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宋词格式,题材,韵脚等有什么规格词本来是古代的歌词,是配上音乐供人歌唱的,在晚唐、五代称为"曲词"或"曲子词"。 词和乐府诗相似,来自民间文学。当它登上文坛的时候,正值近体诗形成和发展的时代,受近体诗的影响,使这一文学体裁引进了格律的规范。 后来歌曲的乐谱逐渐失传,词也就跟音乐脱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意思是诗的余绪。王力给词下了这样一个定义:"一种律化的、长短句的、固定字数的诗。 "(《汉语诗律学》509页)词脱离音乐以后,虽然原来的唱腔一般已无法掌握,但仍保留着同歌曲结合在一起的字面格式和特殊的格律规范。不同曲调的歌词,它的段数、句数、字数、押韵、平仄和对仗都有不同的格式。 各种词的格式,叫作"词调",每种词调都有特定的名称,叫作"词牌"。像《**诗词集》中所标的《贺新郎》、《沁园春》、《菩萨蛮》、《西江月》、《清平乐》……等等,都是词牌名称。 集合各种格式的词牌、给填词者作依据的书,叫"词谱"。清代万树编著的《词律》,收唐、宋、元词660调,1180余体,陈廷敬、王奕清等合编的《钦定词谱》,收唐、宋、元词826调,2306体,这两本是现存最完备的词谱。 词牌的来源大致有三:有的是乐曲的名称,或是古时教坊为歌词谱成的曲子的名字,如《菩萨蛮》、《西江月》、《松入风》、《蝶恋花》等;有的是摘取早先名人名篇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的名字,如《忆秦娥》、《忆江南》、《如梦令》等;有的是词人按词的内容为词取的题目如《踏歌词》、《渔歌子》、《抛绣球》、《浪淘沙》等。后来人们按词牌格式填词,词的内容与词牌的本意已没有什么关系了。 一首《蝶恋花》可以完全不讲蝶,不讲花;一首《渔歌子》可以完全不讲渔,不讲歌。到了宋代,词人填词时,在词牌下面,往往注上词题,或是写上短序,反映词的内容。 例如苏轼的《念奴娇》(大江东去),在词牌下面注"赤壁怀古"。这方式一直延续到现在。 《**诗词集》中收集的30首词,除《十六字令》三首外,其余每首词牌下面都有词题,如《贺新郎 别友》、《沁园春 长沙》、《菩萨蛮 黄鹤楼》等。也可先写词题,后面写上"调寄"某某词牌,如:《黄鹤楼 调寄菩萨蛮》。 词牌前后注不注词题,随作者的便,没有定规。作者认为需要注就注上,认为"朦胧"、"含蓄"点好,也可以不注。 一般作了短序的,就不必再作词题,否则就显得累赘。 词牌,有的同一格式有几种名称,例如《忆秦娥》又叫《秦楼月》,《如梦令》又叫《忆仙姿》,《忆江南》又叫《望江南》、《谢秋娘》,《念奴娇》又叫《百字令》、《大江东去》、《壶中天》。 .名称多达18个。这些词调名称虽不同,格式却是一样的。 还有许多词牌有若干变体,即词牌名称一样,但彼此的段数、句数、字数、押韵和平仄不完全相同,例如《南歌子》有单调、双调两体,单调26字,平韵;双调52字,又分平韵、仄韵两体;《木兰花慢》有6体,都是106字,但每一体都有两三个句子组合不同;《定风波》有99字、仄韵体,有62字、平仄韵通叶体。所以上面介绍的《词律》、《钦定词谱》等书,收集的词体多于词调。 各种词调、词体,清人毛先舒《填词名解》中,按其字数多少分类。"58字以内的为小令;59字至90字止为中调;91字以外者俱长调。 "这样分类有其方便之处,但亦不必拘泥于多一字、少一字。某些长调又称慢词。 因为有的词牌下面加个"慢"字,就成了长调慢曲,如《浪淘沙》正格为54字,《浪淘沙慢》延长为134字。但"慢词"是就音乐方面来说的,词调有"令、引、近、慢"四种体式,慢词是依慢调体式填写的词,并非"长调"之意。 词还有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的分别。 词的段落叫做"阕"或"遍"(简写为"片")。 阕是音乐终止的意思;片是唱完一遍的意思。单调就是一首词只有一段,即一阕或一片,往往是一首小令。 例如《**诗词集》中的: 十六字令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如梦令 元旦 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 山下,山下,风展红 旗如画。 单调的词调还有《捣练子》、《渔歌子》、《忆江南》、《忆王孙》、《调笑令》等。 其中的《忆江南》唐、五代单调较多,宋人将单调词重写一遍,成为前后一韵、平仄相同的双调词。这个词牌既可填单调也可填双调。 《江城子》也是单调、双调皆可。 一首词有两段的叫双调,分前后两阕,或上下两片。 双调有的是小令,有的是中调或长调。双调有的两阕字数相等,格式相同;有的两阕字数不等,格式不相同。 这里以《**诗词集》中17个双调词牌为例,上下片格式相同者如: 减字木兰花 广昌路上 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 此行何去?赣江风雪迷漫处。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 此外还有《西江月》、《采桑子》、《蝶恋花》、《渔家傲》、《浪淘沙》、《卜算子》、《虞美人》等词牌。 上下片格式不同者如: 菩萨蛮 黄鹤楼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此外。 2.宋词格式,题材,韵脚等有什么规格词本来是古代的歌词,是配上音乐供人歌唱的,在晚唐、五代称为"曲词"或"曲子词"。 词和乐府诗相似,来自民间文学。当它登上文坛的时候,正值近体诗形成和发展的时代,受近体诗的影响,使这一文学体裁引进了格律的规范。 后来歌曲的乐谱逐渐失传,词也就跟音乐脱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意思是诗的余绪。王力给词下了这样一个定义:"一种律化的、长短句的、固定字数的诗。 "(《汉语诗律学》509页)词脱离音乐以后,虽然原来的唱腔一般已无法掌握,但仍保留着同歌曲结合在一起的字面格式和特殊的格律规范。不同曲调的歌词,它的段数、句数、字数、押韵、平仄和对仗都有不同的格式。 各种词的格式,叫作"词调",每种词调都有特定的名称,叫作"词牌"。像《**诗词集》中所标的《贺新郎》、《沁园春》、《菩萨蛮》、《西江月》、《清平乐》……等等,都是词牌名称。 集合各种格式的词牌、给填词者作依据的书,叫"词谱"。清代万树编著的《词律》,收唐、宋、元词660调,1180余体,陈廷敬、王奕清等合编的《钦定词谱》,收唐、宋、元词826调,2306体,这两本是现存最完备的词谱。 词牌的来源大致有三:有的是乐曲的名称,或是古时教坊为歌词谱成的曲子的名字,如《菩萨蛮》、《西江月》、《松入风》、《蝶恋花》等;有的是摘取早先名人名篇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的名字,如《忆秦娥》、《忆江南》、《如梦令》等;有的是词人按词的内容为词取的题目如《踏歌词》、《渔歌子》、《抛绣球》、《浪淘沙》等。后来人们按词牌格式填词,词的内容与词牌的本意已没有什么关系了。 一首《蝶恋花》可以完全不讲蝶,不讲花;一首《渔歌子》可以完全不讲渔,不讲歌。到了宋代,词人填词时,在词牌下面,往往注上词题,或是写上短序,反映词的内容。 例如苏轼的《念奴娇》(大江东去),在词牌下面注"赤壁怀古"。这方式一直延续到现在。 《**诗词集》中收集的30首词,除《十六字令》三首外,其余每首词牌下面都有词题,如《贺新郎 别友》、《沁园春 长沙》、《菩萨蛮 黄鹤楼》等。也可先写词题,后面写上"调寄"某某词牌,如:《黄鹤楼 调寄菩萨蛮》。 词牌前后注不注词题,随作者的便,没有定规。作者认为需要注就注上,认为"朦胧"、"含蓄"点好,也可以不注。 一般作了短序的,就不必再作词题,否则就显得累赘。 词牌,有的同一格式有几种名称,例如《忆秦娥》又叫《秦楼月》,《如梦令》又叫《忆仙姿》,《忆江南》又叫《望江南》、《谢秋娘》,《念奴娇》又叫《百字令》、《大江东去》、《壶中天》。 .名称多达18个。这些词调名称虽不同,格式却是一样的。 还有许多词牌有若干变体,即词牌名称一样,但彼此的段数、句数、字数、押韵和平仄不完全相同,例如《南歌子》有单调、双调两体,单调26字,平韵;双调52字,又分平韵、仄韵两体;《木兰花慢》有6体,都是106字,但每一体都有两三个句子组合不同;《定风波》有99字、仄韵体,有62字、平仄韵通叶体。所以上面介绍的《词律》、《钦定词谱》等书,收集的词体多于词调。 各种词调、词体,清人毛先舒《填词名解》中,按其字数多少分类。"58字以内的为小令;59字至90字止为中调;91字以外者俱长调。 "这样分类有其方便之处,但亦不必拘泥于多一字、少一字。某些长调又称慢词。 因为有的词牌下面加个"慢"字,就成了长调慢曲,如《浪淘沙》正格为54字,《浪淘沙慢》延长为134字。但"慢词"是就音乐方面来说的,词调有"令、引、近、慢"四种体式,慢词是依慢调体式填写的词,并非"长调"之意。 词还有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的分别。 词的段落叫做"阕"或"遍"(简写为"片")。 阕是音乐终止的意思;片是唱完一遍的意思。单调就是一首词只有一段,即一阕或一片,往往是一首小令。 例如《**诗词集》中的: 十六字令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如梦令 元旦 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 山下,山下,风展红 旗如画。 单调的词调还有《捣练子》、《渔歌子》、《忆江南》、《忆王孙》、《调笑令》等。 其中的《忆江南》唐、五代单调较多,宋人将单调词重写一遍,成为前后一韵、平仄相同的双调词。这个词牌既可填单调也可填双调。 《江城子》也是单调、双调皆可。 一首词有两段的叫双调,分前后两阕,或上下两片。 双调有的是小令,有的是中调或长调。双调有的两阕字数相等,格式相同;有的两阕字数不等,格式不相同。 这里以《**诗词集》中17个双调词牌为例,上下片格式相同者如: 减字木兰花 广昌路上 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 此行何去?赣江风雪迷漫处。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 此外还有《西江月》、《采桑子》、《蝶恋花》、《渔家傲》、《浪淘沙》、《卜算子》、《虞美人》等词牌。 上下片格式不同者如: 菩萨蛮 黄鹤楼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此外还有《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