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描写中国名胜的诗句古诗词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说的是西湖)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赏析: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从题可知,诗人在西湖饮酒游赏,开始时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 两种不同的景致,让他都很欣赏。他说:天晴之时,西湖碧水荡漾,波光粼粼,风景正好;下雨时,西湖周围的青山,迷蒙苍茫,若有若无,又显出另一番奇妙景致。 “潋滟”,波光闪动。“空蒙”,烟雨迷茫。 这两个词都是叠韵词,增强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性。 这里,诗人既写了湖光,又写了山色;既有晴和之景,又有雨天之韵,可以说内容是很多的。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很笼统,因为这两句并非只适用于西湖。其实,这正是诗人笔法高妙之处。 西湖很美,但究竟美在哪里,怎样美法,恐怕没人说得清。如果具体地描绘景物,可能会有个别精彩之句,但总失之太实、太具体,不能传达出西湖给人的整体印象。 苏轼这两句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同时又很形象、很传神,想象空间很大,将“西湖即是美”这一人们共有的感受用诗的语言表述出来。同时,这两句也反映出诗人开阔的胸襟与达观自适的性情。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越国有名的美女。无论是淡雅妆饰,还是盛装打扮,西施都一样美丽动人;如果把西湖比做西施的话,那么不管是晴是雨,是冬是春,它都同样美不胜收。 以绝色美人喻西湖,不仅赋予西湖之美以生命,而且新奇别致,情味隽永。人人皆知西施是个美女,但究竟是怎样的美丽,却只存在于个人心中。 而西湖的美景不也是如此吗?采用这样的手法,比起直接去描写,不知要节约多少笔墨,而它的寓意却丰富深刻得多。它对读者不只诉之于感受,同时也诉之于思考,让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去发挥诗的内涵。 这一出色的比喻,被宋人称为“道尽西湖好处”的佳句,以致“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别名。也难怪后来的诗人为之搁笔:“除却淡妆浓抹句,更将何语比西湖?”(宋人武衍《正月二日泛舟湖上》)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说的是钱塘江)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赏析:全以“行”字为线索,从孤山寺起,至白沙堤终。以“春”字为着眼点,写出了早春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 尤其是中间零句,景中有人,人在景中,描写了孤山寺一带到白沙堤一带的景色,中间的转换不露痕迹,衔接很自然。不但描绘了西湖旖旎骀给予人的感受。 如不说绿草如茵,雨的沐浴下的勃勃生机,而且将诗人本身陶醉在这良辰美景中的心态和盘托出,使人在欣赏了说“浅草才能没马蹄”,就不落俗套,富有新意。从结构上看,从描写孤山寺的春光,以及世间万物在春色西湖的醉人风光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深深地被作者那对待春天、对生命的满腔热情所感染和打动了。 杜甫《望岳》(说的是泰山)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赏析:这首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 诗人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 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相》(说的是洞庭湖)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赏析:这是一首“干禄”诗。 所谓“干禄”,即是向达官贵人呈献诗文,以求引荐录用。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张九龄为丞相,作者西游长安,以此诗献之,以求录用。 诗前半泛写洞庭波澜壮阔,景色宏大,象征开元的清明政治。后半即景生情,抒发个人进身无路,闲居无聊的苦衷,表达了急于用世的决心。 全诗颂对方,而不过分;乞录用,而不自贬,不亢不卑,十分得体。 崔灏《黄鹤楼》(说的是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赏析: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 前四句写登临怀古,后四句写站在黄鹤楼上的所见所思。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 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这首诗在当时就很有名,传说李白登黄鹤楼,有人请他题诗,他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说的是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赏析:开头两句李白以凤凰台的传说起笔落墨,用以表达对时空变幻的感慨。“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自然而然,明快畅顺;虽然十四个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但丝毫不使人嫌其重复,更没有常见咏史诗的那种刻板、生硬的毛病。 凤凰台为地点,在旧金陵城之西南。据《江南通志》载:“凤凰台在江宁府城内之西。 2.描写中华文化的诗句★朗朗乾坤,堂堂中华.高龄五千岁,繁衍百亿人.铁肩挑五岳,巨手开三峡.腰环万里长城,脚跨九曲黄河.高擎文明圣火,穿越世纪风云.火熊熊薪传百代,光灿灿彪炳千秋.\x0d★浩瀚青史,概括于坛内;辉煌文化,浓缩于眼前.徐行三百米平坦甬道,遥想五千年坎坷长途.论英雄不计成败,数风流可鉴兴亡.浪淘何物?劝归谁家?文化乃长青树,科学乃聚宝盆.创造人间福址,推动历史车轮.\x0d★驶至近代,国难当头.百年忧患,敌忾同仇.聚散沙成铁塔,变弱者为健儿.东方巨人如睡狮惊醒,民族魂魄化火凤涅磐.挽狂澜于既倒,建广厦于废墟.转国运蒸蒸日上,升国旗冉冉凌空.\x0d★登坛了望,乾旋坤定.天行健,地包容.前可见古人,后可见来者.对比幽州台,激发冲霄志.哀兵必胜,中华必兴.日月为我祖国作证,风霆为我民族壮行.踏星斗飞过世纪之交,驾神舟立于强国之林.。 3.有什么词可以形容中国的呢中国的别称 赤县·神州:赤县、神州之称,最早见于《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其中提到战国时齐国有个叫驺衍的人,他说:“中国名为赤县神州。” 后来人们就称中国“赤县神州”。但更多的是分开来用,或称赤县,或称神州。 华:古同“花”,引用为美丽而有光彩。对华的解释,一种说法是古代中原地区的人们,自以为自己居住在衣冠整齐而华丽的文明地区,所以自称作华。 《左传疏》:“中国……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另一种说法是:“华”含有赤色之意。 周朝人喜欢红颜色,把红颜色看做吉祥的象征,所以就自称作华。(也许,古人崇尚火,火有红色光华,所以称华。) 还有一种说法,华是我国古称华夏省简而来。“华”作为中国的简称,历史悠久。 诸华:由于周朝人自称为华,所以周王朝分封的中原许多诸侯国,就称作诸华。晋代杜预为《春秋左传》作的注释上说:“诸华,中国也。” 中华:秦以前,华夏族称自己的祖国为中国,秦以后,逐渐发展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因而又有“中华民族”的说法。“中”即中国,“华”是华夏族的简称。 唐代韩亻屋诗:“中华地向边城尽,外国云从岛上来”,已把“中华”和“外国”对用。中华民族是我国各民族的总称。 夏:在古代有“大”的含义。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是大禹建立的夏王朝,《史记·夏本纪》:“禹封国号为夏。” 后来人们就常用“夏”来称呼中国。 华夏:商朝时,由于实行了裕民政治,政治与文化都比以前有所进步,所以居住在中原地区的华夏族和南方、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都向商称臣。 华夏族是当时的主要民族,后来人们就把华夏作为中国的代称。 诸夏:此称类似“诸华”,开始是指华夏民族各诸侯国,以后用来称呼中国。 中夏·方夏·函夏:都是有关中国的代称。中夏,《后汉书》:“目中夏而布德,瞰四裔而抗棱。” 此后,中夏即指中国。函夏,《汉书》:“以函夏之大汉兮,彼曾何足与比功。” 晋朝张景阳《七命》:王猷四塞,函夏谧宁。”方夏,《尚书》:“诞膺天命,以抚方夏。” 注:“以抚绥四方中夏。”中夏即指中国。 禹城·禹迹·禹甸:相传古代洪水滔天,大禹治水造福于世。据说,禹治水后,依山川形势划定九州,所以后世相沿称中国为禹城、禹迹(禹治水足迹遍全国)、禹甸(“甸”在这里是治理的意思)。 九州:源于大禹治水划定九州的传说。九州,相传夏禹治水后,分中国为九州:冀、兖、青、荆、扬、梁、雍、徐、豫。 《淮南子·地形》又载:中国古代设置九个州:神州、次州、戎州、兖州、冀州、台州、济州、薄州、阳州。嗣后,九州便泛指中国。 以九州之意派生演化而来的还有九域、九囿、九土、九区、九野。宋代绘制《九域图》即中国地图。 唐诗有“月儿弯弯照九州”之句。 九牧:《荀子》:“此其所以代殷王而受九牧也。” 又据《汉书·郑祀志》载:“禹牧九州之金,铸九鼎,像九州。” 九区:晋朝卫士衡《皇太子宴玄圃宣猷堂有令赋》:“九区克咸,燕歌以咏。” 九域:《汉书》:“《祭典》曰:‘共工氏伯九域’。”据宋朝《九域图》、《九域志》,皆记全国各地的地理图志。 八州:《汉书·许皇后传》:“殊俗慕义,八州怀德。” 九囿:即九州:《通鉴外记》:“人皇氏作山川土地之势财度为九州,谓之九囿。” 九土:即指九州。《国语》:“共工氏之伯九有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 ’” 九野:谓九州也。《后汉书》“疆理九野”即指中国。 海内:《辞源》“四海”条注:古人以为中国周围皆是海,所以把中国叫做海内,把外国叫做海外。《战国策·秦策一》:“今欲并天下,凌万乘,诎辞国,制海内。” 《史记·高祖本纪》:“威加海内兮归故乡。”□戴公葆 参考资料:/gb/content/2004-06/05/content_1252256.htm。 4.带有九州的诗句己亥杂诗 作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示儿 作者: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马嵬·其二 作者: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题潼关楼 作者:崔颢 客行逢雨霁,歇马上津楼。山势雄三辅,关门扼九州。 川从陕路去,河绕华阴流。向晚登临处,风烟万里愁。 赠故将军 作者:李端 平生在边日,鞍马若星流。独出间千里,相知满九州。 恃功凌主将,作气见王侯。谁道廉颇老,犹能报远雠。 5.描写华夏的诗词捧起一把泥土,我说,这是我的祖国;掬起一朵浪花,我说,这是我的祖国;翻开发黄的《四库全书》,我说,这是我的祖国;弹一曲悠扬的《高山流水》,我说,这是我的祖国。 啊,祖国!我是在圆明园里,认识了您的屈辱、您的悲愤;我是在八达岭上,认识了您的磅礴、您的巍峨;我是在大漠草原,认识了您的宽广、您的辽阔;我是在驿道古渡,认识了您的悠久,您的坎坷。 面对荆棘林莽、重峦叠嶂、泥淖沼泽,有无数忠贞的儿女,不怕洒尽热血,抛却头颅,尸裹马革!直到53年前那个金秋十月,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一位巨人的宣言,使一个古老民族傲然屹立,纵情欢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