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滦河古诗词

1.大河大江古诗词黄河谚语、成语诗句、名句三春白雪归青冢, 爱

黄河谚语、成语诗句、名句 浪淘沙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浪淘沙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凉洲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登水门楼,见亡友张贞期题望黄河诗,因以感兴 崔曙 吾友东南美,昔闻登此楼。 人随川上逝,书向壁中留。

严子好真隐,谢公耽远游。清风初作颂,暇日复销忧。

时与文字古,迹将山水幽。已孤苍生望,空见黄河流。

流落年将晚,悲凉物已秋。天高不可问,掩泣赴行舟。

渡黄河诗 河流迅且浊。 汤汤不可陵。

桧檝难为榜。 松舟才自胜。

空庭偃旧木。 荒畴余故塍。

不覩人行迹。 但见狐兔兴。

寄言河上老。 此水何当澄。

黄河钩沉 从青藏高原 一个名不见传的小土丘开始 拉长 泛黄之水 将先人粗糙的石器 和炎黄的呜咽 深埋 汇成一声呐喊拓展生命的异域 黄地毯 沿渤海湾 向龙宫延伸 会有一天 东海龙往 携娇美的龙女 踏地毯而来 月老下 和着雄浑的《船夫谣》 共饮一杯清冷的月光 和酒 与黄皮肤黑头发的攀亲 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 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 丹丘生。

将进酒 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

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

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

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

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

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

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三春白雪归青冢,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万里黄河绕黑山。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昨日胜今日,今年老去年。

黄河清有日,白发黑无缘。 奔流到海不复回 •不到黄河心不甘。

说 尽 黄 河 只 为 水(谚语) 意 思:比 喻 说 了 多 少 话 , 只 有 一 个 目 的。 例 句:你 不 用 再 争 辩 了,~,还 是 对 我 有 意 见。

•跳进黄河洗不清。 这句子的本意是说受了很大冤枉,就算跳进黄河这样的大河也洗不清了。

其实,不论是谁,跳进黄河就别想洗清。同时,黄河的泥沙颗粒很细,有时河水甚至成泥浆状态,沾在身体上确实不易洗净,真的成了"跳进黄河洗不清了"。

•看来他是不 到黄河心不死。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这句诗说的是黄河从西方遥远的天边奔腾而来,又滚滚东逝入海。今天,"黄河之水天上来"却常常被人们用来形容黄河下游的"悬河"现象。

"悬河",是指河床高出两岸地面的河流,又称"地上河"。悬河的成因是,含沙量大的河流,至河谷开阔、比降不大、水流平缓的河段,泥沙大量堆集,河床不断抬高,水位相应上升,为防止水害,两岸大堤亦随之不断加高,年长日久,河床高出两岸地面,成为"悬河"。

黄河至下游后,每年大约有4亿吨泥沙淤积于下游河道,河床逐年升高,使黄河下游成为世界上著名的"悬河"。现在黄河下游的河床,一般比堤外地面高出3-5米,在河南封丘县的曹岗,竟高出10米之多。

真成了"黄河之水天上来了。"由于河道高出地面,一般来说郑州以下的黄河下游河道成了淮河、海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从严格意义上来说黄河两岸已不属于黄河流域了。

中流砥柱:这一成语比喻坚强的、能起支柱作用的人或集体,就像立在黄河激流中的砥柱山一样。砥柱山其实是一巨石,位于黄河三门峡段的急流中,是一个石岛,人称"砥柱石",或"中流砥柱"。

黄河水到峡谷中被两岸山石束成窄窄的一股,冲到砥柱石前,形成急速的漩涡,分成两股流开,离开三门峡谷,场景惊心动魄。 过去黄河水运发达,曾为航船要道。

但在三门峡段,常有触礁者。以至水底的山有"米堆"、"谷堆"之称。

后船每行至此,船夫们便下船用纤绳拉过。传说中的砥柱石,是用来镇定河水波澜的,在船夫们的眼中,砥柱石却是一座航标。

石上原刻有"照我来"三大字,意即要航朝它驶来。 船只要朝它驶来,眼看要撞上时,砥柱前面的波涛回过水来,正好将船推向安全的航道,十分神奇。

2.谁有关于卢龙的古诗

故四遥遥乡女恨 在历代涉及卢龙的古诗词中,还有一部分是描写内地乡'女思念远在边关戎边守城的丈夫的。

卢龙塞内有一段古长城,由喜峰口至山海关一段,比较重要的关口就有九门口、界岭 口、青山口、桃林口、冷口、喜峰口、潘家口。有龙井关、青山营、建昌营、刘家营、燕河营、台头营、石门寨、山海关等边关城垒,守城士卒多是从全国各地招募的兵丁。

这些兵丁远离家门,来到边关守城戎边,寒来暑住,日月穿梭,与亲人一别十载数十载。古代的交通通讯又很困难,妻子儿女守望在遥远的家园,而戎边亲人的音讯杳无,就是亲人战死于疆场,家人也无从得知。

这种妻离子别,骨肉分离的生活是何其凄惨。而空守闺房,独向烛台的红颜女,在月残星疏、万籁俱寂的夜晚,孤影投壁,寒窗冷月,抱枕而眠。

漫漫长夜,四野如漆,遥望远山不见,只闻秋雁孤鸣。诗人自古多情种,风流潇洒善解人,诗人们是可怜那些红颜女的,对她们抱以同情。

隋代诗人薛道衡在《昔昔盐》一诗中写道:“重柳覆金堤,蘼芜叶校齐。水溢芙蓉沼,花飞桃李蹊。

采桑秦氏女,织锦窦家妻。关山别荡子,风月守空闺。

恒敛千金笑,长垂双玉啼。盘龙随镜隐,彩风逐帷低。

飞魂同夜鹊,倦寝忆晨鸡。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

前年过代北,今岁往辽西。一去无消息,哪能惜马蹄。”

此诗就是写夫妻别离之情的。郎去边塞守边,妻子故园采桑织锦。

郎在边城空叹月,妻在桑园泪沾裳。在古代战乱年代,这种情景是司空见惯的。

唐代诗人崔硅《孤寝怨》诗曰:“征戎动经年,含情拂玳筵。花飞织锦处,月落捣衣边。

灯暗愁孤坐,床空怨独眠。自君辽海去,玉匣闭春弦。”

唐金昌绪的《春怨》诗曰:“打却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打跑枝头啼叫的黄莺鸟,不要叫它惊醒小妾的梦。要是妾梦中断了,小妾就不能在美丽的梦境中奔赴辽西去见亲人了。

这是一首神形灵动,画意鲜活的诗作,诗句简洁明白,通畅易懂,诵之上口,实在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金戈玉剑十年征,红粉青楼多怨情。

厌得殊方久离别,秋来愁见捣衣声。”(唐·屈同仙·《燕歌行》)“春衣昨夜到榆关,故国烟花想已残。

小妇不知春未得,朝朝应上望夫山。”(唐.卢弼·《边庭怨》)“卢龙塞外草初肥,燕乳平芜晓不飞。

乡国近来音信断,至今犹自着春衣。”(唐·卢弼.《边庭怨》)以上三首,均是写男女别离之苦之怨的。

战争使人流离失所,有家难归。而家乡的亲人是要天天爬上山头,朝遥远的边塞方向张望,盼望亲人归来。

但只见白云悠悠,山野苍茫。连音信都不得相通,哪里可见亲人的面? 战争是无情的。

战争是以士卒的流血牺牲为代价去实现其目的的。古代帝王每发动一次战争,都会有成千上万的士兵为战争而捐躯。

帝王头上的皇冠是无数将士的鲜血浇灌培育的“金顶戴”。前方战死的是将士,后方悲痛欲绝的是亲人。

战乱之中,“妇人出门随兵乱,夫死眼前不敢哭,”(唐·张藉)是何等凄惨的情景。“赤心报国无片尝,白首还家有几人?”守边的将士,虽然精忠赤诚,守土保国,但能得到什么报尝呢?能白头回家与家人团聚的又有几人呢? 唐于贲的《边游禄戎卒言》一诗,则是一首采访录似的作品,他写的是一个守边士卒的生活,作者模拟士卒口吻:“二十属卢龙,三十防沙漠。

平生爱功业,不觉从军恶。今年客鬓改,知学弯弓错。

赤肉疼金疮,他人成卫霍。目断望君门,君门苦廖廓。”

唐代诗人戎昱诗句:“铁衣霜雪重,战马岁年惊。自有卢龙塞,烟尘飞自今。”

卢龙古塞,在唐之前就从未有过安定的岁月,即使有,也只是暂时的,卢龙古塞这片苍茫之地,是岁有其变,时有其变的。江山易主,但河山是永恒的。

敌人暂时占领了这里,王师北上,当有光复之时。杜甫名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诗人闻知王师光复蓟北大地后,表现得近乎疯狂,亦是表达了同时人民大众的心声。 四、孤竹清圣四海瞻 唐代最伟大的诗人白居易《读古史》诗云:“朝采山上薇,暮采山上薇。

岁晏薇亦尽,饥来何所为?坐饮白石水,手把青松枝。击节独长歌,其声清且悲。

枥马非不肥,所苦长絷维。豢豕非不饱,所忆意为牺。

行行歌此曲,以慰常苦饥。”白居易的这首诗,是写古代出现在孤竹大地上的两位贤德清圣、孤竹国君之子伯夷叔齐的。

司马迁的《史记》开篇《伯夷列传》讲的就是这弟兄二人的故事+历史年代虽然久远,但伯夷叔齐的故事,仍在古老的孤竹故土上被人们广为传颂。伯夷与叔齐,逊让君位,深明礼教,忠诚仁义。

二人叩马谏劝武王不要伐纣。商纣行将灭亡,弟兄二人双双逃到首阳山采薇而存,并留下了千古传诵的采薇歌,歌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吁嗟徂兮,命之衰矣尸不久,弟兄二人饿死在首阳山上。

这悲壮的故事,发生在古燕赵大地,是有一定文化渊源和人文根源的。自古燕赵大地多慷慨悲歌之士。

虽然,历史传说中的伯夷叔齐有许多不。

3.描写思绪凌乱的诗句,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我自岭中来,穿行千里雾。若闻泉水鸣,是我来时路。”(《红峪山庄答登山人》)。

“谁负素心逃市井,我怀醉眼赏农耕。光阴莫让闲中度,风雨平生满腹情。”

“生如叶落华时少,友似星稀聚不多。成败从来千古事,十年一梦付吟哦。”(《苦旅》)

“成败从来千古事,十年一梦付吟哦”

“花凋叶舞九山秋,不掩城郭富贵羞。燕岭沉疴何足喜,滦河易岸正堪忧。长堤已换前朝柳,静野难耕故地幽。明日风开千里雾,青天朗朗大江流。”

“天际雁鸿凌锦字,城中显贵醉金楼,平湖十里悠悠水,难载心中一叶舟”

明日风开千里雾,青天朗朗大江流”,

斗胆临屏欲问天,世间公正乃虚传。堂皇台上析廉耻,边树楷模边敛钱。”(《七绝·有感某官》

4.《观沧海》古诗词默写

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注释:东临碣(jié)石,以观沧海。

东临碣石:东上碣石山。东:方位名词,这里作临的状语,表示向东、朝东。

临:到,这里是登上的意思。碣石:古代山名,原在河北省乐亭县西南,滦河入海口的东面,今已沉入渤海中。

以:连词,连接“东临碣石”和“观沧海”两个短语,所连接的后一部分表示前面动作行为的目的。观:看,这里是远眺、眺望的意思。

沧海:东海,这里是泛称。〇以叙事发端,起调平稳。

水何澹澹(dàn),山岛竦(sǒng)峙(zhì)。水:指海水。

何:副词,用在形容词谓语前,表示程度之深。可译为“怎么这样”“多么”“那么”等。

澹澹:水波动荡的样子。竦:同“耸”,高起,高耸。

峙:直立。〇接着描绘登山观海所见壮丽景色。

这两句写大海雄浑开阔的气象,是远景,全景。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树木:指山岛(即作者所登的碣石山)上的树木。丛生:(草木)聚集在一处生长。

这里是说林密。丰:茂密,茂盛。

○这两句写山岛,突出其林密草丰的特点,是近景,是局部。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萧瑟:秋风声。洪波:巨大的波涛。

洪:大的意思。涌:形容大波掀动的样子。

〇这两句写大海波涛汹涌的动态。以上六句描写,有静有动,有远有近,有主有从,都是实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日月:太阳和月亮。

之:结构助词,可不译。行:运行。

若:像,好像。出其中:从大海中出来。

其:代词,代大海。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星汉:即天河,银河。灿烂:光彩耀眼。

里:义同“中”,里面。○这四句是说日月星辰都好像在大海的胸中运行,显示大海包容一切的博**怀。

是虚拟之景,想象之词。沈德潜评论说这四句有“吞吐宇宙气象”。

其实正是诗人气概和襟怀的写照。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幸甚至哉:庆幸得很,好极了。幸:庆幸。

至:极点。哉:助词,表示感叹语气。

歌:动词,歌唱。以:连词,同“而”,连接“歌”和“咏志”两个动词。

咏:用诗歌来抒发。志:心愿,胸怀。

〇两句本来是配乐时用的套语,一般与正文意义无关。但在这首诗里却天然浑成,融为一体。

沧海:“沧海”一词,可泛指大海,因为海水苍色,一望无际,故称。如葛洪《抱朴子·穷达》:“井蛙之不知苍海”。

苍海:即沧海,大海。“沧海”又作东海的别称。

本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沧海”指东海。《初学记》六解释道:“按东海之别有澥(xiè),故东海共称渤海,又通谓之沧海。

这里说的东海泛指我国东部海域,与今天特指浙江以东的海域“东海”不同。澹澹:“澹澹”的本义是水波动的样子。

本诗“水何澹澹”即用此义。还可以形容心神恬静的样子。

如刘向《九叹·愍命》“情澹澹其若渊”。又可形容广漠。

如杜牧《登乐游原》“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澹澹:形容天空辽阔广漠。)

萧瑟:“萧瑟”,是联绵字,用作形容秋风的声音,出自宋玉《九辩》“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本诗“秋风萧瑟”用本义。

又写作“萧飒”。“萧瑟”又可用来形容寂寞凄凉。

如杜甫《咏怀古迹》之一:“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灿烂:“灿烂”是叠韵联绵字,光彩耀眼的意思,也可以用来形容辞藻华美。

本诗“星汉灿烂”,灿烂,光彩耀眼。张衡《思玄赋》“文章奂以灿烂兮”,灿烂:辞藻华美。

又写作“粲烂”。译文: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的运行,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5.咏荷诗歌五首

东临碣(jié)石,以观沧海。

东临碣石:东上碣石山。东:方位名词,这里作临的状语,表示向东、朝东。

临:到,这里是登上的意思。碣石:古代山名,原在河北省乐亭县西南,滦河入海口的东面,今已沉入渤海中。

以:连词,连接“东临碣石”和“观沧海”两个短语,所连接的后一部分表示前面动作行为的目的。观:看,这里是远眺、眺望的意思。

沧海:东海,这里是泛称。〇以叙事发端,起调平稳。

水何澹澹(dàn),山岛竦(sǒng)峙(zhì)。水:指海水。

何:副词,用在形容词谓语前,表示程度之深。可译为“怎么这样”“多么”“那么”等。

澹澹:水波动荡的样子。竦:同“耸”,高起,高耸。

峙:直立。〇接着描绘登山观海所见壮丽景色。

这两句写大海雄浑开阔的气象,是远景,全景。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树木:指山岛(即作者所登的碣石山)上的树木。丛生:(草木)聚集在一处生长。

这里是说林密。丰:茂密,茂盛。

○这两句写山岛,突出其林密草丰的特点,是近景,是局部。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萧瑟:秋风声。洪波:巨大的波涛。

洪:大的意思。涌:形容大波掀动的样子。

〇这两句写大海波涛汹涌的动态。以上六句描写,有静有动,有远有近,有主有从,都是实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日月:太阳和月亮。

之:结构助词,可不译。行:运行。

若:像,好像。出其中:从大海中出来。

其:代词,代大海。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星汉:即天河,银河。灿烂:光彩耀眼。

里:义同“中”,里面。○这四句是说日月星辰都好像在大海的胸中运行,显示大海包容一切的博**怀。

是虚拟之景,想象之词。沈德潜评论说这四句有“吞吐宇宙气象”。

其实正是诗人气概和襟怀的写照。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幸甚至哉:庆幸得很,好极了。幸:庆幸。

至:极点。哉:助词,表示感叹语气。

歌:动词,歌唱。以:连词,同“而”,连接“歌”和“咏志”两个动词。

咏:用诗歌来抒发。志:心愿,胸怀。

〇两句本来是配乐时用的套语,一般与正文意义无关。但在这首诗里却天然浑成,融为一体。

6.从古诗看古代交通工具

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②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晋•陶渊明《饮酒》

③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唐•王湾《次北固山下》

④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⑤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唐•李白《渡荆门送别》

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⑦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南宋•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⑧山重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南宋•陆游《游山西村》

⑨行道迟迟,载渴栽饥。——《诗经•采薇》

⑩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明•王磐《朝天子•咏喇叭》

7.观沧海赏析

《步出夏门行》(观沧海)赏析 曹 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步出夏门行》,又名《陇西行》,属古乐府《相如歌·瑟调曲》。

“ 夏门”原是洛阳北面西头的城门,汉代称夏门,魏晋称大夏门。古辞仅存“市朝人易,千岁墓平”二句(见《文选》李善注)。

《乐府诗集》另录古辞“邪径过空庐”一篇,写升仙得道之事。曹操此篇,《宋书 · 乐志》归入《大曲》,题作《碣石步出夏门行》。

从诗的内容看,与题意了无关系,可见,只是借古题写时事罢了。诗开头有“艳”辞(序曲),下分《观沧海》、《冬十月》、《土不同》、《龟虽寿》四解(章)。

当作于建安十二年(207)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乐汉末年,正当军阀逐鹿中原之时,居住在辽西一带的乌桓强盛起来,他们南下攻城掠地,成为河北一带的严重边患。

建安十年(205),曹操摧毁了袁绍在河北的统治根基,袁绍呕血而死,其子袁谭、袁尚逃到乌桓,勾结乌桓贵族多次入塞为害。当时,曹操处于南北夹逼的不利境地:南有盘踞荆襄的刘表、刘备,北有袁氏兄弟和乌桓。

为了摆脱被动局面,曹操采用谋士郭嘉的意见,于建安十二年夏率师北征,五月至无终,秋七月遇大水,傍海大道不通,后接受田畴建议,断然改道,经徐无山,出庐龙塞,直指柳城,一战告捷。九月,胜利回师,途经碣石等地,借乐府《步出夏门行》旧题,写了这一有名的组诗。

诗中描写河朔一带的风土景物,抒发个人的雄心壮志,反映了诗人踌躇满志、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关于曹操东临碣石,过去多以为是北征乌桓去时的事,其实,这种看法与史实不符,不可置信。

我们用《三国志》《武帝纪》和《田畴传》的记载来核对,曹操当时是在北征乌桓的归途中登上碣石的,因为去时逢大水,傍海大道不通,他只好改道走徐无山那条小路前往辽西。“九月,公引自柳城还,……十一有至易水”,他应在这年(207)九月或十月初“临碣石”、“观沧海”。

至于碣石山位于现今何处,目前学术界尚有争议,或以为此山已沉入现今河北省乐亭县境的大海中,或以为就是现今河北省昌黎县北的碣石山。不管怎样,在曹操登临时,它应是傍海一带较高的石山。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头二句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粗线条。

“澹澹”,形容大海水面浩淼的样子;“何”,何其,今言“多么”,是叹美之词。“澹澹”而加叹美,那沧海的辽阔苍茫气象便可想而知了。

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 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生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

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在我国文学史上,由于作家的世界观和处境等种种原因,自宋玉《九辩》开悲秋文学的先声之后,多少骚人墨客因秋风而临风洒泪,见落叶而触景伤情!然而,曹操却能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

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前面的描写,是从海的平面去观察的,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托现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 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

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参见《古诗归》卷七钟惺评语)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

过去有人说曹操诗歌“时露霸气”(沈德潜语),指的就是《观沧海》这类作品。“霸气”当然是讥评,但如果将“霸气”理解为统一中国的雄心,那么,这种艺术鉴赏的眼光还是可取的。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就不必细说了。

《观沧海》这首诗,从字面看,海水、山岛、草木、秋风,乃至日月星汉,全 是眼前景物,这样纯写自然景物的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曹操以前似还不曾有过。它不但通篇写景,而且独具一格,堪称中国。

8.哪首是述大志的古诗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注释:东临碣(jié)石,以观沧海。

东临碣石:东上碣石山。东:方位名词,这里作临的状语,表示向东、朝东。

临:到,这里是登上的意思。碣石:古代山名,原在河北省乐亭县西南,滦河入海口的东面,今已沉入渤海中。

以:连词,连接“东临碣石”和“观沧海”两个短语,所连接的后一部分表示前面动作行为的目的。观:看,这里是远眺、眺望的意思。

沧海:东海,这里是泛称。〇以叙事发端,起调平稳。

水何澹澹(dàn),山岛竦(sǒng)峙(zhì)。水:指海水。

何:副词,用在形容词谓语前,表示程度之深。可译为“怎么这样”“多么”“那么”等。

澹澹:水波动荡的样子。竦:同“耸”,高起,高耸。

峙:直立。〇接着描绘登山观海所见壮丽景色。

这两句写大海雄浑开阔的气象,是远景,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树木:指山岛(即作者所登的碣石山)上的树木。丛生:(草木)聚集在一处生长。

这里是说林密。丰:茂密,茂盛。

○这两句写山岛,突出其林密草丰的特点,是近景,是局部。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萧瑟:秋风声。洪波:巨大的波涛。

洪:大的意思。涌:形容大波掀动的样子。

〇这两句写大海波涛汹涌的动态。以上六句描写,有静有动,有远有近,有主有从,都是实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日月:太阳和月亮。

之:结构助词,可不译。行:运行。

若:像,好像。出其中:从大海中出来。

其:代词,代大海。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星汉:即天河,银河。灿烂:光彩耀眼。

里:义同“中”,里面。○这四句是说日月星辰都好像在大海的胸中运行,显示大海包容一切的博**怀。

是虚拟之景,想象之词。沈德潜评论说这四句有“吞吐宇宙气象”。

其实正是诗人气概和襟怀的写照。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幸甚至哉:庆幸得很,好极了。幸:庆幸。

至:极点。哉:助词,表示感叹语气。

歌:动词,歌唱。以:连词,同“而”,连接“歌”和“咏志”两个动词。

咏:用诗歌来抒发。志:心愿,胸怀。

〇两句本来是配乐时用的套语,一般与正文意义无关。但在这首诗里却天然浑成,融为一体。

沧海:“沧海”一词,可泛指大海,因为海水苍色,一望无际,故称。如葛洪《抱朴子·穷达》:“井蛙之不知苍海”。

苍海:即沧海,大海。“沧海”又作东海的别称。

本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沧海”指东海。《初学记》六解释道:“按东海之别有澥(xiè),故东海共称渤海,又通谓之沧海。

这里说的东海泛指我国东部海域,与今天特指浙江以东的海域“东海”不同。澹澹:“澹澹”的本义是水波动的样子。

本诗“水何澹澹”即用此义。还可以形容心神恬静的样子。

如刘向《九叹·愍命》“情澹澹其若渊”。又可形容广漠。

如杜牧《登乐游原》“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澹澹:形容天空辽阔广漠。)

萧瑟:“萧瑟”,是联绵字,用作形容秋风的声音,出自宋玉《九辩》“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本诗“秋风萧瑟”用本义。

又写作“萧飒”。“萧瑟”又可用来形容寂寞凄凉。

如杜甫《咏怀古迹》之一:“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灿烂:“灿烂”是叠韵联绵字,光彩耀眼的意思,也可以用来形容辞藻华美。

本诗“星汉灿烂”,灿烂,光彩耀眼。张衡《思玄赋》“文章奂以灿烂兮”,灿烂:辞藻华美。

又写作“粲烂”。译文: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的运行,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银河星光灿烂,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解题】 这首诗选自宋代郭茂倩(qiàn)编的《乐府诗集》卷三十。

曹操传世的诗歌全是乐府诗。用乐府旧题写时事,是曹操的首创。

乐府旧题中有《步出夏门行》,属于《相和歌·瑟调曲》,源出汉代民谣,一人唱,三人和。现存的一首古辞是写求仙得道的。

曹操则用它来写自己的政治抱负。全诗共分四章(称四解),第一章《观沧海》,通过写观沧海所见的壮丽景色,抒发自己的博大襟怀;第二章《冬十月》和第三章《河朔》,记征战途中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对社会动乱、田园荒芜的忧虑;第四章《龟虽寿》,描写诗人老当益壮、奋斗不息的英雄气概。

四章之前有一段“艳”辞,相当于序言。诗写于建安十二年(公元207)曹操北征乌桓之际。

赏析一:汉献帝建安十年(205),曹操平定冀州,袁绍的儿子袁尚、袁熙投奔乌桓(东胡族的一支),次年乌桓人攻破幽州,俘虏汉民十余万。为消除边患,进而统一北方,曹操于建安十二年五月率师北伐。

在八月的决战中,曹操以少胜多,大败敌军。凯旋途中,他跃马挥鞭,登上了秦皇、汉武曾登临的碣石山,心情激荡,浮想联翩。

《观沧海》便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抒发。《观沧海》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完整的写景诗,也是一首抒情诗,它通过写观沧海所见的壮丽景色,抒发自己意气昂扬的豪迈感情。

诗的。

9.帮我找首古诗

肯定是王士祯,最好有一两句诗,更好判断 At Daybreak I Crossed The Ping-jiang River And Climbed On Foot 。

by Wang Shih-chen Crossing The Ancient Barrier Pass In The Rain by Wang Shih-chen Farm Home By Cu-lai Mountain by Wang Shih-chen《徂徕山下田家》 On The Ba River Bridge: Sent Home To My Wife: 2 by Wang Shih-chen On The Qing-yang Road by Wang Shih-chen《青旸道中二首》 What I Saw On The Northern Outskirts Of Zhen-zhou by Wang Shih-chen《真州北郭即目》 ——————————————————————————————————— 是这首: 《雨中度故关》王士祯 Crossing The Ancient Barrier Pass In The Rain 危栈飞流万仞山,戍楼遥指暮云间。 西风忽送萧萧雨,满路槐花出故关。

全诗动感十足,气韵悠长 应该是作者在蜀中所做。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