臣无定员。 侍卫的人数规定为上三旗每旗20人,共60人为一等侍卫;每旗50人,共150人为二等侍卫;每旗90人,共270人为三等侍卫;每旗30人,共90人为蓝翎侍卫。

上三旗总共出侍卫570人。 参考资料:。

2.请介绍唐代的李商隐的诗作

李商隐(约812年或813年—约858年),汉族,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

他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生于河南荥阳(今郑州荥阳)。诗作文学价值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都在家族里排行16,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在《唐诗三百首》中,李商隐的诗作有22首被收录,位列第4。其诗构思新奇,风格浓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

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都爱西昆好,只恨无人作郑笺”之诮。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

死后葬于家乡荥阳。

3.用古诗《锦瑟》编一个300~500字的小故事

李商隐 (约812年或813年—约858年)晚唐著名诗人,有七律圣手之称。

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生于河南荥阳。他诗作文学价值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都在家族里排行16,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在《唐诗三百首》中,李商隐的诗作有22首被收录,位列第四。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

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都爱西昆好,只恨无人作郑笺”之诮。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

死后葬于家乡荥阳。 个人经历 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

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其诗揭露和批判当时藩镇割据、宦官擅权和上层统治集团的腐朽糜烂,《行次西郊一百韵》、《有感二首》、《重有感》等皆著名。

所作咏史诗多托古以斥时政,《贾生》、《隋宫》、《富平少侯》等较突出。无题诗也有所寄寓,至其实义,诸家所释不一。

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有用典太多,意旨隐晦之病。

也工四六文。有《李义山诗集》,文集已散轶,后人辑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

李商隐一生经历,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文宗开成二年以前,是他的青少年时期。

16岁著有《才论》、《圣论》,以古文为士大夫所知。文宗大和三年,受天平军节度使令狐楚召聘入幕。

大和六年,令狐楚调任河东节度使、北都留守,李商隐随至太原。以后曾有短时期在兖海观察使崔戎幕府逗留。

开成二年登进士第。这个阶段存留的诗作不多,但已形成重要的开端。

其中有一部分直接反映社会政治的诗篇,如《隋师东》、《有感二首》、《重有感》、《寿安公主出降》、《行次西郊作一百韵》等,指事陈情,激切感人,显示了青年诗人关怀国家命运的抱负和器识。另一些作品以比兴寄托的手法抒写作者的凌云壮志和渴求用世的心愿,如《初食笋呈座中》和《无题》“八岁偷照镜”,笔意宛转,风格清新。

此外,也有少量应酬诗和艳体诗。 第二阶段,从开成三年到武宗会昌六年,是李商隐踏上仕途和开始卷入党争旋涡的中年时期。

这一阶段坎坷不平的人生历程,促使诗人的创作向纵深发展。题材比前期宽广,包括感时、抒怀、言情、赠答、行旅、田园、咏史、咏物许多方面。

诗中感情更为沉郁,表达愈加婉曲,艺术上达到成熟的境界,代表作如《安定城楼》、《回中牡丹为雨所败二首》、《任弘农尉献州刺史乞假归京》。另一方面,消极颓废的思想和绮靡俗艳的诗作也有所发展,如《镜槛》、《曲池》、《县中恼饮席》、《花下醉》。

第三阶段,宣宗大中元年 (847)以后,是李商隐三入幕府、天涯漂泊的后期。宣宗即位后,一反武宗朝的政治措施,会昌年间得势的李德裕党纷遭贬逐,诗人受到进一步压抑。

他在京没有出路,只好到远方幕府去安身。 大中十二年,罢职回郑州闲居。

大约就在这一年年底病逝。漂泊无定的生涯,使诗人后期的诗风变化更为多样,诗境也日趋老成。

所写的诗更加发人深思,令人叹惋。

4.唐诗改编成诗词散译800字

【原文】

宴散①

小宴追凉②散,平桥③步月回。

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

残暑蝉催尽,新秋雁戴④来。

将何⑤还睡兴,临卧举残杯⑥。

【注释】

①本诗作于大和五年(831),时在洛阳,任河南尹。诗句于自然之中含精致。

②追凉:乘凉。

③平桥:没有弧度的桥。

④戴:一作“带”。

⑤将何:拿什么。

⑥残杯:剩下的酒。

【白话译文】

小宴会随着凉夜的来临散了,自己从平桥上踏着月色回去。笙歌停止了,灯火熄灭了。残留的暑气已在蝉声中消失,新的秋天随着大雁南飞而到来。拿什么东西来催眠?那就是在临睡时把剩下的酒喝完。

【创作背景】

《宴散》一诗作于白居易晚年。白居易此时已不再以政事为念,终日以诗酒弦歌为乐。《宴散》诗写的就是一次平常的家庭宴会。

【赏析】

首联描写诗人尽情地领略着这凉爽的秋气。踏着美丽的月色,才觉得今晚的小宴结束得正是时候,似乎是“追凉”而散似的。一个“追”字,道出了诗人宴散步月平桥,沉浸在这新秋之夜的惬意心情。

颔联写的是宴会结束的景象,表现出诗人的意犹未尽。可见此次宴会是十分成功的,宾主都共同度过了一个愉快而难忘的夜晚。

颈联中,诗人抓住这种时令和物候的变化特征,把夏去秋来的自然界变化表现得十分富于诗意,称残暑是急切的蝉鸣之声催促而去尽,新秋季节是群雁从北方引来。五言律诗以第三字为诗眼。这两句以“蝉”、“雁”二字为诗眼,不仅使这两个诗句本身意象生动,警策动人,而且照亮了全诗,深化了诗的主题和意境,加强了全诗的艺术感染力。

尾联诗人用白描的手法,写出了对宴会的意犹未尽,全无睡意,只得以酒助眠。

这首诗以赴宴归来的情态为描写对象,表现了诗人用山水风月歌颂诗琴酒乐,传达出诗人晚年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表现了诗人的闲适与自足。

5.唐诗改编成诗词散译800字

【原文】 宴散① 小宴追凉②散,平桥③步月回。

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 残暑蝉催尽,新秋雁戴④来。

将何⑤还睡兴,临卧举残杯⑥。 【注释】 ①本诗作于大和五年(831),时在洛阳,任河南尹。

诗句于自然之中含精致。 ②追凉:乘凉。

③平桥:没有弧度的桥。 ④戴:一作“带”。

⑤将何:拿什么。 ⑥残杯:剩下的酒。

【白话译文】 小宴会随着凉夜的来临散了,自己从平桥上踏着月色回去。笙歌停止了,灯火熄灭了。

残留的暑气已在蝉声中消失,新的秋天随着大雁南飞而到来。拿什么东西来催眠?那就是在临睡时把剩下的酒喝完。

【创作背景】 《宴散》一诗作于白居易晚年。白居易此时已不再以政事为念,终日以诗酒弦歌为乐。

《宴散》诗写的就是一次平常的家庭宴会。 【赏析】 首联描写诗人尽情地领略着这凉爽的秋气。

踏着美丽的月色,才觉得今晚的小宴结束得正是时候,似乎是“追凉”而散似的。一个“追”字,道出了诗人宴散步月平桥,沉浸在这新秋之夜的惬意心情。

颔联写的是宴会结束的景象,表现出诗人的意犹未尽。可见此次宴会是十分成功的,宾主都共同度过了一个愉快而难忘的夜晚。

颈联中,诗人抓住这种时令和物候的变化特征,把夏去秋来的自然界变化表现得十分富于诗意,称残暑是急切的蝉鸣之声催促而去尽,新秋季节是群雁从北方引来。五言律诗以第三字为诗眼。

这两句以“蝉”、“雁”二字为诗眼,不仅使这两个诗句本身意象生动,警策动人,而且照亮了全诗,深化了诗的主题和意境,加强了全诗的艺术感染力。 尾联诗人用白描的手法,写出了对宴会的意犹未尽,全无睡意,只得以酒助眠。

这首诗以赴宴归来的情态为描写对象,表现了诗人用山水风月歌颂诗琴酒乐,传达出诗人晚年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表现了诗人的闲适与自足。

6.闻一多在《唐诗杂论·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所附伍学藻 孟浩然寻梅图 与王维画的孟浩然像应该神似) 当年孙润夫家所藏王维画的孟浩然像,据《韵语阳秋》的作者葛立方说,是个很不高明的摹本,连所附的王维自己和陆羽、张洎等三篇题识,据他看,也是一手摹出的。

葛氏的鉴定大概是对的,但他并没有否认那“俗工”所据的底本——即张泊亲眼见到的孟浩然像,确是王维的真迹。这幅画,据张洎的题识说, 虽轴尘缣古,尚可窥览。

观右丞笔迹,穷极神妙。襄阳之状颀而长,峭而瘦,衣白袍,靴帽重戴,乘款段马——一童总角,提书笈负琴而从——风仪落落,凛然如生。

这在今天,差不多不用证明,就可以相信是逼真的孟浩然。并不是说我们知道浩然多病,就可以断定他当瘦。

实在经验告诉我们,什九人是当如其诗的。你在孟浩然诗中所意识到的诗人那身影,能不是“颀而长,峭而瘦”的吗?连那件白袍,恐怕都是天造地设,丝毫不可移动的成分。

白袍靴帽固然是“布衣”孟浩然分内的装束,尤其是诗人孟浩然必然的扮相。编《孟浩然集》的王士源应是和浩然很熟的人,不错,他在序文里用来开始介绍这位诗人的“骨貌淑清,风神散朗”八字,与夫陶翰〈送孟六入蜀序〉所谓“精朗奇素”,无一不与画像的精神相合,也无一不与孟浩然的诗境一致。

总之,诗如其人,或人就是诗,再没有比孟浩然更具体的例证了。 张枯曾有过“襄阳属浩然”之句,我们却要说:浩然也属于襄阳。

也许正惟浩然是属于襄阳的,所以襄阳也属于他。大半辈子岁月在这里度过,大多数诗章是在这地方、因这地方、为这地方而写的。

没有第二个襄阳人比孟浩然更忠于襄阳,更爱襄阳的。晚年漫游南北,看过多少名胜,到头还是 山水观形胜,襄阳美会稽。

实在襄阳的人杰地灵,恐怕比它的山水形胜更值得人赞美。从汉阴丈人到庞德公,多少令人神往的风流人物,我们简直不能想象一部《襄阳耆旧传》,对于少年的孟浩然是何等深厚的一个影响。

了解了这一层,我们才可以认识孟浩然的人,孟浩然的诗。 隐居本是那时代普遍的倾向,但在旁人仅仅是一个期望,至多也只是点暂时的调济,或过期的赔偿,在孟浩然却是一个完完整整的事实。

在构成这事实的复杂因素中,家乡的历史地理背景,我想,是很重要的一点。 在一个乱世,例如庞德公的时代,对于某种特别性格的人,人山采药,一去不返,本是唯一的出路。

但生在“开元全盛日”的孟浩然,有那必要吗?然则为什么三番两次朋友伸过援引的手来,都被拒绝,甚至最后和本州岛采访使韩朝宗约好了一同人京,到头还是喝得酩酊大醉,让韩公等烦了,一赌气独自先走了呢?正如当时许多有隐士倾向的读书人,孟浩然原来是为隐居而隐居,为着一个浪漫的理想,为着对古人的一个神圣的默契而隐居。在他这回,无疑的那成立默契的对象便是庞德公。

孟浩然当然不能为韩朝宗背弃庞公。鹿门山不许他,他自己家园所在,也就是“庞公栖隐处”的鹿门山,决不许他那样做。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这幽人究竟是谁?庞公的精灵,还是诗人自己?恐怕那时他自己也分辨不出,因为心理上他早与那位先贤同体化了。

历史的庞德公给了他启示,地理的鹿门山给了他方便,这两项重要条件具备了,隐居的事实便容易完成得多了。实在,鹿门山的家园早已使隐居成为既成事实,只要念头一转,承认自己是庞公的继承人,此身便俨然是《高士传》中的人物了。

总之,是襄阳的历史地理环境促成孟浩然一生老于布衣的。孟浩然毕竟是襄阳的孟浩然。

我们似乎为奖励人性中的矛盾,以保证生活的丰富,几千年来一直让儒道两派思想维持着均势,于是读书人便永远在一种心灵的僵局中折磨自己,巢由与伊皋,江湖与魏阙,永远矛盾着,冲突着,于是生活便永远不谐调,而文艺也便永远不缺少题材。矛盾是常态,愈矛盾则愈常态。

今天是伊皋,明天是巢由,后天又是伊皋,这是行为的矛盾。当巢由时向往着伊皋,当了伊皋,又不能忘怀于巢由,这是行为与感情间的矛盾。

在这双重矛盾的夹缠中打转,是当时一般的现象。反正用诗一发泄,任何矛盾都注销了。

诗是唐人排解感情纠葛的特效剂,说不定他们正因有诗作保障,才敢于放心大胆的制造矛盾,因而那时代的矛盾人格才特别多。自然,反过来说,矛盾愈深愈多,诗的产量也愈大了。

孟浩然一生没有功名,除在张九龄的荆州幕中当过一度清客外,也没有半个官职,自然不会发生第一项矛盾问题。但这似乎就是他的一贯性的最高限度。

因为虽然身在江湖,他的心并没有完全忘记魏阙。下面不过是许多显明例证中之一: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然而“羡鱼”毕竟是人情所难免的,能始终仅仅“临渊羡鱼”,而并不“退而结网”,实在已经是难得的一贯了。

李白这番热情的赞叹,便知道孟浩然超出他的时代多么远: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挹清芬。

可是我们不要忘记矛盾与诗的因果关系,许多诗是为给生活的矛盾求统一,求调和而产生的。孟浩然既免除了一部分矛盾,对于他。

7.上官婉儿最经典的诗是什么

奉和圣制立春日侍宴内殿出翦彩花应制】上官昭容 密叶因裁吐,新花逐翦舒。

攀条虽不谬,摘蕊讵知虚。 春至由来发,秋还未肯疏。

借问桃将李,相乱欲何如。 【九月九日上幸慈恩寺登浮图,群臣上菊花寿酒】上官昭容 帝里重阳节,香园万乘来。

却邪萸入佩,献寿菊传杯。 塔类承天涌,门疑待佛开。

睿词悬日月,长得仰昭回。 【彩书怨】上官昭容 叶下洞庭初,思君万里馀。

露浓香被冷,月落锦屏虚。 欲奏江南曲,贪封蓟北书。

书中无别意,惟怅久离居。 【驾幸三会寺应制】上官昭容 释子谈经处,轩臣刻字留。

故台遗老识,残简圣皇求。 驻跸怀千古,开襟望九州。

四山缘塞合,二水夹城流。 宸翰陪瞻仰,天杯接献酬。

太平词藻盛,长愿纪鸿休。 【驾幸新丰温泉宫献诗三首】上官昭容 三冬季月景龙年,万乘观风出灞川。

遥看电跃龙为马,回瞩霜原玉作田。 鸾旗掣曳拂空回,羽骑骖驔蹑景来。

隐隐骊山云外耸,迢迢御帐日边开。 翠幕珠帏敞月营,金罍玉斝泛兰英。

岁岁年年常扈跸,长长久久乐升平。 【游长宁公主流杯池二十五首】上官昭容 逐仙赏,展幽情,逾昆阆,迈蓬瀛。

游鲁馆,陟秦台。污山壁,愧琼瑰。

檀栾竹影,飙f2松声。不烦歌吹,自足娱情。

仰循茅宇,俯眄乔枝。烟霞问讯,风月相知。

枝条郁郁,文质彬彬。山林作伴,松桂为邻。

清波汹涌,碧树冥蒙。莫怪留步,因攀桂丛。

莫论圆峤,休说方壶。何如鲁馆,即是仙都。

玉环腾远创,金埒荷殊荣。弗玩珠玑饰,仍留仁智情。

凿山便作室,凭树即为楹。公输与班尔,从此遂韬声。

登山一长望,正遇九春初。结驷填街术,闾阎满邑居。

斗雪梅先吐,惊风柳未舒。直愁斜日落,不畏酒尊虚。

霁晓气清和,披襟赏薜萝。玳瑁凝春色,琉璃漾水波。

跂石聊长啸,攀松乍短歌。除非物外者,谁就此经过。

暂尔游山第,淹留惜未归。霞窗明月满,涧户白云飞。

书引藤为架,人将薜作衣。此真攀玩所,临睨赏光辉。

放旷出烟云,萧条自不群。漱流清意府,隐几避嚣氛。

石画妆苔色,风梭织水文。山室何为贵,唯馀兰桂熏。

策杖临霞岫,危步下霜蹊。志逐深山静,途随曲涧迷。

渐觉心神逸,俄看云雾低。莫怪人题树,只为赏幽栖。

攀藤招逸客,偃桂协幽情。水中看树影,风里听松声。

携琴侍叔夜,负局访安期。不应题石壁,为记赏山时。

泉石多仙趣,岩壑写奇形。欲知堪悦耳,唯听水泠泠。

岩壑恣登临,莹目复怡心。风篁类长笛,流水当鸣琴。

懒步天台路,惟登地肺山。幽岩仙桂满,今日恣情攀。

暂游仁智所,萧然松桂情。寄言栖遁客,勿复访蓬瀛。

瀑溜晴疑雨,丛篁昼似昏。山中真可玩,暂请报王孙。

傍池聊试笔,倚石旋题诗。豫弹山水调,终拟从钟期。

横铺豹皮褥,侧带鹿胎巾。借问何为者,山中有逸人。

沁水田园先自多,齐城楼观更无过。 倩语张骞莫辛苦,人今从此识天河。

参差碧岫耸莲花,潺湲绿水莹金沙。 何须远访三山路,人今已到九仙家。

凭高瞰险足怡心,菌阁桃源不暇寻。 馀雪依林成玉树,残霙点岫即瑶岑。

【句】上官昭容 势如连璧友,心似臭兰人。 自己认为经典才算经典。

相关内容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