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西风的诗句1.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3.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4.春意看花难,西风留旧寒。 5.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6.残绿断红香片片,长是西风堪怨。 7.玉人团扇恩浅,一意恨西风。 8.明朝万一西风动,争向朱颜不耐秋。 9.尽迟留,凭仗西风,吹干泪眼。 10.长恨相从未款,而今何事,又对西风离别。 11.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12.君且归休,说与西风一任秋。 13.醉魂应逐凌波梦,分付西风次夜凉。 14.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15.一片西风作楚声,卧闻落叶打窗鸣。 16.寒月悲笳,万里西风瀚海沙。 17.西风恶,夕阳吹角,一阵槐花落。 18.不恨天涯行役苦,只恨西风,吹梦成今古。 19.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20.西风不解征人语,一夕萧萧满大旗。 21.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 22.秋雨,秋雨,一半西风吹去。 23.谁能瘦马关山道,又到西风扑鬓时。 24.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25.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26.愁霖腹疾俱难遣,万里西风夜正长。 27.一点凄凉千古意,独倚西风寥廓。 28.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 29.记得去年今日,依前黄叶西风。 30.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二、求类似古道西风瘦马这类的诗词李煜的词大多是这样的,你可以去搜一下,下面是一部分 《相见欢》 林花谢了春红, 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 相留醉, 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蝶恋花 夜亭皋闲信步, 乍过清明, 渐觉伤春暮; 数点雨声风约住, 朦胧澹月云来去. 桃李依依春暗度, 谁在秋千, 笑里轻轻语. 一片芳心千万绪, 人间没个安排处 三、有关西风的诗句,越多越好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晏殊:《蝶恋花》)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落叶西风时候,人共青山都瘦。——宋·辛弃疾《昭君怨》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宋·辛弃疾 若只如初见,何事西风悲画扇?——《古诗十九首》 西风昨夜过圆林,吹落黄花满地金。——王安石 遥夜泛清瑟,西风生翠萝。——岑参 四、古道西风瘦马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作者:马致远(约1250—1324间)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年轻时热衷过功名,但仕途并不得意,后隐居杭州.他工于杂剧,与关汉卿、白仁甫、郑光祖并称元曲四大家.代表作有《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孤雁汉宫秋》等.其散曲豪迈、清逸,被推崇为“元人第一”.这首《天净沙.秋思》最为著名.元周德清《中原音韵.小令定格》说此曲为“秋思之祖”.王国维《人间词话》评曰:“廖廖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有元一代词家,皆不能办此也.”《顾曲麈谈》也赞其“直空今古”,“明人最喜摹仿此曲,而终无如此自然,故余以为不可及者此也.” 是马致远散曲的代表作之一.这首小令仅五句28字,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绪四溢的“游子思归图”,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漂泊羁旅的游子心.它字字写秋光秋色,又字字写人意人情,以“秋”染“思”,又以“思”映“秋”,紧紧扣住“思”字,含蓄深挚地表达了“天涯沦落人”'的凄寂、苦闷和无法解脱的“断肠”之情. 首句“枯藤老树昏鸦”,很形象地写出了晚秋和晚秋黄昏的景与境.深秋时节,万物肃杀,青藤枯老,黄叶落尽,被枯藤缠绕着的老树上,栖落的一只乌鸦瑟缩着,在傍晚的静寂中,不时发出几声嘶哑的叫喊.这里的“老”字,既是言树木年纪之“老”,枝干之“老”,形态之“老”,又是形容秋天片叶不存的树木饱经风霜,几历沧桑的萧疏、凄凉的状态,从而透视出结句“断肠人”当时的心境和经历.“昏鸦”的“昏”字也有两层含义,一是指黄昏时分;二是形容乌鸦觅食一天,黄昏时已无力、没精打采,幸好找到一处栖息之地,那昏昏欲睡的样子在游子的眼中是可怜又甜蜜的.因为它们毕竟还有个“巢”啊! 次句,在昏重得几乎叫人难以喘息的时候,忽现“小桥流水人家”.只见一架小桥,桥下一弯秀水,潺潺流淌,水边桥头,几间小屋错落有致,小屋上缕缕炊烟袅袅飘起,显得那么安恬、温馨.这一切使游子的眼睛一亮,但马上又黯淡了.他的孤寂与这温恬显得是那么格格不入,他企盼的、看到的,恰恰是他不可能得到的!这里的“小”,并不是实写桥的大小,而是就视觉形象而言的“小”.“流水”只写水动而未闻水声,也是因水远之故.从构图上讲,“流水”又恰与“小桥”动静相对,动静相生,无声之动更显其静.“人家”一语,用得极妙,由于距离极远,又在黄昏中,房屋、人物分辨不清,只是炊烟袅绕才告诉天涯游客,那是有人居住的屋舍.这一句全为远视所见,不仅写景上有了新的扩展,而且在心理上很细微地传达了羁旅天涯者对安居家乡的生活可望而不可即的感受.接着现出“古道西风瘦马”的画面.在一条黄尘漫漫、秋风飒飒的古驿道上,一匹瘦骨嶙峋、精疲力竭的马迟缓地走着.一个“古道”.让人马上想到路途的曲折而漫长,古往今来这古老的道路上不知走过多少匹这样的“瘦马”,拨响了读者心中那通往遥远过去,与古人共鸣的琴弦,“瘦马”一词在全曲中的地位比较重要.秋高草长的时日刚刚过去,按理马是不该“瘦”的,但作者这里是以马自比,写马旨在托人,马瘦人更瘦.马都很难再忍受背井离乡的飘泊之苦,骑在它背上有思想、重感情的人就更无法坚持了. 前面都是写地上的景物,接下来作者把笔锋一扬,画出“夕阳西下”的天空,为地上的景物绘就了一轮血红的西坠的夕阳作景幕.落日残照,本易引人惆帐、感伤,却又偏偏“西下”,就更增添了一层怆神寒骨的迷离之意.“夕阳西下”又与“昏鸦”“西风”一起点明时光紧迫,已到暮晚,季节上到了游子归家的季节,可这个时节、这种时辰却仍有“断肠人在天涯!”此时此地,此情此景,怎不叫无家可归之人痛断愁肠?一个“断肠”.把“天涯沦落人”的无法言传只可意会的感受与苦楚传达得淋漓尽致. 马致远就是以这样一支极为简短的小曲,表达了难以尽述的内蕴,形象地描绘出天涯游子凄楚、悲怆的内心世界,给人以震撼人心的艺术感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