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慈母手中线唐诗

1.慈母手中线是什么古诗

“慈母手中线”出自《游子吟》

《游子吟》是唐代诗人孟郊最为脍炙人口的诗作。全诗共六句三十字,通过回忆一个看似平常的临行前缝衣的场景,凸显并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感激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译文:

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

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

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2.慈母手中线全诗

游子(1)吟(2)唐·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3)身上衣。

临(4)行密密缝,意恐(5)迟迟归(6)。谁言(7)寸草(8)心(9),报得(10)三春晖(11)。

[1] 词语注释(1)游子:古代称远游旅居的人。(2)吟:诗体名称。

(3)游子:指诗人自己,以及各个离乡的游子。(4)临:将要。

(5)意恐:担心。(6)归:回来,回家。

(7)言:说。(8)寸草:小草。

这里比喻子女。(9)心:语义双关,既指草木的茎干,也指子女的心意。

(10)报得:报答。(11)三春晖:春天灿烂的阳光,指慈母之恩。

三春: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晖:阳光。

形容母爱如春天温暖、和煦的阳光照耀着子女。[1] 白话译文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

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2 ] 创作背景 《游子吟》题下孟郊自注:“迎母溧上作”,孟郊早年漂泊无依,一生贫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结束了长年的漂泊流离生活,便将母亲接来住。

诗人仕途失意,饱尝了世态炎凉,此时愈觉亲情之可贵,于是写出这首发于肺腑。早年生活贫困。

这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湖南,报得三春晖”,无所遇合。字东野,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形象的比喻。

(9)心。儿女怎能报答母爱于万一呢,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悬绝的对比,游子身上衣”,游子(3)身上衣,在阌乡(今河南灵宝)因病去世。

诗人仕途失意:儿女像区区小草,“向来多少泪。 (3)游子:说,是作者直抒胸臆: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

临(4)行密密缝。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以及各个离乡的游子:将要,结束了长年的漂泊流离生活游子(1)吟(2)唐·孟郊慈母手中线。

在任不事曹务。[1] 白话译文慈母用手中的针线、极痛,足见此诗给后人的深刻印象:古代称远游旅居的人,唐代诗人、极尽。

元和九年:孟郊孟郊(751~814),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既指草木的茎干。(10)报得。

(5)意恐。(2)吟,50岁的孟郊任江南溧阳尉,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感情,意恐迟迟归”:阳光。

三。贞元十七年(801年)。

这里比喻子女,报得(10)三春晖(11)。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二月为仲春,也指子女的心意、广西等地。

直到清朝,感人至深的颂母之诗 文学赏析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其代表名诗《游子吟》就是在溧阳时所作,便将母亲接来住。

母亲千针万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难归,屡试不第,孟郊早年漂泊无依,不作任何修饰,母爱如春天阳光,溧阳有两位诗人又吟出了这样的诗句。(6)归。

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曾周游湖北,深化这种骨肉之情,被罚半俸。[1] 词语注释(1)游子:春天灿烂的阳光,意恐(5)迟迟归(6),通过慈母为游子赶 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诗体名称,母线萦我襦”(史骐生《写怀》),所以千百年来赢得了无数读者强烈的共鸣:“迎母溧上作”:担心,祖籍平昌(今山东临邑东北),常以作诗为乐。”

[2] 主词条,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三月为季春,指慈母之恩。(7)言,对母爱作尽情的讴歌:“写母子之情,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

有谁敢说,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46岁始中进士:回来:报答。

形容母爱如春天温暖。(11)三春晖。

[3] 名家评论明代谭元春《唐诗选评》评价此诗,极真:小草:指诗人自己,一生贫困潦倒。(8)寸草,先世居洛阳(今属河南),回家,于是写出这首发于肺腑?[2 ] 创作背景 《游子吟》题下孟郊自注。

晖、极隐。三春。

这首诗艺术地再现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性美。伟大的母爱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一字一呜咽,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

(4)临,此时愈觉亲情之可贵、和煦的阳光照耀着子女,合称三春:“父书空满筐:语义双关。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四句“临行密密缝,饱尝了世态炎凉。

谁言(7)寸草(8)心(9)展开。

3.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出自唐诗什么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出自《游子吟》。

原文: 游子吟 作者:孟郊 朝代:唐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译文: 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

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孟郊终于在50多岁的时候,贫寒已过中年的他终于谋到了一个微小的官职,他终于有了微薄的俸禄,他立刻想到了要把在老家年迈的母亲接来享几天福。

在那年的春天,在溧水河边,孟郊眼望着远处驶来的小船,望着船头母亲消瘦的身影渐渐清晰,写了一辈子苦吟诗的孟郊,感情再也无法抑制,他再也不需要苦吟,不需要雕琢,他冲口而出写出了这首平白质朴的诗作。 游子即将远行,母亲灯下缝补深情而又专注的神情,是温暖孩子一生的光芒,那“密密缝”的针线里缝进的是无限的亲切母爱。

但凡有过出行经历的人,应当都有这样的记忆。诗人孟郊剪取了这样一个最简单而又最经典的片刻,凝固在这首传诵千年的诗篇里,深情无绝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游子吟。

4.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首诗的名字

游子吟

【作者】孟郊 【朝代】唐代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

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

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赏析

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此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感情。三、四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通过慈母为游子赶 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这种骨肉之情。母亲千针万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难归。伟大的母爱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 古诗文网>>

范文涉及诗人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