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描写常州的诗句或歌词从"诗国"和"诗派"说起中国在世界上有"诗国"之称,这是中国人的骄傲;常州在中国,历史上也有"诗国"之称,这是常州人的骄傲.当然,后一个"诗国"不是指国家,而是指城市或地区.另外,这个称呼也不是自封的,它有历史根据.大约是在清代初年,浙江著名诗人查慎行(初白)就有过这样的诗句:"毗陵诗国千年事". 苏东坡:《踏莎行》 山秀芙蓉,溪明罨画,真游洞穴沧波下。 临风慨想斩蛟灵,长桥千载犹横跨。 解佩投簪,求田问舍,黄鸡白酒渔樵社。 元龙非复少时豪,耳根说尽功名话。 一首七律: 惠泉山下土如濡,阳羡溪头米胜珠。 卖剑买牛吾欲老,杀鸡为黍子来无。 地偏不信容高盖,俗俭真堪著腐儒。 莫怪江南苦留滞,经营生计一生迂。 这首诗的前半首说常州属地的无锡、宜兴土地肥沃,物产丰饶,我乐意在这里躬耕养老,你愿意来吗?下半首说,常州宜兴地处偏辟、可能容不下你的高车华盖,但民风俭朴真能让我这书生有个着落。 不要怪我在常州停留时间长,我在这儿正在经营一生之计呢。 2.苏轼对常州的诗词苏东坡,北宋杰出的文学大家,一代文坛盟主。 他于文学、艺术、医学、经学,以及诗、词、散文、书法、绘画创作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 就是这样一位文化巨人,他的一生与我们江苏常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特别是他本是四川眉山人,他却选择了常州作为他的终老之地。常州成了苏东坡的第二故乡。 有人认为苏东坡获赦北归以后,选择常州宜兴(宜兴旧属常州)作为他的卜居地,纯属一种偶然性的无奈之举。其实,纵观苏东坡的一生,从他的诗、词、文、札记、奏章等来看,此举决非偶然。 它是苏东坡衡量再三后的选择。 为什么苏东坡与常州宜兴会有这么深厚的感情呢?他为什么会选择常州宜兴作为他的卜居之地呢? 一、鸡黍之约 苏东坡与常州宜兴的缘分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仁宗嘉佑二年 (1057年)。 那年苏东坡进京赶考,进士及第。在一次同年们聚会上,与他同桌的是常州府宜兴县的蒋颍叔(之奇)、单锡以及武进县的胡宗夫等。 苏东坡从蒋之奇、单锡、胡宗夫的介绍中,了解到了江南的秀丽风光。他被江南的秀情风景迷住了。 在酣酒中定下了卜居常州宜兴的“鸡黍之约”。然而,由于年少气盛,苏东坡自认为自己还没有施展抱负,故当时只是一时的兴致所至,并没有非常认真,这可以从苏东坡与蒋之奇的唱和之诗中看出: 月明惊鹊未安枝,一棹飘然影自随。 江上秋风无限好,枕中春梦不多时。 琼林花草闻前语,?画溪山指后期。 岂敢便为鸡黍约,玉堂金殿要论思。 后来,苏东坡又先后结识了常州的钱公辅、钱济明(世雄)父子、胡仁修、报恩寺长老和宜兴的滕元发(达道)、邵民瞻、蒋公裕等老友。 这些同窗好友都与他成了莫逆之交。在他以后的宦海生涯中,尤其是在他遭到贬斥的流放生活中,这些好友给予了他无私的关心。 友情、亲情的温暖与关怀,是苏东坡钟情于常州宜兴的源头。 二、风光无限好 苏东坡任杭州通判时,他于熙宁六月岁末到熙宁七年五月奉命 赴常润一带赈灾,在常州一带滞留半年左右。 完成赈灾任务后,他应好友蒋之奇、单锡等的邀请,在宜兴小住,在他们的陪同下,游览了芙蓉山水、?画溪明、古洞奇穴、玉潭凝碧等名胜。苏东坡流连于群山苍翠、溪水明澈、藤花掩映、杏柳错综的美景之中,就仿佛置身于陶渊明笔下《桃花源记》中所描写的优美淳朴的田园风光中。 十分崇拜陶渊明的苏东坡依稀感到了阳羡(宜兴的别称)正是他将来躬耕退隐的归宿。 苏东坡在常润赈灾时,曾写过五首怀念杭州太守陈襄的诗。 其中第五首是: 惠泉山下土如濡,阳羡溪头米胜珠。 卖剑买牛吾欲老,杀鸡为黍子来无。 地偏不信容高盖,俗俭真堪著腐儒。 莫怪江南苦留滞,经营身计一生还。 惠泉山下濡湿的泥土,阳羡溪头晶莹的大米,江南地方简朴淳厚的民风,深深地吸引了苏东坡,使他闪起了归老于此的念头。 熙宁七年五月苏东坡好友钱公辅在常州逝世,苏东坡前去吊丧,并作《哀词》,发出了“吾行四方而无归兮,逝将此焉止息”、“独徘徊而不去兮,眷此邦多君子”的感慨。 这说明了苏东坡后来选择常州作为他的归隐之地,并非偶然,他对常州这方土地是早有所钟情的。 就在这年,苏东坡委托宜兴好友在宜兴买田,准备将来在此归隐。 三、求住常州 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五年。直到元丰七年才得到赦 免。 政治上的坎坷沉沦使他退隐田园、躬耕自给的愿望更加强烈。常州美丽富饶的土地、温和湿润的气候和莫逆之交的朋友让他留恋不已,他决定请求朝廷让他留在常州居住。 他两次乞求朝廷准予他在常州居住。他在《乞常州居住表》中写道:“……而赀用罄竭,无以出陆,又汝州别无田业可以为生。 犬马之忧,饥寒为急。……臣有薄田在常州宜兴县,粗给饘粥,欲望圣慈,特许于常州居住。” 当他得知朝廷准予他常州居住时,他喜极而泣,为如愿以偿而歌:“归去来兮,清溪无底,上有千仞嵯峨;画楼东畔,天远夕阳多。” 元丰八年五月二十二日苏东坡率全家抵达常州贬所。 几经周折,苏东坡终于回到了这片朝思暮想的土地。他游遍了常州城景。 在太平寺和报恩寺等都留下了他的诗:“六花?葡林间佛,九节菖蒲石上仙;何似东坡铁拄杖,一时惊散野狐禅。”“碧玉碗盛红玛瑙,井华水养石菖蒲。 也知法供无穷尽,试问禅师得饱无。” 几天后,苏东坡携全家定居宜兴的田庄。 置身于江南农家风光,苏东坡由衷地发出了感慨:“买田阳羡吾将老,从来只为溪山好。来往一虚舟,聊从物外游。 有书仍懒著,且漫歌归去。筋力不辞诗,要须风雨时。” 这时苏东坡完全过着理想的生活,没有政治,没有公文,没有吃不饱饭的后顾之忧。他完完全全地放松着自己,从从容容地享受着江南秀丽的风光。 但命运总不让苏东坡有块宁静的土地。这时政局起了极大的变化,朝廷又起用苏东坡,并委以重任。 喜忧参半的他只得告别了他刚刚建好的家园,启程赴任去了。 四、常州了缘 元佑八年,一直保护苏东坡的高太后去世了。 灾祸接连降到 苏东坡身上。他连连被贬,从定州到英州,再到惠州,又从惠州被贬到海南岛的儋州。 直到元符三年,苏东坡等元佑大臣被大赦。朝廷给了他一个虚职,允许他在外州任便居住。 这样,苏东坡就面临。 3.有关常州淹城的诗句春日迟迟,卉木萋萋。仓庚喈喈,采蘩祁祁。 迟迟:缓慢。卉木:草木。萋萋:草茂盛的样子。仓庚:莺。喈喈:鸟鸣声众而和。蘩:白蒿。祁祁:众多。 《诗经·小雅·出车》 时在中春,阳和方起 阳和:春天的暖气 《史记·秦始皇本纪》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汉 乐府古辞《长歌行》 阳春白日风在香 晋 乐府古辞《晋白绮舞歌诗三首》 阳春二三月,草与水同色 晋 乐府古辞《盂珠》 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 秀:秀丽。屯:驻,聚集。 南朝宋 谢灵运《入彭蠡湖口》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变鸣禽:鸣叫的鸟换了种类。两句写冬去春来,鸟儿已经替换了。 南朝宋 谢灵运《登池上楼 4.谁能提供关于常州人文的诗词歌赋知我,爱我,教我,诲我,如海深恩未得报;病离,乱离,生离,死离,可怜一诀竟无缘”。 这副哀挽曾任江苏临时都督庄蕴宽的挽联的作者就是他的外甥女,我国新文学运动中最早的女学者、作家、诗人和散文家陈衡哲。陈衡哲(1890~1976),笔名莎菲,出身名门望族。 祖父陈钟英、伯父陈范(《苏报》馆主)、父亲陈韬都是当时著名的学者和诗人。祖母赵氏、母亲庄曜孚都是常州人,能文善画。 陈衡哲也出生在常州,幼时从父母习四书五经,诗词歌赋。在庄蕴宽影响下富于探索精神,倾慕西方科学文化。 1914年考中清华留美学额,在美国瓦沙女子大学、芝加哥大学学习西洋史、西洋文学,获学士、硕士学位。1920年即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并先后任职于商务印书馆、东南大学、四川大学。 曾4次代表太平洋关系学会中国理事会出席国际学术会议,并主编《中国文化论丛》。作为新文学运动最早的女作家,她摆脱了文言文的写作,与其他先驱一起开拓了新文学的大道。 1918年发表在《新青年》上的白话诗《人家说我发了痴》,讽刺了美国人的势利眼,有评论说该诗与鲁迅同年发表的《狂人口记》相映成趣。作为一个学者、历史学家,她对妇女、教育、社会问题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1935年因率直发表揭露四川社会问题文章,遭黑暗势力围攻,愤而离川。抗日战争中,辗转于香港、昆明、重庆,对国统区的腐败现象十分不满。 解放后,任上海市政协委员。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小雨点》、《衡哲散文集》上下卷、《文艺复兴史》、《西洋史》上下册,以及英文著作《一个中国女人的自传》等。 5.常州的名胜古迹江苏常州市名胜、古迹 常州市 天宁寺 在常州市内。 始建于唐永徽年间(650-655),天复年间(901-904)正式建寺,名广福寺,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才称天宁寺。五代以后,该寺屡毁屡建。 现存的殿宇即为清代建筑。全寺拥有殿堂、楼阁等大小建筑400多楹,占地面积130多亩。 大雄宝殿重檐九脊顶,高约33米,殿阔26米多,殿内铁梨木大柱高约29米多。天宁寺被称为“东南第一丛林”。 红梅阁 在常州市红梅公园内。高17米,木结构,上下两层飞檐双重,筑于2米高的土台上。 始建于唐昭宗年间(888-904),后遭兵火,元代元贞元年(1295年)重建。现阁系清代建筑,四周砌以围墙,正中建一石坊,额书“天衢要道”四字,其下铺有石阶14级,整个建筑气势雄伟。 文笔塔 在常州市红梅公园内。因是太平讲寺(简称太平寺)的附属建筑,又称太平讲寺塔。 太平讲寺为南齐高帝萧道成所创,初名建元寺,唐乾元年间(758-760)扩建。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4)改称太平兴国禅寺,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改称太平讲寺,简称太平寺。 寺在明、清两代曾遭火烧,现存建筑主要是文笔塔。塔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清光绪年间(1875-1908)重建。 此塔在1937年冬日军侵占常州时,塔身木构腰檐被焚,塔刹上的宝珠、承露盘被炮弹击落。1981年5月进行重修,1982年11月竣工,文笔塔为楼阁式砖木结构塔,七级八面,高48.8米。 塔基用花岗条石筑成,高80厘米。须弥座高1米,每面浮雕莲瓣。 塔内有螺旋形木梯可以登上。 太平天国护王府 在常州市局前街毛家弄口。 护王陈坤书于1860年(清咸丰十年)率领太平军进驻常州,主持军政。1864年在常州保卫战中,英勇牺牲。 王府坐南朝北,原来规模较大,现存主要是七开间回字形的大楼,中间为天井,石板地面。屋檐上有龙凤纹和跳龙门图案的滴水瓦,楼下落地长窗上雕刻丹凤图案。 瞿秋白故居 在常州市觅渡桥北庙沿河瞿氏宗祠内。瞿秋白(1899-1935),是中国**早期领导人之一,诞生于常州青果巷82号。 后因家境贫困,曾数次迁居。1912年迁此,1916年11月离开。 瞿氏宗祠建于1898年,是瞿秋白叔祖瞿赓甫出资重建。宗祠共有房屋4进19间,瞿秋白家住在东厢屋,由东侧门出入。 张太雷故居 在常州市大南门子和里3号(现为东风南路68弄4号)。张太雷(1898-1927),江苏常州人。 1898年诞生在常州西门外西仓街石皮场外祖父薛锦元家。婚后即租子和里3号后进平房居住。 1925年在上海从事党的地下工作时,曾回常州居住于此。 清凉寺 在常州市大南门外德安桥南。 创建于北宋治平元年(1064年),原址在常州东南1.5公里处,元末焚毁。明永乐元年(1403年)移建今址,太平天国时毁于战火,清至民国重建。 在中轴线上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法堂、禅堂等建筑。藏经楼保存完好,木构建筑,高3层,硬山顶。 楼面阔7间(长28米),进深9檩(深15米)。第二层面阔3间(长13米)进深7.2米。 禅堂在藏经楼南,为一回字形转楼,面阔19.8米,进深24.4米。天王殿、清凉佛学院旧址尚存,但已改观。 意园 在常州市后北岸。原是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状元赵熊诏的花园,内有清初常州画家恽南田的画斋—望云水榭。 1860年,太平军占领常州,在状元第内设立圣库,英王陈玉成驻此理事,成为当时常州府最高的权力机构。1864年5月11日,清军破城后,李鸿章、戈登抢劫圣库。 后赵氏后裔将大厅、花园转让给史姓。光绪中叶,武进县令史干甫在圣库原址修建花园,名为意园。 园分内外,中用花墙隔开。 舣丹亭公园 在常州市东郊。 舣丹亭,始建于南宋,为纪念北宋诗人苏轼11次来常州且终老于常州而建。清代扩建为乾隆皇帝万寿行宫。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乾隆皇帝五十寿辰,常州地方官吏、士绅、文人学士在此举行祝寿活动,因而舣丹亭亦称为“万寿亭”。原建筑毁于太平天国战争,现存建筑为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宣统二年(1910年)重修。 金坛市 太平天国戴王府 在金坛市区县直街东。戴王黄呈原为李世贤部将,曾转战于浙北、皖南一带。 原门前的照壁旗杆已毁,门屋亦经改建。前进正厅平面长方形,三间七架梁,梁上有太平天国龙凤彩绘。 厅后为二层楼房,亦3间。楼右附属建筑已毁坏。 由于当时太平天国处于战争时期,王府系拆用旧建筑翻盖的。 龙山塔 在金坛市南郊顾龙山上。 始建于元代,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夏崩塌,康熙四十年乡人出资重建。龙山塔为楼阁形式,砖木混合结构。 高7层,约40米。塔平面呈八角形,内室呈正方形。 塔内外壁各层有回廊腰檐,内外相通。 溧阳市 别桥《淳化阁帖》 在溧阳市别桥镇马家村。 广惠庵碑 在溧阳市别桥镇马家村。系明嘉靖“江南才子”马一龙书法。 竹叶玛瑙骑门石 在溧阳市别桥镇马家村。 唐朝石井栏 在溧阳市溧城镇。 高静园 在溧阳市溧城镇。 东岳庙遗址 在溧阳市上黄镇山下桥村。 今尚存石柱5根,石刻文字清晰完好。 太白楼 在溧阳市溧城镇。 唐诗人李白数度来此并留下诗篇,今以其《猛虎行》“溧阳酒楼三春月,杨花茫茫愁杀人”诗句而建。 武进区 淹城* 在湖塘桥镇西,距常州市区约7。 6.关于常州的风物、神话、传说、前人诗词惠泉山下土如濡,阳羡溪头米胜珠。 卖剑买牛吾欲老,杀鸡为黍子来无。 地偏不信容高盖,俗俭真堪著腐儒。 莫怪江南苦留滞,经营身计一生还 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 作者:苏轼 一 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 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 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 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 二 南来三见岁云徂①,直恐终身走道途。 老去怕看新历日,退归拟学旧桃符②。 烟花③已作青春意,霜雪偏寻病客须④, 但把穷愁博⑤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⑥。 常州赋-(清)褚邦庆 悼念一佳人兮,音容笑貌于目。魂逾天际不归兮,只我一人独居。言我朝同行梦系兮,饭食果腹难入。心痛而嘉酒狂醉兮,不得与君相聚。 依稀回往前尘兮,思念佳偶而伤。只愿相伴相随兮,处景以为相思。朝朝幕幕而思念兮,期城南之离京。却薄酒而设祭兮,君可否与之对饮。空席而对神往兮,空杯以祭佳人。于歌而舞悄声兮,冥冥之音回旋。神浮郁而天际兮,于地神之伤感。暴雷之声昼起兮,如你音之相唤。清雨坠地之声兮,如话语之传送。飘飘而云彩状兮,于你之归探望。飘飘而不舍离兮,你我之情深重。伏天地万物之灵兮,隔你我于阴阳。 心平而常思念兮,你志记怀于心。殷殷挂怀希望兮,我存心而不忘。鸟雀同伴飞翔兮,我在旁起送别。举目相望以远兮,带走一时之心伤。恻耳聆听雀鸣兮,如你不舍之言。 刻思念于心头兮,你之容颜记心。回想往尘交往兮,你我相隔南北。扶椅以对南望兮,抛向心之所在。知淑答礼温存兮,使人想而心伤。生南方之秀地兮,出殷殷之才女。才华横意望背兮,痛失而使心伤。回思而使眷顾兮,终君相伴难望。 白鹤啼鸣相告兮,对殷殷之眷恋。寄以往之思念兮,此声不决于耳。翩翩之起舞步兮,我心随而神往。仿佛与你共舞兮,你我相拥而起。扶姚琴而共舞兮,起仙乐同之漫步。伯牙拂琴相伴兮,你我随之共享。高山飘渺云际兮,半山端卧而赏。细雨飘然而落兮,你我雨中登岳。泣泣而成悲痛兮,随我身旁而过。举目观望你身兮,飘飘然入云端。垫足伸手而触兮,虚无缥缈而散。至时悲痛无语兮,望星空而悲叹。 其身荡舟入海兮,人鱼共舞为乐。轻起波涛问浪兮,魂荡碧波行。问君安去回魂兮,家中点烛引境。望星而起思偶兮,日出等盼东方。思万般千般苦兮,为与心之苦处。夜夜不眠思眷兮,只得待君念君思君。独处凄惨无依兮,佳偶不知何寻。待到佳人至兮,回首往事不敢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