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杜甫身居茅屋,写下的诗篇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诗文赏析】 肃宗上元元年 (760),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草堂,总算有了栖身之所。不料到了第二年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诗人长夜难眠,创作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全诗分四节。第一节五句,句句押韵,“号”、“茅”、“郊”、“梢”、“坳”,五个开口呼的平声韵脚传来阵阵风声。起势迅猛,“风怒号”三字音 响宏大,如闻秋风咆哮。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使“卷我屋上三重茅” 富有动作性和感情色彩。“卷”、“飞”、“渡”、“洒”、“挂罥”“飘转”, 一个接一个的动态组成一幅幅图画,紧紧地牵动诗人的视线、拨动诗人的心弦。 第二节五句,是前一节的发展。诗人眼巴巴地望着狂风把屋上的茅草一层 又一层地“卷”走,有的“挂罥长林梢”,有的“飘转沉塘坳”,已无法收回。 而能够收回的,却被“南村群童”抱跑了!“欺我老无力”五字极深刻,也极 沉痛。“归来倚仗自叹息”中的“归来”,补写初闻风声,诗人即拄杖出门, 直至大风破屋,茅草丢失,才无可奈何地回到屋内。“自叹息”的“自”字尤 沉痛。如此不幸,却无人同情和帮助,只有“自”叹“自”嗟。世风之浇薄,意在言外。 第三节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宛然在目,而又今中含昔、小中见 大。成都的八月并不冷,然而“床头屋漏无干处”,布衾又旧又破,就感到冷。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两句,词约义丰,概括了长期以来的贫 困生活。而这贫困,又与国家的丧乱有关。“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 彻”两句,一纵一收。一纵,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 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仍、残破不堪的国家; 一收,又回到 “长夜沾湿”,布衾似铁的现实,水到渠成地过渡到全诗的结尾。 第四节以表现理想和希望的“安得”二字领起。“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 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三句,前后用七字句,中间用九字句,句 句蝉联而下,而表现阔大境界的词如“广厦”、“千万间”、“大庇”、“欢 颜”、“安如山”等,又声音宏亮,从而构成了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 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温何由彻”的痛苦 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激情和火热希望。这种激情和希望,咏歌之不足, 故嗟叹之:“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的博 **襟和崇高旦肠测段爻灯诧犬超华理想,表现得淋漓尽致。 2.杜甫的一首诗诗名为《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全文及诗意八月秋高风怒号(háo),卷我屋上三重(chóng)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juàn)长(cháng)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ào)。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wéi)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qǐng)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qīn)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sāng)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wù)见(xiàn)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译文: 八月深秋,狂风怒号,(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 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 飞得高的茅草悬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水塘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作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 我喊得唇焦口燥也止不住,只好回来,拄着拐杖,自己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黑得如同墨色,深秋天色灰蒙蒙的,渐渐黑下来。 棉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把被子蹬破了。 整个屋子都没有干地方了,但雨还是像下垂的垂线一样密集并下个不停。自从安史之乱以来,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房子)不为风雨中所动摇,安稳得像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 3.杜甫的诗杜甫描写自己生活贫困的诗句(除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2 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3 玉华宫溪回松风长,苍鼠窜古瓦.不知何王殿,遗构绝壁下.阴房鬼火青,坏道哀湍泻.万籁真笙竽,秋色正潇洒.美人为黄土,况乃粉黛假.当时侍金舆,故物独石马.忧来藉草坐,浩歌泪盈把.冉冉征途间,谁是长年者?登岳阳楼 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客 至杜甫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江村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为钓钩.多病所需为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 4.杜甫在安史之乱时写了什么与自己的茅屋有关的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度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5.关于茅屋的诗句《茅屋》 年代: 宋 作者: 陈与义 茅屋年年破,春风岁岁来。 寒从草根退,花值客愁开。 此序添诗卷,乾坤进酒杯。 片云无思极,日暮却空回。 《稠山茅屋》 年代: 宋 作者: 饶鲁 乱山堆翠如削玉,中有幽人结茅屋。 柴扉寂寂掩苍苔,书院萧萧倚修竹。 闲云满堑白日长,咿唔朝暮声琅琅。 芸窗纸破漏月影,石砚水满涵天光。 风尘频动遍丘壑,此处怡然有真乐。 门静应无俗客过,茅深不怕秋风恶。 高人有才济当路,会见徵贤日三顾。 愧我飘蓬石洞人,茅屋青山在何处。 《茅屋》 年代: 宋 作者: 舒岳祥 茅屋不称意,清冷照此心。 白鸥波万顷,黄鸟树千岑。 檐卜炎天雪,蒲萄千日阴。 旧来须此物,隘巷若为寻。 《茅屋》 年代: 宋 作者: 吴肖岩 茅屋三间小,春风长草芽。 故园经积雨,老树不多花。 黄发长垂钓,古书犹满车。 近来人事别,亦懒问桑麻。 《茅屋》 年代: 宋 作者: 薛嵎 茅舍竹椽短,不劳朱恶施。 高无神鬼瞰,贫与子孙宜。 近古意全朴,当风势亦危。 梅花有幽致,一树隔疎篱。 《茅屋》 年代: 宋 作者: 阳枋 情契居连屋,炊斋溜合烟。 放怀行共出,得语坐相传。 竹哀悼云深,芦窗月半穿。 桃源今得趣,堪赋拟前贤。 《石门茅屋》 年代: 明 作者: 叶子奇 藤萝抱石门自牢,茅屋谁怕秋风高。 落花芳草共幽独,清风白昼何萧骚。 山中无地着野马,世间万事如牛毛。 不见崇墉贮歌舞,春风容易长蓬蒿。 《新得溪上茅屋》 年代: 明 作者: 袁凯 食肉贱糠核,饥人安敢辞。 狐貉轻短褐,寒士为固奇。 自予遭世故,举室尽流离。 东临沧海岸,北度三江湄。 蛟螭时作横,鲸鼍屡见欺。 展转及衰暮,始见此门楣。 徒壁类司马,上漏似原思。 既无陈平席,岂有董生幔。 覆篑或成墙,编苇聊当篱。 迢迢白沙冈,当户势逶迤。 遥遥秋浦波,临轩散涟漪。 翻蜚野鸟群,参差灌木枝。 赋此平生意,庶为百世规。 湫隘诚可哂,欣幸方在兹。 6.杜甫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的背景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八月。公元760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公元761年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诗人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二百一十九。下面是中国古典文学专家、文艺理论家、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霍松林教授对此诗的赏析要点。此诗写的是自己的数间茅屋,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感。 扩展资料: 别林斯基曾说:“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不论是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写他本身的幸福。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 杜甫在这首诗里描写了他本身的痛苦,但当读者读完最后一节的时候,就知道他不是孤立地、单纯地描写他本身的痛苦,而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 在狂风猛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脑海里翻腾的不仅是“吾庐独破”,而且是“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千百年来一直激动读者的心灵,并发生过积极的作用。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