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阿凡提古诗词大会第三题选自故事集《阿凡提的故事》 认识一个民族,首先要认识这个民族的文化,而搞好民族团结,更需要彰显各民族文化,促进传播,交流与融合。 解放以来,在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指引下,我区各民族互相理解,相互帮助,共同进步,创造了空前团结,空前稳定,空前繁荣的社会**面。这其中,一大批促进民族文化传播、交流事业的推动者和实践者功不可没。 提起阿凡提,立即会让人想到那个骑着小毛驴,留着两撇弯弯翘起的胡须,走到哪里就把欢乐带到哪里的形象。是的,这个在新疆土生土长的幽默大师如今已经走向了全国,走向了世界。 可你是否知道,1955年,首次将阿凡提故事翻译推介到全国的却是一个汉族青年。他就是原新疆人民出版社编审,今年已经70岁的赵世杰。 赵世杰退休10年了,他住在乌鲁木齐二道桥附近一个民汉合住的小院里,在这里,他享有很高的声望。一见记者,赵世杰自豪地说:“我们院子里的维族人不叫我赵世杰,好多人不知道我叫赵世杰,叫我阿凡提,阿凡提家在哪里,在这。” 赵世杰是1952年8月第一次听到阿凡提的故事的,当时他刚从部队维语翻译培训班毕业,并作为土改工作队队员参加了阿克苏县浑巴什区的土改:“一天斗争完了一个地主,走在路上,有个贫下中农,就讲,阿凡提和地主老财斗争了几百年没有斗倒他们,今天我们才把这些剥削人民的吸血虫斗倒了。我一听,这个阿凡提是个什么人啥?” 那个农民连续给赵世杰讲了七、八个阿凡提的故事,这些故事无论揭露黑暗,鞭挞丑恶,还是讽刺落后,嘲笑愚昧,听了都令人捧腹,让人在沉思中悟出精辟的哲理。 在阿凡提的身上,体现着维吾尔民族的聪明,机智,幽默和勇敢。从此,阿凡提这个神奇的人物就深深地吸引了从小就喜欢民间文学的赵世杰。 1952年到1956年,赵世杰先后在南疆的阿克苏、喀什、和田、克州等地工作,一有机会,赵世杰就有意识地收集阿凡提的故事,他要把维吾尔族人民的文化尤其是阿凡提的智慧介绍给全国各族人民。1955年,赵世杰第一次在中国《民间文学》杂志上发表了几篇阿凡提的故事。 阿凡提很快就赢得了全国各族读者的赞赏,并从此经久不衰。 据初步了解,阿凡提故事目前在国内已出版了六种文字18个版本,总印数达到100多万册,而赵世杰1998年收集出版的《阿凡提故事大全》有800多个故事,是国内收集阿凡提故事最多的版本。 如今,以阿凡提为蓝本的影视、戏曲作品频频上演,还出现了以阿凡提命名的产品和企业。我国著名的民间文学研究学者贾芝说:阿凡提故事发现后,引发了一个新现象,各民族、各地区都相继发现和发表了机智人物这一类型的故事,这可以说是建国以来采录民间故事中一个引人注目的新成果。 也许是因为搞了近50年的新疆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缘故,赵世杰也感染了维吾尔民族特有的幽默和风趣。而且他的少数民族朋友也特别多:“他们也经常这里来,来了什么玩笑也开。 少数民族,特别是维族他们这样看,你为我们做了好事情,你看我们阿凡提的故事流传几千年,谁知道?就我们知道,现在各民族都知道,好像他们的财富我做了介绍人,他们感到很光荣,对做这个事情的人也比较尊重。” 赵世杰今年已经70岁了,但他仍然保持着旺盛的工作热情,他要把时间和精力全部花在推介维吾尔族民间文学上,他说,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他有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增进民族大团结的义务和使命:“维吾尔民间文学非常丰富,介绍出去的很少,自己能做这么一点工作,对增强民族团结,民族文化交流应当做一些贡献。 民族团结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这种团结非常牢固,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很自然就离不开了。” “维吾尔”是维吾尔族的自称,意为“团结”或“联合”。 维吾尔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以南的喀什、和田一带和阿克苏、库尔勒地区,其余散居在天山以北的伊犁等地,少量居住在湖南桃源、常德等地。 维吾尔族有自已的语言,维吾尔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文字系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建国后,推广使用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现两种文字并用。 维吾尔族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故事集《阿凡提的故事》、音乐舞蹈史诗“十二木卡姆”、维族舞蹈等闻名中外。 维族传统舞蹈有顶碗舞、大鼓舞、铁环舞、普塔舞等;维族民间舞蹈有赛乃姆、夏地亚纳;民间乐器有“达甫(手鼓)、“都他尔”和“热瓦甫”等。维吾尔民族医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俗 维吾尔族待客和作客都有讲究。如果来客,要请客人坐在上席,摆上馕、各种糕点、冰糖等,夏天还要摆上一些瓜果,先给客人倒茶水或奶茶。 待饭做好后再端上来,如果用抓饭待客,饭前要提一壶水,请客人洗手。吃完饭后,由长者领作“都瓦”,待主人收拾食具完,客人才能离席。 吃饭时,客人不可随便拨弄盘中食物,不可随便到锅灶前去,一般不把食物剩在碗中,同时注意不让饭屑落地,如不慎落地,要拾起来放在自己跟前的“饭单”上。共盘吃抓饭时,不将已抓起的饭粒再放进盘中。 饭毕,如有长者领作“都瓦”,客人不能东张西望或立起。吃饭时长者坐在上席,全家共席而坐,。 2.阿凡提古诗词大会第三题选自故事集《阿凡提的故事》 认识一个民族,首先要认识这个民族的文化,而搞好民族团结,更需要彰显各民族文化,促进传播,交流与融合。 解放以来,在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指引下,我区各民族互相理解,相互帮助,共同进步,创造了空前团结,空前稳定,空前繁荣的社会**面。这其中,一大批促进民族文化传播、交流事业的推动者和实践者功不可没。 提起阿凡提,立即会让人想到那个骑着小毛驴,留着两撇弯弯翘起的胡须,走到哪里就把欢乐带到哪里的形象。是的,这个在新疆土生土长的幽默大师如今已经走向了全国,走向了世界。 可你是否知道,1955年,首次将阿凡提故事翻译推介到全国的却是一个汉族青年。他就是原新疆人民出版社编审,今年已经70岁的赵世杰。 赵世杰退休10年了,他住在乌鲁木齐二道桥附近一个民汉合住的小院里,在这里,他享有很高的声望。一见记者,赵世杰自豪地说:“我们院子里的维族人不叫我赵世杰,好多人不知道我叫赵世杰,叫我阿凡提,阿凡提家在哪里,在这。” 赵世杰是1952年8月第一次听到阿凡提的故事的,当时他刚从部队维语翻译培训班毕业,并作为土改工作队队员参加了阿克苏县浑巴什区的土改:“一天斗争完了一个地主,走在路上,有个贫下中农,就讲,阿凡提和地主老财斗争了几百年没有斗倒他们,今天我们才把这些剥削人民的吸血虫斗倒了。我一听,这个阿凡提是个什么人啥?” 那个农民连续给赵世杰讲了七、八个阿凡提的故事,这些故事无论揭露黑暗,鞭挞丑恶,还是讽刺落后,嘲笑愚昧,听了都令人捧腹,让人在沉思中悟出精辟的哲理。 在阿凡提的身上,体现着维吾尔民族的聪明,机智,幽默和勇敢。从此,阿凡提这个神奇的人物就深深地吸引了从小就喜欢民间文学的赵世杰。 1952年到1956年,赵世杰先后在南疆的阿克苏、喀什、和田、克州等地工作,一有机会,赵世杰就有意识地收集阿凡提的故事,他要把维吾尔族人民的文化尤其是阿凡提的智慧介绍给全国各族人民。1955年,赵世杰第一次在中国《民间文学》杂志上发表了几篇阿凡提的故事。 阿凡提很快就赢得了全国各族读者的赞赏,并从此经久不衰。 据初步了解,阿凡提故事目前在国内已出版了六种文字18个版本,总印数达到100多万册,而赵世杰1998年收集出版的《阿凡提故事大全》有800多个故事,是国内收集阿凡提故事最多的版本。 如今,以阿凡提为蓝本的影视、戏曲作品频频上演,还出现了以阿凡提命名的产品和企业。我国著名的民间文学研究学者贾芝说:阿凡提故事发现后,引发了一个新现象,各民族、各地区都相继发现和发表了机智人物这一类型的故事,这可以说是建国以来采录民间故事中一个引人注目的新成果。 也许是因为搞了近50年的新疆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缘故,赵世杰也感染了维吾尔民族特有的幽默和风趣。而且他的少数民族朋友也特别多:“他们也经常这里来,来了什么玩笑也开。 少数民族,特别是维族他们这样看,你为我们做了好事情,你看我们阿凡提的故事流传几千年,谁知道?就我们知道,现在各民族都知道,好像他们的财富我做了介绍人,他们感到很光荣,对做这个事情的人也比较尊重。” 赵世杰今年已经70岁了,但他仍然保持着旺盛的工作热情,他要把时间和精力全部花在推介维吾尔族民间文学上,他说,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他有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增进民族大团结的义务和使命:“维吾尔民间文学非常丰富,介绍出去的很少,自己能做这么一点工作,对增强民族团结,民族文化交流应当做一些贡献。 民族团结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这种团结非常牢固,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很自然就离不开了。” “维吾尔”是维吾尔族的自称,意为“团结”或“联合”。 维吾尔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以南的喀什、和田一带和阿克苏、库尔勒地区,其余散居在天山以北的伊犁等地,少量居住在湖南桃源、常德等地。 维吾尔族有自已的语言,维吾尔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文字系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建国后,推广使用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现两种文字并用。 维吾尔族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故事集《阿凡提的故事》、音乐舞蹈史诗“十二木卡姆”、维族舞蹈等闻名中外。 维族传统舞蹈有顶碗舞、大鼓舞、铁环舞、普塔舞等;维族民间舞蹈有赛乃姆、夏地亚纳;民间乐器有“达甫(手鼓)、“都他尔”和“热瓦甫”等。维吾尔民族医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俗 维吾尔族待客和作客都有讲究。如果来客,要请客人坐在上席,摆上馕、各种糕点、冰糖等,夏天还要摆上一些瓜果,先给客人倒茶水或奶茶。 待饭做好后再端上来,如果用抓饭待客,饭前要提一壶水,请客人洗手。吃完饭后,由长者领作“都瓦”,待主人收拾食具完,客人才能离席。 吃饭时,客人不可随便拨弄盘中食物,不可随便到锅灶前去,一般不把食物剩在碗中,同时注意不让饭屑落地,如不慎落地,要拾起来放在自己跟前的“饭单”上。共盘吃抓饭时,不将已抓起的饭粒再放进盘中。 饭毕,如有长者领作“都瓦”,客人不能东张西望或立起。吃饭时长者坐在上席,全家共席而坐,饭前饭后。 3.赞美阿凡提的句子阿凡提(伊斯兰世界传说人物) 阿凡提并非虚构,而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 他的本名叫霍加·纳斯尔丁;也有人叫他纳斯尔丁·阿凡提或毛拉·纳斯尔丁。“阿凡提”不是人名,正同“霍加”和“毛拉”一样,都是对人的尊称。 “阿凡提”意为“先生”、“老师”,“霍加”、“毛拉”则是伊斯兰教宗教人士的尊号。 阿凡提的家乡不在新疆,而是13世纪的土耳其。 他于回历六0五年,也就是公元1028或1029年,出生在土耳其西南部的霍尔托村。他同父亲一样,都当过清真寺主持公众礼拜的领拜人,而且还是一位精通伊斯兰教的神学家。 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博物馆里,至今还保存着他的一张画像。他长着很长的胡须,头上戴着很大的缠头,身子骑在一头瘦小的毛驴上。 据说,他骑毛驴的方法很特别,是背朝前,脸朝后。他对他的学生解释说,假如我面朝前骑在毛驴上,你们就会落在我的背后;假如你们走在我的前面,那我又只能看见你们的背脊,因此我选择了一种最好的骑毛驴的办法,就是背朝前,脸朝后,这样就解决了一切难题,而且能更方便地看着交谈的人,这样也就显得更有礼貌。 阿凡提活到77岁高龄,最后在土耳其南方的阿克谢希尔城逝世,他的坟墓至今尚存。据说,他的坟墓是根据他的最后一个笑话,也就是他的遗言建成的。 他的坟墓不是埋在泥土里,而是建在四根柱子上。柱子四周空空,没有砌墙,但是在墓地前面的大门上,却装上了两把大木锁,谁到这里一看,都会由不得发笑。 阿凡提一生讲了无数个故事,他用聪明、机智、幽默的语言,嘲笑了人们的愚昧、无知,讽刺了统治者的荒唐、残暴,歌颂了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因此,几百年来,阿凡提的笑话和故事,一直在民间流传,深得各族人民的喜爱。 如同所有的智者一样,他受到了人民的热爱。中国于1979年拍摄的《阿凡提》至今受到人们的津津乐道。 他还和《圣经》故事中的法神摩西聪明,伸张正义。 在此也可见到大家向往光明,惩治黑恶势力的决心。 如同古希腊史诗荷马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一样,在中国乃至全世界,妇孺皆知的故事中,就有“阿凡提”象征正义的形象出现。他是我们民族的智慧的结晶。 更是我们的宝藏,无限的文化宝藏。 4.古诗大全要短的,快,急用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乍,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破阵子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己亥杂诗 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 陌上桑 曹操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喜蚕桑, 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 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怒怨,但坐观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妹。 ”“秦氏 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 有余。” “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罗敷前置辞:“使君一何 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 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 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十五府小史,二十朝 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 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盈盈 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龟虽寿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归园田居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 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 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 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 木兰辞 北朝民歌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两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境,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题破山寺后禅院 王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除钟磬音。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 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 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奏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 好收吾骨瘴江边。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潮。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忆江南 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浣溪沙 晏殊 小阁重帘有燕过,晚花红片落庭莎。 曲栏干影入凉波。 一霎好风生翠幕,几回疏雨滴圆荷。 酒醒人散得愁多。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别云间 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论诗 赵翼 满。 5.阿凡提的故事一看就知道创造的,可能没有这个人阿凡提究竟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还是一个流传于民间的虚构人物,众说纷纭。 但是,史学家们经过数百年来的研究与考证,他所生活的年代应该是十二到十三世纪,这一点是一致的。可是,他的“国籍”至今仍不十分明确,维吾尔族人说他十二世纪出生在中国新疆的喀什,乌兹别克人说他出生在乌兹别克斯坦的布哈拉,阿拉伯人说他出生在伊拉克的巴格达,土耳其人则说他出生在土耳其西南部的阿克谢海尔城,在那里瞻仰了他的陵墓。 他的墓碑上写着:“纳斯尔丁·霍加,土耳其人,生于一二零八年,卒于一二八四年。是伊斯兰教学者,当过教师,做过清真寺主持公众礼拜的领拜人。 他是一个十分善于雄辩、善于讲故事、善于讲笑话的人。” 另外,土耳其著名作家和诗人拉米依(lamii)(出生年月不祥,卒于1531~1532年间),早在十六世纪就把纳斯尔丁·阿凡提的笑话记录下来,编辑成《趣闻》一书出版。 从这一点上看,纳斯尔丁·阿凡提是土耳其人的可能性较大。 纳斯尔丁·阿凡提的本名,出于对他的敬重,土耳其人称他为“纳斯尔丁·霍加”(也有称“霍加·纳斯尔丁”的)。 高加索、伊朗一带称他为“毛拉·纳斯尔丁”。中国新疆,乌兹别克斯坦等地称他为“纳斯尔丁·阿凡提”。 “毛拉”(Mawla)一词是阿拉伯的音译,原意为“保护者”,“主人”,是穆斯林对伊斯兰教学者的尊称。“霍加”(Hoja)和“阿凡提”(Apandi)都来源于突厥语,前者意为“老师”,“导师”,是对有知识,学识渊博人的尊称。 后者意为“先生”“老师”,一般也指有学识的人,是对男人的一般称呼。在我国,广大汉族读者习惯称他为“阿凡提”,其实,这是不准确不完整的。 在人民心目中,阿凡提是智慧的化身、欢乐的化身,只要一提起他的名字,愁眉苦脸的人就会展开笑颜。他嘲笑世人的愚蠢,嘲笑投机的商人,受贿的法官、伪善的毛拉们逞威作福的万恶的社会……一句话,他嘲笑那些假仁假义的人,这些人在自己为了欺骗而制造出的宗教法律的掩护下,吸干了穷人的血。 阿凡提的形象:头戴一顶民族花帽,背朝前脸朝后地骑着一头小毛驴,也早已深入人心。阿凡提的笑声也富有特色:温和而极具某种穿透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