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全唐诗黄巢

1.黄巢的诗有哪些

黄巢诗鉴赏 生平简介 黄巢(?—884),唐末农民起义领袖 。

曹州冤句(今山东省荷泽县西南)人,出 生于盐商家庭,能诗文 ,精武艺 。曾应进士试 ,不第。

唐僖宗乾符二年(875)参加王仙芝领导的农民起义。王牺牲后,被推为王,号冲天大将军,年号王霸。

广明元年(880)攻占唐都长安,即帝位,国号大齐,年号金统 。后因内部分裂、大将朱温叛变投敌等原因,起义军屡战失利,于中和四年(884)自杀于泰山狼虎谷。

《全唐诗》录存其诗三首。 菊花 黄 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黄巢流传下来的三首诗中,有两首是以菊花为题材的咏物诗。

其中,《题菊花》写道:“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表现了他顽强的斗争精神和必胜信念。

这首《菊花》诗的境界比上首更雄伟、豪迈,诗中,诗人运用比喻的手法,赋予菊花以农民起义军的英雄风貌与高洁品格。 首句“ 待到秋来九月八 ”,意思是重阳佳节未到 ,而诗人即赋诗遥庆之 。

“待到”二字迸发突兀,“骤响如爆竹 ”,具有凌厉、激越的韵致和可望在即的肯定意味 。“九月八”在重阳节的前一天,从诗情奔腾的湍流来考察 ,诗人不写“九月九”而写“ 九月八 ”,并不仅仅是为了押韵,而且还透露出一种迫不及待,呼唤革命暴风雨早日来到的情绪。

次句“我花开后百花杀”,一方面向读者展示了一种不可抗御的自然规律,用金菊傲霜盛开与百花遇霜而凋所造成的强烈对比,显示出菊花生机盎然的顽强生命力,一方面暗示了农民革命风暴一旦来临,腐败的唐王朝立刻就会象“百花”遇霜一样,变成枯枝败叶。第三、四句“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则是对菊花胜利远景的预见和憧憬。

第三句中的“冲天”二字,写出了菊花香气浓郁、直冲云天的非凡气势 ;“香阵”二字说明金菊胜利时决非一枝独放,而是群体皆荣,包含了朴素而深刻的天下太平观念;一个“透”字,又显示了菊花香气沁人心脾、芳贯广宇、无所不至的进取精神。而第四句中的“满”、“尽”二字,则状摹出菊花夺魁天下时的奇观——重阳佳节,菊花盛开,整个长安成了菊花的世界,这就充分展示出农民革命风暴摧旧更新、主宰一切的胜利前景。

菊花,历来被视为华夏的国花,咏菊花而写不出国魂者,皆下品。黄巢的这首诗托物言志,借咏菊以抒抱负,境界瑰丽,气魄恢宏,气格刚劲雄迈,不同凡响,成功地塑造了抒情主人公那身披甲胄,手擎长剑,气冲霄汉的千古英雄形象,诸如“我花开后百花杀”、“ 满城尽带黄金甲 ”等句,语调斩截,气势凌厉 ,这些石破天惊 、走雷挟电的诗句,象一簇簇闪动着反抗精神的火焰,闪烁在历代反抗权威者的民众心中。

题菊花 黄 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 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 报与桃花一处开。

唐末诗人林宽有这样两句诗 :“ 莫言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皆解诗 。”古往今来,确有不少能“解诗”的英雄,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个。

自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一出,菊花就和孤标傲世的高士、隐者结下了不解之缘,几乎成了封建文人孤高绝俗精神的一种象征。黄巢的菊花诗,却完全脱出了同类作品的俗套,表现出全新的思想境界和艺术风格。

第一句写满院菊花在飒飒秋风中开放 。“ 西风”点明节令 ,逗起下句 ;“满院”极言其多。

说“栽”而不说“开”,是避免与末句重韵 ,同时“栽”字本身也给人一种挺立刚健之感。写菊花迎风霜开放,以显示其劲节 ,这在文人的咏菊诗中也不难见到 ;但“满院栽”却显然不同于文人诗中菊花的形象。

无论是表现“孤标傲世 ”之情,“孤高绝俗”之态或“孤孑无伴”之感,往往脱离不了一个“孤”字。黄巢的诗独说“满院栽”,是因为在他心目中 ,这菊花是劳苦大众的象征,与“孤”字无缘。

菊花迎风霜开放,固然显出它的劲节,但时值寒秋,“蕊寒香冷蝶难来”,却是极大的憾事。在飒飒秋风中,菊花似乎带着寒意 ,散发着幽冷细微的芳香,不象在风和日丽的春天开放的百花,浓香竞发,因此蝴蝶也就难得飞来采集菊花的幽芳了。

在旧文人的笔下,这个事实通常总是引起两种感情:孤芳自赏与孤孑高傲。作者的感情有别于此。

在他看来,“蕊寒香冷”是因为菊花开放在寒冷的季节,他自不免为菊花的开不逢时而惋惜、而鸣不平。 三、四两句正是上述感情的自然发展,揭示环境的寒冷和菊花命运的不公平。

作者想象有朝一日自己作了“青帝”(司春之神),就要让菊花和桃花一起在春天开放。这一充满强烈浪漫主义激情的想象,集中地表现了作者的宏伟抱负。

统观全诗,寓意是比较明显的。诗中的菊花,是当时社会上千千万万处于底层的人民的化身。

作者既赞叹他们迎风霜而开放的顽强生命力,又深深为他们所处的环境、所遭的命运而愤激不平,立志要彻底加以改变。所谓 “为青帝”,不妨看作建立农民革命政权的形象化表述 。

作者想象,到了那一天 ,广大民众就都能生活在温暖的春天里。值得注意的是 ,这里还体现了农民朴素的平等观念。

因为在作者看来,菊花和桃花同为百花之一,。

2.黄巢是什么时候怎么死的

正史说黄巢兵败时欲让部下取其首级献给朝廷以换取活命,弟兄们不忍。

黄巢便自刎,但未能切断颈项,于是部下才割下他的头颅。怎奈未及见到相应的朝官就都被杀光了。

而据《全唐诗》录黄巢诗注释里说,最后兵败黄巢在洛阳剃发为僧度过余生。介绍他尽管祖辈卖盐为生但属殷实人家。

说他五岁能诗,进士不第才应王仙芝举旗造反。还有说他的部队不像李唐官军那样祸害百姓颇受欢迎,因此还立了国号。

证据是在洛阳的寺院见到一画像且上题诗,熟人看后确认是黄巢本人所作,诗是:“记得当年草上飞,著尽铁衣著僧衣。天津桥上无人识,独依栏杆看落晖。”

——曾经戎马倥偬为百姓,如今孑然一身万事空,其实感慨何止万千!根据诗注黄巢即便不得志起码还是个秀才嘛,所以我倒认为唐诗注可信。

3.有没有高手知道黄巢的全部的诗

《全唐诗》只收录黄巢三首诗,第一首《题菊花》,第二首《不第后赋菊》据说是黄巢应进士考试,未被录取而写的。

第三首《自题像》,据说是他失败出家为僧后作的,出家事情本就属莫须有,留诗传世的可信度自然是不高的,所以该诗一直存疑是否出自其手笔。 1、《题菊花》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2、《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3、《自题像》 记得当年草上飞,铁衣著尽著僧衣。

天津桥上无人识,独倚栏干看落晖。

4.黄巢 《咏菊》,求赏析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是一首咏菊喻志诗,题为《不第后赋菊》,作者是大名鼎鼎的唐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黄巢。

黄巢,山东曹州冤句(今山东荷泽)人,世代贩盐,家资富足,善击剑骑射,通文墨,以雄辩名著一时。他善武能文,赴试不第,对唐朝黑暗统治极为不满。

《不第后赋菊》这首诗,表达了他藐视封建统治者,要举行农民起义的志愿与决心,设想将来有那么一天,他要带着身披黄金盔甲的战士攻入长安,推翻唐朝的反动统治。“待到秋来九月八”。

九月初八是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的前一天,古人有重阳登高赏菊的习俗。作者此处不用九月九而用九月八,是为了诗歌的押韵。

“我花开后百花杀”。我花,指菊花,比喻农民起义军。

百花杀,意为百花凋谢,比喻唐朝统治阶级灭亡。“冲天香阵透长安”。

冲天香阵,意为菊花香气冲天,比喻起义军浩浩荡荡,正气凛然弥漫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菊花多黄色,一语双关,隐喻长安城为身披黄金盔甲的起义军所占领。唐朝末年,宦官专权,藩镇割据,苛捐杂税繁多,连年战火不断,民不聊生。

唐僖宗李儇声色犬马,不理朝政,专好斗鸡打球。有一日,唐僖宗心血来潮,让四个御用闲人打球,说道谁能得胜,即授为节度使,结果其中有一人得胜,果然被任命为节度使。

唐廷朝政日非,天下人心思乱。唐僖宗乾符二年(公元875年),以贩盐为业的王仙芝,率山东、河南农民几千人在长垣揭竿造反,黄巢亦与群从八人募众数千人起兵响应王仙芝,攻克河南十五州,啸聚兵马数万。

公元878年,王仙芝战死沙场,仙芝残部投归黄巢,推黄巢为王,号称冲天大将军,各地群雄并起,从黄巢造反者难计其数。公元880年,黄巢兵马攻占洛阳,公元881年渡江攻破潼关,进入唐都长安。

唐僖宗李儇避驾成都,黄巢自号大齐皇帝改元金统,杀唐朝宗室在长安者无遗类。《全唐诗》共收黄巢诗三首,除了其中的《自题诗》为后人所作外,还有一首《题菊花》也是黄巢的咏菊诗:“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黄巢在《题菊花》这首诗中,以青帝自居,表达了自己改天换地的伟**襟。

晚秋时节,风声飒飒,寒风中的菊花,蕊寒香冷,连蝴蝶都难得一见,孤芳只有自赏,倘若黄巢能当个司春之神,他一定会让菊花与桃花在同一时间开放。黄巢率数十万兵马南征北讨,其势浩大。

兵马入城,焚官衙,杀墨吏,但对读书人却是格外开恩。因当时军中流传民谣:“逢儒则肉,师必覆。”

被俘士民凡自称儒者,巢兵皆释之不问。兵过福州崇文馆校书郎黄璞家,巢将下令:“此乃儒家,灭炬勿焚。”

唐末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瓦解了唐朝的反动统治,但起义军没有加强已夺取政权的巩固。唐僖宗纠集河东节度使李克用等藩镇势力反扑,李克用进军渭桥,与黄巢大战,黄巢战败焚宫室被迫撤出长安,公元884年,黄巢在泰山附近兵败自杀。

5.黄巢是什么时候怎么死的

黄巢(?—884年),唐末农民战争将领,曾建立大齐政权。

黄巢出身盐商家庭,进士不第。公元875年,黄巢在冤句(今山东荷泽市西南)起义,响应王仙芝。

黄巢转战各地;最初在山东,河南;后渡江南下。公元877年,王仙芝兵败被杀,黄巢遂自称冲天大将军。公元879年,攻克广州,控制岭南,广州阿拉伯、波斯等穆斯林商人被杀者有十二万。10月又北上,公元880年渡过淮河,攻下洛阳;公元881年,起义军进入长安,建立了大齐政权,年号金统。

两年后,逃往四川的唐僖宗反攻,大将朱温叛变降唐,沙陀族李克用又率援军助唐,黄巢撤出长安,转战山东。884年6月,黄巢在狼虎谷(今山东莱芜)兵败自刎。

6.请问黄巢那首《不第后赋菊》诗的诗意以及诗名是什么意思啊

这首诗是以菊喻志,借物抒怀,通过刻划菊花的形象、歌颂菊花的威武精神,表现了作者等待时机改天换地的英雄气魄。当农民起义的“重阳佳节”到来之日,那些封建统治阶级威风扫地,不是如同那些“百花”一样凋零了吗?当浩浩荡荡的义军开进长安之后,那身着戎装的义军战士,不是象这满城菊花一样,金烂烂辉光耀目、威凛凛豪气冲天吗?这首菊花诗是封建社会农民起义英雄的颂歌。

诗虽然只有短短四句,既写了菊花的精神,也写了菊花的外形,形神兼备;既写了菊花的香气冲天,又写了菊花的金甲满城,色味俱全,形象十分鲜明。语言朴素,气魄宏伟,充满了使人振奋的鼓舞力量。

7.黄巢这诗写的后两句是什么意思

《咏菊》(唐)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

第三句中的“冲天”二字,写出了菊花香气浓郁、直冲云天的非凡气势 ;“香阵”二字说明金菊胜利时决非一枝独放,而是群体皆荣,包含了朴素而深刻的天下太平观念;一个“透”字,又显示了菊花香气沁人心脾、芳贯广宇、无所不至的进取精神。

第四句中的“满”、“尽”二字,则状摹出菊花夺魁天下时的奇观——重阳佳节,菊花盛开,整个长安成了菊花的世界,这就充分展示出农民革命风暴摧旧更新、主宰一切的胜利前景。

======

诗写得不错,黄巢本人却很垃圾,曾造巨舂磨碎人肉当军粮 吃掉百姓三十万。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