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栏杆这一意象在古典诗词中的运用《点绛唇》 李清照 倚遍栏干, 只是无情绪! 人何处? 连天衰草, 望断归来路。 《夜直》 王安石 金炉香尽漏声残,翦翦轻风阵阵寒。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干。 《御街行》 晏几道 栏干倚尽犹慵去,几度黄昏雨。晚春盘马踏青苔,曾傍绿阴深驻。落花犹在,香屏空掩,人面知何处。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土宅】 王维 土宅湖水北,杂树映朱栏。 逶迤南川水,明灭青林端。 《清平调词三首》其三 李白 名花倾国两相欢。 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 沈香亭北倚栏干。 「北楼」李商隐 春物岂相干,人生只强欢。花犹曾敛夕,酒竟不知寒。 异域东风湿,中华上象宽。此楼堪北望,轻命倚危栏。 《菩萨蛮》 温庭筠 雨晴夜台玲珑日,万枝香袅红丝拂。 闲梦忆金堂,满庭萱草长。 绣帘垂箓簌,眉黛远山绿。 春水渡溪桥,凭栏魂欲消。 回答者:qingyullm - 举人 五级 11-25 19:17 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回答者:chao0550 - 秀才 二级 11-26 18:32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回答者:疏凿手 - 童生 一级 11-27 14:59 2.为什么宋词大多数会有“栏杆”这个意象首先,因为‘栏杆’是古时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然一般是名门大户或者豪门官宦乃至宫廷帝室享用,且常常精工细作为的是有良好的视觉形象【有欣赏价值】,如亭台楼阁一般都配有栏杆,有的还有花纹【雕栏】、有的材质高级【玉栏】,而普通人家即便拥有也是一根木杆横担捆绑而成,没有什么欣赏价值顶多晾晒咸菜衣物等生活需品。 其次,在古代诗词文章是文人仕大夫“玩弄”的高雅娱乐活动,而栏杆正是他们日常生活的所见所闻【甚至一天见82遍也不过分】,在诗词中体现运用也就信手捻来,无论思念闺怨【倚栏杆处,正恁凝愁】、失意伤感【凭栏处潇潇雨歇;雕栏玉砌应犹在】,甚至愤怒悲怆【栏杆拍遍、独对中秋明月】,无不通过栏杆传递当时心情。总之,“栏杆”在宋词中是很寻常的,并非矫揉造作,它是文人生活乃至精神深处的一种依靠。 希望这个回答对你有帮助。 3.诗中的栏杆是什么意思浅谈诗词中的栏杆意象(摘录) 内容摘要:栏杆(阑干)以其丰富的内涵及独特的意象在诗词中频频出现,它于不同时期,在不同诗人笔下展现不同的风貌,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或是泪眼纵横貌,或是登高独思远,或是妖娆两相欢,或是星斗兀自横,或是闲情俏皮态,或是仰天吐长志。 关键词:栏杆(阑干) 泪眼纵横貌 登高独思远 妖娆两相欢 星斗兀自横 闲情俏皮态 仰天吐长志。 新月如眉,流年似水。 没有人知道“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而它却依旧悬挂在夜空中,对着绿瓦朱栏,洒下一片清辉。于是无数的痴男怨女倚栏望月,无数的文人墨客吟月咏栏,而今,那些倚栏垂泪的人儿早已离去,抚着栏杆,诗里诗外,我们分明看到了他们的千姿百态。 夜空,新月一弯。在匈奴被“奴役”了十二年的蔡文姬终于归来,踏在她魂牵梦萦的故土上,她有流不尽的泪,道不完的苦。 十二年来,囚徒一样生活于“少义理”之地,受尽了侮辱与蹂躏;思念父母乡亲的悲哀,无时无刻不让她心碎。而今归来了,然而却要面对母子分别的胆裂;亲人骨肉的凋丧,这一切更让她心如刀割。 于是心中的苦,心中的愁,心中的悲,心中的愤交织在一起,垒出了那首感人肺腑的《悲愤诗》。她那嘶心的呐喊与无穷的泪水则因《胡笳十八拍之十七》中的那句“岂知重待兮入长安,叹息欲绝兮泪阑干”震撼了无数个心灵。 泪阑干,这是多少深仇大恨的“结晶”?它吞噬了一个女子多少个青春容颜? 新月依旧,这一照便照走了五百余年。月光下的长安城格外的美,长安城上空的新月更另人陶醉。 夜静月明,它看尽了这里,也看清了这里。它知道是谁“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它更知道是谁“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自从“宛转蛾眉马前死”,从此“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昔日的玉容,如今在仙境却寂寂寥寥,泪水纵横。 一个在天上泪阑干,一个在地下未成眠,此所谓“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碧江浸新月。是谁“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是你,曾经“妆成没被秋娘妒”的琵琶女。 昔日“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的你是那么美丽,那么快乐。如今,你却“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昨夜浮梁买茶去”。 从此你终日以泪洗面,美丽的阑干竟化作你纵横的泪水。那支《琵琶曲》让“江州司马青衫湿”,更让无数的听众在书卷中听得心醉,也心碎! 栏杆,你吸吮了太多的盈盈粉泪! 小桥横截,缺月初弓。 如弓的上弦月更如一个踮着脚尖的人倚着屋檐下的栏杆登高望远。望远方,思亲人,上有《西洲曲》中“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的望夫女,下有柳永“残阳里,脉脉朱阑倚”的少妇,更有李清照“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的怨女。 月色映着那些倚栏盼夫归的女子,更映出了凭栏思远的后主李煜。李后主在《虞美人》(风回小院庭芜绿)中写道“凭栏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 这是一首悼亡周后的词,“凭栏半日独无言“即是自己怀念周后而伤心无言,寂寞凄凉懂得真实写照。朱阑旁,月夜下,我们看到了”满鬓清霜残月,思难任”的后主。 除了思远人,倚栏的人也常思故乡,而思故乡最真挚深沉的依旧是李后主。那首《浪淘沙》(帘外雨潺潺)道出了太深的家仇国恨。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是他对后人的劝言,也是他内心深处的忏悔,更是他对故国深情的思念。凭栏怀旧,昔日的“凤阁楼台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今日,一旦归为臣虏的今日,“沉腰潘鬓消磨”。 朱阑旁,月夜下,我们看到了乡思之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后主。 栏杆,登高望远的栏杆,你让多少柔肠寸寸望断! 天上月圆如银盘,人间妖娆两相欢,一向被闺中少妇独倚思远人的栏杆在诗仙笔下终于一洗常年的相似泪,刻下了唐明皇与杨贵妃赏花听乐的笑脸,也刻下了李后主与周后饮酒乐甚的容颜。 天上月圆日,地上人欢时。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妖娆的贵妃倚着阑干与唐明皇载笑载言,面对名花和倾国,唐明皇哪里还会有春愁春恨?“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好一对相亲相爱的比翼鸟,阑干头上,他们尽情双飞。 “笙萧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便彻。临风谁更飘香屑,醉拍阑干情未切”。 后主李煜在笙萧中看着花容月貌的周后编修《霓裳羽衣曲》,他们且歌且舞,醉拍阑干的周后一定是柔情万种! 栏杆,被泪水浸透了的栏杆,在花好月圆夜,在泪眼蒙胧中,看到了别样的欢乐! 月缺了圆,圆了缺,一轮下弦月也将清辉洒在了大唐江山。月光下的栏杆,走出了楼阁,走向了天空。 在人间,它演绎着多情儿女的千姿百态与低吟呐喊,在天上,它却展现出群星斗转的璀璨。唐代诗人刘方平有《月夜》一诗——“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此处的阑干意即与斜为互文的横。 北斗横,南斗斜,众星捧月。虫声低,窗纱绿,春回大地。 好一个人初静,月正明的夜晚。刘方平,在诗人辈出的大唐,他只是一个不起眼的诗人,在诗仙诗圣的大作中,《月夜》更显得平淡无奇。 然而是他赋予栏杆新的意。 4.诗中的栏杆是什么意思谢谢提问 共同学习 浅谈诗词中的栏杆意象(摘录) 内容摘要:栏杆(阑干)以其丰富的内涵及独特的意象在诗词中频频出现,它于不同时期,在不同诗人笔下展现不同的风貌,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或是泪眼纵横貌,或是登高独思远,或是妖娆两相欢,或是星斗兀自横,或是闲情俏皮态,或是仰天吐长志。 关键词:栏杆(阑干) 泪眼纵横貌 登高独思远 妖娆两相欢 星斗兀自横 闲情俏皮态 仰天吐长志。 新月如眉,流年似水。 没有人知道“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而它却依旧悬挂在夜空中,对着绿瓦朱栏,洒下一片清辉。于是无数的痴男怨女倚栏望月,无数的文人墨客吟月咏栏,而今,那些倚栏垂泪的人儿早已离去,抚着栏杆,诗里诗外,我们分明看到了他们的千姿百态。 夜空,新月一弯。在匈奴被“奴役”了十二年的蔡文姬终于归来,踏在她魂牵梦萦的故土上,她有流不尽的泪,道不完的苦。 十二年来,囚徒一样生活于“少义理”之地,受尽了侮辱与蹂躏;思念父母乡亲的悲哀,无时无刻不让她心碎。而今归来了,然而却要面对母子分别的胆裂;亲人骨肉的凋丧,这一切更让她心如刀割。 于是心中的苦,心中的愁,心中的悲,心中的愤交织在一起,垒出了那首感人肺腑的《悲愤诗》。她那嘶心的呐喊与无穷的泪水则因《胡笳十八拍之十七》中的那句“岂知重待兮入长安,叹息欲绝兮泪阑干”震撼了无数个心灵。 泪阑干,这是多少深仇大恨的“结晶”?它吞噬了一个女子多少个青春容颜? 新月依旧,这一照便照走了五百余年。 月光下的长安城格外的美,长安城上空的新月更另人陶醉。 夜静月明,它看尽了这里,也看清了这里。它知道是谁“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它更知道是谁“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自从“宛转蛾眉马前死”,从此“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昔日的玉容,如今在仙境却寂寂寥寥,泪水纵横。 一个在天上泪阑干,一个在地下未成眠,此所谓“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碧江浸新月。是谁“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是你,曾经“妆成没被秋娘妒”的琵琶女。 昔日“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的你是那么美丽,那么快乐。 如今,你却“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昨夜浮梁买茶去”。 从此你终日以泪洗面,美丽的阑干竟化作你纵横的泪水。那支《琵琶曲》让“江州司马青衫湿”,更让无数的听众在书卷中听得心醉,也心碎! 栏杆,你吸吮了太多的盈盈粉泪! 小桥横截,缺月初弓。 如弓的上弦月更如一个踮着脚尖的人倚着屋檐下的栏杆登高望远。望远方,思亲人,上有《西洲曲》中“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的望夫女,下有柳永“残阳里,脉脉朱阑倚”的少妇,更有李清照“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的怨女。 月色映着那些倚栏盼夫归的女子,更映出了凭栏思远的后主李煜。 李后主在《虞美人》(风回小院庭芜绿)中写道“凭栏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 这是一首悼亡周后的词,“凭栏半日独无言“即是自己怀念周后而伤心无言,寂寞凄凉懂得真实写照。朱阑旁,月夜下,我们看到了”满鬓清霜残月,思难任”的后主。 除了思远人,倚栏的人也常思故乡,而思故乡最真挚深沉的依旧是李后主。 那首《浪淘沙》(帘外雨潺潺)道出了太深的家仇国恨。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是他对后人的劝言,也是他内心深处的忏悔,更是他对故国深情的思念。凭栏怀旧,昔日的“凤阁楼台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今日,一旦归为臣虏的今日,“沉腰潘鬓消磨”。 朱阑旁,月夜下,我们看到了乡思之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后主。 栏杆,登高望远的栏杆,你让多少柔肠寸寸望断! 天上月圆如银盘,人间妖娆两相欢,一向被闺中少妇独倚思远人的栏杆在诗仙笔下终于一洗常年的相似泪,刻下了唐明皇与杨贵妃赏花听乐的笑脸,也刻下了李后主与周后饮酒乐甚的容颜。 天上月圆日,地上人欢时。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妖娆的贵妃倚着阑干与唐明皇载笑载言,面对名花和倾国,唐明皇哪里还会有春愁春恨?“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好一对相亲相爱的比翼鸟,阑干头上,他们尽情双飞。 “笙萧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便彻。 临风谁更飘香屑,醉拍阑干情未切”。 后主李煜在笙萧中看着花容月貌的周后编修《霓裳羽衣曲》,他们且歌且舞,醉拍阑干的周后一定是柔情万种! 栏杆,被泪水浸透了的栏杆,在花好月圆夜,在泪眼蒙胧中,看到了别样的欢乐! 月缺了圆,圆了缺,一轮下弦月也将清辉洒在了大唐江山。 月光下的栏杆,走出了楼阁,走向了天空。 在人间,它演绎着多情儿女的千姿百态与低吟呐喊,在天上,它却展现出群星斗转的璀璨。唐代诗人刘方平有《月夜》一诗——“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此处的阑干意即与斜为互文的横。 北斗横,南斗斜,众星捧月。虫声低,窗纱绿,春回大地。 好一个人初静,月正明的夜晚。刘方平,在诗人辈出的大唐,他只是一个不起眼的诗人,在诗仙诗圣的大作中,《月夜》更显得平淡无奇。 然而是他。 5.谁知道关于"栏杆"的诗句倚栏杆兮涕沾襟。 山迢迢兮水长,照轩窗兮明月光。 耿耿不寐兮银河渺茫,罗衫怯怯兮风露凉。 ------出自<红楼梦> 《点绛唇》 李清照 倚遍栏干, 只是无情绪! 人何处? 连天衰草, 望断归来路。 《夜直》 王安石 金炉香尽漏声残,翦翦轻风阵阵寒。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干。 《御街行》 晏几道 栏干倚尽犹慵去,几度黄昏雨。 晚春盘马踏青苔,曾傍绿阴深驻。落花犹在,香屏空掩,人面知何处。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土宅】 王维 土宅湖水北,杂树映朱栏。 逶迤南川水,明灭青林端。 《清平调词三首》其三 李白 名花倾国两相欢。 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 沈香亭北倚栏干。 「北楼」李商隐 春物岂相干,人生只强欢。花犹曾敛夕,酒竟不知寒。 异域东风湿,中华上象宽。此楼堪北望,轻命倚危栏。 《菩萨蛮》 温庭筠 雨晴夜台玲珑日,万枝香袅红丝拂。 闲梦忆金堂,满庭萱草长。 绣帘垂箓簌,眉黛远山绿。 春水渡溪桥,凭栏魂欲消。 6.倚栏,凭栏的含义和使用特点唐宋诗词中常有“倚栏”之举,“凭栏”之叹。 可以说倚栏杆是宋词最常见的意象之一。相比唐诗的登高而言,宋词多“凭栏”,且几乎每个词人都有过凭栏之叹。 为什么呢?我想原因有二:从内容上看,宋代词人在面临繁盛的唐诗后,他们选择了生活情愁作为主题,而不再是以政治为主。这或许是社会背景不同的缘故;从写作特点上看,宋词篇幅总体较长,因此词中多用叙述手法。 比起唐诗的写景抒情来,意境更加具体可观。由此,凭栏这一意象便频繁出现在宋词之中。 那么,凭栏到底是怎样一个意象呢?我为此找了10几首相关的宋词来细细咀嚼,发现这些凭栏词中有某些共同之处。于是我总结出4个字:晚,楼,独,倚。 “晚”,或是夕阳西下的傍晚,或是明月高照的夜晚;“楼”就是楼亭,有楼亭才有栏杆,且一般楼亭都建在高处,所以这楼还应该是高楼,这样才能站高望远思深;“独”字告诉我们凭栏之人很可怜,孤身吊影,或游子或思妇;最后一个“倚”字便是倚栏杆之意。看到这样一种意象,你能猜到那人在干什么吗?等人?或许是吧。 你想一个人孤零零的靠在栏杆上,心里肯定盼望自己的另一半早日相聚一堂。然而这种相思之苦并没有很快减少,而是一天天加强,一次次深刻,因为这种凭栏并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结束的,而是一个月两个月这样一直凭下去,盼下去。 这种意象真叫人心酸。除了等人呢?思国想家?这是有身份的人的举动吗?不错!人在落泊之时,他乡之刻,总会有所情愁需要依托。 而凭栏正是抒发感情的最好方式。凭栏时抒发出来的情感是很细腻的,它奠下的感情基调是低沉的都与离愁有关,大都以泪脸相照。 从李景的“摊破烷溪沙”到范仲俺的“苏幕遮”到欧阳修的“踏莎行”再到柳永的“八声甘州”及秦观的“望海潮”,无一不是离愁伤感之作。如若真要一分,那就只能根据对象不同,分为思国想家篇与游子思妇篇,其中后者居多。 思国想家的诗词多通过今昔对比,抒发痛感世事沧桑的悲凉情怀。南唐后主李煜在亡国后作了一首“浪淘沙”。 词中描写的是春季一个雨夜,他冻醒后凭栏,回想起刚才梦里的欢乐情景,那已成为过去,如今的他形同囚徒。“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啊,你不要一个人凭栏了,虽然河山依旧但已物是人非。 落花流水已随春天逝去,不可挽回,今昔之比就如天上人间之别,亡国之恨倍增。李煜这一凭栏,意境深远,极富感染力。 宋代秦观在他贬官后重过洛阳途中作了“望海潮”一词。“烟暝酒旗斜,但倚楼极目,时见栖鸭。 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词人重游旧地,倚栏极目,满眼惟是暝烟栖鸭,与昔日的歌舞欢宴,桃红柳绿形成强烈的反差,于是年华暗换,流水天涯的凄凉之情油然而生。 描写游子思妇的词真可谓多不胜数。单是某一个伟大词人所作的就已经够多了,更不用说大多数是以此为题材。 其中描写思妇的又比较多。例如:温庭筠的“梦江南”,冯延巳的“谒金门”,李景的“摊破烷溪沙”等。 温庭筠在他的“梦江南”里开头便点出凭栏这一意象。“梳洗罢,独倚望江楼”此处凭栏之人便是一位高贵的少妇形象,她无所事事,除了梳妆打扮,更多便是凭栏。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思妇凭栏望着江南上的船,然而驶过无数只,无一只载着她的郎君归来,只有江水悠悠流走。 通过凭栏这一意象,一个痴情的思妇形象鲜明地出现在读者面前,读者也就不难理解“肠断白苹洲”之苦。更多的思妇在凭栏时总是生出泪珠来。 “多少泪珠无限恨,倚栏杆。”其实这也是很自然的。 这种离愁别恨带来的伤感能不催人泪下吗?或许写游子思乡怀亲的词便不会有泪眼出现,而是饱含一种柔厚沉痛之感。柳永的“蝶恋花”与“八声甘州”便是此类名作。 常见的主题偶羁旅行役,思乡怀人。“蝶恋花”是怀念伊人的抒情名篇。 词人把漂泊异乡的落泊之感与怀念亲人的缠绵情思糅合在一起,抒发真挚情感。词人独自久久地倚靠在栏杆上,只有细风陪伴,春愁可望。 “无言谁会凭阑意?”在这种意象下,词人发出了感叹:谁能理解我此时此刻凭栏的愁苦?词人想狂饮忘却这恼人的相思愁,然而做不到,于是有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千古名句。在柳永词中“八声甘州”更是一篇名作。 这首词一扫缠绵悱恻之态而显得气象辽阔,声律雄浑在凄清苍凉之中蕴涵着高远悲壮之音。又是一个秋天的傍晚词人伫立搂头,到处“红衰翠减”,“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面对此景,词人真“不忍登高临远”。为何?只因故乡遥远,而自己却浪迹萍踪,滞留异乡。 “想佳人妆楼凝望,”盼郎归舟,却不知此时词人也正在凭栏,且心中充满思念的愁苦!词中出现两处凭栏,一处是在家乡的 娇妻,另一处则是身在异地的丈夫,两者相隔千里,只能靠凭栏来相互思念对方。两个意象的交织着实引起人们的共鸣。 正由于凭栏是如此令人发愁,令人伤痛,许多词人发出“莫凭栏”的感叹。李煜的“浪淘沙”便是一例。 还有欧阳修的“踏莎行”与范仲俺的“苏幕遮”。在“踏莎行”中,词人兼从远行人,思妇两面着墨,写出了双方的离愁别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