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尔雅多少字尔雅,一万三千一百一十三字. 《尔雅》全书收词语4300多个,分为2091个条目.这些条目按类别分为“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yuè)”、“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chù)”等19篇. 这19篇的前3篇与后16篇有显著的区别,可以分成两大类.前3篇,即“释诂”、“释言”、“释训”解释的是一般语词,类似后世的语文词典.例如: 如、适、之、嫁、徂(cú)、逝,往也.(释诂) 克,能也.(释言) 明明,斤斤,察也.(释训) 其中“释诂”是解释古代的词,它把古已有之的若干个词类聚在一起,作为被训释词,用一个当时通行的词去解释它们.“释言”是以字作为解释对象,被训释词大多只有一两个.“释训”专门解释描写事物情貌的叠音词或联绵词.尽管作为语文词典来说,它的注释过于笼统,许多条目仅仅是同义词表,但是远在公元前2世纪就能产生出这样的著作,就是在世界词书编纂历史上也堪称第一了. 《尔雅》后16篇是根据事物的类别来分篇解释各种事物的名称,类似后世的百科名词词典.其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等4篇解释的是亲属称谓和宫室器物的名称.。 2.急用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词人,豪放派词人代表。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 汉族。史书记载苏轼身长八尺三寸有余(186cm)苏轼为人豁达心胸宽广,宋高宗乾通六年,赠太师。 苏轼是苏洵的长子,嘉佑二年(1057年)与弟苏辙同登进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熙宁二年(1069年),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 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元丰二年(1079年),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文。 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4个月后,迁为礼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二品),知礼涪胆帝感郜啡佃拾顶浆部贡举。元佑四年(1089年)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 元佑八年(1093年)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昌化军(今海南儋州市)。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卒于常州(今属江苏),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享年六十六岁。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1009年—1066年)、弟弟苏辙(1039年—1112年) 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苏洵是苏轼、苏辙的父亲,苏轼是苏辙的哥哥)、王安石、曾巩。 (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作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 在诗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苏轼的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在政治上属以司马光为领袖的旧党。在书法方面成就极大,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在诗中难免有些政治思想。 3.大学语文作业2、《忆秦娥》中哪处用了典故?(A) A. 年年柳色 B. 乐游原上清秋节 C. 秦娥梦断秦楼月 D. 咸阳古道音尘绝 3、有一语双关之意的词句是(A) A. 闲引鸳鸯香径里 B. 吹皱一池春水 C. 斗鸭阑干遍倚 D. 举头闻鹊喜 4、《破阵子》中词人认为自己沦为阶下囚的原因是(B) A. 三千里地江山 B. 凤阁龙楼连霄汉 C. 玉树琼枝作烟萝 D. 几曾识干戈 5、《望海潮》写西湖自然风光之美的句子是(C) A.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B.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 C. 嬉嬉钓叟莲娃 D.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 6、北宋第一个专事写词的词人是(B) A. 秦观 B. 周邦彦 C. 温庭筠 D. 柳永 7、对该词词句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A. “潇潇暮雨”指傍晚的雨势急骤 B. “苒苒物华休”指美好的景物逐渐凋残 C. “何事苦淹留”,不知道什么原因流连于此,不忍离去 D. “正恁凝愁”,正有许多愁绪凝结,如此难以排解 8、《渔家傲》中的“长烟落日孤城闭”和王维的哪首诗中的景色描写有异曲同工之妙?(C) A. 《山居秋暝》 B. 《使至塞上》 C. 《送元二使安西》 D. 《出塞作》 9、表明词人渴望卫国杀敌的句子是(B) A. 老夫聊发少年狂 B. 西北望,射天狼 C. 酒酣胸胆尚开张 D. 亲射虎,看孙郎 10、从“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句可知,词人离别的对象是(C) A. 女道士 B. 妻子 C. 歌伎 D. 女儿 4.我国最早的解释词义的专著《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也是第一部按照词义系统和事物分类来编纂的词典。《尔雅》的意思是接近、符合雅言,即以雅正之言解释古语词、方言词,使之近于规范。 《尔雅》全书收词语4300多个,分为2091个条目。这些条目按类别分为“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yuè)”、“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chù)”等 19篇。 这19篇的前3篇与后16篇有显著的区别,可以分成两大类。前3篇,即“释诂”、“释言”、“释训”解释的是一般语词,类似后世的语文词典。 《尔雅》后16篇是根据事物的类别来分篇解释各种事物的名称,类似后世的百科名词词典。其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等4篇解释的是亲属称谓和宫室器物的名称。 5.北宋词的成就有哪些北宋词前承唐五代词的传统,后开南宋词风,在词的发展历程中处于一 个关键性的历史阶段。 北宋词在词体形式上为南宋词的发展做好了准备。北宋 早期,小令的创作技巧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 北宋中期,慢词渐渐与小令并驾齐驱地发展,成为了词人抒情表意的主要方式。 到了大晟词人手中,令、引、近、慢诸体具备,而且声韵格律变化繁多。 没有这些准备,南宋词的发展将是不可能的。 北宋词继承了花间词、南唐词的传统,从秦观到周邦彦,婉约词的创作 出现了一个髙峰,成为了词坛创作的主流。 与此同时,苏轼又创立了豪放词风,将词引向抒写个人豪情与面向社会现实的广阔道路,为词注入了新鲜血液。 宋室南渡之后,爱国豪放词的创作风起云涌,并由此而形成词史上永世不 衰的优良传统,而这一传统的建立却是从北宋开始的。 北宋时期,词的“雅化”过程基本完成,树立了精美典雅的审美风范。宋 初晏殊、欧阳修等继承南唐词风,他们的小令别具一种雍容华贵的气度、文丽 雅致的语言,使词向典雅净洁的方向迈进了一步。 苏轼则使词充分士大夫化, 从而成为文人抒情词传统的最终奠定者。从整体来说,词的“雅化”进程,也 就是词逐渐向诗靠拢的一个过程,苏轼“以诗为词”的变革使这个过程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而在宋词“雅化”进程中贡献最大、成就最高的则是大晟词人,允其是周邦彦。 他们将精力都集中在词的字面、句法、修辞、音韵、布局等方面,使词朝着工整精致的醇雅方向发展,他们在创作词时精心构思,转变了北宋词人创作词以自然感发为出发点,为南宋雅词词人确立了“家法”。 北宋时期,词坛可谓是百花齐放,尽管此时出现过“乌台诗案”这样的 文字狱,也曾出现过词人因填词而在仕途上备受打击之事。 但从整体看来,文学创作风气比较自由,因此北宋词才能出现多种流派与风格之间的相互竞争。 与此同时,文学批评也很活跃。这种批评不仅表现在不同流派之间,同时也 发生在师生之间。 例如,苏轼批评秦观,可苏轼的弟子晁补之和张耒却很欣 赏秦观,陈师道甚至说苏词“要非本色”。 这种文学批评有利于词的发展。 正是因为有这种自由批评的风气,才出现了 李清照的《词论》,使她敢于对成名的男性 词人一一加以批评。南宋词创作的进一步繁 荣,流派风格的增多以及词论的大量涌现, 都同北宋这种活跃的、健康的风气有着密切 关系。 6.<<尔雅>>是一部什么书《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也是第一部按照词义系统和事物分类来编纂的词典。 作为书名,“尔”是“近”的意思(后来写作“迩”),“雅”是“正”的意思,在这里专指“雅言”,即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合乎规范的标准语。《尔雅》的意思是接近、符合雅言,即以雅正之言解释古语词、方言词,使之近于规范。 《尔雅》最早著录于《汉书·艺文志》,但未载作者姓名。 对于《尔雅》的写作年代及作者,历来说法不一。 有人认为是西周初年周公旦所作,后来孔子及其弟子作过增补,有人认为是孔子弟子编写的。这种种说法都不可信。 《尔雅》成书的上限不会早于战国,因为书中所用的资料,有的来自《楚辞》、《庄子》、《吕氏春秋》等书,而这些书是战国时代的作品。书中谈到的一些动物,如狻麑(suān,即狮子),据研究,不是战国以前所能见到的。 《尔雅》成书的下限不会晚于西汉初年,因为在汉文帝时已经设置了《尔雅》博士,到汉武帝时已经出现了犍为文学的《尔雅注》。 从《尔雅》的性质来看,它本是一部以解释五经的训诂为主,通释群书语义的训诂汇编,而训诂萌芽于春秋战国,到西汉时才有较大的发展。 因为从春秋战国到西汉,几百年间,语言文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般人已经不大看得懂古书,需要有专门的学者来讲解。而汉代的统治者力图用儒家的经典来巩固自己的统治,于是尊《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并设立五经博士,在官学里讲授经义。 这就促进了训诂的繁荣。经学家们纷纷给先秦流传下来的儒家经典作注解,并随后把这些随文而释的各种典籍的注解汇集到一起,按照一定的体例分类编排起来。 《尔雅》就是这样一部训诂汇编。它并非是一人一时之作,最初成书当在战国末年,是由当时一些儒生汇集各种资料而成。 历经秦火、战乱之后,这部书在汉代初年重新问世,又经过经师儒生的陆续增补,才成为今天所见到的《尔雅》。 《尔雅》全书收词语4300多个,分为2091个条目。 这些条目按类别分为“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yuè)”、“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chù)”等19篇。 这19篇的前3篇与后16篇有显著的区别,可以分成两大类。 前3篇,即“释诂”、“释言”、“释训”解释的是一般语词,类似后世的语文词典。例如: 如、适、之、嫁、徂(cú)、逝,往也。 (释诂) 克,能也。(释言) 明明,斤斤,察也。 (释训) 其中“释诂”是解释古代的词,它把古已有之的若干个词类聚在一起,作为被训释词,用一个当时通行的词去解释它们。“释言”是以字作为解释对象,被训释词大多只有一两个。 “释训”专门解释描写事物情貌的叠音词或联绵词。尽管作为语文词典来说,它的注释过于笼统,许多条目仅仅是同义词表,但是远在公元前2世纪就能产生出这样的著作,就是在世界词书编纂历史上也堪称第一了。 《尔雅》后16篇是根据事物的类别来分篇解释各种事物的名称,类似后世的百科名词词典。其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等4篇解释的是亲属称谓和宫室器物的名称。 例如: 谓我舅者,吾谓之甥也。(释亲) 门侧之堂谓之塾。 (释宫) 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 (释器) 大鼓谓之鼖(fén),小者谓之应(yìng)。 (释乐) “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等5篇解释的是关于天文地理方面的词语。例如: 载,岁也。 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 (释天) 坟莫大于河坟。 (释地) 绝高为之,京;非人为之,丘。(释丘) 泰山为东岳,华山为西岳,霍山为南岳,恒山为北岳,嵩山为中岳。 (释山) 水注川曰溪,注溪曰谷,注谷曰沟,注沟曰浍,注浍曰渎。(释水) “释草”、“释木”以下7篇解释的是关于植物动物方面的词语。 例如: 木谓之华,草谓之荣,不荣而实者谓之秀,荣而不实者谓之英。(释草) 枞,松叶柏身。 桧,柏叶松身。(释木) 有足谓之虫,无足谓之豸。 (释虫) 鲲,鱼子。(释鱼) 舒雁,鹅。 舒凫(fú),鹜(wù)。(释鸟) 罴,如熊,黄白文。 (释兽) 狗四尺为獒。(释畜) 《尔雅》后16篇相当于百科词典。 在汉代,儿童在完成识字阶段的教育后,要读《论语》、《孝经》和《尔雅》这3部书。学习《尔雅》可以“博物不惑”,多识鸟兽草木虫鱼之名,增长各种知识。 尽管用今天的标准来看,《尔雅》的知识容量相当有限,但是在古代已经非常可观了。所以有人说,《尔雅》是我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在历史上,《尔雅》备受推崇。这是由于《尔雅》汇总、解释了先秦古籍中的许多古词古义,成为儒生们读经、通经的重要工具书。 在汉代《尔雅》就被视为儒家经典,到宋代被列为十三经之一。事实上,《尔雅》并不是经,也不是某一部经书的附庸,它是一本独立的词典。 人们借助于这部词典的帮助,可以阅读古籍,进行古代词汇的研究;可以了解古代社会,增长各种知识。 《尔雅》在中国语言学史和词书史上。 7.大学语文 古文翻译写灵山齐庵,当时修筑偃湖尚未完工 层峦叠嶂向西奔驰,又如万马回旋而来,万山千峰仿佛又要驰骋向东。眼前飞瀑,如突然受惊奔窜,水势湍急,直泻而下。向上溅起的水花,如晶莹的珍珠弹跳。一座小桥,横跨在湍急的溪流上,像一弯如弓的新月。而今人老了,该当过优闲的生活,可是老天爷却让我多管一事,统率山上如十万大军的挺拔长松。我在山中修筑的茅庐(即齐庵)虽小,但在龙蛇盘屈般的松林影边,在暴风骤雨般的松涛声中。 早晨,在清爽的空气中迎来东方的曙光,看三五座山峰一个接着一个从晓雾中露出来,争先同我见面问好。(红日升起后,山色更是气象万千)。有的山峰像东晋时的谢家子弟,衣冠楚楚,风度磊落;有的山峰像汉朝司马相如赴临邛时的气派,门庭车骑相随、华贵雍容。我置身于其间,感受到的是雄浑、深厚、高雅、刚健,好像陶醉在太史公司马迁的文章之中。走在新筑的堤路上,我关切地打听:修筑偃湖的工程何日完成,好让我能看到烟水蒙蒙的湖中美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