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鹿门唐诗

1.鹿门山在唐诗中有何记载

鹿门山,原名为苏岭山,位于湖北省襄阳县东南20公里处,濒临汉江, 南接霸王山。

鹿门山体峭壁苍,烟树茏荫,景色秀丽,野花飘香,云雾缭绕, 有如仙境一般。 山上有座鹿门寺,据《襄阳县志》记载,东汉光武帝在巡游苏岭山时梦见 了山神,也就是两只梅花鹿。

为了纪念这件事在山上兴建了山神祠,并在门前雕 有两只石鹿,后世称之为鹿门寺,也由此得名鹿门山。鹿门寺是我国有名的佛教 圣地,历来常有处贞、丹霞等名僧来此主持佛事。

这里的建筑规模宏大、工艺精 巧、古朴雅致,蔚为壮观。千百年来,海内外无数香客云集于此,佛光高照。

在 宋代时,鹿门寺最为兴盛。当时有佛殿、僧寮、斋堂、方丈室560多间。

鹿门山群峰环峙,林密石怪。汉末名士 庞德公,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皮日休、张 子容、白云先生王迥等都曾在这里隐居,鹿 门山由此闻名遐迩,后人称之为“圣山”。

且唐以后有“鹿门高士傲帝王”的说法。 山上还有暴雨池、八卦池、天井、龙 头、万年龟、庞公地王洞、孔明拜堂等景 点,和鹿门寺共同组成了海内外闻名的文化 旅游区。

游客上山时,可尽情品味“竹露滴 清响”的妙境,别有一番情趣。 自唐以来,就有很多关于鹿门山的瑰丽 诗篇。

如孟浩然的《登鹿门山怀古》:“渐 到鹿门山,山明翠微浅。 岩潭多屈曲,舟楫 屡回转。”

《夜归鹿门歌》:“山寺钟鸣昼 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路向江村, 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 幽人夜来去。”

阎防的《夕次鹿门山作》:“双岩开鹿门,百谷集珠湾。喷薄 湍上水,舂容漂里山。

”杜甫《冬日有怀李白》:“短褐风霜入,还丹日月 迟。未因乘兴去,空有鹿门期。”

陈羽的《襄阳过孟浩然旧居》:“襄阳城郭 春风起,汉水东流去不还。孟子死来江树老,烟霞犹在鹿门山。”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小题1:反衬(对比)首二句即将悠然的钟声和尘杂的人声相对比,显出山寺的僻静和世俗的喧闹,两相对照,唤起联想,使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隐然可见。三、四句就说世人回家,自己离家去鹿门,两样心情,两种归途,表明自己隐逸的志趣,恬然自得。(答出方法1分,分析每处2分。言之成理即可)

小题2:“夜归鹿门”,抒写了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2分)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2分)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2分)(言之成理即可)

试题分析:

小题1:“渔梁”是地名,诗人从岘山南园渡汉江往鹿门,途经沔水口,可以望见渔梁渡头。首二句即写傍晚江行见闻,听着山寺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响,望见渡口人们抢渡回家的喧闹。这悠然的钟声和尘杂的人声,显出山寺的僻静和世俗的喧闹,两相对照,唤起联想,使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隐然可见。三、四句就说世人回家,自己离家去鹿门,两样心情,两种归途,表明自己隐逸的志趣,恬然自得。

小题2:五、六句是写夜晚攀登鹿门山山路,“鹿门月照开烟树”,朦胧的山树被月光映照得格外美妙,诗人陶醉了。忽然,很快地,仿佛在不知不觉中就到了归宿地,原来庞德公就是隐居在这里,诗人恍然了。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末二句便写“庞公栖隐处”的境况,点破隐逸的真谛。这“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在这个天地里,与尘世隔绝,惟山林是伴,只有他孤独一人寂寞地生活着。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

点评:表现技巧是诗人用来抒发情感、表达题旨的一种手段方法,要准确回答就要熟悉古诗中常用的一些表现方法。①修辞手法:比喻、对偶、夸张、对比、拟人、双关等。②描写手法:A.衬托手法,又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哀衬等;B.侧面描写;C.虚实结合;D.象征手法等。③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和托物寓理三种。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小题1:

运用了对比手法。山寺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声,渡头人们抢渡回家的喧闹,两相对照,显出山寺的幽静和世俗的扰攘,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隐然可见。

小题2:

忽字是诗人微妙的感受,表达了诗人为大自然所融化,陶醉其中,忘情山水,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超然境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意思对即可)

小题1:

试题分析:

开篇二句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沔水口附近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首句表现的是安宁静谧的环境,次句却表现喧嚣,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比照,这是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

小题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炼字题,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典义+临时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

鹿门山的林木本为暮霭所笼罩,朦胧而迷离,山月一出,清光朗照,暮雾竟消,树影清晰。诗人完全被大自然陶醉,他忘情地攀登着崎岖的山路,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庞公昔时隐居的地方。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庞公,即庞德公,东汉隐士。《后汉书·逸民传》载 :"庞公者 ,南郡襄阳人也.;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后遂携其妻子登鹿门山,因采药不返。"孟浩然仰慕庞公的志节,他在《登鹿门山怀古》中也吟有"昔闻庞德公,采药遂不返。隐迹今尚存,高风邈已远"的诗句。

4.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完成1~2题

1.诗的前两句作者描绘了一幅江边之景。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黄昏时听着山寺传来的钟声,望着渡头人们抢渡回家的喧闹。这悠然的钟声和尘杂的人声,显出山寺的僻静和世俗的喧闹,两相对照,唤起联想,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隐然可见。(意对即可)

2.第一问:“鹿门月照开烟树”,朦胧的杉树被月光照得格外美妙,诗人陶醉了,不知不觉间到达了“庞公栖隐处”。此处是“岩扉松径长寂寥”,景色是何等的宁静、清幽。第二问:江边之景侧重写世俗,人们喧闹着争渡回家,但诗人保持着超脱、潇洒的心态;山寺之景侧重写诗人隐居,与世隔绝,孤独寂寞。从第一个场景到第二个场景,是诗人从尘世生活归到一人隐居,这中间突出了诗人的隐士形象,表现出他恬然洒脱的隐逸志趣。因此,这两个场景构成的诗境是和谐统一的。(意对即可)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夜归鹿门歌孟浩然山寺鸣钟昼已昏,渔梁

反衬(对比)首二句即将悠然的钟声和尘杂的人声相对比,显出山寺的僻静和世俗的喧闹,两相对照,唤起联想,使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隐然可见。三、四句就说世人回家,自己离家去鹿门,两样心情,两种归途,表明自己隐逸的志趣,恬然自得。

(答出方法1分,分析每处2分。言之成理即可)2。

“夜归鹿门”,抒写了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2分)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2分)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

(2分)(言之成理即可)【解析】试题分析:1。“渔梁”是地名,诗人从岘山南园渡汉江往鹿门,途经沔水口,可以望见渔梁渡头。

首二句即写傍晚江行见闻,听着山寺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响,望见渡口人们抢渡回家的喧闹。这悠然的钟声和尘杂的人声,显出山寺的僻静和世俗的喧闹,两相对照,唤起联想,使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隐然可见。

三、四句就说世人回家,自己离家去鹿门,两样心情,两种归途,表明自己隐逸的志趣,恬然自得。 2。

五、六句是写夜晚攀登鹿门山山路,“鹿门月照开烟树”,朦胧的山树被月光映照得格外美妙,诗人陶醉了。忽然,很快地,仿佛在不知不觉中就到了归宿地,原来庞德公就是隐居在这里,诗人恍然了。

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 末二句便写“庞公栖隐处”的境况,点破隐逸的真谛。

这“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在这个天地里,与尘世隔绝,惟山林是伴,只有他孤独一人寂寞地生活着。

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中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点评:表现技巧是诗人用来抒发情感、表达题旨的一种手段方法,要准确回答就要熟悉古诗中常用的一些表现方法。

①修辞手法:比喻、对偶、夸张、对比、拟人、双关等。②描写手法:A。

衬托手法,又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哀衬等;B。侧面描写;C。

虚实结合;D。象征手法等。

③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和托物寓理三种。 。

6.诗句(鹿门月照开烟树),怎么理解

意思是鹿门的月光使山树显现出来。“开”有打开的意思,这句诗中解释为透过的意思,运用动词“开”形像生动的描绘了一幅夜晚月色嘹亮透过树叶间的缝隙照射到地面的情景。

出自《夜归鹿门山歌》,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这是一首写景抒怀诗。

原文如下: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译文如下:

黄昏时山寺的钟声回荡山谷,渔梁渡口处一片喧闹的声音。

人们沿着沙岸向江村走过去,我也乘坐一叶小舟返回鹿门。

鹿门的月光使山树显现出来,我忽然来到了庞公隐居之地。

清冷的山岩路寂静的林间道,唯有隐居的人在此飘逸来去。

词句注释如下:

⑴鹿门:山名,在襄阳。

⑵昼已昏:天色已黄昏。

⑶渔梁:洲名,在湖北襄阳城外汉水中。《水经注·沔水》中记载:“襄阳城东沔水中有渔梁洲,庞德公所居。”喧:吵闹。

⑷余:我。

⑸开烟树:指月光下,原先烟雾缭绕下的树木渐渐显现出来。

扩展资料:

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据《襄阳记》载:“鹿门山旧名苏岭山。建武中,襄阳侯习郁立神祠于山,刻二石鹿夹神庙道口,俗因谓之鹿门庙,后以庙名为山名,并为地名也。”

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

此诗当作于作者四十岁后隐居鹿门时,即景龙二年(708)至先天元年(712)间,故题为“夜归鹿门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夜归鹿门山歌

7.古诗《夜归鹿门歌》的诗词赏析是什么

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渔梁”是地名,诗人从岘山南园渡汉江往鹿门,途经沔水口,可以望见渔梁渡头。首二句即写傍晚江行见闻,听着山寺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响,望见渡口人们抢渡回家的喧闹。这悠然的钟声和尘杂的人声,显出山寺的僻静和世俗的喧闹,两相对照,唤起联想,使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隐然可见。三、四句就说世人回家,自己离家去鹿门,两样心情,两种归途,表明自己隐逸的志趣,恬然自得。五、六句是写夜晚攀登鹿门山山路,“鹿门月照开烟树”,朦胧的山树被月光映照得格外美妙,诗人陶醉了。忽然,很快地,仿佛在不知不觉中就到了归宿地,原来庞德公就是隐居在这里,诗人恍然了。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末二句便写“庞公栖隐处”的境况,点破隐逸的真谛。这“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在这个天地里,与尘世隔绝,惟山林是伴,只有他孤独一人寂寞地生活着。

显然,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读来颇象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前人说孟浩然诗“气象清远,心悰孤寂”,而“出语洒落,洗脱凡近”(《唐音癸签》引徐献忠语)。这首七古倒很能代表这些特点。从艺术上看,诗人把自己内心体验感受,表现得平淡自然,优美真实,技巧老到,深入浅出,是成功的,也是谐和的。也正因为诗人真实地抒写出隐逸情趣,脱尽尘世烟火,因而表现出消极避世的孤独寂寞的情绪。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