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词解释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俩谁也不会觉得厌烦。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高的两座山峰.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洞庭湖的湖光与秋天的月光相融和,水面风平浪静就好像铜镜未磨。远远望去洞庭湖的山山水水一片翠绿,好似白银盘里托着青青的田螺。 忆江南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如画的风景久已熟悉。太阳从江面升起时江边的鲜花比火红,春天到来时碧绿的江水象湛蓝的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2.语文古诗解释欧阳修《浪淘沙·把酒祝东风》赏析 浪淘沙 ·欧阳修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注释] [把酒]―把,端着.把酒就是端着酒杯.如果理解为把住酒壶不撒手,那就俗了. [紫陌]―陌,阡陌,小路.紫陌,泛指皇城之外的路. [且]――并且,而且,也.(连词的成分很大,但通篇看,该字还隐含着“希望”“盼望”“但愿”的成分) [从容]―从,跟随、相伴.容,容纳、允许、让.从容,非从容不迫之意,但从作者惜春的角度看,还是有些不慌不忙之宽余.在该词里大多取相伴之意 [总是]―大多是,都是,全是. [祝]―祝愿,问候. [胜]―超过. [译文] 【把酒祝东风】端起一杯满怀深情的酒,问候你久违的春天,【且共从容】并且希望你不要步履匆匆,留下来与我和美相伴吧.【垂杨紫陌洛城东】繁华的洛城之东,路旁已是垂柳依依,春意盎然.【总是当时携手处】还记得吗?去年此时,也是在这里,你我携手相伴,【游遍芳丛】在芳草花丛中尽情的赏春游芳.【聚散苦匆匆】人间聚散总是苦于太匆匆,【此恨无穷】让人引起无穷的怨恨.【今年花胜去年红】今年的花儿比去年的还鲜艳美丽.【可惜明年花更好】也许明年的花儿会格外美好更加艳丽动人,【知与谁同】可惜的是,面对美景,不知道谁是与我一同赏花的人. 此词为明道元年(1032)春,欧公与友人梅尧臣在洛阳城东旧地重游有感而作,词中伤时惜别,抒发了人生聚散无常的感叹. 首二句语本于司空图《酒泉子》“黄昏把酒祝东风,且从容”,而添一“共”字,便有了新意.“共从容”是兼风与人而言.对东风言,不仅是爱惜好风,且有留住光景,以便游赏之意;对人而言,希望人们慢慢游赏,尽兴方归.“洛城东”揭出地点.洛阳公私园囿甚多,宋人李格非著有《洛阳名园记》专记之.京城郊外的道路叫“紫陌”.“垂杨”同“东风”合言,可想见其暖风吹拂,翠柳飞舞,天气宜人,景色迷人,正是游赏的好时候、好处所.末两句说,都是过去携手同游过的地方,今天仍要全都重游一遍.“当时”即下片的“去年”.“芳丛”说明此游主要是赏花. 下片头两句深深地感叹:“聚散苦匆匆”,是说本来就很难聚会,而刚刚会面,又要匆匆作别,这怎能不给人带来无穷的怅恨.“此恨无穷”并不仅仅指作者本人而言,也就是说,在亲人朋友之间聚散匆匆这种怅恨,从古到今,以至今后,永远都没有穷尽,都给人带来莫大的痛苦.“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南朝梁江淹《别赋》)好友相逢,不能长聚,心情自然是非常难受的.这感叹,就是对友人深情厚谊的表现.下面三句是从眼前所见之景来抒写别情,也可以说是对上面的感叹的具体说明.“今年花胜去年红”有两层意思.一是说今年的花比去年开得更加繁盛,看去更加鲜艳,当然希望同友人尽情观赏.说“花胜去年红”,足见去年作者曾同友人来观赏过此花,此与上片“当时”呼应,这里包含着对过去的美好回忆;也说明此别已经一年,这次是久别重逢.聚会这么不易,花又开得这么美好,本来应该多多观赏,然而友人就要离去,怎能不使人痛惜?这句写的是鲜艳繁盛的景色,表现的却是感伤的心情,正是“以乐景写哀”.末两句意为:明年这花还将比今年开得更加繁盛,可惜的是,自己和友人分居两地,天各一方,明年此时,不知同谁再来共赏此花啊!再进一步说,明年自己也可能已离开此地,更不知是谁来赏此花了.把别情熔铸于赏花中,将三年的花加以比较,层层推进,以惜花写惜别,构思新颖,富有诗意,是篇中的绝妙之笔.而别情之重,亦即说明同友人的情谊之深. 此词笔致疏放,婉丽隽永,近人俞陛云称它“因惜花而怀友,前欢寂寂,后会悠悠,至情语以一气挥写,可谓深情如水,行气如虹矣.”。 3.古诗文解释 赏析对酒(闲愁如飞雪) 对酒 宋/陆游 闲愁如飞雪,入酒即消融。 好花如故人,一笑杯自空。流莺有情亦念我,柳边尽日啼春风。 长安不到十四载,酒徒住往成衰翁。九环宝带光照地,不如留君双颊红。 【注释】1、闲愁:闲暇的忧愁。2、流莺:鸣声园转的莺(即黄莺)。 3、酒徒:嗜酒者。4、往往:常常。 5、衰翁:衰弱的老者。【译文】 闲来的忧愁像飞雪一样,落入酒杯中就自然消融。 美丽的花朵像故人一样,一阵欢笑酒杯就自然而空。婉转的黄莺似乎有情地眷恋我,从早到晚鸣叫在柳树边的春风中。 居住长安还不到四十年,嗜酒者常常变成了老翁。纵然有权贵的宝带光芒照大地,还不如挽留您痛饮个双颊绯红!【鉴赏】 这一首诗作于淳熙三年(1176)春,陆游任四川安抚制置使范成大的幕僚时。 首写其为消愁而饮酒,是饮酒之因;再写其饮酒之好处,复写其功名富贵之不足炫耀,及时行乐乃为当务。本诗乃饮酒时一时兴会之作,其中饱含作者雄心壮志未能实现的牢骚和不满,读者当于字里行间领悟其言外之旨,方不失作者之真正用心。 “闲愁如飞雪,入酒即消融”开头两句写愁与酒的关系:闲愁就如飞雪,入酒就能消融,是说酒能解愁化愁。“酒能销愁”是诗人们不知道说过多少遍的话了,而陆游却借助于“飞雪”进入热酒即被消融作为比喻,便显得新奇而与众不同。 以愁比雪,文不多见;飞雪入酒,事亦少有;通过“雪”把“愁”与“酒”连结起来,便有神思飞来之感。“好花如故人,一笑杯自空”写完愁与酒的关系,诗人又写“花”与酒的关系:漂亮的“花”就如故人,只要对着你一笑,你的杯中之酒就会一饮而尽。 对着“好花”可助酒兴,说来还觉平常,把“花”比为“故人”便马上使人备感它的助饮力之大,因为对着好友自然容易敞怀畅饮;通过“故人”,把“好花”与“空杯”连结起来,便有力量备增之感。这两个比喻的运用,新鲜、贴切而又曲折,表现了诗人极丰富的想像力,它使诗带上了一种新奇而又真切动人的情态。 “流莺有情亦念我,柳边尽日啼春风”这两句为第二层,补足上文,意在说明自然景物使人“对酒”想饮之意,实际是再写饮酒,并为下层作过渡:飞来飞去的黄莺似乎也时时念想着我,它们整天在柳树边上对着春风歌唱——— “流莺有情”,故方才在“柳边”的“春风”中啼叫,这两句承接上文“好花”,显示出一幅花红柳绿、风暖莺歌的大好春光。因为春光愈好,便愈动人酒兴,故写景实是再围绕“对酒”这一主题。 这一层写景细腻、秀丽,笔调又有变化。“长安不到十四载,酒徒住往成衰翁”这两句主写人事,再写“对酒”想饮之故。 长安,指代南宋的首都临安。自隆兴元年(1163)陆游三十九岁时被免去枢密院编修官离开临安,到写诗之时,已历十四年了,故说“长安不到十四载”。 第二句不怀念首都的权贵,而只怀念失意纵饮的“酒徒”,则诗人眼中人物的轻重可知。这些“酒徒”,当然也包括了作者众多的“故人”。 诗人身离首都,“酒徒”、“故人”转眼成为“衰翁”,这“衰翁”之叹,自然包括自己。“酒徒”中也不乏壮志难酬、辜负好身手的人,他们无缘无故成为“衰翁”,显然包含着朝廷不用人才、浪费人才的意思。 这句话表面无关紧要,但内涵深刻。“九环宝带光照地,不如留君双颊红”如果说以上两句在闲淡中出以深沉的感慨,这两句就在感慨的基础上发出激昂的抗议之声了。 “九环宝带”,语出《北史·李德林传》,言隋文帝以李德林等修律令有功,赐他们九环带。《唐书·舆服志》载:隋代贵臣多用九环带,并唐太宗也曾用过。 “光照地”,用唐敬宗时臣下进贡夜明犀,制为宝带,“光照百步”的典故———“九环带”、“光照地”,表明的意象是贵族身份的光辉显耀,但作者语气一转,突结以“不如留君双颊红”——— 言外之意是说,这些贵族的身份,富贵荣华的象征,不值一钱,远不如饮酒那样痛快淋漓,因为“饮酒”,留得双颊绯红,色彩绚丽,足以夺“九环宝带”之光,可使“衰翁”显示壮心不老!两相照应,后者更富力量,又饶神韵。陆游写饮酒的诗篇很多,有侧重写因感慨世事而痛饮的,如《饮酒》、《池上醉歌》等;有侧重因愤激于报国壮志难酬而痛饮的,如《长歌行》、《夏夜大醉醒后有感》、《楼上醉书》等;有想借酒挽回壮志的,如《岁晚书怀》之“梦移乡国近,酒挽壮心回”。 本诗则侧重蔑视权贵而痛饮。开头奇突豪放,中间细致优美,结尾以壮气表沉痛,笔调灵活多变,而以豪壮为基调。 清范大士《历代诗发》据此评该诗:“始终极颂酒德,亦是放翁寄托之词”,认为其诗“起有奇气”。可谓抓住了其中的要害。 4.古诗词解说在天边的红霞的映衬下天空如披上了锦缎一般 栅栏边的桃花杏花宛若换上了新装在一起争奇斗艳 在迷蒙的远处是谁睁大了乌黑的眼眸在盼望 美酒被频繁的斟入杯中 但是如此美景佳肴这酒也该酌情品尝 此为唐时武则天,於冬天击鼓摧花时,评桃品杏之情景也,求得此签者,凡事有吉无凶,并且定必有意外财收获也,若问自身之事,更可丁财两发,诸事平稳之象也 新婚啊,多好的时刻。 时节时令全交代了,有人有事有景有情。 品味此诗的意境就好啊。 洞房花烛前的互视,美貌的新娘品着美酒,劝你不可多喝,多体贴的问候啊! 5.古诗文完全解读望月怀远。这在古典诗歌中是一个烂熟的题目。在杜甫生活的盛唐时期,古典诗歌固然正处于大开拓、大发展的阶段,但如像对景伤怀、思亲怀友这类的题材,却已早经无数作者吟咏,要出新意颇不容易。这一首五律,却在内容表达与章法技巧上脱落故常,出奇制胜,成为同类题材作品中千古独步的名篇。 应该承认,这首诗之所以感人至深,首先在于它所抒发的是诗人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触发的郁勃真切的离情别绪。回溯诗人的生平我们可以知道,天宝十五年(756)五月,杜甫从奉先移家至潼关以北的白水。六月,安史叛军破潼关,玄宗奔蜀,杜甫只得携眷北行,至鄜州暂住。七月,肃宗李亨即位灵武,杜甫只身前去投奔,途中被叛军掳至长安。这首诗就是身陷贼营的杜甫八月在长安所作。没有那场惊天动地的大战祸,便没有诗人的这番家人离散,身陷绝境的悲惨经历。而如果没有这番特殊的经历,要产生诗中的哀惋凄切、深挚缠绵的离情也是不可想象的。此诗的重要价值,确乎在于它所反映的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情感这一点上。 不过使得这首诗在众多的抒写乱世之离情的作品中高标独秀的,却无疑是作者匠心独运的新奇角度与抒写章法。在这里,老杜并不一般地就景敷情、缘情述事,而是别出心裁从思念对象一边落笔,从头至尾细致熨帖地描摹自己想象中的对方的景况。无限的深情、痴情都从这一系列想象描写中流泻而出,达到了抒情的极致。首联二句,绝不说自己望月而忆妻,偏说妻子见月而思己,比起一般的直诉自己的情感的忆内之作,一开篇意思就深了一层。前人写过“隔千里兮共明月”(谢庄《月赋》)和“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一类的名句,那都是兼及“忆”与“被忆”双方的,这里却偏偏只提被忆的一方,抒写角度的转换,使得辞旨婉切,更显出诗人对妻子的一往情深。妻子身边,是时时尾随着可爱的小儿女的。诗人月夜思妻,必然密不可分地念及孩子。可是颔联二句不正面说自己望月忆儿女,偏说儿女随母望月,又想象儿女幼小,尚不解望月而思念身陷长安的慈父。真是此情此景,将何以堪!诗人刻骨铭心的忆内之情,又在这痛苦的想象中更深入一层。第三联,想象愈加具体化,虚拟妻子在这个夜晚望月怀夫、久久不眠的情景,是整首诗中意境最优美,辞采最清丽的抒情句子。鬟湿而臂寒,状看月之久与怀人之痴。月色愈好而痛苦愈增,夜深天寒都浑然不觉。这位闺中娘子是如此多情而执着,难道还不值得我们的诗人深切思念吗?王嗣奭《杜臆》认为此联“语丽情悲”。实为中肯。诗的末联,方才将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摆进去,仍以想象之笔结情。这是盼望相思之愿能偿,有朝一日伉俪重逢,双双对此明月舒愁,抹掉战乱带来的伤痛痕迹。这里对前文的承接照应十分细密周到,表现出诗人情感之深婉沉绵,如“双”承“独”,“照”承“月”,“泪痕干”反衬双方各自“独看”时的泪流不止,这些都真切地传达出诗人憎恨乱离,盼望团圆的迫切心情。 6.古诗词的解释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释] 1.洞庭:湖名,在湖南省。 2.和:和谐,这里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3.潭面:指湖面。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水面无风 ,波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不清楚。 两说均可。 4.白银盘:形容洞庭湖。青螺:一种青黑色的螺形的墨,古代妇女用以画眉。 这里是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今译] 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交相融和, 水面波平浪静就好像铜镜未磨。 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 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 [赏析] 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而意味隽永。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廖远,这应该是日暮时分的景象,天还没黑但月亮已经出来,如果天黑就看不出两者色彩的融合了。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这里的“山水”实际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用“山水”属于古代汉语中“偏义复词”的用法。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读来饶有趣味。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著名诗人。 7.古诗解释谁给我几首古诗,要有解释和注释,还要翻译五月十九日大雨 刘基 风驱急雨洒高城,云压轻雷殷地声。 雨过不知龙去处,一池草色万蛙呜。 赏析:这首诗非常形象地描述了夏天所特有的雷阵雨前后的自然景象。 前两句极力描述大雨的气势:黑云压城,风急雨骤,电闪雷呜,大雨倾盆。 后两句描述雨过天晴的景象:雷雨过后,草色更青,池塘水涨,蛙声一片。 晓 日 [唐朝]韩偓① 天际②霞光入水中,水中天际一时红。 直须③日观④三更后,首送金乌⑤上碧空。 【注释】 ①韩偓:(842-923) 字致尧,号玉山樵人,京兆万年人。 ②天际:天边。 ③须:等到。 ④日观:泰山东南山顶名日观峰,为观日出处。 ⑤金乌:太阳,古代神话传说太阳为三脚乌。 【赏析】 正值日出之时,诗人于晨间立于江边,天东边,朝霞映入江中,水面上似有万条金蛇在舞动着;红日彤彤,江水澹澹,一时间,天地似乎都染成了红色;的确,在江边观日,每当红日喷簿而出,霞光万道时,那气势,那感受,真令人心潮澎湃。 山中景 释英 六月山深处,松风冷袭衣。遥知城市里,扑面火尘飞。 赏析:把炎炎夏天,深山中阴凉无比,城池里炎热难当的景象形象地表达了出来。 8.关于古诗词解释一、《春望》 杜甫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释] 1、国破:指国都长安被叛军占领。 2、感时花溅泪:因感叹时事,见到花也会流泪。 3、浑:简直。 4、不胜簪:因头发短少,连簪子也插不上。 [评析]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七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 杜甫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叛军俘至长安,次年(至德二年)写此诗。 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 诗的一、二两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三、四两联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 今人徐应佩、周溶泉等评此诗曰:“意脉贯通而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此论颇为妥帖。 “家书抵万金”亦为流传千古之名言。 【原文点击】 春 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意境赏析】 756年六月,安史叛军攻下长安。 七月,唐肃宗在灵武即位,杜甫听到消息后去投奔肃宗。 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 《春望》写于次年三月。它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 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营造了气氛。 同时此联对仗工整,圆熟自然,诗意跌宕。“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对照强烈。 “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两句通常解释为,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 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本联以“感时”一语承上,以“恨别”一语启下,章法分明。 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思念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乡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 诗人妻子儿女在鄜州,一家人的安危使他魂牵梦绕,家书不至,他如何放心得下?“抵万金”写出了家书的珍贵,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表达了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这是人人心中会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禁于百无聊赖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 “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而他苍老得这么快,又因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纵观全诗,前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 全诗深沉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因而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不衰。 二、《岁暮》谢灵运 岁暮 谢灵运 殷忧不能寐,苦此梦难颓。 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 运往无淹物,年逝觉已催。 【赏析】 这是首感时惜生的诗歌,诗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两句,王夫之《姜斋诗话》说:“‘池塘生春草’、‘蝴蝶飞南园’、‘明月照积雪’,皆心中目中相融浃,一出语时,即得珠圆玉润,要亦各视其所怀来而与景相迎者也。” 谢灵运《岁暮》赏析 殷忧不能寐,苦此夜难颓。 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 运往无淹物,年逝觉已催。 用精细工致的笔法描绘南方山川奇秀之美,是大谢诗的主要特色。有趣的是,他的两联最出名的警句却并不以工笔细描见长,而是以“自然”见称。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一联,固然是作者自诩“有神助”的得意之句,本篇的“明月”一联更被诗论家推为“古今胜语”的代表。钟嵘《诗品序》说:“至于吟咏情性,亦何贵于用事?‘思君如流水’,既是即目;‘高台多悲风’,亦惟所见;‘清晨登陇首’,羌无故实;‘明月照积雪’,讵出经史?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 这段话不仅表达了钟嵘论诗的一个重要观点,也道出了“明月”一联的高妙之处——直寻,即对生活(包括自然景象与社会人事)的直接真切感受,以及由此形成的诗歌的直接感发力量。 这是一首岁暮感怀诗,时间又是在寂静的长夜。 在这“一年将尽夜”,诗人怀着深重的忧虑,辗转不寐,深感漫漫长夜,似无尽头。诗的开头两句,以夜不能寐托出忧思之深,用一“苦”字传出不堪禁受长夜难眠的折磨之状。 但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