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容情怀的诗句、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纳兰性德 2、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唐·元稹 3、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元好问 5、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李商隐 6、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唐·白居易 7、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司马光 8、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唐·白居易 9、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宋·秦观 10、君若扬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沈各异势,会合何时谐?——曹植 11、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黄景仁 1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13、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表达感情深的诗句。——唐·李益 14、嗟余只影系人间,如何同生不同死?——陈衡恪 15、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徐干 16、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长。——张仲素 17、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李商隐 18、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19、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 20、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张先 2.抒发忧国忧民情怀的诗词古近“忧国忧民”的诗句诗句最好是越多越好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病起书怀 陆游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新春 陆游 老境三年病,新元十日阴。疏篱枯蔓缀,坏壁绿苔侵。忧国孤臣泪,平胡壮士心。吾非儿女辈,肯赋白头吟?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 秋瑾 万里乘云去复来,只身东海挟春雷。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吾宗(卫仓曹崇简) 杜甫 吾宗老孙子,质朴古人风。耕凿安时论,衣冠与世同。在家常早起,忧国愿年丰。语及君臣际,经书满腹中。水调歌头 赵善括 浩叹对青史,循吏久无闻。二年江右,赖公华节布阳春。才自搴帷问俗,无复埋轮当道,一路尽澄清。多少攀辕意,不待及瓜人。驻膏车,迟祖帐,倒离尊。满庭桃李绿阴,何处不深恩。此去玉音应问,底事金围微减,忧国更忧民。造膝一言语,四海入洪钧。春晚即事 陆游 渔村樵市过残春,八十三年老病身。残虏游魂苗渴雨,杜门忧国复忧民。苟利国家生死矣,岂因祸福驱避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水可载舟,水可覆舟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水龙吟【题解】见《稼轩长短句》。题为“登建康赏心亭”。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二十三岁的辛弃疾,以中原义军将领的身份,由已沦陷的故乡山东投归南宋。不久,向孝宗献奏《美芹十论》,畅论抗金大计,朝廷不纳。乾道五年(1169)辛充疾被任命为建康通判,登赏心亭,面对大好江山,想到收复中原的事业一筹莫展,百感交集而作此词。【原文】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满江红【原文】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破阵子【题解】见《稼轩长短句》。题为“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作年莫考,约写于作者闲居江西带湖时。此词极写抗金部队壮盛的军容,横戈跃马的战斗生活,以及恢复祖国河山的一片壮心。这些是作者在梦中也不能忘怀的。但他的幻想终于被“可怜白发生”的现实所碾碎。有力地表现了报国有志志不伸的悲愤。【原文】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抒发忧国情怀的诗句有什么1. 位卑未敢忘忧国——宋.陆游《病起书怀》 2. 寸寸山河寸寸金——清.黄遵宪《赠梁任父母同年》 3.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三国.魏.曹植《白马篇》 4.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战国.楚.屈原《国殇》 5.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唐.王昌龄《出塞》 6.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唐.杜牧《泊秦淮》 7.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唐.戴叔伦《塞上曲二首》 8.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宋.文天祥《扬子江》 9.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10. 读书本意在元元——宋.陆游《读书》 11.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宋.陆游《示儿》 12.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宋.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13. 楚虽三户能抗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宋.陆游《金错刀行》 14. 胸中有誓深于海,肯使神州竟陆沉——宋.郑思肖《二砺 》 15.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战国.楚.屈原《离骚》 16.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三国.曹操《蒿里行》 17.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唐.李绅《悯农》 18.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19.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20.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唐.杜甫《春望》 21.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唐,聂夷中《咏田家》 22.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3.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唐.陈陶《陇西行》 24. 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宋.杨万里《竹枝词》 25.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臣残阳——宋.李纲《病牛》 26. 但愿苍生俱饱暖, 不辞辛苦出山林——明.于谦《咏煤炭》 4.唐代的山水田园诗隐逸情怀有哪些体现啊,具体的,有哪几类第二章 盛唐诗歌 第一节 盛唐山水田园诗歌 序论 • 一、盛唐山水田园诗派 盛唐以描写山水田园内容为主的诗派,艺术成就极高,是盛唐诗歌繁荣的代表之一。 代表人物为孟浩然、王维、储光羲、裴迪、常建等。 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派 陶谢、王孟、韦柳 • 二、山水田园诗派繁荣的原因 • (1) 从初唐到盛唐近百年来社会基本安定,经济繁荣,为文人提供了漫游山水和隐居田园的物质条件。 (2) 佛、道的兴盛和知识分子漫游隐逸的风气是文人描写山水田园的直接原因。(3) 文学自身发展的结果 举例 田园诗的繁荣发展 • 1、唐代别业的普及 别业的普及与唐代官吏的优厚待遇 郊馆田园追求山林田园的自然之趣 • 2、官吏与文人士子们的大量隐居 官吏的亦官亦隐 大隐 提供优裕条件 • 仕隐兼顾与京官加别业 • 文人在等候选调或荐举期间的暂时闲居 隐居地的选择 • 中进士前多在家乡隐居,亦官亦隐则在人所附近 • 暂时闲居则多在出过著名隐士的风光优美之地 • 江南 越中、庐山、襄阳等 • 北方 终南山、嵩山(亦官亦隐) • 陆浑山、淇上、汝颖等 (一般士子) • 3、隐居方式对隐居诗创作的影响 • (1)别业建筑普及到下层士人,或近田家,或筑于上水名胜之地,故多有山水田园之美,田园诗与山水诗方可彼此渗透,在盛唐汇为大宗。 • (2)创造与陶诗类似的的隐居环境,表现与陶氏类似的心境,更为关注环境的外在美与尚未充分表现的田园意趣 • 陶渊明的躬耕田园,心灵的自由与净化,对人生宇宙真谛的追寻 否决现实,坚定隐逸 • 陶诗穷幽入玄的思辨,理趣深蕴,有思辨与景物契合的境界 • 唐代 • 非坚定隐逸 出仕的终极期盼 • 对田园的观赏而非参与 • 王维“无可无不可” • 4、盛唐田园诗追求平和宁静与优雅高尚的审美情趣。 • 对乡村生活的表象观照 • 田园为调节心理、怡悦心性的精神享受 • 三 山水田园诗派的艺术特征 • 1、体兼陶谢田园山水题材,融合陶谢所确立的精神旨趣与审美观照方式 • 陶谢 体合自然、适已为乐的精神旨趣 • 澄怀观道、静照忘求的审美观照方式 • 2、多写方外之情 • 结交佛道中人,写与仙佛有关的山水诗 • 无宗诞的宗教色彩,而是将仙境、禅境化入静照忘求的审美观照方式,创造出清净空灵的艺术意境 • 南宗顿悟思想 静心自悟 • 由本性之空而体会万法之空,无须洗心悟道而自悟 北宗 “渐悟” 神秀 偈子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佛拭,莫使惹尘埃! 南宗 “顿悟” 慧能 偈子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净,何处惹尘埃! • 3、艺术表现上始终以崇尚陶谢为本。 在继承陶谢基础上,形成了融兴寄于观赏、寄情性于鲜明画面之中的表现方式,以及通过虚实关系的处理创造意境,具有韵外之致、象外之趣的共同特色。 王维的诗歌创作 • 一、生平与思想 • 20岁中进士 张九龄举荐 两次获罪 最后官尚书右丞 • 儒释道思想影响 • 晚年佛教徒生活 半官半隐 • 多才多艺 诗 乐 画 • 二、王维的诗歌创作 • 王维的一生以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罢相为分界,前期有政治热情,诗多慷慨英发之气,风格雄浑博大,后期则消极避世,隐逸山林,多山水田园诗,风格幽邃空静,多禅趣。 • 王维的诗歌可大致分为四类: • 其一,山水、田园诗,名作有《山居秋暝》、《终南山》、《渭川田家》、《鹿柴》、《竹里馆》、《辛夷坞》、《鸟鸣涧》等; • 其二,游侠、边塞诗,有《使至塞上》、《观猎》、《少年行》、《老将行》、《陇西行》等,意境雄浑,洋溢着壮大明朗的情思和气势。; • 其三,乡情、友情、爱情诗,名作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杂诗》其二、《送元二使安西》、《送沈之福之江东》、《相思》等; • 其四,政治感遇诗,有《寓言》其一、《偶然作》其五等。 奠定王维在唐诗史上大师地位的,是其抒写隐逸情怀的山水田园诗。他精通音乐,又擅长绘画,在他的山水田园诗中,创造出“诗中有画”的静逸明秀诗境,兴象玲珑而难以句诠。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吴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少年行(其一) 新丰美酒斗十千, 咸阳游侠多少年。 相逢意气为君饮, 系马高楼垂柳边。 少年行(其二) 出身仕汉羽林郎, 初随骠骑战渔阳。 孰知不向边庭苦, 纵死犹闻侠骨香。 游侠诗与边塞诗积极进取,昂扬奋发,有锐气与激情。壮阔雄浑,气势豪迈。 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鹿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 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 纷纷开且落。 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 空明境界与宁静之美 • 诗中有画 • 禅理禅趣 • 《送元二使安西》 首句抓住“朝雨”“客舍”“柳色”,为送别勾画了一个明朗清新的环境,这样一来,送别的气氛就不是伤悲,而是轻快明朗的。尾联用最能表达感情的事和语言入诗。 他不说送别时的其它种种活动,而只提取把酒相送的一句话,真挚的友情和豪壮的胸。 5.关于思乡情怀的诗句秋 思 张 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译诗: 一年一度的秋风, 又吹到了洛阳城中, 催我写一封家书, 将万重心意与亲人沟通。 捎信人即将出发, 我又拆开了缄上的信封, 赶快再添上几句, 说不尽的心事, 无奈太匆匆。 鉴赏: 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叙事成分逐渐增多,日常生活情事往往成为绝句的习见题材,风格也由盛唐的雄浑高华、富于浪漫气息转向写实。 张籍这首《 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异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羁旅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第一句说客居洛阳,又见秋风。 平平叙事,不事渲染 ,却有含蕴。秋风是无形的,可闻、可触、可感,而仿佛不可见。 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带来无边春色一样,秋风所包含的肃杀之气,也可使木叶黄落 ,百卉凋零,给自然界和人间带来一片秋光秋色、秋容秋态。它无形可见,却处处可见。 羁留异乡的游子,见到这一派凄凉摇落之景,不可避免地要勾起羁泊异乡的孤孑凄寂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这平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所给予读者的暗示和联想,是异常丰富的。 第二句紧承"见秋风",正面写"思"字。晋代张翰" 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 :‘ 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晋书·张翰传》)。 张籍祖籍吴郡,此时客居洛阳,情况与当年的张翰相仿佛,当他"见秋风"而起乡思的时候,也许曾经联想到张翰的这段故事。但由于种种没有明言的原因,竟不能效张翰的"命驾而归",只好修一封家书来寄托思家怀乡的感情。 这就使本来已经很深切强烈的乡思中又平添了欲归不得的惆怅,思绪变得愈加复杂多端了。"欲作家书意万重",这"欲"字颇可玩味。 它所表达的正是诗人铺纸伸笔之际的意念和情态:心中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本来显得比较抽象的"意万重",由于有了这"欲作家书"而迟迟无法下笔的神情意态描写,反而变得鲜明可触、易于想象了。 三、四两句,撇开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剪取家书即将发出时的一个细节——"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诗人既因"意万重"而感到无从下笔,又因托" 行人"之便捎信而无暇细加考虑 ,深厚丰富的情意和难以表达的矛盾,加以时间"匆匆",竟使这封包含着千言万语的信近乎"书被催成墨未浓"(李商隐《无题四首》)了。 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将要上路的时候,却又突然想起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 ,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 。"复恐"二字 ,刻画心理入微 。 这" 临发又开封 "的细节,与其说是为了添写几句匆匆未说尽的内容,不如说是为了验证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担心。而这种毫无定准的"恐",竟然促使诗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开封"的决定,正显出他对这封"意万重"的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 当然,并非生活中所有"行人临发又开封"的现象都具有典型性 ,都值得写讲诗里。只有当它和特定的背景、特定的心理状态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方才显出它的典型意义。 这首诗,在"见秋风"、"意万重",而又" 复恐匆匆说不尽 "的情况下来写"临发又开封"的细节,本身就包含着对生活素材的提炼和典型化 ,而不是对生活的简单摹写。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题张司业诗》),此评深得张籍优秀作品创作要旨和甘苦"三昧"。 这首极本色、极平淡,象生活本身一样自然的诗,其实印证了王安石精到的评论。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这首词,不光是写他个人的愁苦,还有极大的概括性,概括了所有具亡国之痛的人的痛苦感情:如怕看到春花秋月,怕想到过去的美好生活。 再如故国的美好景物已经不堪回顾。故国的景物象雕栏玉砌等还在,但人的容颜因愁苦改变,这里还含有人事的改变,人的主奴关系的改变。 再象以一江春水来比愁。整首词正是反映了有亡国之痛的人的感情,担负了所有这些人的感情痛苦。 这正说明这首词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代表性,这正是这首词的杰出成就。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①每逢佳节倍思亲。 ② 遥知兄弟登高处,③遍插茱萸少一人。④ 【注释】 ①异乡:他乡。 为:做。 异客:陌生的客人。 ②倍思亲:加倍思念亲人。 ③遥知:这里是在遥远的地方想象着的意思。 登高:古代风俗,重阳节要登高,饮菊花酒。 ④茱萸(zhūyú):一种有香味的植物。 古人认为九月九日登高时佩带茱萸,可以避邪。 【诗意】 我独自一个人在他乡做陌生的客人,常常想念家乡,而每逢欢庆佳节时,就更加思念家中的亲人。 我在遥远的异乡想象着,今天兄弟们登高的时候,大家插戴茱萸,就少了我一个人。 6.求体现出悠闲自得的情怀的诗句1)“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感觉不到车马的喧闹声,请问你怎么能够这样呢?这是由于精神超脱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尔,如此。 这4句描写的是“身居闹市,一尘不染”,根本的原因就是“心远”,“远”的对象是什么?“远”的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世俗,超凡脱俗。这句,从感受效果方面肯定了自己“心远”的正确。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在东边的篱笆下,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聚志悠闲自得地采,偶一抬头,无意中望见了悠远的南山。 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刻画了诗人自己悠闲自得的形象,采菊的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把菊花称为“花之君子”,采菊,实际上是自我高洁的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