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冬不拉”是什么冬不拉是哈萨克族的弦乐器◦关于冬不拉的由来,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 从前,草原上有一个叫康木巴尔的青年,爱上了一位美丽勤劳的姑娘。当他向这位姑娘求婚时,姑娘想考考这位青年的才智,于是指着她身边的一棵古松树说:“假如你能让松树替你求婚,我就答应嫁给你,这下可难住了这位草原青年,他绞尽脑汁思考到太阳下山也没想出办法。 康木巴尔决定先填饱肚子养好精神后再想办法。他杀了一只羊,把羊肠挂在这棵古松树上,架起篝火烤羊肉,吃饱后就入睡了。 睡梦中,一阵美妙悦耳的声音唤醒了小伙子,他发现这优美的音乐是从古松树上发出来的。这古松树上有一个洞,微风一吹,风干了的羊肠轻轻抖动,便发出悠扬悦耳的声音。 康木巴尔如梦初醒。他锯下一块松树木,在上面也挖了一个洞,再绷上两根干羊肠,用手一拨,果然发出悦耳的声音。 到了约定的日子,康木巴尔轻轻弹拨着这把自制的乐器,用这美妙的琴声向美丽的姑娘表达他真挚的爱情,一对恋人终于结成幸福的伴侣。从此,这种乐器便在哈萨克人中盛行起来。 二、冬不拉是什么冬不拉,又名东不拉、东布拉,是中亚地 区的哈萨克、诺盖、卡拉卡尔波克等民族的传 统弹拨乐器,在哈萨克斯坦以及中国新疆的 哈萨克族中尤其流行。 琴杆细长,音箱有瓢 形和扁平的两种。一般用松木或桦木制作, 琴颈即指板,过去多用整木斫成。 音箱上有 发音小孔,张羊肠弦两根,琴身有羊肠弦品 位,是哈萨克斯坦人的传统乐器。 很久以前,哈萨克人就居住在靠近一片 森林的地方,过着宁静的游牧生活。 结果森 林里有一头凶恶的瞎熊,经常跑出来伤害牧 人和牲畜,使人们不得安宁,国王派去了几批 猎人都被瞎熊伤害了。 国王的儿子名叫“冬不拉”,他请求父王 让他去打败瞎熊,由于父王不答应,冬不拉私 自带着弓箭、捕兽夹去找瞎熊,并与瞎熊进行 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搏斗,终于杀死了瞎熊,自 己也不幸遇难。 当牧民们找到王子的尸体 时,都泣不成声,谁也不敢把这个消息告诉 国王。 这时有个名叫阿肯的老牧民站了出来, 自告奋勇地去见国王。 国王问他:“你知道王 子的下落吗?阿肯指着一棵高大的松树说: “尊敬的陛下,它知道王子的下落。”国王生气 地说:“明天它如果不告诉我,我就杀了你!” 聪明的阿肯在牧民们的帮助下,砍下大树的 一个支杈,连夜制作成一把精美的乐器,第二 天在大森林前草原上,用琴声歌颂王子的壮 举,倾诉对王子的崇敬和怀念。 琴声中有阵阵松涛,有王子的怒吼,有瞎 熊的哀鸣,也有草原人民悲伤的啜泣,国王听 着琴声,悲痛万分,是松木制成的乐器把王子 不幸的消息告诉了国王。琴声一会儿雄浑激 昂,一会儿低回婉转,一会儿音韵铿锵,一会 儿又如泣如诉……从此,哈萨克人有了自己 的乐器,为纪念王子,人们以“冬不拉”来命名 乐器的名字,而弹唱冬不拉的民间歌唱家便 叫作“阿肯”。 三、读了课文冬不拉你能想到什么(词语、句子、故事、人物将相和》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组成。 3个故事的联系:“渑池之会”是“完璧归赵”的发展,“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又是“负荆请罪”的起因,“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和起来又组成了“将相和”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 战国时赵国舍人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完璧归赵,所以封了上大夫;又陪同赵王赴秦王设下的渑池会,使赵王免受侮辱。为表彰蔺相如的功劳,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 老将廉颇居功自傲,对此不服,而屡次故意挑衅,蔺相如以国家大事为重,始终忍让。 后廉颇终于醒悟,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将相和好,共同辅国,国家无恙 。 “ 将相和”这出故事宣扬的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将相和,平天下。 京剧传统剧目 该故事也被编为同名京剧和影视剧等,广为流传。 秦王假意以十五城,换取赵王宝玉和氏璧,赵王知其诈而不敢拒。 舍人蔺相如自荐,携璧赴秦,察知秦王无诚意,不惧油鼎,以大义责秦王,完璧归赵。秦王又设宴于渑池,请赵王赴会,相如随往;席上秦王借鼓瑟辱赵王,反被相如所辱。 后由廉颇接应,赵王君臣安然回国。 相如连立大功,赵王封之为相,廉颇自恃功高,不服,几次相辱,相如避之。 后廉颇得知将相和睦,秦不敢侵,乃亲至相府,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1950年翁偶虹、王颉竹就《完璧归赵》(《连城璧》)、《渑池会》、《廉颇负荆》(《争功请罪》)等三戏基础,改编成此戏,主题更加明确。 是生、净兼重的戏。李少春、袁世海和谭富英、马连良、裘盛戎均曾演出,唱作各具特色。 背景 周战国 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前475—前221)。当时,比较强的国家有七个,即秦、楚、齐、赵、燕、魏、韩,称为“战国七雄”。 七雄并峙,战火频繁。秦国是最强的一个。 秦国地处函谷关以西,其余六国在函谷关以东。赵国的东面是富强的齐国,西面是强大的秦国。 赵国处在两大强国之间。“完璧归赵”的故事发生在秦国全力进攻楚国的时候。 秦国不能集中更多兵力对付赵国,主要是用威胁的手段占赵国的便宜。 大夫、卿 官职,分别分为上、中、下三等,上大夫是最高一级的大夫。 上卿是诸侯下面最高的官职。廉颇在赵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的时候,因伐齐有功,已经被提升为上卿。 蔺相如也做上卿,但由于是文官,上朝集会时,位置在廉颇的右边。 秦汉以前以右为尊,所以课文中说蔺相如的职位比廉颇高。 和氏璧 和氏璧 是一块宝玉的名称,有一段不平凡的来历。相传在春秋期的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块玉璞(即未经过加工的美玉),把它奉献给了楚厉王。 厉王就叫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鉴定的结果说是石头。厉王大怒,认为卞和在欺骗戏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名,砍掉了卞和的左脚。 不久,厉王死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这块玉璞奉献给武王。武王也叫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结果同样说是石头,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的右脚。 武王死后,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玉璞到楚山下大哭,一直哭了三天三夜。 眼泪哭干了,最后哭出了血。文王听说后,就派人问他,说:“天下被砍掉脚的人很多,都没有这样痛哭,你为什么哭得这样悲伤呢?”卞和回答说:“我不是为我的脚被砍掉而悲伤、痛哭,我所悲伤的是有人竟把宝玉说成是石头,给忠贞的人扣上欺骗的罪名。 ”文王于是就派人对这块玉璞进行加工,果然是一块罕见的宝玉。于是就把这块宝玉命名为“和氏璧”。 由于这块宝玉的珍奇,加之来历的不平凡,因此,便成了世间所公认的至宝,价值连城。这也是秦王不惜以十五座城为诱饵来骗取“和氏璧”的原因所在。 人物 廉颇是战国后期赵国的名将。 赵惠文王时封为上卿,屡次战胜齐、魏等国,为赵国立了大功。 长平之战时,坚壁固守三年。后来赵孝成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代替廉颇为将,遭致惨败。 燕国乘机攻赵。赵孝成王重新起用廉颇,战胜燕军。 赵王封廉颇为信平君,任相国。赵悼襄王时,廉颇不得志,投奔魏国。 魏国不太信任,一直不重用。又奔楚,任楚将。 最后老死在楚国。 蔺相如,战国时期赵国的大臣。 赵惠文王时得到世上稀有的宝玉——楚国和氏璧,秦国强以15座城换取“和氏璧”,蔺相如奉命带璧出使秦国,与秦王当庭力争,完璧归赵。赵王封相如为上大夫。 公元前279年,他又随赵惠文王到渑池(今河南渑池西)与秦王相会,使赵王未受辱于秦,归国后因功封为上卿,地位在廉颇之上,廉颇愤愤不平,蔺相如以国家安危为重,对廉颇容忍谦让。使廉颇愧悟,负荆请罪,二人成为至交。 将相和的故事传为美谈。 课本教案 一、教材说明 本课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 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赞颂了他们的爱国思想。 蔺相如和廉颇在文中同是熠熠生辉的。 四、冬不拉的由来是什么冬不拉是哈萨克族的弦乐器。 关于它的由来,还有一个浪漫的爱情传说。 很久以前,草原上有一个叫康木巴尔的青年,爱上了一位美丽 勤劳的姑娘。 当他向这位姑娘求婚时,姑娘想试试这位青年的智 慧,便指着她身边的一棵古松树说:你如果能让松树开口说话,替 你求婚,我就答应嫁给你。 小伙子百思不得其解。 天黑时,小伙子 杀了一只羊,把羊肠挂在这棵古松树上,架起篝火烤羊肉充饥,吃 饱后就入睡了。 这时,一阵美妙悦耳的声音,轻轻地唤醒了小伙子。 他觅声寻 源,发现美妙的声音是从古松树上发出来的。原来是热风吹干了 挂在树枝上的羊肠,这古松树上有一个洞,微风一吹,羊肠抖动着, 便发出悠扬悦耳的声音。 大自然的启示,使小伙子恍然大悟。他于是锯下一块松树木, 在上面也挖了一个洞,再绷上两根干羊肠,用手一拨,果然发出悦 耳的声音。 到了约定的日子,康木巴尔手托这匙形的松木,弹拨着 绷在上面的两根羊肠,用这美妙的琴声表达对姑娘真挚的爱情,从 而打动了姑娘的心。 一对恋人终于结成幸福的伴侣。 从此,这种 乐器便在哈萨克人中盛行起来。 五、有关冬不拉的民间英雄故事的作文相传很久以前,哈萨克族人在一片大森林边上过着游牧生活。 森林里有一只身躯庞大性情凶恶的瞎熊,经常出没在草原上,伤害人和牲畜,让人们的生活不得安宁。国王几次派出猎人去伏击这只瞎熊,却都没有成功,许多猎人还被这只瞎熊咬死了。 国王心急如焚,却又一筹莫展。他的儿子冬不拉看见了,就问国王为什么整天愁眉不展。 国王把事情的原委告诉了儿子。冬不拉一听,就自告奋勇去除掉这只瞎熊。 国王虽然知道儿子既机智又勇敢,力气也很大,但这只瞎熊太凶残狡猾了,他不愿意让儿子去冒这个风险,所以说什么都不答应。第二天一早,仆人禀告国王,说王子不见了。 国王知道儿子已经去找那只瞎熊了,十分担心,连忙派人去瞎熊出没的地方寻找王子。王子带着弓箭和捕兽夹,骑着骏马,翻过一座座高山,涉过一道道河流,穿过一片片树林,终于在一条通往夏季牧场的小道上,发现了瞎熊的足迹。 他细心地将捕兽夹安置在瞎熊的必经之路上,又巧妙地进行了伪装,然后在旁边的树丛中隐蔽起来。过了一段时间,那只凶恶的瞎熊出现了。 只见它顺着熟悉的道路敏捷地走来,走到离捕兽夹十多步远的地方,突然站住了。它用鼻子在地上仔细地嗅着,走走停停,停停走走,一直走到放捕兽夹的地方,用前爪小心翼翼地将伪装拨去,又将捕兽夹周围的土轻轻扒开,然后找来一根大树枝朝捕兽夹乱捅。 捕兽夹受到触动,砰的一声夹住了树枝。瞎熊把捕兽夹和树枝放到一块大石头上,举起另外一块石头猛砸。 王子在隐蔽处拉满了弓,射出一支利箭,正中瞎熊的脖颈。瞎熊大吼一声,扔下石头,朝着箭飞来的方向扑来。 王子又射出一只利箭,正中瞎熊的前胸。这时,瞎熊已经发现了王子。 王子抽出第三只箭,正要射向瞎熊,却来不及了。瞎熊已经蹿到他面前,向他扑了过来。 王子见状,急忙拔出匕首。瞎熊巨大的熊掌击向王子,王子的匕首也捅向了瞎熊……国王派山的人四下寻找,过了好几天,也没有得到王子的任何音信。 国王整天坐卧不宁,愁得连头发和胡子都白了。最后他发布告示说:“凡是将王子活着找回来的,赏赐骏马百匹,羊千只;凡是知其下落不告者,砍去双足……”牧民们三五成群地出去寻找,终于在密林深处的一条小道上发现了王子和瞎熊扭在一起的尸体。 大家把瞎熊剁成肉酱,将王子安葬在向阳的山坡上。可是,怎么把这个坏消息告诉盼望王子平安归来的国王呢?大家冥思苦想,一直没有好办法。 最后,一个叫阿肯的老牧民自告奋勇地去见国王。到了王宫.国王焦急地问阿肯:“你知道王子的下落吗?”“国王陛下,它知道王子的下落,让它告诉你吧!”阿肯说着拿出一件松木做成的乐器。 “它知道?”国王看着这件乐器,疑惑不解地问。阿肯没有再说话,坐在地上,轻轻拨动琴弦,动人的琴声如同在讲述一个凄凉而悲壮的故事:琴声一开始雄浑激昂,如同英雄视死如归,要上战场;一会儿低回婉转,像是在述说危机到来,战斗即将爆发;一会儿音韵铿锵,好像宣告战斗已经爆发;一会儿又如泣如诉,好像在诉说一个悲剧的结局和人们对英雄的依恋和怀念……国王听着琴声,明白了事情的经过,不禁泪如雨下。 琴声停了,国王仍然沉浸在悲痛之中。过了很久.国王从悲痛中清醒过来。 儿子虽然牺牲了,但儿子的英勇,人民对儿子的怀念让他感到了莫大的安慰,他重赏了阿肯。从此,哈萨克族有了这种弹拨乐器。 为了纪念王子,牧民们就用王子的名字给这种乐器命名,叫“冬不拉”,并把使用这种乐器的艺人或歌手叫做“阿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