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描写天子驾六诗句

1.天子架六作文

参观洛阳周王城“天子驾六”博物馆星期天,天气特别晴朗,真的是阳光明媚,万里无云。

爸爸妈妈带我到西工,参观了洛阳周王城的“天子驾六”博物馆。那里的人很多,真是摩肩接踵、川流不息。

博物馆内外的装修非常精致宏伟。讲解员给我们介绍了详细的情况,我认真地听并作好了重点笔记。

周王城遗址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不仅有车马坑,还出土了大量的稀世珍宝。这充分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力、聪明和才智。

我站在车马坑栏杆边向下望去,啊!好壮观的天子马车呀!那马的全身骨骼和车轮都历历在目,我好像又听到了车轮滚过的隆隆声和马匹地嘶鸣声,脑海中仿佛又出现了当时那生动壮观的历史景观……。它的发掘为河洛文化又增添了光辉的一页。

通过参观,使我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科学知识,也培育了我的爱国之心,激发了我的报国之志。我还买了几件纪念品,在爸爸妈妈的督促下,我才离开了博物馆。

啊!天子驾六,你是个神奇的地方,是个让我流连忘返的地方。

2.形容皇帝的诗词有哪些

1. 郊庙歌辞·让皇帝庙乐章·奠币(李舒)

惟帝时若,去而上仙。祀用商舞,乐备宫悬。

白璧加荐,玄纁告虔。子孙拜后,承兹吉蠲。

2. 郊庙歌辞·让皇帝庙乐章·迎俎(李舒)

祀盛体荐,礼协粢盛。方周假庙,用鲁纯牲。

捧彻祗敬,击拊和鸣。受厘归胙,既戒而平。

3. 郊庙歌辞·让皇帝庙乐章·酌献(李舒)

八音具举,三寿既盥。洁兹宗彝,瑟彼圭瓒。

兰肴重错,椒醑飘散。降胙维城,永为藩翰。

4. 郊庙歌辞·让皇帝庙乐章·亚献终献(李舒)

秩礼有序,和音既同。九仪不忒,三揖将终。

孝感藩后,相维辟公。四时之典,永永无穷。

5. 郊庙歌辞·让皇帝庙乐章·送神(李舒)

奠献已事,昏昕载分。风摇雨散,灵卫絪缊。

龙驾帝服,上腾五云。泮宫复閟,寂寞无闻。

6. 孝敬皇帝挽歌(刘祎之)

戒奢虚蜃辂,锡号纪鸿名。地叶苍梧野,途经紫聚城。

重照掩寒色,晨飙断曙声。一随仙骥远,霜雪愁阴生。

7. 送韦司直西行(此公深入道门)(李嘉祐)

不耻青袍故,尤宜白发新。心朝玉皇帝,貌似紫阳人。

湘浦眠销日,桃源醉度春。能文兼证道,庄叟是前身。

8. 玄元皇帝应见贺圣祚无疆(李岑)

皇纲归有道,帝系祖玄元。运表南山祚,神通北极尊。

大同齐日月,兴废应乾坤。圣后趋庭礼,宗臣稽首言。

千官欣肆觐,万国贺深恩。锡宴云天接,飞声雷地喧。

祥光浮紫阁,喜气绕皇轩。未预承天命,空勤望帝门。

9. 让皇帝庙乐章·迎神(李纾)

10. 让皇帝庙乐章(李纾)

皇矣天宗,德先王季。因心则友,克让以位。

爰命有司,式尊前志。神其降灵,昭飨祀事。

11. 仁宗皇帝挽词四首(王安石)

凭几微言绝,群臣涕泗挥。

哀号三级陛,缟素九重围。

天上仙游远,宫中御座非。

最悲帷幄侍,不复未明衣。

12. 让皇帝庙乐章·奠币(李纾)

惟帝时若,去而上仙。祀用商武,乐备宫悬。

白璧加荐,玄纁告虔。子孙拜后,承兹吉蠲。

13. 南唐国君 (李煜 )

樱花落尽阶前月,象床愁倚薰笼。

远似去年今日,恨还同。

双鬟不整云憔悴,泪沾红抹胸。

何处相思苦?纱窗醉梦中。

14. 秩礼有序,和音既同。九仪不忒,三揖将终。

孝感藩后,相维辟公。四时之典,永永无穷。

15. 让皇帝庙乐章·送神(李纾)

奠献已事,昏昕载分。风摇雨散,灵卫絪缊。

龙驾帝服,已腾五云。泮宫复閟,寂寞无闻。

3.描写泰山优美的古诗有哪些

李白游泰山六首(1)【其一】四月上泰山,石平御道开(2)。

六龙过万壑,涧谷随萦回(3)。马迹绕碧峰,于今满青苔。

飞流洒绝巘(4),水急松声哀。北眺崿嶂奇(5),倾崖向东摧。

洞门闭石扇,地底兴云雷。登高望蓬流,想象金银台(6)。

天门一长啸(7),万里清风来。玉女四五人,飘颻下九垓(8)。

含笑引素手,遗我流霞杯(9)。稽首再拜之,自愧非仙才(10)。

旷然小宇宙,弃世何悠哉。【其二】清晓骑白鹿,直上天门山。

山际逢羽人(11),方瞳好容颜(12)。扪萝欲就语,却掩青云关。

遗我鸟迹书(13),飘然落岩间。其字乃上古,读之了不闲(14)。

感此三叹息,从师方未还。【其三】平明登日观,举手开云关。

精神四飞扬,如出天地间(15)。黄河从西来,窈窕入远山(16)。

凭崖览八极,目尽长空闲(17)。偶然值青童(18),绿发双云鬟(19)。

笑我晚学仙,蹉跎凋朱颜(20)。踌躇忽不见(21),浩荡难追攀(22)。

【其四】清斋三千日(23),裂素写道经(24)。吟诵有所得,众神卫我形。

云行信长风,飒若羽翼生。攀崖上日观,伏槛窥东溟(25)。

海色动远山(26),天鸡已先鸣(27)。银台出倒景(28),白浪翻长鲸。

安得不死药,高飞向蓬瀛(29)。【其五】日观东北倾,两崖夹双石。

海水落眼前,天光遥空碧。千峰争攒聚,万壑绝凌历。

缅彼鹤上仙(30),去无云中迹。长松入霄汉,远望不盈尺。

山花异人间,五月雪中白(31)。终当遇安期(32),于此炼玉液(33)。

【其六】朝饮王母池(34),瞑投天门关(35)。独抱绿绮琴(36),夜行青山间。

山明月露白,夜静松风歇(37)。仙人游碧峰,处处笙歌发(38)。

寂静娱清辉,玉真连翠微(39)。想象鸾凤舞(40),飘颻龙虎衣(41)。

扪天摘匏瓜,恍惚不忆归(42)。举手弄清浅,误攀织女机(43)。

明晨坐相失(44),但见五云飞(45)。[词句注释(1)泰山:在今山东省泰安市西北,是中国东部著名高山。

《史记正义》:泰山,一曰岱宗,东岳也,在兖州博城县西北三十里。《山东通志》:泰山,在济南府泰安州北五里,一曰兖镇。

周围一百六十里,自山下至绝顶四十余里。上有石表巍然,传是秦时无字碑。

(2)《旧唐书》:开元十三年十月辛酉,东封泰山,发自东都。十一月丙戌,至兖州岱宗顿。

己丑日南至,备法驾登山,仗卫罗列山下百余里,诏行从留于谷口,上与宰臣礼官升山。庚寅,祀吴天上帝于上坛,有司祀五帝百神于下坛。

礼毕,藏玉册于封祀坛之石磩。然后燔紫燎发,群臣称万岁,传呼自山顶至岳下,震动山谷。

(3)《宋书》:天子所御驾六,其余副车皆驾四。按《尚书》称:朽索御六马。

《逸礼·王度记》曰:天子驾六。袁盎谏汉文驰六飞。

魏时天子亦驾六。六龙之义本此。

鲍照诗:“千岩盛阻积,万壑势顺索。”(4)孙绰《天台山赋》:“瀑布飞流以界道。”

张协《七命》:“登绝巘,溯长风。”绝巘,高峰也。

(5)鲍照诗:“合沓崿嶂云。”(6)郭璞诗:“神仙排云出,但见金银台。”

(7)《山东通志》:上泰山,屈曲盘道百余,经南天门,东西三天门,至绝顶,高四十余里。左思诗:“长啸激清风。”

(8)郭璞诗:“升降随长烟,飘颻戏九垓。”张铣注:“九垓,九天也。”

(9)《抱朴子》:项曼都入山学仙,十年而归家,曰:“仙人以流霞一杯与我饮之,辄不饥渴。”(10)《汉武内传》:王母曰:“虽当语之以至道,殆恐非仙才也。”

(11)《楚辞》:“仍羽人于丹丘。”王逸注:“人得道,身生羽毛也。”

朱子注:“羽人,飞仙也。”(12)《抱朴子》:仙人目瞳正方。

《神仙传》:李根瞳子皆方。按《仙经》云:八百岁人瞳子方也。

(13)徐干《中论》:“苍颌视鸟迹而作书。”(14)《尔雅》:“闲,习也。”

《荀子》:“多见曰闲。”(15)平明:天亮的时候。

日观:泰山东南的高峰,因能看到太阳升起而得名。云关:指云气拥蔽如门关。

这四句是写日出时的景象与作者当时精神焕发的神态。(16)窈窕:深远曲折的样子。

(17)八极:八方极远之地。闲:大,广阔。

两句意为:凭崖眺望远方的尽头,天空显得格外宽阔。(18)值:遇到。

青童:仙童。(19)绿发:漆黑的头发。

云鬟:古代妇女梳的环形发结。这里指仙童的发型。

(20)蹉跎:虚度光阴。凋朱颜:这里指容貌衰老。

(21)踌躇:犹豫。(22)浩荡:广阔。

这里指广阔的天空。(23)《南岳魏夫人传》:夫人入洛阳山中,清斋五百日,读《大洞真经》。

(24)颜师古《急就篇注》:“素,谓绢之精白者,即所用写书之素也。”(25)《楚辞》:“坐堂伏槛,临曲池些。”

东溟,东海也。(26)海色:晓色也。

(27)天鸡:传说中的神鸡。居东南桃都山大桃树上,又传居东海岱舆山扶桑树上,率天下之鸡报晓。

(28)谢灵运诗:“张组眺倒景,列筵瞩归潮。”李善注:《游天台山赋》曰“或倒景于重溟”,王彪之《游仙侍》曰“远游绝尘雾,轻举观沧溟。

蓬莱荫倒景,昆仑罩层城”,并以山临水而景倒,谓之倒景。(29)蓬莱、瀛洲:在渤海中,有不死药,金银为宫阙。

(30)缅:思貌。(31)《岁华纪丽》:泰山冬夏有雪。

(32)安期:即安期生,古之仙人。(33)江淹诗:“道人读丹经,方士炼玉液。”

张。

4.描写长城的诗句四句

清晨控龙马,弄影出花林。躞蹀依春涧,联翩度碧浔。

苔流染丝络,水洁写雕簪。一御瑶池驾,讵忆长城阴。

【咏饮马应诏】(唐·杨师道)

骝马照金鞍,转战入皋兰。塞门风稍急,长城水正寒。

雪暗鸣珂重,山长喷玉难。不辞横绝漠,流血几时干。

【紫骝马】(唐·卢照邻)

虏骑三秋入,关云万里平。雪似胡沙暗,冰如汉月明。

高阙银为阙,长城玉作城。节旄零落尽,天子不知名。

【雨雪曲】(唐·卢照邻)

常经绝脉塞,复见断肠流。送子成今别,令人起昔愁。

陇云晴半雨,边草夏先秋。万里长城寄,无贻汉国忧。

【送人之军】(唐·贺知章)

5.描写黄山奇松的古诗

望黄山诸峰 唐 释岛云 峰峰寒列簇芙蕖,静想嵩阳秀不如。

峭拔虽传三十六,参差何啻一千余。 浮丘处处留丹灶,黄帝层层隐玉书。

终待登临最高顶,便随鸾鹤五云车。 因公檄按游黄山 宋 吴黯 倏忽云烟化杳冥,峰峦随水入丹青。

地连药鼎汤泉沸,山带龙须草树腥。 半壁绛霞幽洞邃,一川寒雹古湫灵。

霓旌去后无消息,犹有仙韶动俗听。 游黄山留题 宋 张冠卿 路尽清溪逼画图,乱云深处插天都。

雾开虎豹文姿出,松隐龙蛇怪状孤。 吐焰看砂奴火齐,凌虚精舍碍灵乌。

我来为访容成侣,试问丹丘果有无。 游黄山 宋 朱彦 三十六峰高插天,瑶台琼宇贮神仙。

嵩阳若与黄山并,犹欠灵砂一道泉。 游黄山 宋 焦炳炎 秀出云霄一杖探,诸峰高下护晴岚。

丹成兔魄香生杵,影见龙津月在潭。 洞暖有花因七七,云深无语住三三。

粥鱼敲动山林典,合傍浮丘去结庵。 汤泉 宋 焦静山 渟渟灵水养灵珠,籁定波生注玉壶。

洗尽尘劳多少客,不知还解洗心无。 送温处士归黄山百鹅峰旧居 唐 李白 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

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 伊昔升绝顶,俯窥天目松。

仙人炼玉处,羽化留余踪。 亦闻温伯雪,独往今相逢。

采秀辞五岳,攀峦历万重。 归休白鹅岭,渴饮丹砂井。

风吹我时来,云车尔当整。 去去陵阳东,行行芳桂丛。

回溪十六度,碧嶂尽晴空。 他日还相访,乘桥蹑彩虹。

石床峰 元 汪珍 常约高僧访上方,峰头老树挂斜阳。 仙翁何处归来晚,风落松花满石床。

题黄山 明 方勉 杖黎得得入云看,中有幽篁下有兰。 百道飞泉鸣玉佩,千寻石柱架琼峦。

隔林幢影招青鸟,出洞箫声送彩鸾。 地位清高人罕至,好收风景入琴弹。

同友人游黄山 明 汤宾尹 冒雨穿山羡未曾,息肩无寺寺无僧。 宽围白浪身千叶,峭入青天手一藤。

龙吼药炉舂急杵,猿调茶鼎煮孤灯。 与君伸脚量峰碛,踏着云光不记层。

翠微峰 宋 无名氏 洞里乾坤世莫知,时闻啸鹤带云归。 几回洞口乘风立,欲挟飞仙入翠微。

黄山歌 清 汤复 老人今年七十七,家在黄山东之侧。 山距吾家百余里,梦寐常劳面未觌。

今年鼓勇扶筇往,彳亍危岑神惕惕。 步步跻攀绝援引,崖石刮耳壁摩鼻。

天生老骨不知疲,眼看松石步登陟。 堕崖坠壑都无谓,纵死兹山意亦得。

黄山行 清 释弘仁 坐破苔衣第几重,梦中三十六芙蓉。 倾来墨沈堪持赠,恍惚难名是某峰。

黄山绝顶题文殊院 清 魏源 峰奇石奇松更奇,云飞水飞山亦飞。 华山忽向江南峙,十丈花开一万围。

黄山杂诗 清 孙洤 名山刻画总支离,万态千容到始知。 高以难窥终爱瘦,险多不测乃成奇。

云随变幻无常致,松不雷同总怪枝。 若结茅庵青翠处,真修何必让安期。

黄海杂兴 清 余鸿 浮云变幻岂无心,闲看云飞酒自斟。 双壁如门霞是障,群峰拔地笋成林。

雪依片石留鸿爪,台峙层峦理素琴。 钟子难逢谁识我,高山流水慕知音。

三折岭望黄山 清 董法海 回头三折望黄山,客路匆匆山自闲。 寄语芙蓉峰六六,相思都在白云间。

辞黄山(之三) 明 黄道周 亦是吾家峰,神物不可谱。 顶髻在心眸,一一屈指数. 百丈潭 明 方大治 东风敛夕霏,山色霭晴晖。

天上银河落,潭边白练飞。 深林啼鸟绝,危磴采樵稀。

已冒垂堂戒,岗头一振衣。 朱砂庵 明 江天一 曲磴千盘尽,何曾任凿穿。

本来超色相,不假幻因缘。 翠滴松稍雨,岚开嶂外天。

此中饶静解,何事问栖禅。 古刹犹金碧,乾坤等劫灰。

息机原在悟,彼岸本无媒。 转梵猿常下,传经鸟自来。

他年返初服,结庐向丹台。 游黄山宿狮子林作 清 崔国因 三十年前此地游,禅房草榻暂淹留。

湿云侵岫晴疑雨,深谷藏风夏已秋。 自惜鸿泥成往迹,重携蜡屐豁新眸。

山灵见我应相识,青瘦形容似旧不? 百步云梯 明 唐世靖 一线天高不可升,穿云深处有梯登。 猿惊难上回山木,鸟骇迟飞落野藤。

行客携筇常起伏,山僧着屐每凌兢。 后阶先幸奇松护,独立能遮最上层。

鸣弦泉 清 释音可 石上悬琴琴醉寒,五更三点是谁弹? 清音流出相思泪,月照风吹竟不干。 晚入药谷 清 吴雯清 清鸾峰下步迟迟,为访幽居足已疲。

穿壑板桥惊欲坠,隔林茅屋望犹疑。 桃源旧径依津间,药谷孤楼傍石窥。

仅有残僧相对晚,寒潭清啸少人知。 耕云峰 清 汪树琪 谁驱黄犊逐云行,片片芙蓉欲种成。

布谷春风吹不到,故叫山乐代催耕。 雨不止题壁 清 钱谦益 凭仗鞋尖与杖头,浮生腐骨总悠悠。

天公尽放狂风雨,不到天都死不休! 小心坡 清 余鸿 鱼背崎岖无奈何,小心缓步度高坡。 语儿山路休闲险,世路须知险更多。

文殊院 清 黄起溟 乱云堆里结孤茅,云作斋粮石作巢。 老衲有时闲不得,数声清磬落松梢。

登光明顶 清 胡与高 登临不用挽藤萝,绝顶光明霁色多。 云过匡庐飞紫盖,岚拖天目扫青娥。

忽分二海成孤屿,细数千峰乱放荷。 下界茫茫仙路杳,乾坤何处是吾窝? 玉屏峰 清 汪士鋐 玉屏峙霄汉,鸟道度松门。

昨日登临处,诸峰屐底存。 云生甘在下,嶂出尔何尊。

极目无穷尽,空青抹一痕。 前海观莲花峰 清 石涛 海风吹白练,百里涌青莲。

壁立不知顶,崔嵬势接天。 云开峰坠地,岛阔树相连。

坐久忘归去,萝衣上紫烟。 云外峰 清 程之鵕 飘渺离奇峙碧空,浑疑云外复云中。

杜鹃开向春光后,烧遍峰头万树红。 鲫鱼背 清 许全治 无意吞舟归。

6.关于云中牡丹的诗句

洛阳牡丹甲天下之(新) 洛阳牡丹看源头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此诗系唐代大诗人刘禹锡所写。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他说的京城,无非洛阳;他说的国色,乃大唐帝国最美的颜色。

岂止是大唐国色?泱泱华夏,绵绵数千年,无花出其右。国色即国花,牡丹实际上早已是中国的国花。

牡丹何时所生?牡丹从何而来?也许,洛阳并不是它的最早出生地和栽培地,但洛阳牡丹甲天下,洛阳牡丹的脉络就是中国牡丹的历史。 牡丹的由来——一个美丽的传说 从前,在洛阳北邙山住着一对勤劳善良的夫妻。

小两口男耕女织,恩恩爱爱,但有一样不顺心,成亲三年还没有孩子。医也求了,神也拜了,不见灵验。

这天,小两口从一只凶猛的老鹰的爪下救下一只美丽的鹦鹉。鹦鹉知道小两口的心事,从邙山仙人台上衔回来了灵芝草。

妻子吃了灵芝草,不多久,生了个胖小子,取名叫鹦哥。 鹦哥10岁那年,邙山上流行一种病,好多人染病卧床不起,爸爸不幸去世,妈妈也奄奄一息。

鹦哥决心找到仙人台,挖来灵芝草为妈妈治病。他走呀,走呀,也不知趟过几条河,翻过几道岭,眼看走不动了,迎面遇到一位白胡子爷爷。

白胡子爷爷问小鹦哥为啥出远门,鹦哥说要找灵芝草救妈妈。白胡子爷爷摇头说,你妈得的是冷热病,灵芝草治不好。

他交给鹦哥一块石头,说:“你把这石头磨成钥匙,你妈的病才有指望。”说完,白胡子爷爷不见了。

鹦哥来到河边,找块青石就磨开了石头。手磨出血来了,膝盖跪出血来了,这样三天三夜,石头终于磨成钥匙。

白胡子爷爷又出现了。他笑着夸赞小鹦哥一番,说,这钥匙能打开王母娘娘瑶池的门,那里面放有金丹,一粒就可救你妈妈的命。

说完,吹口仙气把鹦哥送到了天宫。 鹦哥用石头钥匙开了瑶池的门,找到了金丹葫芦,倒出一粒金丹。

他刚要出门,又想起邙山的乡亲们也需要金丹救命,便把葫芦来个底朝天,尽其衣兜装满金丹。 也许是时间耽误太久,王母娘娘发现金丹被偷,急忙仗剑追来。

鹦哥哪能跑过王母!正在焦急,忽从云缝间见地上已是邙山,便不顾一切把金丹全部撒下,心想:我大不了一死,但乡亲们谁拾到金丹,或可保住一命。 王母娘娘抓住鹦哥,便要处死,白胡子爷爷不知从哪里又冒出来。

原来,他是南极仙翁。南极仙翁对王母娘娘说:“难得这孩子为乡亲们治病,可饶他不死。”

王母娘娘慈悲为怀,点头应允。仙翁又告诉鹦哥,你撒下的金丹会即刻长出一种奇花,可用它的根熬药治病,定安然无恙

鹦哥回到邙山,果见满山遍野都是鲜花。他把经历告诉了妈妈和乡亲,大家把花根刨出来熬药汤,喝了病立马好了。

因这花是王母娘娘的金丹变的,人们给这花取名“母丹”,后又改为牡丹。 牡丹的由来——一幅图画的发现 上面的故事是洛阳民间传说,而且是那种过去在夏夜麦场,外婆摇着扇子讲述的传说。

如今,这种传说讲上100遍也没一个人相信。天工开物,自然造化,牡丹的出现是一种客观存在,人类的认识有赖于发现。

欧阳修《洛阳牡丹记》载:“牡丹初不载文字,唯以药载本草,然于花中不为高第。大抵丹、延已西及褒斜道中尤多,与荆棘无异,土人皆取以为薪。”

这是说,牡丹早先不过是野花,老百姓都拿它当柴火烧。 人们真正关注牡丹,是因为发现了牡丹的药用价值。

人说,有巢氏架木为巢,使人们有了家的概念;燧人氏钻木取火,使人们告别了茹毛饮血;伏羲氏渔猎狩耕,使人们懂得怎样生存;神农氏尝百草,使人们懂得如何与自然抗争。神农尝百草总结出《神农本草经》,将牡丹列为“中品”,“除症结瘀血,安五脏”。

《黄帝内经》《素问》篇则载:“清明次五日,田鼠化为( ) 牡丹华。”言其清明之后是牡丹盛开之时。

黄帝被尊为中华人文始祖。《吕氏春秋》载:“中央土:中曰戊己。

其帝黄帝。”中央土,洛阳也。

黄帝把洛阳青要山作为“密都”,在《山海经》中有记载。密即蜜。

黄帝族以蜜蜂为图腾,自然关注花开。 牡丹“唯以药载本草”,自《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后屡见不鲜。

之后,人们又发现了牡丹的欣赏价值。南北朝时谢灵运在《太平御览》中称“永嘉水际竹间多牡丹”,韦绚在《刘宾客嘉话录》中云:“北齐杨子华有画牡丹极分明”。

而王应麟在《海记》中更渲染了牡丹的规模栽培:“隋帝辟地二百里为西苑,诏天下进花卉,易州进二十箱牡丹,有赤页红、革呈红、飞来红、袁家红、醉颜红、云红、天外红、颤风娇等。”这也许就是洛阳牡丹人工栽培之始。

因无发现其他史料,中国的牡丹专家大多也倾向于把隋炀帝建西苑作为中国牡丹栽培史的源头。 然而,这是源头吗? 2005年9月,国家邮电部在洛阳举行《洛神赋图》特种邮票首发式。

《洛神赋图》为东晋画家顾恺之力作,其艺术价值不逊《清明上河图》,现珍藏于北京故宫。 洛阳,曹魏之故都也。

曹植写《洛神赋》就在洛阳。据说,洛神为伏羲之女宓妃,但曹植笔下的洛神实际写的是甄氏。

曹植与甄氏相恋,而甄氏却被迫嫁给了曹植的哥哥曹丕。曹丕当皇帝后又将甄氏赐死,而曹植又在洛河畔与甄氏梦中相会。

这曲折凄惨的故事终于成为曹植婉约动情的诉说。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