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描写黄山云雾飘渺的诗句有哪些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说:“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 唐代大诗人李白游历黄山,写下了《赠黄山胡公晖求白鹇(有序)》和《送温处士归白鹅峰旧居》两首,在后一首中留下了:“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的名句。 在结尾处,李白恋恋不舍地写下:“他日还相访,乘桥蹑彩虹。”可惜这一愿望李白并没有实现,这是李白的遗憾更是黄山的遗憾。 唐代诗僧岛云留居黄山,深爱黄山,据史料记载他是最早登上天都峰的人,他的诗留存下来的有10首,是唐代诗人中存诗最多的人,在他的诗中,对轩辕黄帝在黄山炼丹羽化成仙的传说就有记载:“浮丘处处留丹灶,黄帝层层隐玉书。 终待登临最高顶,便随鸾鹤五云车。” 元代郑玉笔下的黄山,没有过多的描写景色,但却把游山的感觉写得如此传神: 江左诸峰罕出群,谁云华岳与平分? 几千百涧流苍玉,三十六峰生白云。 幽谷高人抱真独,荒岩野草剩芳芬。 几回独向风前立,夜半吹箫天上闻。 明代诗人余绍祉的诗则更多的是一种写实的风格: “翠壑丹崖千丈画,白云红叶一溪诗”。 这是描写黄山秋景的千古绝唱,“翠”、“丹”、“红”、“白”这四个描写颜色的字,把黄山秋日缤纷的色彩描绘得五彩斑斓,一个“云” 字,一个“溪”字,把黄山秋日的天高地阔,秋高气爽衬托得无比准确,使人读来如临其境,“千丈画”三个字把黄山大自然神来之笔所绘就的巨幅画图呈现在读者面前,而“一溪诗”三个字又赋予了画面溪水孱孱的美妙动感。 两句诗14个字,把一幅有声有色、壮阔秀丽、众花争艳、峰水相衬的黄山秋日画卷展现在人们面前。 现当代的大家更是感怀吟咏,留下了不可胜数的名篇佳句,他们的作品几乎屡见于国内外成百上千种报刊,总数当远远超过古代诗人。 黄宾虹在迎客松下吟颂:今古几游客,劳劳管送迎。 苍官不知老,披拂自多情。 许承尧在江丽田琴台边感叹:鸣琴客久去,石床犹在兹。 蓊蔚四山静,冷冷水环之…… 郭沫若末到黄山之前就先从黄山风光摄影展上预习了黄山:我未到过黄山,今来影上大观。仿佛身在云海,胸中涌起波澜。 胡绩伟置身于黄山风云之中疑惑万千:转眼山变海,弹指岛环峰;骤然劈头雨,刹时满目松。 唐?|在黄山定是想起了一千多年前的李谪仙:千树悬崖采药去,一林幽径觅诗还。 我来欲作胡公客,求取新生双白鹇。 张万舒聆听着阵阵松涛热情地赞叹:好!黄山松,我大声为你叫好…… 穆青儒雅地抒情:昂首青霄界,惊造化,黄山幻景,松奇石怪。 雪虐风摧亿万载,芙蓉娇娆不败。 邵燕详把思绪引向了千百年前:山啊山,你亲眼见过海枯石烂,你亲身经历过谷换陵移,你比参天古木的年轮该有更多的记忆。 明代的程敏政就有这样的诗句:“眼看奇绝口难名,变态分明似化成。” 清代的金照吟道:“黄山变态自天公,移步看看又改容。” 真可谓“一片之云有异势,一尺之松无凡枝”。 2.描写泮池的诗句《苏学十题·泮池》 年代: 唐 作者: 朱长文 怪石铺幽麓,芳塘倚茂林。 冷光开玉镜,清景涤人心。 芹藻无伤性,龟鱼各就深。 泉源应不涸,何必傅岩霖。 《生日和洪山甫见赠韵》 年代: 宋 作者: 仇远 雪云无罅霁无期,勾引春光入泮池。 师道幸为文学掾,尧夫喜见太平时。 典衣沽酒从儿笑,闭户吟诗只子知。 甚欲相随强歌舞,却怜多病觉衰迟。 《送胡云峰炳文录广信二首》 年代: 宋 作者: 方回 盖舆上下立乾坤,眼底无人可与论。 分数不难升地位,丝毫未易见天原。 因重文字穷羲画,速肖生徒半孔门。 斗食泮池何足凂,晦庵异姓要云孙。 《鳜鱼图为掌教谢先生作》 年代: 明 作者: 李东阳 泮池雨过新水长,江南鳜鱼大如掌。 沙边细荇时吐吞,水底行云递来往。 其间种类多莫辨,短者如针细如线。 三年养得鳞甲成,万里空嗟画图见。 一官蓟北复巴西,丹青不改鬓成丝。 遥怜天路飞腾地,长记春风长养时。 宦途萍水纷无迹,再见此图三叹息。 远行珍重寄双鱼,鱼中定有长相忆。 3.描写福地的诗句1.开筵处,是真仙福地,不著纤埃。 --《沁园春》宋. 李廷忠 2.婺女星躔,金华福地,聊驻千千岁。 --《念奴娇》宋. 吴儆 3.爱洞门深锁,人间福地,双溪分占,天上星躔。 --《沁园春》宋. 卢祖皋 4.憎爱是非俱不染,游福地,伴松峰。 --《江神子》元. 刘处玄 5.腹中灵腋变丹砂,江上幽居连福地。 --《赠仲素寺丞致仕归隐潜山》宋. 苏轼 6.旧闻福地多灵药,安得高人与细论? --《石帆山下》宋. 陆游 7.铁锁高垂不可攀,致身福地何萧爽。 --《元都坛歌寄元逸人》唐. 杜甫 8.福地神仙多外府,藏奇趣,幽寻历遍溪边路。 --《渔家傲》宋. 米友仁 9.致身福地何萧爽。莫道居夷太枉。 --《杏花天》唐. 张孝忠 10.神皋福地三秦邑,玉台金阙九仙家。 --《立春日游苑迎春》唐. 李显 4.描写盛春的诗句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作者: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早春赠军事薛判官 【唐】杜牧 雪后新正半,春来四刻长. 晴梅朱粉艳,嫩水碧罗光. 弦管开双调,花钿坐两行. 唯君莫惜醉,认取少年场. 长安早春旅怀 【唐】白居易 轩车歌吹喧都邑,中有一人向隅立. 夜深明月卷帘愁,日暮青山望乡泣. 风吹新绿草牙坼,雨洒轻黄柳条湿. 此生知负少年春,不展愁眉欲三十. 盛、描写春天的古诗 春晓(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春夜喜雨(杜甫)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大林寺桃花(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暮 蝶恋花·赤花褪残红青杏小 ·苏东坡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卧病拥塞在峡中,潇湘洞庭虚映空. 楚天不断四时雨,巫峡常吹千里风.沙上草阁柳新暗,城边野池莲欲红.暮春鸳鹭立洲渚,挟子翻飞还一丛.无限残红著地飞,溪头烟树翠相围. 杨花独得东风意,相逐晴空去不归.。 5.描写夜叉神的诗句1. 梵语的译音。佛经中一种形象丑恶的鬼,勇健暴恶,能食人,后受佛之教化而成为护法之神,列为天龙八部众之一。《维摩诘经·佛国品》:“并馀大威力诸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等悉来会坐。” 鸠摩罗什 注:“﹝夜叉﹞有三种:一在地,二在虚空,三天夜叉也。地夜叉但以财施,故不能飞空,天夜叉以车马施,故能飞行。”《红楼梦》第五回:“只听迷津内响如雷声,有许多夜叉海鬼,将 宝玉 拖将下去。”《中国民间故事选·孟姜女的故事》:“四海龙王就真着了急,天天水晶宫摇摇晃晃,满宫廷乱响,赶紧派了巡海夜叉去探听。” 2. 比喻丑恶凶恨的人。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二:“尝逢饿夜叉,百姓不可活。”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记事一》:“ 建中靖国 元年,侍御史 陈次升 言章,以 蔡元度 为笑面夜叉。” 老舍 《骆驼祥子》十五:“他知道娶来一位母夜叉,可是这个夜叉会作饭,会收拾屋子,会骂他也会帮助他,教他怎样也不是味儿!” 编辑本段相关含义 阿修罗—夜叉 ●佛教天龙八部神众之一。与罗刹同为毗沙门天王的的眷属。他们住于地上或空中,性格凶悍、迅猛,相貌令人生畏;母贫父富,所以生下来就具有双重性格,既吃人也护法,是佛教的护法神。 ●夜叉鬼,阴间独有的鬼怪生物,是民间传说里阴间的鬼差,全身皆黑,有些画里的夜叉的头部如驼峰状,无发,手持铁叉,面狰狞可怖。 ●比喻丑恶凶暴的人。 ●夜叉,半神,夜叉与罗刹同时从生主补罗私底耶或大梵天的脚掌中生出。双方通常相互敌对,夜叉与罗刹不同,他们对人类持友善态度,因而被称为“真诚者”。 ●war3的RPG“DOTA”里的一件敏捷系武器 ●夜叉:神造的阴间物种,有接近神的体格,接近鬼的模样,却没有被赋予独立精神和自由意志,生活在一个被遗忘的世界,但具有极高的天赋和极大的潜力,可以吞噬或者和以上各物种结合成为新的强大物种,不可预测。(《夜叉传》[1]对中国神话体系的再构造) 编辑本段佛教里的夜叉 “夜叉”最早来源于古印度神话,在其中是指类半神,财神俱毗罗的侍从,守护其在吉罗娑山的园林和山中的财富。据《毗湿奴往世书》所述,夜叉与罗刹同时为生主补罗底耶所生,或生于大梵天的脚掌,双方通常相互敌对。佛教所说,“夜叉”为北天王毗沙门的眷属,为天龙八部众之一。其形象有时被描述为美貌健壮的青年,有时又被描述为腹部下垂的侏儒。 夜叉 《维摩诘所说经·佛国品·注》:“[夜叉]有三种,一在地,二在虚空,三天夜叉也。地夜叉但以财施,故不能飞空,天夜叉以车马施,故能飞行。” 编辑本段夜叉八大将 毗沙门天王管领夜叉八大将以护众生界。《大日经疏》五曰:‘次于北门当置毗沙门天王,于其左右置夜叉八大将:一名摩尼跋陀罗,译曰宝贤。二名布噜那跋陀罗,译曰满贤。三名半枳迦,旧曰散支。四名沙多祁里。五名醯摩嚩多,即是住雪山者。六名毗洒迦。七名阿吒嚩迦。八名半遮罗。’ 编辑本段越挨骂越漂亮的夜叉 夜叉是八部众的第三类,与罗刹同为毗沙门天王的的眷属。他们住于地上或空中,以威势恼害人,或守护正法,属于鬼类。 夜叉 有一天,佛陀讲了这样一件事。说,往昔,有一个夜叉,形状长得很矮小,身上的颜色特别难看,脸长得又黑又丑。这一天,这个夜叉心血来潮,跑到了帝释的宝座上。帝释,原是摩伽陀国的婆罗门,由于修布施等福德,遂生忉利天,成为三十三天的天主。所以他非常有福德威势,自然身相美丽端庄,天人尊敬。因此,这个夜叉突然跑到帝释的宝座上洋洋自得,三十三天的诸多天众看了,当然便很讨厌他。所以大家先是冷言恶语地劝夜叉下来,最后越说嗔恨心越大,用种种方法毁骂这个夜叉。 说来也怪,正在这个时候,大家发现这个夜叉越挨骂,他的恶相越减少,而善相却越来越增加,个子越来越高,颜色越来越鲜丽。这可真是一件令人费解的事。于是诸天便来到帝释面前,把这个情况汇报了一下。帝释听了,便来到宝座前,很谦虚地对这个夜叉说:“大仙啊,我是帝释!”于是自称了三遍,那个夜叉便渐渐变回了原来的样子。 帝释对众人说:“从今以后,不要生嗔恨心。如果遇到恶人面对自己时,也不要生嗔恨心。” 佛陀非常赞叹帝释,并鼓励弟子们向帝释学习,要制服自己的嗔恨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