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描写山寺的诗句寒山寺 清·陆鼎 寺楼直与众山邻,鱼米东南此要津。 独惜牙郎趋利市,不闻渔火感诗人。 绝无逆旅知归客,安问寒岩旧应真。 一自钟声响清夜,几人同梦不同尘。 寒山寺 明·王犀登 古寺西边路,青山满目中。 石龙从作雨,江鹊尚鸣风。 市近僧难定,泉悭花不红。 烛怜门外路,尘土暗江枫。 赋得寒山寺送别 明·高启 枫桥西望碧山微,寺对寒江独掩扉。 船里钟催行客起,塔中灯照远僧归。 渔要寂寂孤烟近,官路萧萧众叶稀。 须记姑苏城外泊,乌啼时节送君违。 夜泊枫桥望寒山寺 夜火疏钟伴寂寥,十年旧梦泊枫桥。 清狂不见王司理,来问寒山寺外潮。 寒山寺 瑟瑟吴江正落枫,碧山古寺独携筇。 寒空鸟下岩边塔,残照僧归径外松。 虚寂高斋无俗韵,风狂弥勒有遗踪。 扁舟却趁寒潮去,梦里应闻夜半钟。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2.描写山寺的诗句1、《宿山寺》 唐代:贾岛 众岫耸寒色,精庐向此分。 流星透疏木,走月逆行云。 绝顶人来少,高松鹤不群。 一僧年八十,世事未曾闻。 译文:高耸的群峰寒气逼人,一座佛寺屹立在山顶。 疏疏的树木漏下几点星光,月亮迎着行云匆匆前行。高山绝顶来人稀少,苍松在林中犹如鹤立鸡群。 一位年过八十的老僧,从未听说过世间所发生的事情。 2、《夜宿山寺》 唐代: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译文:山上寺院的高楼真高啊,好像有一百尺的样子,人在楼上好像一伸手就可以摘下天上的星星。 站在这里,我不敢大声说话,唯恐(害怕)惊动天上的神仙。 3、《柏林寺南望》 唐代:郎士元 溪上遥闻精舍钟,泊舟微径度深松。 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东南四五峰。 译文:还在溪上航行,就已听到寺庙的悠悠钟声。 停船拾阶而上,山路蜿蜒穿越着秘密松林。雨后初晴,山色青翠,白云悠悠飘荡。 眺望西南,四五青峰,更加郁郁葱葱,犹若刚刚画成。 4、《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 唐代:白居易 柳湖松岛莲花寺,晚动归桡出道场。 卢橘子低山雨重,栟榈叶战水风凉。 烟波澹荡摇空碧,楼殿参差倚夕阳。 到岸请君回首望,蓬莱宫在海中央。 译文:在西湖附近的孤山上有座孤山寺,傍晚听完高僧佛经讲解划船回去。 因为卢橘饱含雨水,所以其果实沉重而低垂,棕榈的叶子随着清风的吹动相互击打着。 湖上的水气迷蒙,微波动荡,水天一色, 望湖上琼楼珠殿,参差不去,倒映在夕阳下。 回到对岸,请各位客人在回首望去,孤山寺仿佛像仙山中的蓬莱宫一样,坐落在水中央。 5、《登瓦官阁》 唐代:李白 晨登瓦官阁,极眺金陵城。 钟山对北户,淮水入南荣。 漫漫雨花落,嘈嘈天乐鸣。 两廊振法鼓,四角吟风筝。 杳出霄汉上,仰攀日月行。 山空霸气灭,地古寒阴生。 寥廓云海晚,苍茫宫观平。 门馀阊阖字,楼识凤凰名。 雷作百山动,神扶万栱倾。 灵光何足贵? 长此镇吴京。 译文:凌晨即起,高攀瓦官寺中高阁,远远望去,金陵城尽在眼中。 北边是巍峨的钟山,南面的阁檐正对着浩荡的淮河水。寺庙中传来的颂经声里,天花如雨乱坠;合奏的乐音如同天籁齐鸣。 两侧的庙廊鼓声隆隆,飞檐四角的铁马片在风中沉吟叮叮。阁高耸入云霄,举头仿佛可以将日月攀缘。 钟山秋色萧条,霸王之气耗尽;悠久的历史有多少忧伤的故事沉积。 夜幕中云海寥廓无边,巍峨的宫观几乎与云海齐平。 只有门匾上书写的“阊阖”,楼匾中提写的“凤凰”等字尚依稀可辩。雷声隆隆,万山震撼,屋拱欲倾,神人来扶助。 灵光殿何足珍贵?用它可以长期保佑金陵城。 3.描写山寺的诗句1、《宿山寺》 唐代:贾岛 众岫耸寒色,精庐向此分。 流星透疏木,走月逆行云。 绝顶人来少,高松鹤不群。 一僧年八十,世事未曾闻。 译文:高耸的群峰寒气逼人,一座佛寺屹立在山顶。疏疏的树木漏下几点星光,月亮迎着行云匆匆前行。高山绝顶来人稀少,苍松在林中犹如鹤立鸡群。一位年过八十的老僧,从未听说过世间所发生的事情。 2、《夜宿山寺》 唐代: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译文:山上寺院的高楼真高啊,好像有一百尺的样子,人在楼上好像一伸手就可以摘下天上的星星。站在这里,我不敢大声说话,唯恐(害怕)惊动天上的神仙。 3、《柏林寺南望》 唐代:郎士元 溪上遥闻精舍钟,泊舟微径度深松。 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东南四五峰。 译文:还在溪上航行,就已听到寺庙的悠悠钟声。停船拾阶而上,山路蜿蜒穿越着秘密松林。 雨后初晴,山色青翠,白云悠悠飘荡。眺望西南,四五青峰,更加郁郁葱葱,犹若刚刚画成。 4、《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 唐代:白居易 柳湖松岛莲花寺,晚动归桡出道场。 卢橘子低山雨重,栟榈叶战水风凉。 烟波澹荡摇空碧,楼殿参差倚夕阳。 到岸请君回首望,蓬莱宫在海中央。 译文:在西湖附近的孤山上有座孤山寺,傍晚听完高僧佛经讲解划船回去。因为卢橘饱含雨水,所以其果实沉重而低垂,棕榈的叶子随着清风的吹动相互击打着。 湖上的水气迷蒙,微波动荡,水天一色, 望湖上琼楼珠殿,参差不去,倒映在夕阳下。回到对岸,请各位客人在回首望去,孤山寺仿佛像仙山中的蓬莱宫一样,坐落在水中央。 5、《登瓦官阁》 唐代:李白 晨登瓦官阁,极眺金陵城。 钟山对北户,淮水入南荣。 漫漫雨花落,嘈嘈天乐鸣。 两廊振法鼓,四角吟风筝。 杳出霄汉上,仰攀日月行。 山空霸气灭,地古寒阴生。 寥廓云海晚,苍茫宫观平。 门馀阊阖字,楼识凤凰名。 雷作百山动,神扶万栱倾。 灵光何足贵? 长此镇吴京。 译文:凌晨即起,高攀瓦官寺中高阁,远远望去,金陵城尽在眼中。北边是巍峨的钟山,南面的阁檐正对着浩荡的淮河水。寺庙中传来的颂经声里,天花如雨乱坠;合奏的乐音如同天籁齐鸣。 两侧的庙廊鼓声隆隆,飞檐四角的铁马片在风中沉吟叮叮。阁高耸入云霄,举头仿佛可以将日月攀缘。钟山秋色萧条,霸王之气耗尽;悠久的历史有多少忧伤的故事沉积。 夜幕中云海寥廓无边,巍峨的宫观几乎与云海齐平。只有门匾上书写的“阊阖”,楼匾中提写的“凤凰”等字尚依稀可辩。雷声隆隆,万山震撼,屋拱欲倾,神人来扶助。灵光殿何足珍贵?用它可以长期保佑金陵城。 4.描写山寺的诗句有哪些枫桥夜泊 / 夜泊枫江唐代: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忆江南三首唐代: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早晚复相逢! 大林寺桃花唐代: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题花山寺壁宋代:苏舜钦 寺里山因花得名,繁英不见草纵横。 栽培剪伐须勤力,花易凋零草易生。 浪淘沙·山寺夜半闻钟宋代:辛弃疾 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 古来三五个英雄。雨打风吹何处是,汉殿秦宫。 梦入少年丛。歌舞匆匆。 老僧夜半误鸣钟。惊起西窗眠不得,卷地西风。 译文一: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 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 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译文二: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风景久已熟悉。春天到来时,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边的鲜花照得比火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 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江南的回忆,最能唤起追思的是杭州:游玩天竺寺寻找中秋的桂子,登上郡亭,枕卧其上,欣赏钱塘江大潮。什么时候能够再次去游玩? 江南的回忆,再来就是回忆苏州的吴宫,喝一喝吴宫的美酒春竹叶,看一看吴宫的歌女双双起舞像朵朵迷人的芙蓉。 清晨夜晚总要再次相逢。 译文三: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 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怅恨,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译文四:花山寺是因鲜花繁多、美丽而得名,来到这里才发现,不见鲜花,只见杂草丛生。 鲜花栽种的培养和修枝很重要,要勤奋努力,要知道,花是很容易凋零的,而杂草却是很容易就蔓延生长的。 译文五:整日在借酒浇愁的状态中渡过,一生的努力因没能改变国家的败局而全部成空。 古今往来的英雄们本就不多,却因时间的流逝而淹没,再也难找到像刘邦、秦始皇那样的英雄。少年繁华如梦,如今一一破灭,让人直欲遁入空门,做隐逸之士,可真正要去寻觅夜半禅钟的时候,却只有卷地的西风,严酷的现实,教人无梦可做,无处可托。 以下是部分作者的简介: 白居易: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张继:张继(约715~约779)字懿孙,汉族,湖北襄州(今湖北襄阳)人。 唐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约公元753年前后在世,与刘长卿为同时代人。据诸家记录,仅知他是约天宝十二年(约公元七五三年)的进士。 大历中,以检校祠部员外郎为洪州(今江西南昌市)盐铁判官。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 但可惜流传下来的不到50首。他的最著名的诗是《枫桥夜泊》。 5.怎样赏析诗句山寺月中寻桂子“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是出自唐·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忆〕。 山寺:这里指杭州的天竺寺、灵隐寺。桂子:这里指月宫中飘落下来的桂花。 传说灵隐寺中的桂树是月宫中的种子,在中秋之夜,月宫中常有桂子飘落,寺僧也能拾到。因此宋之问《灵隐寺》诗中有“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之句,白居易也曾说过“天竺尝有月中桂子落”。 郡亭:郡衙里的亭子。当时白居易为杭州刺史。 潮头:指钱塘江潮,“远观数百里,若素练横江;稍近,见潮头高数丈,卷云拥雪,混混沌沌,声如雷鼓”《钱塘候潮图》)。因此,作者躺在郡亭内,就能看见那“卷云拥雪”的壮观景象。 这两句大意是:在山寺的月光下寻找月宫中飘落的桂花,在郡亭的枕头上观看钱塘江滚滚的江潮。 这两句以最富特征性的景物——月中桂和钱塘潮来写杭州胜景,前者富有神话色彩,虚无飘渺;后者来自现实生活,壮丽可观。 一个“寻”字,一个“看”字,把作者带入景内。前者以动观静,写作者在幽静的中秋之夜,徘徊月下,俯仰桂丛,饶有兴味地寻找月宫中是否真有桂子飘落,反映了作者的闲情逸思;后者以静观动,写作者静卧郡亭枕上,听潮声澎湃,看江潮滚滚,可以推知作者起伏的思绪。 这种以人入景、景中有情,动静互见、相得益彰的写作方法,值得学习。 6.诗《山寺夜起》的诗词鉴赏【山寺夜起】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这是一首描写羁旅行愁的诗作。当时作者遭遇离乱,漂泊他乡,心情孤独愁苦。作者住在山中的野寺里,孤独一人,对月思乡,感慨身世浮沉。 首联“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描写月亮从高高的岩石之巅升起来,月光普照大地,为全诗铺设了思乡的氛围,奠定了思乡的基调。接着诗歌转向对月光下一溪水雾的描写。由于月光如水,澄澈明亮,所以,本来就洁白的云气更显洁净飘渺。首联描写符合山中晚景特点,月光的衬托使得景物更加美好。 颔联紧承首联,写月光照耀下的溪上水气如云样洁白,飘飘漾漾,散流在寺前。表面看起来,这不过是自然现象,并无妙处可言。但比起首联,却写出了水气的自然飘动的动态之美。而且,洁白的水气飘渺轻盈、流落无定,不禁让作者联想到自己漂泊无依的生活。这一联的描写除了用云气暗喻作者羁旅生活的特点,也是以乐景写哀情的重重一笔,妙不可言。 颈联写无法入睡的自己打开寺门,站在寺外观赏美景。眼前美景,让作者感慨万千,不禁怜惜起来。这一份怜惜,暗含着深沉的身世漂泊之感。诗人抬头看天,却感觉到霜重气寒,心中难免凄凉孤独。“霜天”二字,紧扣心情,间接表达了漂泊在外的孤寂凄冷的心境,可谓传神之笔。 颈联写无法入睡的自己打开寺门,站在寺外观赏美景。眼前美景,让作者感慨万千,不禁怜惜起来。这一份怜惜,暗含着深沉的身世漂泊之感。诗人抬头看天,却感觉到霜重气寒,心中难免凄凉孤独。“霜天”二字,紧扣心情,间接表达了漂泊在外的孤寂凄冷的心境,可谓传神之笔。 尾联直抒胸臆,用反问的形式写到:谁看到无家可归的客居他乡的人,在这荒郊野外,月下思乡,山中叹惋,独自一人深夜不眠呢?反问加强了抒情效果,与前面的景物描写遥相映衬,更写出一份愁绝伤绝的自伤之境,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整首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抓住富有特征的景物来描写孤独凄凉的身世之慨,以乐景写哀情,更见其哀;以月色铺设情境,则无一处不孤寂愁苦。此诗大有杜甫诗歌沉郁苍凉之感,但多出了一份轻巧和淡静,可为上乘之作。 7.描写山水的诗句与赏析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诗人独坐在幽深的竹林里弹琴长啸,无人知晓他的存在,只有明月来相伴.大自然最了解他内心的孤独,明月的清辉带给他一种寂静的快乐.物我合一而物 我两忘,禅意与诗情水**融.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王维也善于捕捉音响、色彩、画面、感受相交织的动人一刻,统一于最能传 达情韵的意境之中,用恰当的语言表现出来.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山中 王维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杭州春望 白居易 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 涛声夜入伍员庙, 柳色春藏苏小家. 红袖织绫夸柿蒂, 青旗沽酒趁梨花. 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 南湖早春 白居易 风回云断雨初晴, 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 平铺新绿水苹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 舌涩黄鹂语未成. 不道江南春不好, 年年衰病减心情.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山中留客 张旭 光物态弄春晖, 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 入云深处亦沾衣. 8.游虎丘山寺有关的诗词鉴赏秋宿虎丘寺 苏舜钦① 生事飘然付一舟,吴山萧寺且淹留。 白云已有终身约,醁酒聊驱万古愁。 峡束苍渊深贮月,崖排红树巧装秋。 徘徊欲出向城市,引领烟萝②还自羞。 【注】①庆历八年秋,苏舜钦复官为湖州长史,因故未能赴任,因游虎丘以解愁闷,但时时心系庙堂。 ②烟萝,草树茂密、烟聚萝缠之地,借指幽居或修真之处。 赏析: 此诗感叹身世浮沉,人生飘零。前四句透露出无奈的归隐之意和罢官之后的苦闷心情。这一切时时折磨着苏氏人在江湖,魂系庙堂的诗心。后半部分写景句,老辣壮美,虎虎生气。结尾借自惭而**。落寞的灵魂,无言的伤感! 9.题破山寺后禅院古诗赏析这首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作者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 诗人在清晨登破山,入兴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佛家称僧徒聚集的处所为“丛林”,所以“高林”兼有称颂禅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显露着礼赞佛宇之情。然后,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这样幽静美妙的环境,使诗人惊叹,陶醉,忘情地欣赏起来。他举目望见寺后的青山焕发着日照的光彩,看见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见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尘世杂念顿时涤除。佛门即空门。佛家说,出家人禅定之后,“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维摩经·方便品》),精神上极为纯净怡悦。此刻此景此情,诗人仿佛领悟到了空门禅悦的奥妙,摆脱尘世一切烦恼,象鸟儿那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似是大自然和人世间的所有其他声响都寂灭了,只有钟磬之音,这悠扬而宏亮的佛音引导人们进入纯净怡悦的境界。显然,诗人欣赏这禅院幽美绝世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无闷的情怀。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但笔调有似古体,语言朴素,格律变通。它首联用流水对,而次联不对仗,是出于构思造意的需要。这首诗从唐代起就备受赞赏,主要由于它构思造意的优美,很有兴味。诗以题咏禅院而抒发隐逸情趣,从晨游山寺起而以赞美超脱作结,朴实地写景抒情,而意在言外。这种委婉含蓄的构思,恰如唐代殷璠评常建诗歌艺术特点所说:“建诗似初发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道。所以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河岳英灵集》)精辟地指出常建诗的特点在于构思巧妙,善于引导读者在平易中入其胜境,然后体会诗的旨趣,而不以描摹和词藻惊人。因此,诗中佳句,往往好象突然出现在读者面前,令人惊叹。而其佳句,也如诗的构思一样,工于造意,妙在言外。宋代欧阳修十分喜爱“竹径”两句,说“欲效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为难工也”。后来他在青州一处山斋宿息,亲身体验到“竹径”两句所写的意境情趣,更想写出那样的诗句,却仍然“莫获一言”(见《题青州山斋》)。欧阳修的体会,生动说明了“竹径”两句的好处,不在描摹景物精美,令人如临其境,而在于能够唤起身经其境者的亲切回味,故云难在造意。同样,被殷璠誉为“警策”的“山光”两句,不仅造语警拔,寓意更为深长,旨在发人深思。正由于诗人着力于构思和造意,因此造语不求形似,而多含比兴,重在达意,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盛唐山水诗大多歌咏隐逸情趣,都有一种优闲适意的情调,但各有独特风格和成就。常建这首诗是在优游中写会悟,具有盛唐山水诗的共通情调,但风格闲雅清警,艺术上与王维的高妙、孟浩然的平淡都不类同,确属独具一格。 破山在今江苏常熟,寺指兴福寺,是南齐时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园改建的,到唐代已属古寺。诗中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笔调古朴,描写省净,兴象深微,意境浑融,艺术上相当完整,是盛唐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