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菩萨蛮魏夫人菩萨蛮作者:魏夫人溪山掩映斜阳里,楼台影洞鸳鸯起此词写景以抒情,情因景生,描绘了思妇盼望远行丈夫归来的情思.全词紧紧围绕一个“溪”字构图设色,表情达意,写得清新自然,不落俗套,饶有情韵,耐人寻味. 首句“溪山掩映斜阳里”写斜阳映照下的溪山,侧重点于“溪”字.次句“楼台影动鸳鸯起”,补足上文,进一步写溪中景色.夕阳斜照之下,溪中不仅有青山的倒影,而且还有楼台的倒影,还有对对鸳鸯溪中嬉水.上句专写静景,下句则动中有静.“楼台影动”,表明溪水微风吹拂之下,荡起层层绿波,楼台的影子也仿佛晃动一般.再添上“鸳鸯起”一笔,整个画面就充满了盎然生趣. 三、四两句写两岸景色,这条溪水的两岸,只住着两三户人家,人烟并不稠密,环境自然是幽静的.至此,上面所说的楼台原是这几户临水人家的住宅,全词意脉连贯,针线绵密.这句为实写,下一句便是虚写,如此虚实相生.深院高墙,关不住满园春色,一枝红杏花,带着娇艳的姿态,硬是从高高的围墙上探出头来.此句的妙处于一个“出”字,词以“出”字形容红杏花,写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意味隽永. 词的下片,转入抒情,但仍未脱“溪”字.溪水旁边,有一道长堤,堤上长着一行杨柳,暮春时节,嫩绿的柳丝笼罩着长堤,轻拂着溪水,而魏夫人作为临水人家的妇女,是经常从这里走过的.“早晚”一词,并非指时间的早和晚.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卷六云:“早晚,犹云随时也;日日也.”其义犹如舒亶《鹊桥仙》词“两堤芳草一江云,早晚是西楼望处”. 古代,水边柳外,往往是送别的场所.据《宋史·曾布传》,曾布于神宗元丰中,连知秦州、陈州、蔡州和庆州.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七也说:“曾子宣丞相,元丰间帅庆州,未至,召还,主陕府,复还庆州,往来潼关.夫人魏氏作诗戏丞相云:”使君自为君恩厚,不是区区爱华山.‘“这期间,曾布告别家人,游宦外,可能连续三年.此处,当指魏夫人填词述怀.结尾二句说明她溪边已徜徉了三年,年年都见过一次柳絮纷飞.从柳絮纷飞想到当年折柳赠别,这是很自然的.”三见柳绵飞“是实语,而着一”犹“字,便化实为虚了,这样,哀怨之情,离别之恨,便隐然流于言外. 此词声律上极具特色,八句中两句一叶韵,如“里”与“起”、“家”、与“花”、“路”与去、“飞”与“归”,均押韵工整;且两句与两句之间又平仄交错,如上片四句“里”与“起”是仄声韵,“家”与“花”是平声韵;下片“路”与“去”是仄声韵,“飞”与“归”是平声韵,读来十分谐婉,再加上语言晓畅,词句清丽,较好地抒写了贵族妇女温柔敦厚而又婉曲缠绵的感情.[4]。 2.宋词魏夫人的丈夫魏夫人,丈夫曾布参与王安石变法,后知枢密院事,为右仆射,魏氏以此封鲁国夫人。弟魏泰,著有《临汉隐居诗话》、《东轩笔录》。她的词多写离情别绪,如〔好事近〕:"不堪西望去程赊,离肠万回结";〔菩萨蛮〕:"何处是离愁,长安明月楼。"这大约与曾布在吕惠卿、章惇、蔡京先后当政时多次贬谪在外有关。目睹身受,因此她笔下的离愁别恨表现得颇为深沉真切。如〔阮郎归〕从"夕阳楼外落花飞"写到"孤烟卷翠微",以春归日暮反托出"归来未有期"的怅惘,又结以"桐阴月影移",着意渲染"断魂不忍下危梯"的凄惋。这是在一般融情入景之外,再从内心抒发上更进一层。魏夫人的词不仅表现一己的幽愁暗恨,也还有"荷花娇欲语,笑入鸳鸯浦"〔菩萨蛮〕这类轻快活泼的篇章,能够生动地描绘出采菱女子的劳动与爱情生活。 魏夫人的文学创作在宋代颇负盛名,朱熹甚至将她与李清照并提(《词综》卷二十五),亦在《朱子语类》卷一四零中云:“本朝妇人能文,只有李易安与魏夫人”,曾著有《魏夫人集》。现存作品仅有诗1首,咏项羽、虞姬事,题作《虞美人草行》(《诗话总龟》卷二十一);词10余首,周泳先辑为《鲁国夫人词》。 3.菩萨蛮 魏夫人 上阙与下阙在内容上个各有什么偏重【评解】 这首词抒写离人相思之情。 上片着意描写春景。楼台影动,鸳鸯惊起。 杏花出墙,斜阳掩映,溪山如画,春色满眼。 下片借景抒情。 每日在溪头路边徘徊,虽已三见柳絮纷飞,而离人犹未归来。对此良辰美景,不禁触动绵绵相思之情。 全词婉柔蕴藉,优美自然。 【集评】 朱晦庵云:“本朝妇女能文者,惟魏夫人及李易安二人而已。” (《词林纪事》卷十九) 薛砺若《宋词通论》:她虽不能与易安并论,但在女作家中,确为超群出众之才。词中名句如“隔岸两三家,出墙红杏花”,即与并时诸贤相较,亦为出色当行之作。 《词林纪事》页十九引《雅编》:魏夫人有《江城子》、《卷珠帘》诸曲,脍炙人口。其尤雅正者,则《菩萨蛮》云云,深得《国风·卷耳》之遗。 --引自惠淇源《婉约词》 此词写景以抒情,情因景生,描绘了思妇盼望远行丈夫归来的情思。全词紧紧围绕一个“溪”字构图设色,表情达意,写得清新自然,不落俗套,饶有情韵,耐人寻味。 首句“ 溪山掩映斜阳里”写斜阳映照下的溪山,侧重点在于“溪”字 。次句“楼台影动鸳鸯起”,补足上文,进一步写溪中景色。 在夕阳斜照之下,溪中不仅有青山的倒影,而且还有楼台的倒影,还有对对鸳鸯在溪中嬉水 。上句专写静景,下句则动中有静。 “楼台影动 ”,表明溪水在微风吹拂之下,荡起层层绿波,楼台的影子也仿佛在晃动一般。再添上“鸳鸯起”一笔,整个画面就充满了盎然生趣。 三、四两句写两岸景色,这条溪水的两岸,只住着两三户人家 ,人烟并不稠密,环境自然是幽静的。 至此 ,上面所说的楼台原是这几户临水人家的住宅,全词意脉连贯,针线绵密。 这句为实写,下一句便是虚写 ,如此虚实相生。深院高墙,关不住满园春色,一枝红杏花,带着娇艳的姿态,硬是从高高的围墙上探出头来。 此句的妙处在于一个“出”字,词以“出”字形容红杏花,写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意味隽永。 词的下片,转入抒情,但仍未脱“溪”字。 在溪水旁边 ,有一道长堤 ,堤上长着一行杨柳,暮春时节,嫩绿的柳丝笼罩着长堤,轻拂着溪水,而魏夫人作为临水人家的妇女,是经常从这里走过的。“早晚”一词,并非指时间的早和晚。 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卷六云:“早晚,犹云随时也;日日也。”其义犹如舒亶《鹊桥仙》词“两堤芳草一江云,早晚是西楼望处”。 在古代,水边柳外,往往是送别的场所。据《宋史·曾布传 》,曾布于神宗元丰中,连知秦州、陈州、蔡州和庆州。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七也说 :“曾子宣丞相,元丰间帅庆州,未至,召还,主陕府,复还庆州,往来潼关。夫人魏氏作诗戏丞相云 :‘使君自为君恩厚,不是区区爱华山。 ’”在这期间,曾布告别家人,游宦在外,可能连续三年。此处,当指魏夫人填词述怀。 结尾二句说明她在溪边已徜徉了三年,年年都见过一次柳絮纷飞。从柳絮纷飞想到当年折柳赠别,这是很自然的。 “三见柳绵飞”是实语,而着一“犹”字,便化实为虚了,这样,哀怨之情,离别之恨,便隐然流于言外。 此词在声律上极具特色,八句中两句一叶韵,如“里”与“起”、“家”、与“花”、“路”与去 、“飞”与“归 ”,均押韵工整;且两句与两句之间又平仄交错 ,如上片四句“里”与“起”是仄声韵,“家”与“花”是平声韵;下片“路”与“去”是仄声韵,“飞”与“归”是平声韵 ,读来十分谐婉 ,再加上语言晓畅,词句清丽,较好地抒写了贵族妇女温柔敦厚而又婉曲缠绵的感情。 4.魏夫人的“菩萨蛮”这首词有什么寓意这首伤春怀人的小词,语言质丽,抒情温柔绵厚。 词的上阕,首先以一幅富有立体感、层次感的画面,描绘出一个世外桃源般美丽的园居世界。 在那里,远处是余晖中的妩媚青山,近处是自家的华丽楼台。 连接这远景和近景的,是一条蜿蜒绕 过青山而来的长长溪水。它淌过自家门前,楼台倒映在溪水中,这倒影因风而晃动不定,惊扰了水 中嬉戏的鸳鸯。 溪水的对岸,是两三家民居,他们庭院里盛开的红杏花正探出墙头,在春风中展露 着妩媚的笑容。这情景意态,使思妇情态,在词中已呼之欲出。 下阕直写女主人公那份相思浓情,采用的是自我抒情的口吻,因为“早晚”“三见”这些措辞,使 词中处处充满体验性和延续性,不是旁观者能够代替得了的。 她说:“每一天的早晨与傍晚,我都会 到溪边去,沿着杨柳岸往山外走,不知道走了多少回,也不知道每次走了多久。 因为在潜意识中,一 心想要迎接心中牵挂着的他。”可是,思妇为什么不采用登楼远眺这种常见方式呢?是因为单纯在 楼台眺望,已经表达不了思妇涌动的思绪和积蓄满腹的春愁。 她说:“在这绿杨垂地的溪岸上,我曰 日行走,夜夜在心中眺望,三度迎来春天,也三次见到暮春的柳绵洒满春空。只是久久离家的心上 人。 还是没有回来……”思念、惆怅、幽怨、寂寞,一个思妇在独对美景时的绵绵相思之情,都停泊在 柳絮飘飞的特定情景中,引起多情善感之人的无尽联想。 其抒情的风格,不是埋怨或宣泄,而是婉 柔蕴藉,点到即止。 如此,才留有回味的余地。 5.宋词魏夫人的丈夫魏夫人,丈夫曾布参与王安石变法,后知枢密院事,为右仆射,魏氏以此封鲁国夫人。 弟魏泰,著有《临汉隐居诗话》、《东轩笔录》。她的词多写离情别绪,如〔好事近〕:"不堪西望去程赊,离肠万回结";〔菩萨蛮〕:"何处是离愁,长安明月楼。 "这大约与曾布在吕惠卿、章惇、蔡京先后当政时多次贬谪在外有关。目睹身受,因此她笔下的离愁别恨表现得颇为深沉真切。 如〔阮郎归〕从"夕阳楼外落花飞"写到"孤烟卷翠微",以春归日暮反托出"归来未有期"的怅惘,又结以"桐阴月影移",着意渲染"断魂不忍下危梯"的凄惋。这是在一般融情入景之外,再从内心抒发上更进一层。 魏夫人的词不仅表现一己的幽愁暗恨,也还有"荷花娇欲语,笑入鸳鸯浦"〔菩萨蛮〕这类轻快活泼的篇章,能够生动地描绘出采菱女子的劳动与爱情生活。魏夫人的文学创作在宋代颇负盛名,朱熹甚至将她与李清照并提(《词综》卷二十五),亦在《朱子语类》卷一四零中云:“本朝妇人能文,只有李易安与魏夫人”,曾著有《魏夫人集》。 现存作品仅有诗1首,咏项羽、虞姬事,题作《虞美人草行》(《诗话总龟》卷二十一);词10余首,周泳先辑为《鲁国夫人词》。 6.对魏玩(魏夫人、鲁国夫人)所有词的详细赏析她的词多写离情别绪,如〔好事近〕:"不堪西望去程赊,离肠万回结";〔菩萨蛮〕:"何处是离愁,长安明月楼。 "这大约与曾布在吕惠卿、章□、蔡京先后当政时多次贬谪在外有关。目睹身受,因此她笔下的离愁别恨表现得颇为深沉真切。 如〔阮郎归〕从"夕阳楼外落花飞"写到"孤烟卷翠微",以春归日暮反托出"归来未有期"的怅惘,又结以"桐阴月影移",着意渲染"断魂不忍下危梯"的□惋。这是在一般融情入景之外,再从内心抒发上更进一层。 魏夫人的词不仅表现一己的幽愁暗恨,也还有"荷花娇欲语,笑入鸳鸯浦"(〔菩萨蛮〕)这类轻快活泼的篇章,能够生动地描绘出采菱女子的劳动与爱情生活。 魏夫人的文学创作在宋代颇负盛名,朱熹甚至将她与李清照并提(《词综》卷二十五),亦在《朱子语类》卷一四0中云:“本朝妇人能文,只有李易安与魏夫人”。 但她的作品留下的只有诗 1首,咏项羽、虞姬事,题作《虞美人草行》(《诗话总龟》卷二十一);词10余首,周泳先辑为《鲁国夫人词》。好事近 雨后晓寒轻,花外早莺啼歇。 愁听隔溪残漏,正一声凄咽。不堪西望去程赊,离肠万回结。 不似海棠阴下,按凉州时节。 阮郎归 夕阳楼外落花飞。 晴空碧四垂。去帆回首已天涯。 孤烟卷翠微。楼上客,鬓成丝。 归来未有期。断魂不忍下危梯。 桐阴月影移。 这是一首月夜怀人词。 上片记行人离去,暮春傍晚,天宇空阔,旅船回首已远,望中唯见一缕孤烟由山冈卷起。下片写居者怀远,离愁凝重,归期难凭,不下梯、月影移,见其凭高痴望,深夜不眠。 减字木兰花 西楼明月。掩映梨花千树雪。 楼上人归。愁听孤城一雁飞。 玉人何处。又见江南春色暮。 芳信难寻。去后桃花流水深。 减字木兰花 落花飞絮。杳杳天涯人甚处。 欲寄相思。春尽衡阳雁渐稀。 离肠泪眼。肠断泪痕流不断。 明月西楼。一曲阑干一倍愁。 菩萨蛮 溪山掩映斜阳里。楼台影动鸳鸯起。 隔岸两三家。出墙红杏花。 绿杨堤下路。早晚溪边去。 三见柳绵飞。离人犹未归。 这是一首望远怀人词。先写居处环境,楼台靠溪傍山,碧水倒影,居民稀少,隔岸相望,景象幽雅。 “鸳鸯起”一句将全景写活,且反衬独处闺楼,逗起怀远离思。“杏花”着一“出”字,见春意盎然,闭关不住。 次写怀人情愫,“绿杨堤”或许是送别之地;杨柳又为赠别之物,尤易触发离思;时刻徘徊溪边,足知忆念深情;收尾处点明离人三年未归,补足怀思凝重之由。写景紧切实地实物,文笔秀雅,离思殷殷。 “出墙红杏花”,南宋叶绍翁《游园不值》诗,有“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之句,备受人们称赞,魏夫人此句,早于叶诗,亦精妙可称。 菩萨蛮 东风已绿瀛洲草。 画楼帘卷清霜晓。清绝比湖梅。 花开未满枝。 长天音信断。 又见南归雁。何处是离愁。 长安明月楼。 菩萨蛮 红楼斜倚连溪曲。 楼前溪水凝寒玉。荡漾木兰船。 船中人少年。 荷花娇欲语。 笑入鸳鸯浦。波上暝烟低。 菱歌月下归。 定风波 不是无心惜落花。 落花无意恋春华。昨日盈盈枝上笑。 谁道。今朝吹去落谁家。 把酒临风千种恨。难问。 梦回云散见无涯。妙舞清歌谁是主。 回顾。高城不见夕阳斜。 点绛唇 波上清风,画船明月人归后,渐消残酒。独自凭阑久。 聚散匆匆,此恨年年有,重回首。淡烟疏柳。 隐隐芜城漏。 武陵春 小院无人帘半卷,独自倚阑时。 宽尽春来金缕衣。憔悴有谁知。 玉人近日书来少,应是怨来迟。梦里长安早晚归。 和泪立斜晖。 江城子(春恨) 别郎容易见郎难。 几何般。懒临鸾。 憔悴容仪,陡觉缕衣宽。门外红梅将谢也,谁信道、不曾看。 晓妆楼上望长安。怯轻寒。 莫凭阑。嫌怕东风,吹恨上眉端。 为报归期须及早,休误妾、一春闲。 卷珠帘 记得来时春未暮。 执手攀花,袖染花梢露。暗卜春心共花语。 争寻双朵争先去。 多情因甚相辜负。 轻拆轻离,欲向谁分诉。泪湿海棠花枝处。 东君空把奴分付。 系裙腰 灯花耿耿漏迟迟。 人别后、夜凉时。西风潇洒梦初回。 谁念我,就单枕,皱双眉。 锦屏绣幌与秋期。 肠欲断、泪偷垂。月明还到小窗西。 我恨你,我忆你,你争知。 参考资料:/view/118803.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