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找5首主题为由盛转衰的诗歌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注释] (1) 商女:歌女 (2) 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陈后主与其幸臣词曲。 [说明] 唐朝著名诗人杜牧游秦淮,在上听见歌女唱《玉树后庭花》,绮艳轻荡,男女之间互相唱和,歌声哀伤,是亡国之音。当年陈后主长期沉迷于这种萎靡的生活,视国政为儿戏,终于丢了江山。 陈朝虽亡,这种靡靡的音乐却留传下来,还在秦淮歌女中传唱,这使杜牧非常感慨。他的诗说:这些无知歌女连亡国恨都不懂,还唱这种亡国之音!其实这是借题发挥,他讥讽的实际是晚唐政治:群臣们又沉湎于酒色,快步陈后主的后尘了。 秦淮一隅,寄托如此深沉的兴亡感,足见金陵在当时全国政治中心已经移向长安的情况下,影响仍然很大。 石壕吏 唐·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编辑本段]注释 本文选自《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 公元758年,为平息安史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20万围攻安庆绪(安禄山的儿子)所占的邺郡(现在河南安阳),胜利在望。 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在敌人的两面夹击下,唐军全线崩溃。 郭子仪等退守河阳(现在河南孟州),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途经此地,根据所见,写了一组诗,石壕吏就是其中的一首。 石壕,也叫石壕镇,在现在河南三门峡东南。 官吏吆喝得是多么的愤怒,老妇啼哭得是多么的凄苦。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道:“我三个儿子都服役去参加邺城之战。其中一个儿子托人捎了信回来,其中两个在最近的战争中刚死了。 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的人永远逝去了。家中再也没有男人了,只剩下个吃奶的小孙子。 因为有小孙子还在,所以儿媳妇没有离开这个家,但进进出出没有一套完整的衣服。老妇我虽然身体衰弱,请允许我跟从您夜里走。 赶紧去河阳服役,还能够做早饭呢!” 深夜说话的声音已经消失了,好像听到低声哭泣抽咽。 天亮后我继续赶前面的路程,只能与老翁告别。 [编辑本段]背景介绍(拓展) 唐肃宗乾元二年春,郭子仪、李光弼、王思礼等九节度使各率所部围安庆绪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为安庆绪所败,六十万大军溃于邺城之下。郭子仪退守洛阳。 朝廷紧急征兵拉夫。这时杜甫正从洛阳回华州司功参军任所,因途中亲见而作组诗《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后人简称为"三吏"、"三别"。 因其基本上采用实录的笔法,所以有"诗史"之誉。然而诗人并非冷眼旁观无动于衷,他是怀着一颗炽热的仁者之心去审视国难民忧的:"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四郊未宁静,垂老未得安。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藜。"诗人怀着深厚的同情之心为人民长歌当哭:"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天地终无情","塌然摧心肝"。他记下了战乱时代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场景:青壮年全都上了战场,新安吏只好捉少年充军;石壕吏夜间突袭捉人,也只能带走一位老妪;潼关吏正加紧修筑城防;新婚的妻子含泪送别新郎;"子孙阵亡尽"的老人悲愤无奈地出征;无家可归的老兵已无须与谁告别。 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是深重的,但深明大义的人民却强忍悲痛而同仇敌忾,勇于为国分忧。诗人笔下的老妪、新嫁娘、垂老者、无家者,都富于可敬的牺牲精神。 诗人写出了这些普通人朴实无华却可歌可泣的精神世界,令后人读之不免一洒"千秋之泪"。杜甫投宿石壕村,正碰上官吏捉人充军。 诗歌用素描的手法,清晰如画地再现了诗人的这次亲身见闻。叙而不议,这是杜甫此类诗的特点。 诗人的感情融会在平实的叙述之中,耐人寻味。一面是"夜捉人"的悍吏,一面是"逾墙走"的老翁,这是多么不平常的时期!"吏呼一何怒"与"妇啼一何苦"的对比令人惊心。 而老妇的陈辞,更是催人泪下。就是这样一位老妇,竟然真的被带走了。 这或许是那位老翁"逾墙"时不曾料到的吧? 《唐诗镜》云:"其事何长,其言何简。'吏呼'二语,便当书十言。 文章家所云要令,以去形而得情,去情而得神故也"。《唐宋诗举要》引吴曰:“此首尤呜咽悲凉,情致凄绝”。 金陵晚望 高蟾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结尾两句,感慨深沉。高蟾预感到唐王朝危机四伏,无可挽回地正在走向总崩溃的末日,他为此感到苦恼,而又无能为力。 他把这种潜在的危机归结为“一片伤心”;而这“一片伤心”,在一般画家笔下是无法表达出来的。 金陵图 韦庄 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 【赏析】 。 2.关于唐代历史由盛变衰的诗有哪些技巧有哪些个人觉得由盛转衰的诗应该有《长恨歌》吧,白居易。 《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806),当时诗人正在盩厔县(今陕西周至)任县尉。这首诗是他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 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他们的爱情被自己酿成的叛乱断送了,正在没完没了地吃着这一精神的苦果。唐玄宗、杨贵妃都是历史上的人物,诗人并不拘泥于历史,而是借着历史的一点影子,根据当时人们的传说,街坊的歌唱,从中蜕化出一个回旋曲折、宛转动人的故事,用回环往复、缠绵悱恻的艺术形式,描摹、歌咏出来。 由于诗中的故事、人物都是艺术化的,是现实中人的复杂真实的再现,所以能够在历代读者的心中漾起阵阵涟漪。 《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故事的焦点,也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 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而是通过他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让人们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 诗歌开卷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看来很寻常,好象故事原就应该从这里写起,不需要作者花什么心思似的,事实上这七个字含量极大,是全篇纲领,它既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唤起和统领着全诗。 紧接着,诗人用极其省俭的语言,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描写了杨贵妃的美貌、娇媚,进宫后因有色而得宠,不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 反复渲染唐玄宗得贵妃以后在宫中如何纵欲,如何行乐,如何终日沉湎于歌舞酒色之中。所有这些,就酿成了安史之乱:“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这一部分写出了“长恨”的内因,是悲剧故事的基础。诗人通过这一段宫中生活的写实,不无讽刺地向我们介绍了故事的男女主人公:一个重色轻国的帝王,一个娇媚恃宠的妃子。 还形象地暗示我们,唐玄宗的迷色误国,就是这一悲剧的根源。 下面,诗人具体的描述了安史之乱发生后,皇帝兵马仓皇逃入西南的情景,特别是在这一动乱中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的毁灭。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写的就是他们在马嵬坡生离死别的一幕。“六军不发”,要求处死杨贵妃,是愤于唐玄宗迷恋女色,祸国殃民。 杨贵妃的死,在整个故事中,是一个关键性的情节,在这之后,他们的爱情才成为一场悲剧,接着,从“黄埃散漫风萧索”起至“魂魄不曾来入梦”,诗人抓住了人物精神世界里揪心的“恨”,用酸恻动人的语调,宛转形容和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回宫以后睹物思人,触景生情,一年四季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种种感触。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使人觉得回肠荡气。 正由于诗人把人物的感情渲染到这样的程度,后面道士的到来,仙境的出现,便给人一种真实感,不以为纯粹是一种空中楼阁了。 从“临邛道士鸿都客”至诗的末尾,写道士帮助唐玄宗寻找杨贵妃。 诗人采用的是浪漫主义的手法,忽而上天,忽而入地,“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后来,在海上虚无缥缈的仙山上找到了杨贵妃,让她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在仙境中再现,殷勤迎接汉家的使者,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照应唐玄宗对她的思念,进一步深化、渲染“长恨”的主题。 诗歌的末尾,用“开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结笔,点明题旨,回应开头,而且做到“清音有余”,给读者以联想、回味的余地。 《长恨歌》首先给我们艺术美的享受的是诗中那个宛转动人的故事,是诗歌精巧独特的艺术构思。 全篇中心是歌“长恨”,但诗人却从“重色”说起,并且予以极力铺写和渲染。“日高起”、“不早朝”、“夜专夜”、“看不足”等等,看来是乐到了极点,象是一幕喜剧,然而,极度的乐,正反衬出后面无穷无尽的恨。 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 过去许多人说《长恨歌》有讽喻意味,这首诗的讽喻意味就在这里。那么,诗人又是如何表现“长恨”的呢?马嵬坡杨贵妃之死一场,诗人刻画极其细腻,把唐玄宗那种不忍割爱但又欲救不得的内心矛盾和痛苦感情,都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了。 由于这“血泪相和流”的死别,才会有那没完没了的恨。随后,诗人用许多笔墨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但诗歌的故事情节并没有停止在一个感情点上,而是随着人物内心世界的层层展示,感应他的景物的不断变化,把时间和故事向前推移,用人物的思想感情来开拓和推动情节的发展。 唐玄宗奔蜀,是在死别之后,内心十分酸楚愁惨;还都路上,旧地重经,又勾起了伤心的回忆;回宫后,白天睹物伤情,夜。 3.唐朝由盛转衰的诗哀江头 杜甫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 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 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 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坠双飞翼。 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 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 人生有情泪沾臆,江草江花岂终极! 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 岁晏行 杜甫 岁云暮矣多北风,潇湘洞庭白雪中。 渔父天寒网罟冻, 莫徭射雁鸣桑弓。去年米贵阙军食,今年米贱大伤农。 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杼轴茅茨空。楚人重鱼不重鸟, 汝休枉杀南飞鸿。 况闻处处鬻男女,割慈忍爱还租庸。 往日用钱捉私铸,今许铅锡和青铜。 刻泥为之最易得, 好恶不合长相蒙。万国城头吹画角,此曲哀怨何时终。 4.记录唐朝由盛而衰的诗句安史之乱以后,杜甫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 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到了成都,后到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 这时期,其作品有《水槛遣心》、《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橘》、《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登高》、《秋兴》、《三绝句》、《岁晏行》等大量名作。1、杜甫 《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2、杜甫 《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3、杜甫 《哀江头》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 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 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箭正坠双飞翼。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 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 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忘南北。4、杜甫 《悲陈陶》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5、杜甫 《石壕吏(陕县有石壕镇)》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6、杜甫 《新安吏》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 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7、杜甫 《潼关吏》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馀。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 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 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 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 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8、杜甫 《新婚别》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结发为妻子,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 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君今往死地,沈痛迫中肠。 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 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 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9、杜甫 《无家别》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馀家,世乱各东西。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人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 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 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 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 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 人生无家别,何以为烝黎。10、杜甫 《垂老别》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 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 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 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 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土门壁甚坚,杏园度亦难。 势异邺城下,纵死时犹宽。人生有离合,岂择衰老端。 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 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 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11、杜甫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12、杜甫 《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避,况乃未休兵。13、杜甫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满目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 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 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14、杜甫 《绝句二首》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15、杜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