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苏轼的洞仙歌一、原诗 洞仙歌 苏轼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 水殿风来暗香满。 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攲枕钗横鬓乱。 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 试问夜如何? 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 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二、鉴赏 这首词描述了五代时后蜀国君孟昶与其妃花蕊夫人夏夜摩河池上纳凉的情景,着意刻绘了花蕊夫人姿质与心灵的美好、高洁,表达了词人对时光流逝的深深惋惜和感叹。 上片写花蕊夫人帘内欹枕。首二句写她的绰约风姿:丽质天生,有冰之肌、玉之骨,本自清凉无汗。 接下来,词人用水、风、香、月等清澈的环境要素烘托女主人公的冰清玉润,创造出境佳人美、人境双绝的意境。其后,词人借月之眼以窥美人攲枕的情景,以美人不加修饰的残妆——“钗横鬓乱”,来反衬她姿质的美好。上片所写,是从旁观者角度对女主人公所作出的观察。 下片直接描写人物自身,通过女主人公与爱侣夏夜偕行的活动,展示她美好、高洁的内心世界。“起来携素手,”写女主人公已由室内独自倚枕,起而与爱侣户外携手纳凉闲行。“庭户无声”,制造出一个夜深人静的氛围,暗寓时光不知不觉中流逝。“时见疏星渡河汉”,写二人静夜望星。以下四句写月下徘徊的情意,为纳凉人的细语温存进行气氛上的渲染。 以上,作者通过写环境之静谧和斗转星移之运动,表现了时光的推移变化,为写女主人公纳凉时的思想活动作好铺垫。结尾三句是全词点睛之笔,传神地揭示出时光变换之速,表现了女主人公对时光流逝的深深婉惜。 这首词写古代帝王后妃的生活,艳羡、赞美中附着作者自身深沉的人生感慨。全词清空灵隽,语意高妙,想象奇特,波澜起伏,读来令人神往。 三、词牌简介 洞仙歌,原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原用以咏洞府神仙。敦煌曲中有此调,但与宋人所作此词体式不同。有中调和长调两体。《乐章集》兼入“中吕”、“仙吕”、“般涉”三调,句读亦参差不一。八十三字,前后片各三仄韵。常以《东坡乐府》之《洞仙歌令》为准。音节舒徐,极骀宕摇曳之致。前片第二句是上一、下四句法,后片收尾八言句是以一去声字领下七言,紧接又以一去声字领下四言两句作结。前片第二句亦有用上二、下三句法,并于全阕增一、二衬字,句豆平仄略异者。 2.求苏轼洞仙歌译文求苏轼《洞仙歌》译文这首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当时作者正谪居黄州。 词作附有一篇小序,叙述作者填写此词的缘由:根据后蜀国主孟昶余下的头两句,补足为一首完整的《洞仙歌》词。从序文看,好像带有游戏笔墨的味道,但文中突出交代九十老尼朱氏记词经历,谓“今四十年,朱已死久矣”,已带有人生易老、时光易逝的感慨。 读罢全词,更能体味这是一篇作者有意寄怀之作。 《洞仙歌》,又名《羽仙歌》、《洞仙词》等,原为唐教坊曲名。 此调有令词,有慢词。苏轼的这一首为令词。 “洞仙”,道家说神仙居住在名山洞府,故称之。孟昶,五代时后蜀国君,知音律,能填词。 宋师伐蜀,兵败投降。 花蕊夫人,孟昶的贵妃,貌美,多才多艺,善诗文。 其《述国亡诗》颇受人称道:“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宁无一个是男儿!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 冰一样清莹的肌肤,玉一般润泽的身骨,即使在炎炎夏日,也自是遍身清凉,全无汗染之气。 《庄子·逍遥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 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作者化用其意,以夸张的手法,真实而生动地表现出花蕊夫人美丽的姿质。 据《能改斋漫录》记载,花蕊夫人姓徐,因“花不足以拟其色”,故名为花蕊夫人。后改称慧妃,“如其性也”。 这是一个妙心慧质的女子,作者所要表现的不仅是她的容貌,更侧重于她超凡脱俗的气质。 水殿风来暗香满 这一句写花蕊夫人居住的环境:她住在清凉的水殿里,微风吹来,幽幽的清香飘满宫室,氤氲不去。 “水殿”,指摩诃池边的宫殿。“摩诃”,梵语中是大的意思。 摩诃池,建于隋代,在成都城内。 作者抓住水殿、风、香等景物特征,构成一种宁静的意境,令人仿佛身临其境。 同时又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水殿是什么样?暗香是什么香?居住在这里的主人又该是如何清雅不俗? 即此一句,便见作者文心笔力,何等不凡。 清代沈祥龙《论词随笔》评价道:“词韶丽处不在涂脂抹粉也。 诵东坡‘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句,自觉口吻俱香。” 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欹枕钗横鬓乱 清风徐来,绣帘微开,一线月光泻进室内,像是在把美人窥探。 美人尚未入睡,但见她斜靠绣枕,宝钗横插,秀发微散,仿佛若有所思。作者借“明月窥人”写花蕊夫人的情态,可谓别出心裁,仿佛她的美丽让明月也忍不住动心。 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 这是写蜀主与花蕊夫人纳凉的情景:起身来携手漫步,夜已深,庭院中悄无声息;仰望夜空,月明星稀,不时有流星闪烁,划过银河。 “庭户无声”,是说夜深人静。 “疏星渡河汉”, 则在悄无声息中显示出宇宙的变换运转。这为下文女主人公的问话和思想活动作好了铺垫。 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 请问现在该是什么时辰了?一定已经三更了,你看,月光渐渐暗淡,玉绳星也已低落。 “金波”,指月光。 “玉绳”,两星名,在北斗七星中的第五星玉衡星的北面。“试问”,写出了问话者的温婉多思;而回答者语气温和舒缓,并耐心指点天空的变化。 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词以女主人公的细思幽想结尾:屈指算算,秋天什么时候会来;而盼得秋来,却不料年华似水,不知不觉中又已流逝。 人生不易,常常是在现实缺陷中追求想象中的美境;而美境纵来,情况又随之有变了。 作者借花蕊夫人叹时光流逝、怕青春老去,实际上是抒发自己人生无常的怅惋之情。 评 解 这首词说花蕊夫人故事,仅开头二句为蜀主词句,后面都是苏轼所续。 全词“豪华婉逸,如出一手”,体现了作者高超的艺术创造力。苏轼补足此词,更主要的是借题发挥,用以抒发内心感慨。 其成功之处,还在于创作了一篇很好的序文,与词的内容相关照,但又不重复。 虽然是宫廷题材,但词中自始至终没有富丽堂皇的渲染。 无论是花蕊夫人,还是她所处的环境,都清丽脱俗。 整首词清雅俊逸,空灵隽永,在优美的意境中,给人以哲理的启示。 3.苏轼的《洞仙歌》中“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形容的是历史上哪位冰肌:肌肤洁白如冰雪。 《庄子•逍遥游》中说“有神人焉,肌肤若冰雪, 绰约若处子。” 苏轼的《洞仙歌》原词为:“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 水殿风来暗香满。绣帘 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欹 枕钗横鬓乱。 起来携素手, 庭户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 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 淡,玉绳低转。 但屈指、西风 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 换。”《洞仙歌》,原唐教坊 曲,后用为词牌。 原用以咏洞 府神仙。 词前有序,说明苏轼作此词的缘起。 苏轼七岁时,曾听眉州朱姓老尼说,后蜀皇帝曾 经与花蕊夫人在摩诃池纳凉,还作词一首。四十年过去了,苏轼只能记住其中两句,所以 作《洞仙歌:与此词再现了五代时期后蜀国君孟昶和他的贵妃花蕊夫人夏夜在摩诃池上 消夏的情形,同时抒发了作者惜时的感慨。 【答案】花蕊夫人。 4.苏轼的洞仙歌洞仙歌 代表作·宋·柳永 佳景留心惯。 况少年彼此,风情非浅。 有笙歌巷陌,绮罗庭院。 倾城巧笑如花面。 恣雅态、明眸回美盼。 同心绾。 算国艳仙材,翻恨相逢晚。 缱绻。 洞房悄悄,绣被重重,夜永欢馀,共有海约山盟,记得翠云偷翦。 和鸣彩凤于飞燕。 间柳径花阴携手遍。 情眷恋。 向其间、密约轻怜事何限。 忍聚散。 况已结深深愿。 愿人间天上,暮云朝雨长相见。 ====================================================================== 洞仙歌 苏轼 冰肌玉骨, 自清凉无汗。 水殿风来暗香满。 绣帘开, 一点明月窥人, 人未寝, 欹枕钗横鬓乱。 起来携素手, 庭户无声, 时见疏星渡河汉。 试问夜如何? 夜已三更, 金波淡,玉绳低转。 但屈指西风几时来, 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洞仙歌 苏轼鉴赏】 这首词描述了五代时后蜀国君孟昶与其妃花蕊夫 人夏夜在摩河池上纳凉的情景,着意刻绘了花蕊夫人 姿质与心灵的美好、高洁,表达了词人对时光流逝的 深深惋惜和感叹。 上片写花蕊夫人帘内欹枕。首二句写她的绰约风 姿:丽质天生,有冰之肌、玉之骨,本自清凉无汗。 接下来,词人用水、风、香、月等清澈的环境要素烘 托女主人公的冰清玉润,创造出境佳人美、人境双绝 的意境。其后,词人借月之眼以窥美人欹枕的情景, 以美人不加修饰的残妆—— “钗横鬓乱”,来反衬她 姿质的美好。 上片所写,是从旁观者角度对女主人公 所作出的观察。 下片直接描写人物自身,通过女主人公与爱侣夏 夜偕行的活动,展示她美好、高洁的内心世界。 “起 来携素手,”写女主人公已由室内独自倚枕,起而与 爱侣户外携手纳凉闲行。“庭户无声”,制造出一个夜 深人静的氛围,暗寓时光在不知不觉中流逝。 “时见 疏星渡河汉”,写二人静夜望星。以下四句写月下徘 徊的情意,为纳凉人的细语温存进行气氛上的渲染。 以上,作者通过写环境之静谧和斗转星移之运动,表 现了时光的推移变化,为写女主人公纳凉时的思想活 动作好铺垫。结尾三句是全词点睛之笔,传神地揭示 出时光变换之速,表现了女主人公对时光流逝的深深 惋惜。 这首词写古代帝王后妃的生活,艳羡、赞美中附 着作者自身深沉的人生感慨。全词清空灵隽,语意高 妙,想象奇特,波澜起伏,读来令人神往。 洞仙歌 苏轼 江南腊尽, 早梅花开后。 分付新春与垂柳。 细腰肢、自有入格风流。 仍更是、骨体清英雅秀。 永丰坊那畔, 尽日无人, 谁见金丝弄晴昼? 断肠是飞絮时, 绿叶成阴, 无个事、一成消瘦。 又莫是东风逐君来, 便吹散眉间, 一点春皱。 【洞仙歌 苏轼鉴赏】 这首词通篇咏柳,借柳喻人,以含蓄婉曲的手法 和饱含感情的笔调,借娜娜多姿、落寞失时的垂柳, 流露了作者对姿丽命蹇、才高数奇的女性深切的同情 与赞美。 上片写柳的体态标格和风韵之美。 起拍说腊尽梅 凋,既点明节令,且借宾唤主,由冬梅引出春柳。以 “新春”紧承“腊尽”,写腊月已尽,新春来临,早 梅开过,杨柳萌发。 柳丝弄碧,是春意繁闹的表征, 故说“分付新春与垂柳”。“分付” ,交付之意,着“分 付”一词,仿佛春的活力、光彩、妖娆,均凝集于垂 柳一身,从而突出了柳的形象。 以下赞美柳的体态标 格。柳枝婀娜,别有一种风流,使人想到少女的细 腰。 杜甫《绝句漫兴》早有“隔户杨柳弱袅袅,恰如 十五女儿腰”之句。东坡正是抓住了这一特点,称颂 她有合格入流的独特风韵,并进而用“清英秀雅”四 字来品评其骨相。 这就写出了垂柳的清高、英隽、雅 洁、秀丽,见出她与浓艳富丽的浮花浪蕊迥然不同。 作者把握住垂柳的姿质特色,从她的体态美,进而刻 画了她的品格美。 下片转入对垂柳不幸遭遇的感叹。换头三句,写 垂柳境况清寂、丽姿无主。 长安永丰坊多柳,生在永 丰园一角的垂柳,尽管在明媚春光中修饰姿容,分外 妖娆,怎奈无人一顾。诗人白居易写过一首著名的 《杨柳词》,据唐人孟郊《本事诗》载:白居易有妾 名小蛮,善舞,白氏比为杨柳,有“杨柳小蛮腰”之 句。 及年事高迈,小蛮还很年轻,“因为杨柳之词以 托意,曰:‘一树春风万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永 丰坊里东南角,尽日无人属阿谁?’”后宣宗听到此 词,极表赞赏,遂命人取永丰柳两枝,移植禁中。 东 坡在这里化用乐天诗意,略无痕迹,但平易晓畅的语 句中,却藏有深沉的含义。“断肠”四句,紧承上文, 写垂柳的凄苦身世,说:一到晚春,绿叶虽繁,柳絮 飘零,她更将百无聊赖,必然日益瘦削、玉肌消减 了。 煞拍三句,展望前景,愈感茫然。只有东风的吹 拂,足可消愁释怨,使蛾眉般的弯弯柳叶,得以应时 舒展。 全章用象征法写柳,词人笔下那婀娜多姿、落寞 失意的垂柳,宛然是骨相清雅、姿丽命蹇的佳人。词 中句句写垂柳,却句句是写佳人。 读罢全词,一位品 格清淑而命运多舛的少女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 面前。 苏轼的咏物词,大多借物喻人、咏怀,把人的品 格、身世和情感寄托于所咏之物上,物中有人,亦物 亦人。 这首词突出地体现了上述特点,给读者以无尽 的遐思和美好的回味。 5.如何赏析苏轼的《洞仙歌》此词托古人词而续之,写女子之美,艳而不俗,旖旎深婉,飘然有神仙之气,表现了后蜀国君与花蕊夫人夏夜乘凉观娱之景。 上阕写其人纳凉容态,写花蕊夫人风姿绰约,全是交代背景。“冰肌玉骨”二句写其人之冰莹玉润,见其天生丽质,更见其不食人间烟火,毫无俗气。 “水殿”一句由视觉转写嗅觉。“暗香满”承上“自清凉无汗”,兼摄荷花清香与美人体香,意态朦胧迷人。 “绣帘”四句,以月引出,既是侧面烘托,又有“犹抱琵琶半遮面”之妙;而“欹枕”一句,“乱中取胜”写尽美人纳凉的佣懒娇柔之美。 下阕主要是写花蕊夫人与蜀主携手赏月,夏夜偕行。 “起来”一句,承上暑热自然引起^“素手”看似老调,实是笔简而意满,既与上阕首句呼应,又尽现相携默契融洽之情。“庭户”二句写银河,疏密相生,静绝清绝,超妙入神。 “试问”二句以喁喁私语的对话形式,点明已是宵深归寝之时,自然引出结尾数句的慨叹。这两句承合“时见”一句,既似心盼西风送爽,又似心伤流光迟暮,充满矛盾,使人顿感悲欢交织,黯然销魂。 全词纯以想象手法出之,但又真切感人;融人生况味与哲理思考于虚虚实实之间,而又妙合无痕,语意高妙,读来令人神往。 6.苏轼《洞仙歌》金波淡,金盘低转上片写花蕊夫人帘内欹枕。首二句写她的绰约风姿:丽质天生,有冰之肌、玉之骨,本自清凉无汗。 接下来,词人用水、风、香、月等清澈的环境要素烘 托女主人公的冰清玉润,创造出境佳人美、人境双绝 的意境。其后,词人借月之眼以窥美人欹枕的情景, 以美人不加修饰的残妆——“钗横鬓乱”,来反衬她 姿质的美好。上片所写,是从旁观者角度对女主人公所作出的观察。 下片直接描写人物自身,通过女主人公与爱侣夏 夜偕行的活动,展示她美好、高洁的内心世界。“起来携素手,”写女主人公已由室内独自倚枕,起而与爱侣户外携手纳凉闲行。“庭户无声”,制造出一个夜 深人静的氛围,暗寓时光在不知不觉中流逝。“时见疏星渡河汉”,写二人静夜望星。“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四句写月下徘徊的情意,为纳凉人的细语温存进行气氛上的渲染。 以上,作者通过写环境之静谧和斗转星移之运动,表现了时光的推移变化,为写女主人公纳凉时的思想活 动作好铺垫。“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弹指一挥间,结尾三句是全词点睛之笔,传神地揭示出时光变换之速,表现了女主人公对时光流逝的深深惋惜。 7.宋词苏轼词作 《少年游·去年相送》《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南乡子·送述古》《永遇乐·长忆别时》《减字木兰花·空床响琢》《蝶恋花·密州上元》《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望江南·春未老》《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洞仙歌·江南腊尽》《阳关曲·中秋作》《浣溪沙·照日深红暖见鱼》《浣溪沙·旋抹红妆看使君》《浣溪沙·麻叶层层苘叶光》《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永遇乐·明月如霜》《南歌子·雨暗初疑夜》《浣溪沙·覆块青青麦未苏》《浣溪沙·醉梦昏昏晓未苏》《水龙吟·小舟横截春江》《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哨遍·为米折腰》《洞仙歌·冰肌玉骨》《念奴娇·赤壁怀古》《南乡子·霜降水痕收》《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满庭芳·三十三年》《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卷》《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浣溪沙·细雨斜风作小寒》《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八声甘州·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青玉案·三年枕上吴中路》《贺新郎·乳燕飞华屋》《浣溪沙·门外东风雪洒裾》《行香子·过七里滩》《点绛唇·不用悲秋》《满江红·寄鄂州朱使君寿昌》《念奴娇·中秋》《水龙吟·雁》《醉翁操·琅然》[28] 8.洞仙歌 苏轼 求译文洞仙歌 [苏轼] 余七岁时,见眉州老尼,姓朱,忘其名,年九十岁。自言尝随其师入蜀主孟昶宫中,一日大热,蜀主与花蕊夫人夜纳凉摩诃池上,作一词,朱具能记之。今四十年,朱已死久矣,人无知此词者,但记其首两句,暇日寻味,岂[洞仙歌]令乎?乃为足之云。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欹枕钗横鬓乱。 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度河汉。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喑中偷换。 [注释] [孟昶]五代后蜀国主,后降宋。[花蕊夫人]孟蜀宠妃,姓徐,一说姓费,别号花蕊夫人。[摩诃池]在后蜀宣华苑中。[水殿]指摩河池中或附近临水的宫殿。[河汉]银河[玉绳]两星宿名,在北斗第五星玉衡北面。[不道]不觉。 [译文] 肌骨像冰玉般莹洁、温润。本自清凉无汗。晚风来,水殿里丝丝暗各弥漫。绣帘撩开,明月一点,偷窥着佳人,佳人尚未寝眠,倚在枕边金钗横堕鬓发乱。牵着白净的玉手,起来漫步在寂静的庭院,时而可见稀疏的流星渡过银河岸。试问夜色如何?三更已过,月波淡淡,玉绳星随着北斗低旋。屈指掐算,秋风何时送寒,又不知不觉,流水年华在暗中偷偷转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