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上第一首古诗是谁写的】是《弹歌》,作者为善射者陈音弹 歌 〔年代:上古〕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注:清乾隆四十一年《新郑县志·艺文志》:“歌曰:刘勰《文心雕龙》云:黄歌《断竹》,质之至也.又曰:《断竹》黄歌乃二言之始.注:黄,黄帝也.” 这要感谢乾隆时候的那个苏州人沈德潜,是他慧眼独具,将载在《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中善射者陈音应对勾践询问时引用的古歌——“断竹读竹,飞土逐肉”,作为上古时期的优秀诗歌,收入所编著的《古诗源》,并题名为《弹歌》.从此,这首“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八字的《弹歌》,才得到了广泛的流传,并引起了学者的注意和研讨.。 2.被恶搞的一首古诗有一首很多人都知道的,不知道你知不知道: 陆游 卧春(我蠢) 暗梅幽闻花(俺没有文化) 卧枝伤恨低(我智商很低) 遥闻卧似水(要问我是谁) 易透达春绿(一头大蠢驴) 岸似绿(俺是驴) 岸似透绿(俺是头驴) 岸似透黛绿(俺是头呆驴) 这首很老了: 李白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李白来到烤鸭店) 飞流直下三千尺(口水流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一摸口袋没有钱) 咳咳,说一下,篡改古诗是不对滴。。。注意啊。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访戴天山道士不遇b【答案】【小题1】野竹与云气相接,这本是一幅静景,但诗人用了一个“分”字,就有了动的意味,它使人联想到随山冈徐徐移动的云雾,不断从野竹梢头飘过的情景。 (3分)一线泉水,凌空飞泻,这本来是一幅动景,然而诗人用一个“挂”字,就由动化静了,它使人像看到陡峭的山峰上,山泉垂直落下的图景。 (3分)【小题2】“愁倚两三松”描写了诗人在松树之间徘徊的情形,(1分)表达了诗人访道士不遇之焦躁不安的心绪(1分)和怅然若失的愁情;(1分)也侧面折射出诗人对道士的渴慕。 【答案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颈联“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是诗人进山的第三程。 从上一联“不闻钟”,可以想见诗人距离道院尚有一段距离。 这一联写来到道院前所见的情景—道士不在,唯见融入青苍山色的绿竹与挂上碧峰的飞瀑而已。诗人用笔巧妙而又细腻:“野竹”句用一个“分”字,描画野竹青霭两种近似的色调汇成一片绿色;“飞泉”句用一个“挂”字,显示白色飞泉与青碧山峰相映成趣。 由于道士不在,诗人百无聊赖,才游目四顾,细细品味起眼前的景色来。所以,这两句写景,既可以看出道院这一片净土的淡泊与高洁,又可以体味到诗人造访不遇爽然若失的情怀。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试题分析:最后两句,方才点明"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的诗题.人们都会有这样的常识:大凡去访亲探友,不能相遇,就会令人焦躁不安.李白去拜访道士,道士不在道院,又无人知道去向、怎能不使他十分着急呢?尽管道士不在,诗人并没有立即返回,他远道而来,总想能见到道士,同他畅谈一番."愁倚两三松",写得极其生动形象,写诗人等待道士回来,倚靠遍了道士门前的两三棵松树,而道士仍然未回."愁"字,颇能传神,把诗人着急的神态.刻画得清晰可见,历历在目."无人知所去",是一般的陈述句.只是说明道士不知所去.是为"愁倚两三松"句,所作的铺垫.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来一首古诗梦李白 杜甫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 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 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 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 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 【赏析】 杜甫和李白自从天宝四年(745)在兖州分别后,似乎一直没有联系。至德二年(757)二月,李白投靠的永王李璘兵败身死,李白逃往彭泽,在浔阳被捕入狱,一度释放,随后在乾元元年(758)被判长流夜郎。李白经洞庭,穿三峡,到巫山遇赦,是在乾元二年(759)的春夏之间。这时杜甫正由洛阳回到华州,并不能知道详情,却听到不少传说,甚至有人讹传李白在去夜郎途中堕水而死,这使杜甫非常担忧,夜间连连梦见李白。《梦李白二首》就是写这种因不知李白生死而产生的疑虑之情。 这首诗以浓重的抒情开始,表达了诗人对挚友的深切忆念之情,为全诗积思入梦作了有力的铺垫,也为全诗的抒情定下基调。接着诗人真实而生动地描写了恍惚的梦境。他采用虚实交错,亦虚亦实的手法写梦境,写梦醒后的情景,真是"无一字不真,无一字不幻"。结尾两句是想象,是写景,但又是在暗喻政治环境的险恶,提醒李白要小心谨慎,防人暗算,读来更加感人。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1)没有违反题意。前面写“不曾愁”,正是为后面的“悔”作铺垫,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 (2)先写少妇兴致勃勃,梳妆打扮后上楼观景;转而写她看见路边的杨柳,勾起了对丈夫的离愁,心情由高兴变为懊悔。 因为杨柳是古人临别时的赠物,少妇看见杨柳,自然就想起与丈夫分别的情景,后悔之情也就油然而生。 (1)第一题考查的是诗歌的篇章结构。抑扬:指的是在褒贬人、事、物的时候,常对要褒的先写其不足,对要贬的先写其长处,这种手法就是抑扬。 可分两种:欲扬先抑法、欲抑先扬法。 《游园不值》 南宋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诗前两句写诗人乘兴游园,被拒之门外;后两句却写出诗人另有所得,看到了满园春色,前后感情有个落差,前面遗憾,后面高兴。这里采用了欲扬先抑法。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诗的前两句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意,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若渴,虚怀若谷,和对贾生的赞叹。可是读了后面两句,才恍然大悟,原来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虚席",不是为了寻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这究竟是什么样的求贤,对贤者又究竟意味着什么啊!讽刺辛辣,感慨深沉,非抑扬而不能达到此效果。 《闺怨 》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首诗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2)此题主要考查的是意象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杨柳”取谐音“留”之意,是古人送别之物。另外此题考查抒情手法“触景生情”。 6.把一首古诗遍成一遍作文范文示例(二) 英雄的季节 风萧萧兮易水寒,秋风把树叶吹落,落叶便纷纷坠入水中,江水慢慢地被红色所覆盖。那火红的江水和飘零的落叶,注定了这是一个纷乱的秋天。 江边小径,薄雾中走来一队人马,由远而至。队伍中间是一辆囚车,囚车前后是戒备森严的押解士兵。囚车之中是一个衣着褴褛但目光极为有神的人,仔细看去,在那烟尘沧桑后面,竟是一个只有十六岁的面孔。他是夏完淳。 此刻,秋风依然在吹,落叶依然在飞舞,萧萧的江水依然在落叶下坠后泛起微波。囚车上的夏完淳的内心,也像江水一样泛起点点滴滴。 从夏完淳出生那天起,他的骨子里就是明朝之人,并且他也深深为这点而感到自豪。从小,他心目中的英雄便是岳飞。他忘不了母亲对幼时的他谈起岳飞时的故事时的那种慈爱但坚毅的语调;他忘不了他第一次读到《满江红》的那种热血沸腾的感觉;他忘不了在外奔波坚持抗清的父亲偶然回家时对他的欣赏和期待的眼神;他忘不了老师吟诵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时悲凉复激愤的面容。那时他就在心底埋下了一粒种子,无数的历练给予这粒种子养份,于是那种子生根发芽,渐渐枝繁叶茂,最终成为一棵擎天大树,支撑着他的整个心房。 囚车依旧在颠簸。夏完淳伸手拂走沾在前额的稻草,发现了前方似曾相识的路,他不禁苦笑,故地重游竟是这样一般场景。夏完淳的记忆愈发清晰,他十三岁那年的一天,自己回家后带着兴奋与紧张的心情告诉母亲他要像父亲一样参加抗清的队伍。母亲先是怔了一下,然后便什么也没说。母亲那天似乎格外地沉默,张罗完行李后便让夏完淳早早地睡了。夏完淳那晚并没有入眠,只是默默地听着屋外灯下压抑的抽泣声,然后不知不觉泪流满面。 一个十三岁的孩子本有着享受快乐的权利,但却因现实所逼而过着“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生活。经历了三年的磨难,夏完淳最后却身陷在这囚车之内,他真不知道自己该庆幸或是后悔。 路越来越熟悉了,夏完淳看到了人群。猛地,他在人群中发现了母亲,他不知道三年的时间竟可以使一个人变得那样苍老。薄雾消散,夏完淳看到了母亲眼里的迷茫。她跟在囚车的后面不停地奔跑,口中喊着自己儿子的名字。夏完淳百感交集,他用力握着囚车的栏杆,向母亲喊道:“精忠报国!”那是三年前夏完淳离家时母亲对他说的最后一句话,他把这当作自己永世的信念。母亲听到了,也懂了,因为她停了下来。那一刻,头发被风吹散的母亲站在萧瑟的松江边,身后的落叶纠结在一起,这幅画面在一瞬间定格,成了永恒。夏完淳忍受不了那样的悲伤,终于转过身去面朝前方,三年来再次的泪流满面。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当夏完淳用尽全身的力气几乎是吼出这四句诗后,他笑了,此时的自己,竟像心中永远的英雄岳飞一样,真的是了无遗憾了。 那有如生命在燃烧般的火红的江水,和有如生命在飞舞般的飘零的落叶,注定了这是一个英雄的季节。 评语:欣赏就是将真实的自我情感投入到诗人的热血中一起去沸腾去燃烧。小作者根据原诗的内容和情感,结合诗人的生平经历和写作此诗的背景,加以联想和想象,设置了具体的场景和情境,把凝练的诗化为浓酽的散文。另外心理描写特别细腻传神。而这种心理又都是和周围的一切景、人、事融为一体的,所以显得真实可信,而那种虽是穷途末路却依然不失英雄本色的豪情也极能感染人。 好多,自己选选。 7.一首古诗的意思李白的塞下曲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1]。 赏析 现存李白诗集中有《塞下曲》六首,都是借用唐代流行的乐府题目而写时事与心声的。其中第四首写思妇怀念远行的征人,当属闺怨之类。另外五首都表述诗人“横行负勇气,一战静妖氛”的慷慨从戎的理想。疏宕放逸,豪气充溢,为盛唐边塞诗中的奇葩之一。这首诗是组诗的第一首。 首句言“五月天山雪”,已经扣紧题目。五月,在内地正值盛夏。韩愈说“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赵嘏说“和如春色净如秋,五月商山是胜游”。但是,李白所写五月却在塞下,在天山,自然,所见所感也就迥然有别。天山孤拔,常年被积雪覆盖。这种内地与塞下在同一季节的景物上的巨大反差,被诗人敏锐地捕捉,然而,他没有具体细致地进行客观描写,而以轻淡之笔徐徐道出自己内心的感受:“无花只有寒”。“寒”字,隐约透露出诗人心绪的波动,何况寒风之中又传来《折杨柳》的凄凉曲调呢!春天在边疆是看不到的,人们只能从笛曲之中去领受,去回味。《折杨柳》为乐府横吹曲,多写行客的愁苦。在这里,诗人写“闻折柳”,当亦包含着一层苍凉寒苦的情调。他是借听笛来渲染烘托这种气氛的。沈德潜评论《塞下曲》前四句说:“四语直下,从前未具此格。”又说:“一气直下,不就羁缚。”诗为五律,依惯例当于第二联作意思上的承转,但是李白却就首联顺势而下,不肯把苍凉情绪稍作收敛,这就突破了格律诗的羁绊,以气脉直行,豪纵不拘,语淡而雄浑为其特色了。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古代出征要敲击钲、鼓,用来节制士卒进退,五、六两句,写的正是这种情况。语意转折,已由苍凉变为雄壮。诗人设想:自己来到边塞,就在天山脚下,整日过着紧张的战斗生活。白天在钲、鼓声中行军作战,晚上就抱着马鞍子打盹儿。这里,“晓战”与“宵眠”相对应,当是作者有意在概括军中一日的生活,其军情之紧张急迫,跃然纸上。“随”字,摹状士卒的令行禁止。“抱”字,描绘士卒夜间警备的情况。二句写的是士卒的生活场景,而他们守边备战,人人奋勇,争为功先的心态则亦尽情流露出来。 尾联“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是借用傅介子慷慨复仇的故事,表现诗人甘愿赴身疆场,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直”与“愿”字呼应,语气斩截强烈,一派心声,喷涌而出,自有夺人心魄的艺术感召力。 注释 [1]斩楼兰:据《汉书·傅介子传》:“汉代地处西域的楼兰国经常杀死汉朝使节,傅介子出使西域,楼兰王贪他所献金帛,被他诱至帐中杀死,遂持王首而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