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里的岘山

1.古代诗词中岘山碑一词的起源是什么

岘首、岘亭岘山,在今湖北襄阳县南,又名岘首山。

据《晋书•羊祜传》记载:西晋大臣羊 祜,字叔子。泰始五年,以尚书左仆 射都督荆州诸军事,出镇襄阳。

羊祜 喜好山水,常登岘山,“置酒言咏,终月不倦”。他死之后,襄阳百姓为了 怀念他于岘山祜平生游憩之所,建碑立庙,岁时飨祭焉。

望其碑者莫 不流涕,杜预因名为堕泪碑”。后 世诗文用此典,以抒发对有德政的 地方长官的怀念之情,时亦用以咏襄阳。

唐•元稹《襄阳道》:“羊公名 渐远,唯有岘山碑。”唐•李涉《过襄阳上于司空帧》:“歇马独来寻故事, 逢人唯说岘山碑。”

唐•孟浩然《送王昌龄之岭南》:“岘首羊公爱,长沙 贾谊愁。”唐•杜甫《赠别郑链赴襄阳 》“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

唐•韩愈《送李尚书赴襄阳八韵得 长字》:“风流岘首客,花艳大堤倡。”唐•孟郊《独宿岘首》:“规亭当此 时,故人不同游。”

唐•方干《哭王大夫》:“岘亭惋咽知无极,渭曲馨香莫 计年。”。

2.唐诗里的“华池”指的是什么

上面两句的“华池”意思不同。

“华池月色寒”出自储光羲的《秦中岁晏马舍人宅宴集》,原诗是:

冬暮久无乐,西行至长安。故人处东第,清夜多新欢。

广庭竹阴静,华池月色寒。知音尽词客,方见交情难。

储光羲是唐代诗人,秦中是指陕西关中地区,而题目中又指代了长安,诗中第一句也写到西行至长安。所以,显而易见,这里的华池是指杨贵妃沐浴的那个华清池。

“愿托华池边”出自李白的《古风》,这是首写荷花的诗,其中的华池是荷花池的意思。

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秀色粉绝世,馨香谁为传?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 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

3.唐宋古诗中的"大散关"是指何处,那位给讲讲啊

大散关(在今天的陕西省宝鸡市西南的半坡铺)是关中西南唯一要塞。自古以来由巴蜀、汉中出入关中之咽喉,“关控陡绝”,战略地位非常重要。正如《史记》所载:“北不得无以启梁益,南不得无以固关中”,因而,这里也就成为了历代兵家看重和必争之地。历史上争夺散关之战有70多次。公元前206年,汉王刘邦采取韩信之说:“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自汉中由故道出陈仓还定三秦,经由此关;东汉建武二年(公元26年),延岑引兵进入散关至陈仓;汉献帝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攻张鲁,自陈仓过散关;蜀汉后主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出散关围陈仓;南宋初年,金兀术为打通入蜀通道曾和南宋名将吴蚧反复拉锯于此。上述这些战争的发生,无不表明大散关在军事上的重要.

大散关因重要的战略地位, 自古以来是关中四大门户(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西有大散关、北有萧关)之一。

相关内容
范文涉及成语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