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诗中悲伤的诗句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南唐.李煜《清平乐》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渭城曲》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唐.李商隐《无题》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唐.杜牧《赠别》 门外若无南北路,人间应免别离愁——唐.杜牧《赠别》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唐.赵瑕《江楼感怀》 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 ——宋.苏轼《水调歌头》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唐.李白《秋浦歌》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南唐.李煜《相见欢》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南唐.李煜《虞美人>>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唐.李白《宣州谢眺楼做官别校书叔云》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唐.李商隐《锦瑟》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唐.白居易《长恨歌》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唐.白居易《琵琶行》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唐.王之焕《凉州词》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宋.李清照《醉花阴》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宋.李清照《声声慢》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宋.李清照《一剪梅》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人到愁来无处会,不关情处总伤心——宋.黄庭坚《和陈君仪读太真外传》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清.黄仲则《癸已除夕偶成》 2.很悲的古诗,快快. --陆游 --唐琬 红酥手,黄藤酒, 世情薄,人情恶, 满城春色宫墙柳. 雨送黄昏花易落. 东风恶,欢情薄. 晓风乾,泪痕残.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欲笺心事,独语斜阑. 错,错,错! 难,难,难! 春如旧,人空瘦, 人成各,今非昨, 泪痕红邑鲛绡透. 病魂常似秋千索. 桃花落,闲池阁. 角声寒,夜阑珊.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怕人寻问,咽泪装欢. 莫,莫,莫! 瞒,瞒,瞒! 3.唐诗为何多悲情丁启阵 讲述唐代诗人人生命运的拙作,最近被出版社编辑定名为《歌者的悲欢》予以问世。 我认为,这个书名取得不错。人的一生,无论长短顺逆,总离不开“悲欢离合”四个字;处于中国诗歌史巅峰时期的唐朝诗人,大多善于表现人间的悲欢之情。 究其原因,固然跟他们出色的艺术造诣不无关系。但是,他们自身性情敏感、遭遇坎坷,也是两条不可忽视的原因。 毕竟,艺术来源于生活,最感人的作品,其所蕴含的感情,无不源自诗人的亲身体验,发自诗人的内心深处。韩愈《荆潭唱和诗序》一文有这样一番话:“夫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也。” 这一番话,实在是诗歌创作者的甘苦之言,道出了诗歌创作的普遍规律。在阅读唐诗的时候,我们也能充分感受到这个规律的存在:表现悲情的好诗、佳句,俯拾皆是。 表现失志、孤独悲情的,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李白《行路难》“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杜甫《述怀一首》“沉思欢会处,恐作穷独叟”。 《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丹青引曹将军霸》“但看古来盛名下,终日坎壈缠其身”。 《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李商隐《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其中有些,说的似乎是古人的遭遇,但实际上也是诗人自己的人生遭遇,自己心中的块垒。 表现思乡悲情的,如:王勃《山中》:“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岑参《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刘皂《旅次朔方》“客舍并州数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又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王勃的思乡,以秋天为节令,黄叶飘零为背景,将乡愁与悲秋融为一体。岑参的思乡,通过一个偶然事件(路遇入京使者,托其给家人捎信),表现羁旅之人内心的纠结。 刘皂的思乡,因为“离家日以远”,而更加悲切动人。表现离别悲情的,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高适《别韦参军》“……弹棋击筑白日晚,纵酒高歌杨柳春。 欢娱未尽分散去,是我惆怅惊心神。丈夫不作儿女别,临岐涕泪沾衣巾。” 杜甫《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赠卫八处士》“人生不相见,动若参与商……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梦李白二首》之一“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登岳阳楼》“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白居易《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长恨歌》“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江淹《别赋》有言“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在交通严重不便的古代,生离往往等于死别。 无论是朋友、亲戚、家人、爱人,一旦离别,都不免会生出悲苦之情。至于像李隆基那样,贵为皇帝,却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心爱的女人被剥夺了生命,其中的悲苦之情,古今中外,恐怕都罕有其匹。 表现民生艰难悲情的,如:杜甫《奉先咏怀》“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负薪行》“夔州处女发半华,四十五十无夫家”。 《悲陈陶》“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张籍《废宅行》“胡马奔腾满阡陌,都人避乱唯空宅”。 韦应物《观田家》“仓廪无宿储,徭役犹未已”。元稹《田家词》“姑舂妇担去输官,输官不足归卖屋”。 李绅《古风》“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白居易《轻肥》“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卖炭翁》“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张祜《宫词》“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无论是从军的士卒,还是普通百姓、农夫、民女、宫女,只要是弱势群体、底层民众,他们的无助、痛苦,都是诗人们所关心乃至感同身受的。 表现书生悲情的,如:杨炯《从军行》“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李贺《南园》“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表现征人悲情的,如:李颀《古从军行》“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王翰《凉州词》“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韩愈那一番话说得虽然精彩,但是,他并没有解释为什么“愁思之声要妙”,“穷苦之言易好”。后来,张煌言、陈兆伦、钱钟书都曾试图进行解释。 张煌言提出“愁苦则其情沉著,沉著则舒籁发声动与天会”的说法,陈兆伦提出“忧主留,辗转而不尽”的说法,都是从愁苦的情味特点入手的。钱钟书在一番旁征博引之后,主要兴趣在于揭出这样一个现象:中外文学家在写作时都有故作愁苦的倾向,形成了一种文学传统(参钱钟书论文《诗可以怨》,见其《七缀集》)。 对此问题,本人从未深思熟虑过,但是,根据阅读唐诗的一点粗浅感受,觉得:唐诗中之所以有那么多脍炙人口。 4.唐诗中悲伤的诗句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南唐.李煜《清平乐》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渭城曲》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唐.李商隐《无题》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唐.杜牧《赠别》门外若无南北路,人间应免别离愁——唐.杜牧《赠别》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唐.赵瑕《江楼感怀》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 ——宋.苏轼《水调歌头》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唐.李白《秋浦歌》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南唐.李煜《相见欢》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南唐.李煜《虞美人>>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唐.李白《宣州谢眺楼做官别校书叔云》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唐.李商隐《锦瑟》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唐.白居易《长恨歌》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唐.白居易《琵琶行》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唐.王之焕《凉州词》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宋.李清照《醉花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宋.李清照《声声慢》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宋.李清照《一剪梅》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人到愁来无处会,不关情处总伤心——宋.黄庭坚《和陈君仪读太真外传》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清.黄仲则《癸已除夕偶成》。 5.带有“悲”字的古诗钗头凤(陆游)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钗头凤(唐婉) 钗头凤 ·唐琬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 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 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 角声寒,夜阑珊。 怕人寻问,咽泪装欢。 瞒,瞒,瞒! 葬花吟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绡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处诉;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岁闺中知是谁? 三月香巢初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侬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语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奏,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语花自羞;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李清照《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范仲淹《御街行》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 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残灯明灭枕头(奇支),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还有自己以前临摹苏小妹,苏东坡,以及秦少游用叠字回环读法读的诗写的一首蹩脚诗《春雨绵》 愁 伤 情 别 理 离 断 时 难 春 丝 雨 绵 绵 原文是: 春雨绵绵丝难断, 绵丝难断理情愁; 理情愁伤别离时, 伤别离时春雨绵。 6.对人太好最后失望的古诗1、“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出自先秦的《越人歌》。 大意是:山有树啊树有枝,心里爱慕着您呀,您却(假装)不知道(太令人失望了)。 2、“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西风悲画扇。”——出自清朝纳兰性德的《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 意思是说:与意中人相处如果总像刚刚相识的时候那样该多好,一切只停留在最开始的美好。 第二句:用了汉班婕妤被弃典故。班婕妤为汉成帝妃,被赵飞燕谗害,退居冷宫,后有诗《怨歌行》,以秋扇为喻抒发被弃之怨情。 南北朝梁刘孝绰《班婕妤怨》诗又点明“妾身似秋扇”,后遂以秋扇见捐喻女子被弃。这里是说本应当相亲相爱,但却成了今日的相离相弃。 3、“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出自元代高明的《琵琶记》。 字面意思是:我把心全部奉献给了明月,可是明月并不在意,却独自照耀那没有直觉的沟渠; 实际意思是:我好心好意地对待你,你却无动于衷,毫不领情。自己的真心付出,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和尊重,很是失望。 扩展资料 一、《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友》 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作品。此词描写了一个为情所伤的女子和伤害她的男子坚决分手的情景,借用班婕妤被弃以及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的典故。 通过“秋扇”、“骊山语”、“雨霖铃”、“比翼连枝”这些意象,营造了一种幽怨、凄楚、悲凉的意境,抒写了女子被男子抛弃的幽怨之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