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谁能告诉我一首唐诗加解释加赏析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诗文解释】 在花丛中摆上一壶美酒,我自斟自饮,身边没有一个亲友。举杯向天,邀请明月,与我的影子相对,便成了三人。明月既不能理解开怀畅饮之乐,影子也只能默默地跟随在我的左右。我只得暂时伴着明月、清影,趁此美景良辰,及时欢娱。我吟诵诗篇,月亮伴随我徘徊,我手足舞蹈,影子便随我蹁跹。清醒时我与你一同分享欢乐,沉醉便再也找不到你们的踪影。让我们结成永恒的友谊,来日相聚在浩邈的云天。 【词语解释】 独酌:一个人饮酒。 成三人:明月和我以及我的影子恰好合成三人。 既:且。 不解:不懂。 徒:空。 将:和。 及春:趁着青春年华。 月徘徊:明月随我来回移动。 影零乱:因起舞而身影纷乱。 **:一起欢乐。 无情:忘却世情。 相期:相约。 邈:遥远。 云汉:银河。 【诗文赏析】 诗篇描写月下独酌情景。月下独酌,本是寂寞的,但诗人却运用丰富的想像,把月亮和自己的身影凑合成了所谓的「三人」。又从「花」字想到「春」字,从「酌」到「歌」、「舞」,把寂寞的环境渲染得十分热闹,不仅笔墨传神,更重要的是表达了诗人善自排遣寂寞的旷达不羁的个性和情感。 从表面上看,诗人好像真能自得其乐,可是背面却充满着无限的凄凉。诗人孤独到了邀月和影,可是还不止于此,甚至连今后的岁月,也不可能找到同饮之人了。所以,只能与月光身影永远结游,并且约好在天上仙境再见。 2.古诗《行行重行行》翻译你走啊走啊老是不停的走,就这样活生生分开了你我。 从此你我之间相距千万里,我在天这头你就在天那头。路途那样艰险又那样遥远,要见面可知道是什么时候?北马南来仍然依恋着北风,南鸟北飞筑巢还在南枝头。 彼此分离的时间越长越久,衣服越发宽大人越发消瘦。飘荡游云遮住了太阳,他乡的游子不想回还。 只因为想你使我都变老了,又是一年很快地到了年关。还有许多心里话都不说了,只愿你多保重切莫受饥寒。 行行重行行 【作者】佚名 【朝代】汉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是反映思妇离愁别恨的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时代背景有多种说法。 宇文所安认为中国早期诗歌是一个复制系统,找不到“古诗”早于建安时期的确凿证据。木斋提出《古诗十九首》及建安诗歌的重要组成大部分诗作是曹植之作。 李善注《昭明文选·杂诗上》题下注曾释之甚明:“并云古诗,盖不知作者。”并认为作于东汉时期,这也是二十世纪以来的主流观点。 今人一般认为它并不是一时一人之作,它所产生的年代应当在东汉献帝建安之前的几十年间。至于《行行重行行》的具体创作时间,难以考证。 赏析: 一个妇女怀念离家远行的丈夫。她咏叹别离的痛苦、相隔的遥远和见面的艰难,把自己的刻骨的相思和丈夫的一去不复返相对照,但还是自我宽解,只希望远行的人自己保重。 全诗长于抒情,韵味深长,语言朴素自然又精炼生动,风格接近民歌。 本篇可分作两部分:前六句为第一部分,后十句为第二部分。 第一部分,追叙初别,着重描写路远相见之难。开头两句“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是全诗的纲,总领下文。 第二部分,着重刻画思妇相思之苦。胡马、越鸟二句是说鸟兽还懂得依恋故乡,何况人呢?以鸟兽和人作比,是从好的方面揣度游子的心理。 随着时间的飞驰,游 子越走越远,思妇的相思之情也愈来愈深切。“衣带日已缓”形象地揭示了思妇的这种心情。 她日益消瘦、衰老和“游子不顾反”形成对比。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 顾反”,是从坏的方面怀疑游子薄幸,不过不愿直说,而是委婉地通过比喻表达心里的想法。 最后两句是强作宽慰,实际上这种心情是很难“弃捐”勿“道”的,心 绪不佳,“餐饭”也是很难“加”的。 相思之苦本来是一种抽象的心理状态,可是作者通过胡马、越鸟、浮云、白日等恰切的比喻,带缓、人老等细致的描写,把悲 苦的心情刻画得生动具体,淋漓尽致。 3.杜牧唐诗山行带拼音shān xíng 《山行》 dù mù táng 杜 牧 唐 yuǎn shàng hán shān shí jìng xié 远 上 寒 山 石 径 斜 , bái yún shēng chù yǒu rén jiā 白 云 生 处 有 人 家 。 tíng chē zuò ài fēng lín wǎn 停 车 坐 爱 枫 林 晚 , shuāng yè hóng yú èr yuè huā 霜 叶 红 于 二 月 花 。 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出写清浅景,归穿苍翠阴。 按律诗规则,此处的浅字作平声,读jiān。 《楚辞·九歌·湘君》:「石濑兮浅浅,飞龙兮翩翩。」王逸注:「濑,湍也。 浅浅,流疾貌。」故可释为清澈、水流迅速的溪流景色。 来时清澈的溪水流动不止(想把这样的景色描绘出来),回去时穿过苍翠的树阴。平头均楚制,长耳嗣吴吟。 平头,指家仆。楚制,指短衣。 长耳,指驴子。李壁《王荆公诗注》:「言皆楚制,主仆无辨。 平头既斥奴,长耳则驴也。长耳字见宋袁淑《驴山公九锡文》。 王济好作驴鸣,恐取此意。」 说出游的状态从容闲适,没有摆阵仗。 作者自己和家仆一样穿着朴素的短衣,驴子的叫声像吟唱吴歌那样悠扬。 暮岭已佳色,寒泉仍好音。 谁同此真意,倦鸟亦幽寻。 4.古诗山行山行 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 深秋时节,山上蜿蜒的小路曲径通幽。 云雾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我不由自主地停下车来,是因为这傍晚枫林的美景着实吸引了我,那被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的花儿还要红。 简析 诗歌通过诗人的感情倾向,以枫林为主景,绘出了一幅色彩热烈、艳丽的山林秋色图。远上秋山的石头小路,首先给读者一个远视。 山路的顶端是白云缭绕的地方。路是人走出来的,因此白云缭绕而不虚无缥缈,寒山蕴含着生气,“白云深处有人家”一句就自然成章。 然而这只是在为后两句蓄势,接下来诗人明确地告诉读者,那么晚了,我还在山前停车,只是因为眼前这满山如火如荼,胜于春花的枫叶。与远处的白云和并不一定看得见的人家相比,枫林更充满了生命的纯美和活力。 项斯·山行青枥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 山当日午回峰影,草带泥痕过鹿群。 蒸茗气从茅舍出,缲丝声隔竹篱闻。 行逢卖药归来客,不惜相随入岛云。 赏析项斯除做过小官丹徒县尉外,长期身居草野,很熟悉山野风光。这首《山行》,便是写山村野景。 由于诗人观察入微,体验深刻,诗写得清新,细腻,贴切,逼真。读来如闻如见,引人入胜。 “青枥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起笔展示山间佳境──有景,有人,有村落。 “亦”、“分”二字下得活脱。“亦”字表明此处枥木虽已蔚成深林,但并非杳无人烟,而是“亦有人”。 有人必有村,可诗人并不正面说“亦有村”,却说一条溪水被几户人家分享着,这就显得出语不凡。这里一片枥林,一条溪水,几户人家,一幅恬美的山村图都从十四字绘出。 次联写景更细。诗人用“点染法”,选取“山当日午”、“草带泥痕”两种寻常事物,写出极不寻常的诗境来。 乍看“山当日午”,似乎平淡无奇,可一经“回峰影”渲染,那一渠流水,奇峰倒影,婆娑荡漾的美姿,立刻呈现目前。同样,“草带泥痕”,也是平常得很,可一经“过鹿群”渲染,那群鹿竞奔、蹄落草掩的喜人景象,立刻如映眼帘。 “点染”本为中国画的技法,一点一染,淡浓、远近、深浅不同,景象更活现纸上。诗中“点染法”的妙用,效果亦然。 它在平凡中见奇特,奇特又出于平凡,两者互为因果,相辅相成。试想,单说“山当日午”、“草带泥痕”当然是索然无味,即使单说“回峰影”、“过鹿群”也未免平淡少兴。 只有前用四字先“点”,而后用三字加“染”,于是这一联的两幅画面顿时为读者展示出富有动态的美的境界。 在第三联里,诗人准确地捕捉暮春山村最具特色的物事──烘茶与抽茧来开拓诗的意境。 巧妙的是,诗人并未直说山村农民如何忙碌于捡茶、分茶、炒茶和煮茧、退蛹、抽丝,而只是说从茅舍升出袅袅炊烟中闻到了蒸茗的香味;隔着竹篱听到了缲丝声音,从而使读者自己去领略农事丰收的盛景。这里,诗人创造的意境因借助于通感作用,使读者倍感亲切。 按照诗意发展,尾联似应写诗人走进山村了。但是不然,“行逢卖药归来客,不惜相随入岛云。” 当诗人走着走着,邂逅卖药材回来的老者,便随同这位年老的药农一道进入那烟霭茫茫的深山岛云中去。这一收笔,意味深长,是诗旨所在。 诗人为什么不投身热气腾腾的制茶抽丝的山村,而遁迹空寂的云山?“不惜”二字隐隐透露了他的苦衷。项斯生当唐末乱世,自觉怀才不遇,壮志莫酬,他在另一首诗里写道:“献赋才何拙,经时不耻归”(《归家山行》),这里说的“不耻归”,同样表现了诗人不惜谢绝仕途而甘隐山林的心情。 “不惜相随入岛云”,作为末句似收而未收,余韵绕梁。 这首诗的特点是构思奇巧,移步换形,环绕山中之行,层次分明地写出作者在村里村外的见闻。 写景,景物明丽;抒情,情味隽永;造境,境界深邃,委实是一首佳作。山行·叶茵(南宋诗人)青山不识我姓字,我亦不识青山名。 飞来白鸟似相识,对我对山三两声。译文青山不知道我是谁,我也不知道青山叫啥名。 飞过来的白鸟似曾相识,对着我和山鸣叫几声。赏析作者并没有给我们展示山中一幅幅绚丽景色,而是只谈了自己的一点感受,是到一座从未到过的山时所产生的特有感受:一人独行山中,左顾右盼中似觉孤凄;而空寥中突然传来几声鸟鸣,于是顿有“似曾相识”之感。 从自己的感受写,避免了这类作品的“共性”,显得不落窠臼,机心独运。 二是先叙山行一阵以后的感叹:“青山不识我姓字,我亦不识青山名。” 一脸懊恼,一路沮丧,这是“面”上之景。几只白鸟远远飞来,对山鸣叫,对人欢歌——是在宣泄深山空谷无拘无束的痛快酣畅,还是向跋涉而至的诗人表达由衷的欢迎?有了这一“点”,整首诗顿时境界全活;鸟有灵气,山有了灵性,人自然也产生了灵感。 三是似无意“着色”,但青山、白鸟的如实绘出,倒也给人独特的色调,显得素净、淡雅。特别是在绘声上颇费揣摩,作者借那婉转、悠扬、美妙动听的鸟声,给整首诗注入了“活力”,也给读者创造了咀嚼回味的空间。 山行 姚范(清朝诗人)百道飞泉喷雨珠,春风窈窕绿蘼芜。 山田水满秧针出,一路斜阳听鹧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