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杜埔的古诗词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登兖州城楼东郡趋庭日,(时甫父闲为兖州司马)南楼纵目初。 浮云连海岳岱,平野人青徐。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馀。 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题张氏隐居二首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 涧道馀寒历冰雪,石门斜日到林丘。不贪夜识金银气,远害朝看麋鹿游。 乘兴杳然迷出处,对君疑是泛虚舟。之子时相见,邀人晚兴留。 霁潭□(“檀”换鱼旁)发发,春草鹿呦呦。杜酒偏劳劝,张梨不外求。 前村山路险,归醉每无愁。刘九法曹郑瑕邱石门宴集秋水清无底,萧然静客心。 椽曹乘逸兴,鞍马到荒林。能吏逢聊璧,华筵直一金。 晚来横吹好,泓下亦龙吟。与任城许主簿游南池秋水通钩洫,城隅进小船。 晚凉看洗马,森木乱鸣蝉。菱熟经时雨,蒲荒八月天。 晨朝降白露,遥忆旧青毡。对雨书怀走邀许十一簿公东岳云峰起,溶溶满太虚。 震雷翻幕燕,骤雨落河鱼。座对贤人酒,门听长者车。 相邀愧泥泞,骑马到阶除。巳上人茅斋巳公茅屋下,可以赋新诗。 枕簟入林僻,茶瓜留客迟。江莲摇白羽,天棘蔓青丝。 空忝许询辈,难酬支遁词。房兵曹胡马诗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画鹰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竦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绦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过宋员外之问旧庄宋公旧池馆,零落首阳阿。 枉道祗从入,吟诗许更过?淹留问耆老,寂寞向山河。更识将军树,悲风日暮多。 夜宴左氏庄风林纤月落,衣露净琴张。暗水流花径,春星带草堂。 检书烧烛短,看(一作说)剑引杯长。诗罢闻吴咏,扁舟意不忘。 临邑舍弟书至,苦雨黄河泛溢堤防之患,簿领所忧,因寄此诗,用宽其意二仪积风雨,百谷漏波涛。闻道洪何坼,遥连沧海高。 职司忧悄悄,郡国诉嗷嗷。舍弟卑栖邑,防川领簿曹。 尺书前日至,版筑不时操。难假鼋鼍力,空瞻乌鹊毛。 燕南吹畎亩,济上没蓬蒿。螺蚌满近郭,蛟螭乘九皋。 徐关深水府,碣石小秋毫。白屋留孤树,青天失万艘。 吾衰同泛梗,利涉想蟠桃。赖倚天涯钓,犹能掣巨鳌。 天宝初,南曹小司寇舅,于我太夫人堂下,垒土为山,一匮盈尺,以代彼朽木,承诸焚香瓷瓯,瓯甚安矣。旁植慈竹,盖兹数峰,□(上山下钦)岑婵娟,宛有尘外格致,乃不知兴之所至,而作是诗一匮功盈尺,三峰意出群。 望中疑在野,幽处欲生云。慈竹春阴覆,香炉晓势分。 惟南将献寿,佳气日氤氲。龙门龙门横野断,驿树出城来。 气色皇居近,金银佛寺开。往还时屡改,川陆日悠哉!相阅征途上,生涯尽几回?李监宅二首(一作李盐铁)尚觉王孙贵,豪家意颇浓。 屏开金孔雀,褥隐绣芙蓉。且食双鱼美,谁看异味重。 门阑多喜色,女婿近乘龙。华馆春风起,高城烟雾开。 杂花分户映,娇燕入帘回。一见能倾座,虚怀只爱才。 盐官虽绊骥,名是汉廷来。赠李白二年客东都,所历厌机巧。 野人对腥膻,蔬食常不抱。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苦乏大药资,山林迹如扫。 李侯金闺彦,脱身事幽讨。亦有梁宋游,方期拾瑶草。 2.带 杨 的古诗词1、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出自宋代志南的《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译文 我在高大的古树阴下拴好了小船;拄着拐杖,走过小桥,恣意欣赏这美丽的春光。 丝丝细雨,淋不湿我的衣衫;它飘洒在艳丽的杏花上,使花儿更加灿烂。阵阵微风,吹着我的脸已不使人感到寒;它舞动着嫩绿细长的柳条,格外轻飏。 注释 ⑴系(xì):联接。短篷:小船。篷,船帆,船的代称。 ⑵杖藜:“藜杖”的倒文。藜,一年生草本植物,茎杆直立,长老了可做拐杖。 ⑶杏花雨:清明前后杏花盛开时节的雨。 ⑷杨柳风:古人把应花期而来的风,称为花信风。从小寒到谷雨共二十四候,每候应一种花信,总称“二十四花信风”。其中清明节尾期的花信是柳花,或称杨柳风。 2、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出自唐代王之涣的《凉州词二首·其一》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译文一 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 将士何须哀怨那柳树不发芽,春风根本吹不到玉门关外。 译文二 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注释 1、凉州词:又名《出塞》。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2、原题二首,此其一,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凉州,唐陇右道凉州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3、远上;远远向西望去。“远”一作“直”。 4、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5、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6、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等于231cm或264cm,约等于2.3m或2.6m)。 7、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属于一种乐器. 8、杨柳:《折杨柳》曲。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9、度:吹到过。不度:吹不到 10、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11、何须:何必。何须怨:何必埋怨。 12 杨柳:杨树的柳条,又指的是《杨柳曲》。 3.古诗词赏析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译文:春天寂静无声,桂花不知不觉地凋落。寂静使春夜里的山更让人觉得空空荡荡。月亮出来了,小鸟竟然被月光惊动。时时发出的鸣叫在山涧中回响。 王维在他的山水诗里,喜欢创造静谧的意境,本诗亦然.而"人闲"二字说明周围没有人事的烦扰,说明诗人内心的闲静。更突出了人与自然的融合! 这首五言小诗主要描绘深山幽谷夜晚寂静的情景,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心情。 诗在艺术上的最大特点就是以动衬静,寓静于动。“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二句写出了一种静谧恬美的意境:寂静的山谷中,人迹罕至,只有春桂在无声地飘落;夜半更深,万籁俱寂,似空无一物。接下诗人又写出了更有诗意的一幕:“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由于山中太幽静了,因此,当一轮明月突然升起,皎洁银辉洒向这夜幕笼罩的空谷时,竟然惊动了山中的鸟儿,于是在幽谷溪边鸣叫起来。这叫声似乎一时打破了山中的宁静,但它又让人感到空旷的山中更加幽静沉寂。这首诗写得形象逼真,生动自然,情趣无限。诗中虽然写的花落、月出、鸟鸣,但是“这些动的景物,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地显示了春涧的幽静” 4.帮帮我吧 古诗词登兖州城楼杜 甫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余。 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 “兖州”在今山东省 。 “城楼”即州城南楼。这是杜甫第一次游历齐赵之作。 他的父亲杜闲时正在衮作司马。首联点出登楼的缘由和时间 。 “东郡 ”,在汉代是兖州所辖九郡之一 。“趋庭”用《论语·季氏》孔丘的儿子“鲤趋而过庭”的故事,指明是因探亲来到兖州 ,借此机会登城楼“纵目”观赏。 “初”字确指这是首次登楼。次联写“纵目”所见形势。 “海”指渤海,“岱”指泰山,都在青州境。兖、青、徐等州均在山东、江苏一带 。 “浮云”、“平野”四字,用烘托法表现兖与邻州都位于辽阔平野之中 ,浮云笼罩 ,难以分辨。“连”“入”二字从地理角度加以定向 ,兖州往东与海“连”接,往西伸“入”楚地。 不但壮观,且传神。三联写纵目所见胜迹,并引起怀古之情。 “孤嶂”指今山东邹县东南的峄山。“秦碑”,指秦始皇登峄山时臣下“颂”德的石刻。 “在”指尚在。“荒城”指曲阜。 “鲁殿”,指县东二里的汉景帝子鲁恭王所建鲁灵光殿 ,“余”指残存 。“在”、“余”二字从历史角度进行选点,秦碑、鲁殿在“孤嶂”、“荒城”中经受历史长河之冲刷,一存一残,个中原因是很能引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反思的。 尾联是全诗的总结。“从来”意为向来如此。 “古意”承三联“秦碑”来 。“多”说明深广。 它包含两层意思。其一诗人自指,意为诗人向来怀古情深,其一指兖州,是说早在东汉开始兖州建置前,它就以古迹众多闻名。 这就是杜甫登楼远眺,会生起怀古情思的原因。“临眺”与次联“ 纵目”相照应。 “踌躇”,徘徊 。“独”字很能表现杜甫不忍离去时的“独”特感受。 前人解释 :“曰‘从来’则平昔怀抱可知;曰‘独’则登楼者未必皆知”。(赵汸)很能道出尾联的深沉含意。 此诗是杜甫二十九岁时作,是杜甫现存最早的一首五律诗。此诗已初次显露出他的艺术才华。 明代李梦阳把“迭景者意必二”作为“律诗三昧”之一。胡应麟更以此诗中间两联“前景寓目,后景感怀”为杜律“变化莫测”之一例。 此诗虽属旅游题材,但诗人从纵横两方面,即地理和历史的角度,分别进行观览与思考,从而表达出登楼临眺时触动的个人感受,是颇具特色的。诗人一方面广览祖国的山海壮观,一方面回顾前朝的历史胜迹,而更多的是由临眺而勾引起的怀“古”意识。 在艺术上此诗一、二、三联均运用了工整的对句。“ 东郡”、“南楼”,“趋庭”、“ 纵目”,“浮云”、“平野”,“海岱”、“青徐 ”,“孤嶂”、“荒城”,“秦碑”、“鲁殿”,都是实写。 尾联才由“临眺”引出思“古”之“ 意”,则带有虚写的意味。而二、三联“连 ”、“入”、“在”、“余”四字,通过对仗,将海岱连接,平野延伸,秦碑虽存,鲁殿已残等自然景观与历史胜迹,在动态中分别表现出来。 尾联“多”、“独”二字尤能传达作者深沉历史反思与个人独特感受。无怪乎叶石林评论说 :“诗人以一字为工”,“惟老杜变化开阖,出奇无穷”。 5.精彩古诗词将进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诗文解释】 你难道没有看见,汹涌奔腾的黄河之水,有如从天上倾泻而来?它滚滚东去,奔向东海,永远不会回还。 你难道没有看见,在高堂上面对明镜,深沉悲叹那一头白发?早晨还是满头青丝,傍晚却变得如雪一般。因此,人生在世每逢得意之时,理应尽情欢乐,切莫让金杯空对皎洁的明月。 既然老天造就了我这栋梁之材,就一定会有用武之地,即使散尽了千两黄金,也会重新得到。烹羊宰牛姑且尽情享乐,今日相逢,我们真要干杯三百。 岑夫子,丹丘生,请快喝不要停,我为你唱一首歌,请你们侧耳为我细细听。在钟鼓齐鸣中享受丰美食物的豪华生活并不值得珍贵,但愿永远沉醉不愿清醒。 自古以来那些圣贤无不感到孤独寂寞,唯有寄情美酒的人才能留下美名。陈王曹植过去曾在平乐观大摆酒宴,即使一斗酒价值十千也在所不惜,恣意畅饮。 主人啊,你为什么说钱已经不多,快快去买酒来让我们一起喝个够。牵来名贵的五花马,取出价钱昂贵的千金裘,统统用来换美酒,让我们共同来消融这无穷无尽的万古长愁! 【诗文赏析】 置酒会友,乃人生快事,又恰值「怀才不遇」之际,于是乎对酒诗情,挥洒个淋漓尽致。 诗人的情感与文思在这一刻如同狂风暴雨势不可挡;又如江河入海一泻千里。 时光流逝,如江河入海一去无回;人生苦短,看朝暮间青丝白雪;生命的渺小似乎是个无法挽救的悲剧,能够解忧的惟有金樽美酒。 这便是李白式的悲哀:悲而能壮,哀而不伤,极愤慨而又极豪放。表是在感叹人生易老,里则在感叹怀才不遇。 理想的破灭是黑暗的社会造成的,诗人无力改变,于是把冲天的激愤之情化做豪放的行乐之举,发泄不满,排遣忧愁,反抗现实。 全篇大起大落,诗情忽翕忽张,由悲转喜、转狂放、转激愤、再转狂放,最后归结于「万古愁」,回应篇首,如大河奔流,纵横捭阖,力能扛鼎。 全诗五音繁会,句式长短参差,气象不凡。此篇如鬼斧神工,足以惊天地、泣鬼神,是诗仙李白的巅峰之作。 李白咏酒的诗篇极能表现他的个性,这类诗固然数长安放还以后所作思想内容更为深沉,艺术表现更为成熟。《将进酒》即其代表作。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短箫铙歌的曲调,题目意绎即“劝酒歌”,故古词有“将进酒,乘大白”云。作者这首“填之以申己意”(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诗》)的名篇,约作于天宝十一载(752),他当时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尝登高饮宴(《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相待以诗见招》:“不以千里遥,命驾来相招。 中逢元丹丘,登岭宴碧霄。对酒忽思我,长啸临清飙。” )。人生快事莫若置酒会友,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萧士赟)之际,于是满腔不合时宜借酒兴诗情,来了一次淋漓尽致的发抒。 诗篇发端就是两组排比长句,如挟天风海雨向读者迎面扑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颍阳去黄河不远,登高纵目,故借以起兴。 黄河源远流长,落差极大,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走大海。如此壮浪景象,定非肉眼可以穷极,作者是想落天外,“自道所得”,语带夸张。 上句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下句写大河之去,势不可回。一涨一消,形成舒卷往复的咏叹味,是短促的单句(如“黄河落天走东海”)所没有的。 紧接着,“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恰似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如果说前二句为空间范畴的夸张,这二句则是时间范畴的夸张。 悲叹人生短促,而不直言自伤老大,却说“高堂明镜悲白发”,一种搔首顾影、徒呼奈何的情态宛如画出。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暮”间事,把本来短暂的说得更短暂,与前两句把本来壮浪的说得更壮浪,是“反向”的夸张。 于是,开篇的这组排比长句既有比意——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有反衬作用——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形出生命的渺小脆弱。这个开端可谓悲感已极,却不堕纤弱,可说是巨人式的感伤,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同时也是由长句排比开篇的气势感造成的。 这种开篇的手法作者常用,他如“弃我去者,咋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宣城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沈德潜说:“此种格调,太白从心化出”,可见其颇具创造性。此诗两作“君不见”的呼告(一般乐府诗只于篇首或篇末偶一用之),又使诗句感情色彩大大增强。 诗有所谓大开大阖者,此可谓大开。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悲感虽然不免,但悲观却非李白性分之所近。 在他看来,只要“人生得意”便无所遗憾,当纵情欢乐。五六两句。 6.忆秦娥张仲素古诗词鉴赏参差竹,吹断相思曲。情不足,西北高楼穷远目。 忆苕溪,寒影透清玉。秋雁南飞速,菰草绿应下,溪头沙上宿。 张仲素 这首词十分朦胧,主题是“思”可以定下,但思些什么,是相思,是怀人?是失意思归,是灰心思隐?非常迷离恍惚。试析之,只能以主观看法“强加”了。 “参差竹,吹断相思曲。”起首似乎在怀人。主人公(看来是游子,不是思妇)一边在吹奏乐器,一边在相思。“吹断”表面含义是“吹罢”,就是说相思曲吹奏完毕了。实际也含有“相思”告终之意,那么似乎透露了主人公在爱情上是遭受到挫折和打击的。如果结合作者的经历,张仲素在元和中为翰林学士,被宰相韦贯之奏“罢”,丢了翰林学士之职,那么这“相思曲”之吹罢很可以联系上的。这样“吹断相思曲”可以理解为作者原来想为国出力干一番事业的远大理想破灭了。“参差竹”,排箫或笙之类的吹奏乐器,音色凄楚哀怨。可见作者此时的心情是比较沉重的。 “情不足,西北高楼穷远目”,是承接前句而来的。相思曲虽然一阕告终了,但感情的惆怅、愁苦还没有得到痛快的宣泄,也许是更加沉重,只有在高楼上向着西北眺望,一直望到目光看不到的地方,似乎要把“情”输送到那儿去。古人对于“登临”“登高”大都是心情不舒畅。王安石的“登临纵目”,辛弃疾的“怕上层楼”,都怀有伤感的情绪。这儿作者“高楼穷远目”,肯定是满怀愁绪。向西北远望,是否在向往到西北去立边功的打算,有这个可能,否则,为何不往其他方向望呢?整体看来,上片是流露了作者失意的惆怅和壮志未酬的抑郁,尽管有“相思”一词涉及缠绵悱恻的男女之情,也不能认为是作者在思念爱人。在这首词中,容纳不下儿女情长。 下片“忆苕溪,寒影透清玉。”作者思念起苕溪,在那里溪水该是清澈晶莹如美玉,足可以映照我这孤寒的身影。苕溪,在浙江境内,一名苕水,秋天时两岸的苕花飘浮水面,其白如雪,因之得名,源出天目山。作者为什么要“忆苕溪”,有两个可能,一是他曾经去过苕溪,对那里的好山好水有深刻的印象,并一直心向往之,在此失意受挫之时,想到那里去藏迹。二是用典,他想效法前人,到苕溪归隐。不论何种理解,这两句都透露了作者的逃避现实,归隐山林的信息,那是无疑的。否则,作者是河北人,干吗去思念浙江的苕溪? 末三句寓情于比喻之中。“秋雁南飞速”,紧扣“忆苕溪”,苕溪在南方,刚好秋天的大雁南飞,双关照应。大雁往南飞得那么快,意味着作者也想赶快往南方苕溪去。大雁南飞是为了躲避北方的严寒,作者丢了官,难道在情绪上不感到现实的冷酷吗?秋雁的行动,也正是作者准备采取的行动。“菰草绿应下,溪头沙上宿”,是作者想像中的秋雁到了南方后的行止情景。菰草,即茭白,为江浙特产的水生植物,“菰草绿”说明那里的水草茂盛,食物丰富,大雁应该在这些地方降落。可以在苕溪的沙洲上止宿,河中沙渚,人迹少到,比较安全。这不正是作者为自己设想的一个世外桃源吗?生活有着落,人身有安全保障,人生有此归宿,也可以无憾了。 赏析至此,似乎可以把此词的朦胧面纱揭开了。原来此词是在抒发官场失意,抱负难展,转思归隐山林之情。可惜张仲素留下只此一词,否则可以从另外的词作中检验一下其“归隐之心”是真是假,如按此词所反映的,其“归隐”乃是临时逼出来的一时之气而已。此词写得确是够曲折朦胧的了。 此调与李白的《忆秦娥》不同,《词谱》列为又一体。并以此词为张先所作。《全唐五代词》依《唐诗笺要》后集附词列为张仲素,认为“当有所据”,今亦从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