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描写望梅止渴的诗句

1.成语望梅止渴比喻

望梅止渴wàng méi zhǐ kě[释义] 想吃梅子;流出口水;就不渴了。

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语出] 元·贾仲名《对玉梳》:“你要我便是望梅止渴。”

[辨形] 渴;不能写作“喝”。[近义] 画饼充饥[反义] 名副其实[用法] 用作贬义。

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结构] 连动式。

[辨析] ~和“画饼充饥”;都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常可通用。但~表示空等、空想;没有实际行动;而“画饼充饥”往往有聊以替代的画饼的行为。

[例句] 如果不潜心钻研;一心只想走捷径;恐怕是~;无济于事的。[英译] vain hopes。

2.下列成语中把故事写一写,说说感受毛遂自荐望梅止渴

成语典故: 毛遂自荐 出处: 《史记·平原君列传》记载:秦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平原君去楚国求救,门下食客毛遂自动请求一同前去。

到了楚国,毛遂挺身而出,陈述利害,楚王才派兵去救赵国。 释义: 毛遂自我推荐。

比喻自告奋勇,自己推荐自己担任某项工作。 朝歌渊源: 毛遂为卫国人。

曾在赵国平原君门下为食客,自荐使楚救赵,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相传,毛遂在朝歌云梦山从师于鬼谷子先生,云梦山鬼谷祠旁,有毛遂庙,为游览瞻拜之胜地。

毛遂自荐: 毛遂战国晚期人,曾在赵国平原君门下为食客,赵孝成王九年(前257年)秦围赵都邯郸,平原君急赴楚国求救援兵,在门客中挑选二十名文武具备的随行人员。 左挑右选得十九人,毛遂以囊锥自喻,说让自己处于囊中,早已脱颖而出了,并自荐同往。

十九人谓其傻皆讥笑之。至楚国后,平原君与楚王谈判,日出而言,日终不决。

众人无奈,毛遂展露才华,按剑而上,陈述利害,威言并加,使楚王答应派兵救赵,同意马上发兵救赵,并立即锸血为盟。 众皆佩服至极,使赵重于九鼎大吕。

“毛先生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遂待毛遂为上客。 毛遂出身贫寒,非官非宦,二千年来传颂至今,且被神话,实乃自荐爱国所致也。

毛遂为卫国人,故里在今新乡市原阳县西路庄村,现有毛遂自荐亭和石碑多通。相传,毛遂在云梦山从师于鬼谷子先生,淇县云梦山鬼谷祠旁,有毛遂庙,为游览瞻拜之胜地。

“毛遂自荐”这个成语即由此产生,用来比喻自告奋勇,自我推荐。 望梅止渴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

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 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

可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 ”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

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办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

脑筋一转,办法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故事出自《世说新语·假谲》。

成语“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3.“望梅止渴”这个成语的典故

操有一次带领着军队上路,途中迷失了方向。

士兵口渴死了,行动都缓慢下来。曹操想了想,便对士兵们说:「前面有一座大梅林,结了很多梅子。

它们的味道又甘又酸,最能解渴了!」士兵们听了,口马上流出唾液,暂时忘记了口渴。他们这样子支持下去,终于能够来到下一个有水源的地方。

曹操发动士兵的想像力,使他们在恶劣的环境中仍能坚持行军。后人便用「望梅止渴」这句成语,比喻以空想来安慰自己。

事实上,望梅止渴这个典故道出了一个非常有趣而又十分常见的心理现象--联觉。联觉是指由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活动。

具体到望梅止渴这个典故,就是由听觉引起了味觉。 除味听联觉外,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有这样的体验:看到红的、橙的、黄的颜色会产生温暖的感觉,而看到蓝的、青的、绿的颜色会产生寒冷、凉快或清爽的感觉,因而前者称为暖色,后者称为冷色。

这是由视觉引起温度觉的结果。 最常见的是色听联觉,即听到一种声音会引起一种色觉,通常是低音引起深色,高音引起浅色。

心理学家兰菲尔德(H。 S。

Langfeld)曾做过一个有关色听联觉的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的音符会引起不同的色觉,而且对同一个人来说,音调和颜色的联系是相当稳定的,有些人在7年后仍保持c音符与红色,d音符与紫色,f音符与粉红色,b音符与非常明亮的铜色的对应关系。 正因为联觉现象的普遍存在,也使人们在有意无意中把这一心理学原理应用到日常的生活中,尤其是在现代的广告中有相当普遍的应用。

4.望梅止渴(古文) 注释

望梅止渴是一个成语

望梅止渴

wàng méi zhǐ kě

〖解释〗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会流涎,因而止渴。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示例〗鸾拆书看了,虽然不曾定个来期,也当画饼充饥,~。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三十四

望梅止渴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

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可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办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脑筋一转,办法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故事出自《世说新语·假谲》。成语“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5.望梅止渴的四字成语

白日作梦 比喻幻想不可能实现。

同“白日做梦”。 出处:刘绍棠《狼烟》二十二:“金镶玉走进舱去,嘻笑道:‘老昏君白日作梦,自以为是九五之尊,不肯有失万岁爷的身份,迎接一位七品县令。

’” 白日做梦 大白天做梦。比喻根本不能实现的梦想。

出处:明·豫章醉月子《精选雅笑·送匾》:“以为必中而遍问星相者,亦是白日做梦。” 痴人说梦 痴:傻。

原指对痴人说梦话而痴人信以为真。比喻凭借荒唐的想象胡言乱语。

出处:宋·释惠洪《冷斋夜话》卷九:“此正所谓对痴人说梦也。” 痴心妄想 痴心:沉迷于某人或某事的心思;妄想:荒诞的打算。

一心想着不可能实现的事。也指愚蠢荒唐的想法。

出处:明·罗贯中《平妖传》第五回:“谁知那道也自痴心妄想,魂颠梦倒,分明是癞蛤蟆想着天鹅肉吃。” 充饥画饼 画个饼子来解饿。

比喻虚有其名而无补于实际。也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

出处:元·宋方壶《醉花阴·雪浪银涛套·古水仙子曲》:“当初指雁为羹,充饥画饼,道无情却有情。” 非分之想 非分:不属自己分内的。

妄想得到本分以外的好处。 出处:鲁迅《花边文学·运命》:“不信运命,学不能‘安分’,穷人买奖券,便是一种‘非分之想’。”

匪夷所思 匪:不是;夷:平常。指言谈行动离奇古怪,不是一般人根据常情所能想象的。

出处:《周易·涣》:“涣有丘,匪夷所思。” 浮想联翩 浮想:飘浮不定的想象;联翩:鸟飞的样子,比喻连续不断。

指许许多多的想象不断涌现出来。 过屠大嚼 比喻心里想而得不到手,只好用不切实际的办法来安慰自己。

同“过屠门而大嚼”。 出处:梁启超《复刘古愚山长书》:“然则居东南而谭富强,其犹过屠大嚼。”

海市蜃楼 蜃:大蛤。原指海边或沙漠中,由于光线的反向和折射,空中或地面出现虚幻的楼台城郭。

现多比喻虚无缥渺的事物。 出处:《史记·天官书》:“海旁蜃气象楼台,广野气成宫阙然。”

《隋唐遗事》:“此海市蜃楼比耳,岂长久耶?” 好梦难成 在睡眠时,要想做个好梦也是不轻而易举的。比喻美好的幻想难以变成现实。

出处:宋·聂胜琼《鹧鸪天·寄李之问》:“寻好梦,梦难成;有谁知我此时情。枕前泪共帘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

胡思乱量 犹胡思乱想。指没有根据,不切实际的瞎想。

出处:宋·苏辙《龙川别志》卷下:“慈圣意不怿,曰:‘皇亲辈皆笑太后欲于旧涡寻兔儿。’闻者惊惧,皆退数步立。

独琦不动,曰:‘太后不要胡思乱量。’” 胡思乱想 指没有根据,不切实际的瞎想。

出处:《朱子全书·学》:“宜于日用之间,稍立课程,不要如此胡思乱量,过却子也。” 画饼充饥 画个饼来解除饥饿。

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 出处:《三国志·魏志·卢毓传》:“选举莫取有名,名如画地作饼,不可啖也。”

黄梁美梦 黄米饭尚未蒸熟,一场好梦已经做醒。原比喻人生虚幻。

后比喻不能实现的梦想。 出处:唐·李泌《枕中记》:“卢生欠伸而寤,见方偃于邸中,顾吕翁在旁,主人蒸黄梁尚未熟,触类如故,蹶然而兴曰:岂其梦寐耶?” 黄梁一梦 黄米饭尚未蒸熟,一场好梦已经做醒。

原比喻人生虚幻。后比喻不能实现的梦想。

出处:唐·李泌《枕中记》:“卢生欠伸而寤,见方偃于邸中,顾吕翁在旁,主人蒸黄梁尚未熟,触类如故,蹶然而兴曰:岂其梦寐耶?” 黄粱美梦 黄粱:小米。比喻虚幻不能实现的梦想。

出处:唐·沈既济《枕中记》:“怪曰:‘岂其梦寐耶?’翁笑曰:‘人世之事亦犹是矣。’” 黄粱一梦 黄粱:小米。

比喻虚幻不能实现的梦想。 出处:唐·沈既济《枕中记》:“怪曰:‘岂其梦寐耶?’翁笑曰:‘人世之事亦犹是矣。

’” 镜花水月 镜里的花,水里的月。原指诗中灵活而不可捉摸的意境,后比喻虚幻的景象。

出处:唐·裴休《唐故左街僧录内供奉三教谈论引驾大德安国寺上座赐紫方袍大达法师元秘塔碑铭》:“峥嵘栋梁,一旦而摧。水月镜像,无心去来。”

空中楼阁 悬在半空中的阁楼。比喻虚幻的事物或脱离实际的空想。

出处:《史记·天官书》:“海旁蜃气象楼台,广野气成宫阙然。”唐·宋之问《游法华寺》诗:“空中结楼殿,意表出云霞。”

梦幻泡影 佛教用语。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象梦境、幻术、水泡和影子一样空虚。

后比喻空虚而容易破灭的幻想。 出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应化非真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梦中说梦 原为佛家语,比喻虚幻无凭。后也比喻胡言乱语。

出处:《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五九六:“复次善勇猛,如人梦中说梦所见种种自性。如是所说梦境自性都无所有。

何以故?善勇猛,梦尚非有,况有梦境自性可说。” 奇想天开 形容想法非常奇怪,不切实际。

蜃楼海市 旧时比喻人世繁华的虚幻。 出处:《隋唐遗事》:“此海市蜃楼比耳,岂长久耶?” 水月镜花 水中月,镜中花。

比喻虚幻景象。 出处:明·谢榛《四溟诗话》卷一:“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若水月镜花,勿泥其迹可也。”

水中捉月 比喻空虚幻想,不能实现。 说梅止渴 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同“望梅止渴”。 望梅止渴 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会流涎,因而止渴。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