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唐诗贯珠评此诗说三四句灵活至极争字极佳而谁家更“争”字好在用拟人手法,生动地写出了初春早莺尚少,它们飞向枝头向阳欢歌的景象,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气。 “谁家”二字的疑问,又表现出诗人细腻的心理活动,并使读者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谁家”不是“家家”,准确地表明季节是早春;“谁家”照应“早莺”“新燕”,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表达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和作者的欣喜之情如果改为“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诗的妙处不在于对景物穷形尽相的工致刻画,而在于即景寓情,写出了融和骀荡的春意,写出了自然美所给予诗人的集中而又饱满的感受。 2.姑苏城外寒山寺诗句中的古籍是哪语出唐朝张继诗《枫桥夜泊》。 《枫桥夜泊 / 夜泊枫江》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译文 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 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 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 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赏析 这首七绝,是大历歌中最著名之作。全诗以一愁字统起。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造成一种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这二句既描写了秋夜江边之景,又表达了作者思乡之情。后两句意象疏宕:城、寺、船、钟声,是一种空灵旷远的意境。夜行无月,本难见物,而渔火醒目,霜寒可感;夜半乃阗寂之时,却闻乌啼钟鸣。如此明灭对照,无声与有声的衬托,使景皆为情中之景,声皆为意中之音,意境疏密错落,浑融幽远。一缕淡淡的客愁被点染得朦胧隽永,在姑苏城的夜空中摇曳飘忽,为那里的一桥一水,一寺一城平添了千古风情,吸引着古往今来的寻梦者。《唐诗三集合编》“全篇诗意自‘愁眠’上起,妙在不说出。”《碛砂唐诗》:“‘对愁眠’三字为全章关目。明逗一‘愁’字,虚写竟夕光景,辗转反侧之意自见。”《古唐诗合解》:“此诗装句法最妙,似连而断,似断而连。” 诗人运思细密,短短四句诗中包蕴了六景一事,用最具诗意的语言构造出一个清幽寂远的意境:江畔秋夜渔火点点,羁旅客子卧闻静夜钟声。所有景物的挑选都独具慧眼:一静一动、一明一暗、江边岸上,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共同形成了这个成为后世典范的艺术境界。其名句有:“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为什么诗人一夜未眠呢?首句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时大约天将晓,树上的栖鸟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第二句写诗人一夜伴着“江枫”和“渔火”未眠的情景。 小结:前两句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孟薰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前两句是诗人看到的,后两句是诗人听到的,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这首诗采用倒叙的写法,先写拂晓时景物,然后追忆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钟声,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3.华夏古籍中的瑰宝《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和《红楼梦》这四大名著,是人人必读之书。在我们华夏古籍中,与这四大名著一样有名的还有不少呢。 《三国志》:仔细阅读能给人以生活的启迪。 《周易》:17世纪就传入了欧洲,著名的计算机二进制就是根据《周易》的二机律发明的。 《菜根谭》:这本书一直被日本人奉为集儒、道、佛教思想为一体的经典佳作。 《孙子兵法》:世界各国的企业家都把它看作指导现代社会经济管理、经营战略的重要准则。 《唐诗》:近年来风靡全世界,西方研究唐诗的专著目前已逾百种。 《道德经》:在美国,如要研究东方伦理,必须进修中国的《道德经》。 《三字经》:1989年10月,《三字经》英译本已由新加坡教育出版社向世界各国发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将它选作儿童道德丛书之一。 同学们利用空余时间读一读这些书,相信一定会大有收获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