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词到底可以给我们带来些什么背诗——以诗揽情。 文字是有温度的,文字是可以催生情愫的。诗词当然也属于文字的范畴,它所表达的情感相对于其它文学作品来说,来的更迅猛、更服帖,三五句可以催人雨下,八九字可以掬以笑脸。 诸如,诗经的绵柔,离骚的悲愤,陶公的悠然,李白的浪漫,杜甫的现实,苏轼的豪放,柳永的婉约,等等,无一不是情的展现。那么,我们要走近诗词,就要让诗词走入我们的心中,在脑海中去记忆它。 无疑,背,是能够长久记忆的最好选择。背一首不行,两三首也不行,要想“一览众山小”非多背不可,要想“不尽长江滚滚来”也需多背不可;要想“更上一层楼”需多背不可,要想“千金散尽还复来”还需多背不可。 可以说,背得越多,你所拥有的也就越多,你所收揽的也就越多。悟诗——以诗表情。 悟,感悟,感动或者受感动而醒悟、觉悟。领略诗词之美,背不是目的,关键是悟。 我们对诗词理解的透彻不透彻,对作者创作时的心情理解的透彻不透彻,关键也是悟。悟得透了,才能明白,诗词所表达的情感。 也只有这样,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让“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阅尽江南美景,让“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赏遍北国风光;让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的春天胜若珠宝,让“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的夏天余音绕梁,让“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秋天清幽甜美,让“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冬天漫天雪飞。面对爱情,如果说“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是女神对帅锅的思盼,则“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帅锅对女神的渴眷;如果说“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让爱绵绵不绝,则“我断不思量,你莫思量我”让爱戛然而止……当然,诗词中咏物的、言志的、叙事的、绘景的随处可见,在此就不一一枚举。 所有的这些,都需要我们用心去感悟、去领悟,方能明白诗词所表现的情感。诵诗——以诗传情。 诵,读之意,诵和读是不分家的。如果真要说诵和读的区别,窃以为,读就是读,而诵则是有感情的读。 语文课堂上,我们经常要求学校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某些活动中,我们都说是举行诗词朗诵比赛,仍少有人说是朗读比赛。因此来说,诵诗,相对于读诗来说,更能体味诗词所表达的情感。 一位优秀的诵读者,通过其诵读,能让诗词的情感在诵读的过程中表现的淋漓尽致,既可以让听诵者潸然泪下,也可以让听诵者豪情满怀。不得不说,诵诗,是传递诗词情感的一种非常好的表达方式。 前段时间,在我市(新郑)举行的“听见·居易故里”音乐诗会上,瞿弦和、弥亚牛、于同云、连续、张彭、毛利国等大家诵读的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赋得古原草送别》《大林寺桃花》《钱塘湖春行》《长相思》《夜雨》《暮江吟》《望月有感》《花非花》等作品,给人的绝对是心灵的震撼。吟诗——以诗达情。 吟,就是唱,吟和唱往往是连在一起的。在古代,诗歌的传递,就是唱出来的,如同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哪首歌能引起更多人的共鸣,哪首歌就能得到很好地传唱。 不论是田间地头,亦或是市井街巷,在那个精神文化活动不是十分普及的年代,吟诗,无疑是很好的一种表达方式。“学会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中的“吟”说的就是唱。 我们应该感谢我们的先民们,是他们一代又一代的吟唱,让我国的诗词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大火烧不断,战争撕不烂。今年春节期间,央视黄金时间热播的“经典咏流传”之所以这么火,被播出了一遍一遍又一遍,就在于诗词之美,在吟唱、在咏唱中得到了全新的呈现,这不仅仅是国人对传统文化的一种追求,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全新认知。 谷建芬老人的《新学堂歌》更是在全北京市中小学校推广。虽说我个人五音不全,但我能听出那优美的传唱带来的豪迈与幽隽。 我想,吟诗,就是要借诗词释放自己的情绪和情感,大胆、大声地唱出来。书诗——以诗展情。 书,即书写。不得不说,古老的方块字,不仅仅是国人的瑰宝,更是全世界华人的瑰宝。 它不仅仅传承着古老的东方文明,更展现着东方语言之美。而以诗词为内容的书法作品,更是将诗词的静之美跃于纸上。 当书法与诗词相结合的时候,这完全应该称得上艺术品。不仅仅是学生,还有我们,我们当代所有的国人,尤其是我们当教师的,都应该好好地写写中国字,有机会时,也适时地来幅自己的诗词书法“作品”(在此,我勉强称之为“作品”),抒发一下个人的情怀。 (写这一段,我都可脸红,原因不解释) 写诗——以诗言情。古人可以用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我们当然也可以。 以诗词的方式,描述一下自己的所见所得,抒发一下自己的情感,当然是没有问题的。我们可以写成记叙文,可以写成散文,可以写成小说,当然,也可以写成诗词。 不妨,海边观日出时,来句“红日平海生,跃然水上轻”;登山时,来句“吾本欲登顶,奈何膝有声”;夏日的雨后,来句“夏日多寂寥,雨后蝉音绕”;陪爱人轧马路时,来句“牵手共渡步,艳煞独行人”;共同晚餐时,来句“由来佳人瘦,晚来食稀粥”……。 2.古诗词,跟现代人有什么关系在当下,古诗词也许是小众的,但在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中选手们的出色表现,让观众领略到中华古诗词的无穷魅力。 有网友说:“看了节目,体会到诗词的意境美,原来中国古诗文这么有趣。”套用诗词大会夺冠者武亦姝的话说,古诗词里有“现代人给不了”的那种东西,可以直指心灵,触动我们的灵魂。 从审美角度看,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就是古诗词,多读点古诗词,对一个人气质修养的提升是潜移默化的,也是伴随终身的。尤其在今天这个时代,网络语言与视频直播使年轻人与那种真正可以抵达人心的书面语言拉开了距离,这就更需要古诗词的滋养与熏陶了。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如果是一个德国人遭遇了挫折,我想他首先想到的应该是音乐,正如恩格斯所说,在音乐中德国是“一切民族之王”。 而一个中国古代书生若是科场失意,他往往用诗歌来排遣解忧。说到诗歌,我们可能最先想到的就是唐诗。 如王维的《相思》一诗,在中国人的情感谱系里别具意味:“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这原是寄给南方友人的诗,借红豆表达诗人的思念之情。但后人常将它作为一首情诗来理解。 实际上,作者与读者对同一作品理解感悟上的差异是文艺史上经常发生的事。“相思”作为一种情感类型,看不见摸不着,但它的内涵却十分丰富。 “现在的人谈及相思,好像总觉得是男女之情。很少有人会认为相思也可以是一种恩情。” 今年第一期《收获》杂志刊登了王安忆的中篇小说《红豆生南国》,她说这篇小说的创作初衷是为了写一写人世间的一种情。“小说的男主人公,一生欠下很多情,好像人生处处在欠债的样子”。 可见,“感情”有时候确实是“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张孝祥《念奴娇》词)。与唐诗相比,宋词写“情”则更为真切动人。 宋代词人晏几道曾写过一首《临江仙》,词云:“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这是一首别后怀念歌女小苹的词作。 作者曾在《小山词》的自跋里说:沈廉叔、陈君宠家有莲、鸿、苹、云几个歌妓,他每写一词,就交给她们唱,他自己同另外两人“持酒听之,为一笑乐”。他的词也就是通过“两家歌儿酒使,俱流转于人间”。 张宗橚《词林纪事》说“此词当是追忆苹、云而作”。但词中只提小苹一人,词的上片写梦后情景,下片追忆小苹。 全词虽语言平淡,却感情深挚,十分耐人寻味。古诗词不仅富有情味,而且思想内涵十分丰厚。 正如蒋勋先生在《“美”的最大敌人是“忙”》一文中所说:“因为它看到大的,也关注小的。杜甫挤在难民里逃难,写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这十个字变成千古绝唱,我觉得不是诗的技巧,而是诗人心灵上动人的东西:他看到了人。同样那捧白骨,很多人走过都没看到。” 在宋代诗歌中,直接反映国家政治、社会民生各层面的诗作数量较大,质量也很高,因而有“宋诗重事”的说法。今天,我们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传统文化的血脉不能断,这是维系教育的根本。 自先秦至晚清,中华古诗词走过几千年,历史积淀十分丰厚。王国维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后世莫能继焉者也。”对于中国古典诗歌本身的演变规律,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也作了精辟的论述:“四言敝而有楚辞,楚辞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诗敝而有律绝,律绝敝而有词。” 这段话,简要地勾画出了中国古典诗歌形式的演变过程:从《诗经》的四言体到《楚辞》的骚体,再到五七言诗(以唐诗为最高繁荣阶段),最后到长短句的词和曲。应该看到,在中国文学史上,古诗词的成就是相当高的。 尤其是诗歌,从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始,经过近两千年漫长的发展、演变,到了唐代,无论是体制的完备,还是题材的多样,无论是意境的深邃,还是韵律的精严,无论是揭示生活的深度,还是反映现实的广度,在封建社会,已达到了不可企及的境界。所以,鲁迅先生曾风趣地说:“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 以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动手。”(《鲁迅书信集》)可以说,诗和词,在我国古典文学中一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来诗词并称。 从风格上看,“诗家苍劲古朴”,词则“贵香艳清幽”,有“诗庄词媚”之说。在表现手法上,“诗有赋比兴,词则比兴多于赋”。 后来的元曲以“俗”为本色,表现手法则“赋、比多于兴”。但如上所述,古诗词的魅力还在于以情动人。 古语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没有感情的作品是没有感染力、没有价值的。 法国一位作家说过:“感情是唯一永远有说服力的演说家。”因此,我们在欣赏古诗词、进行文学创作时千万不要忘记感情因素。 感情不但是重要的,而且是最富于个性特征的。在我看来,人类需要情感,文学也离不开情感。 因为人们对生活的理解和绝望,对情感的渴。 3.唐诗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唐诗的形式和风格是丰富多彩、推陈出新的。 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传统,并且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诗,并且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长篇巨制;不仅扩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运用,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近体诗是当时的新体诗,它的创造和成熟,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它把我国古曲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至今还特别为人民所喜闻乐见。但是近体诗中的律诗,由于它有严格的格律的限制,容易使诗的内容受到束缚,不能自由创造和发挥,这是它的长处带来的一个很大的缺陷。 4.古诗词,跟现代人有什么关系在当下,古诗词也许是小众的,但在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中选手们的出色表现,让观众领略到中华古诗词的无穷魅力。 有网友说:“看了节目,体会到诗词的意境美,原来中国古诗文这么有趣。”套用诗词大会夺冠者武亦姝的话说,古诗词里有“现代人给不了”的那种东西,可以直指心灵,触动我们的灵魂。 从审美角度看,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就是古诗词,多读点古诗词,对一个人气质修养的提升是潜移默化的,也是伴随终身的。尤其在今天这个时代,网络语言与视频直播使年轻人与那种真正可以抵达人心的书面语言拉开了距离,这就更需要古诗词的滋养与熏陶了。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如果是一个德国人遭遇了挫折,我想他首先想到的应该是音乐,正如恩格斯所说,在音乐中德国是“一切民族之王”。 而一个中国古代书生若是科场失意,他往往用诗歌来排遣解忧。说到诗歌,我们可能最先想到的就是唐诗。 如王维的《相思》一诗,在中国人的情感谱系里别具意味:“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这原是寄给南方友人的诗,借红豆表达诗人的思念之情。但后人常将它作为一首情诗来理解。 实际上,作者与读者对同一作品理解感悟上的差异是文艺史上经常发生的事。“相思”作为一种情感类型,看不见摸不着,但它的内涵却十分丰富。 “现在的人谈及相思,好像总觉得是男女之情。很少有人会认为相思也可以是一种恩情。” 今年第一期《收获》杂志刊登了王安忆的中篇小说《红豆生南国》,她说这篇小说的创作初衷是为了写一写人世间的一种情。“小说的男主人公,一生欠下很多情,好像人生处处在欠债的样子”。 可见,“感情”有时候确实是“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张孝祥《念奴娇》词)。与唐诗相比,宋词写“情”则更为真切动人。 宋代词人晏几道曾写过一首《临江仙》,词云:“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这是一首别后怀念歌女小苹的词作。 作者曾在《小山词》的自跋里说:沈廉叔、陈君宠家有莲、鸿、苹、云几个歌妓,他每写一词,就交给她们唱,他自己同另外两人“持酒听之,为一笑乐”。他的词也就是通过“两家歌儿酒使,俱流转于人间”。 张宗橚《词林纪事》说“此词当是追忆苹、云而作”。但词中只提小苹一人,词的上片写梦后情景,下片追忆小苹。 全词虽语言平淡,却感情深挚,十分耐人寻味。古诗词不仅富有情味,而且思想内涵十分丰厚。 正如蒋勋先生在《“美”的最大敌人是“忙”》一文中所说:“因为它看到大的,也关注小的。杜甫挤在难民里逃难,写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这十个字变成千古绝唱,我觉得不是诗的技巧,而是诗人心灵上动人的东西:他看到了人。同样那捧白骨,很多人走过都没看到。” 在宋代诗歌中,直接反映国家政治、社会民生各层面的诗作数量较大,质量也很高,因而有“宋诗重事”的说法。今天,我们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传统文化的血脉不能断,这是维系教育的根本。 自先秦至晚清,中华古诗词走过几千年,历史积淀十分丰厚。王国维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后世莫能继焉者也。”对于中国古典诗歌本身的演变规律,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也作了精辟的论述:“四言敝而有楚辞,楚辞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诗敝而有律绝,律绝敝而有词。” 这段话,简要地勾画出了中国古典诗歌形式的演变过程:从《诗经》的四言体到《楚辞》的骚体,再到五七言诗(以唐诗为最高繁荣阶段),最后到长短句的词和曲。应该看到,在中国文学史上,古诗词的成就是相当高的。 尤其是诗歌,从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始,经过近两千年漫长的发展、演变,到了唐代,无论是体制的完备,还是题材的多样,无论是意境的深邃,还是韵律的精严,无论是揭示生活的深度,还是反映现实的广度,在封建社会,已达到了不可企及的境界。所以,鲁迅先生曾风趣地说:“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 以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动手。”(《鲁迅书信集》) 可以说,诗和词,在我国古典文学中一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来诗词并称。 从风格上看,“诗家苍劲古朴”,词则“贵香艳清幽”,有“诗庄词媚”之说。在表现手法上,“诗有赋比兴,词则比兴多于赋”。 后来的元曲以“俗”为本色,表现手法则“赋、比多于兴”。但如上所述,古诗词的魅力还在于以情动人。 古语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没有感情的作品是没有感染力、没有价值的。 法国一位作家说过:“感情是唯一永远有说服力的演说家。” 因此,我们在欣赏古诗词、进行文学创作时千万不要忘记感情因素。 感情不但是重要的,而且是最富于个性特征的。在我看来,人类需要情感,文学也离不开情感。 因为人们对生活的理解和绝望,对情感的渴求和期望。 5.能带给人希望的诗词有哪些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的《游山西村》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 ——王维《老将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其二》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 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李白《古风其一》剑阁峥嵘而崔巍,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李白《行路难》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行路难》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6.诗词带给我(什么).作文600字.朋友,我任务,诗词带给我快乐品一首诗,赏一阕词,给予我们的往往是一种难以忘怀的体会,一种妙不可言的乐趣,一种意味深长的哲理……(一) 山重水复无疑路,柳暗花明有一村当我丧气回家时,当我毫无信心时,我总是不断地自责、懊恼,甚至是绝望。 那时,孟浩然的诗——“山重水复无疑路,柳暗花明有一村”出现在脑海中。这句话像灿烂的阳光,温暖人心;似一阵和煦的春风,拂拭脸庞;如一曲欢快的笛声,萦绕耳旁……是它,让我从绝望中醒悟过来,重新振作,奋发图强,信心百倍。 如果没有了它——“山重水复无疑路,柳暗花明有一村”,也就没有现在信心十足,已走出困境的我。 这一切,也是诗词给我的快乐……(二)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每当别人问起我的理想时,我总胡思乱想。 嗯,是要当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让病人起死回生呢?是要当无私奉献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育学生?还是当铁面无私的“公正的使者”,为人申冤?……读起,“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这句话时,让我明白一个意味深长的哲理……是啊,做人不能浮想联翩,夸夸其谈,必须实实在在,一步一个脚印地学习、工作,才能有所成就……这一切,也是诗词给我的快乐……(二)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当我读起王之涣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时,我常常不由自主地想起多多与我之间的小故事,那份珍贵的友谊我至今难忘。 记儿时,我俩结伴到公园玩,到了傍晚,夕阳落山了,才兴犹未尽地回家,当爸妈怒气冲冲地将我们“隔离审查”之时,我和多多相互“包庇”,都是一副“宁死不屈”状,守口如瓶……回想起这份珍贵、而又有趣的友谊,我时不时捧腹大笑……可是她,她却因父母离异,而随母亲去了山东。 从此,她在我的视线里消失了。 每当我想起这首诗,我就会想起她,想起她那张灿烂的笑脸,慢慢回味快乐,体会到了友谊的珍贵……这一切,也是诗词给我的快乐…………无论是唐诗还是宋词,它们将成为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们就是我生命中的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