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元纪顺帝是什么时候是元朝的最后一个皇帝叫 元惠宗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1320年5月25日—1370年5月23日),元朝第十一位皇帝,蒙古帝国第十五位大汗。 元惠宗是元明宗的长子,元武宗的长孙,他的生母是迈来迪。延祐七年四月十七日(1320年5月25日),生于北方草原。 至顺元年(1330年)四月,元明宗皇后八不沙被杀,妥欢帖睦尔被驱逐,首先被驱逐到高丽大青岛,后来到广西静江(今桂林)。至顺三年十一月二十六日(1332年12月14日),元宁宗逝世,太后弘吉剌·卜答失里坚持弃子立侄,下令立妥欢帖睦尔为皇帝,受到左丞相钦察人燕帖木儿反对,至顺四年(1333年)五月燕帖木儿病死,至顺四年农历六月初八(1333年7月19日)妥欢帖睦尔最终得以继位。 1368年9月14日,明朝军队从元大都齐化门外攻城而入,蒙古退出中原,元朝对全国的统治结束。1370年5月23日崩,庙号惠宗[1] ,蒙古语称“乌哈噶图汗”。 明太祖认为他“顺天应人”,给他上谥号顺皇帝。这只是朱元璋给元顺帝的讽刺称号。 2.元代官员姚文忠生平1.实在找不到姚文忠的资料,楼主抱歉~ T-T泪奔~ 2.平章政事 官名。唐代宰相自始不限于三省长官,实沿于隋制之以兵部尚书柳述参掌机事,裴蕴、裴矩以黄门侍郎知政事,开以他官兼宰相之先声。洎乎唐代,此风尤盛,盖以其沿袭南北朝之积习,不愿将重权经常畀予三省长官,而任意差委他官参与中枢政事,久之,参与官员变成实际宰相,而三省长官只存虚名。以此唐代宰相名称甚多,称号不一,依新唐书宰相考之,名号竟有四十余君之多,有如参知政事、参与朝政、知门下省事、朝章国章、参议得失、专典机密、平章国计、平章政事、同掌机务、参知机务、参掌机密、参谋政事、同知军国政事、兼知政事、平章军国重事、参预机务军国重事宜共平章、同中书门下三品及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等,俱由皇帝个人之爱憎,随意指定。惟唐自肃宗至德以后,其为宰相老,必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终唐之世,不复改易。 平章云者,乃辨别而章明之意,如书经尧典所载:「九族既睦,平章百姓,」传:「言化九族而平和章明。」疏:「谓九族与百官(按即百姓)皆须导之以礼义。平理之,使之协和,教以礼法,章显之,使之明着。」 平章政事云者,乃商议国家大事之谓也,是为官名,依唐书百官志所载:「贞观八年,仆射李靖以疾辞位,诏疾小瘳,三两日一至中书门下平章事。」平章事之名始此。唐中叶以后,凡非侍中、中书令,而居宰相职者,率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或平章军国重事,宋承唐制,以同平章事为宰相之职;以平章军国重事,优礼硕德老臣,序位宰相上,元于中书省、行中书省置平章政事,为丞相之贰,明初亦置之,旋又罢废。 辽三京(东京、中京、南京)宰相府置,分左右。金尚书省置,二员,从一品。元中书省、尚书省置,从一品,为丞相副贰,至顺元年(1330)定制四员。明初沿元制,设左右丞相及平章政事等官。洪武九年(1376),省平章政事。 3.之元宗人敬容者,势位隆重,频相顾访,之元终不造焉何之元的族人何敬容,权势地位均贵盛,(何敬容)多次约他去访,何之元始终没有造访他。 出自于《陈书.列传卷二十八》 “。 何之元,庐江灊人也。祖僧达,齐南台治书侍御史。父法胜,以行业闻。之元 幼好学,有才思,居丧过礼,为梁司空袁昂所重。天监末,昂表荐之,因得召见。 解褐梁太尉临川王扬州议曹从事史,寻转主簿。及昂为丹阳尹,辟为丹阳五官掾, 总户曹事。寻除信义令。之元宗人敬容者,势位隆重,频相顾访,之元终不造焉。 或问其故,之元曰:“昔楚人得宠于观起,有马者皆亡。夫德薄任隆,必近覆败, 吾恐不获其利而招其祸。”识者以是称之。 。" 希望对你有帮助并且被采纳。 4.方逢辰与宋辽金元朝状元之间有什么故事方逢辰少年时,手不释卷,读书常通宵达旦,因而学识渊博,擅长诗文,对程朱理学尤为推崇,其文章多为乡里奉为范本。淳祐十年(1250),殿试夺魁,理宗赐名“逢辰”。 方逢辰中状元后,授为承事郎,签书平江军节度判官厅公事。宝祐元年(1253),人为秘书省正字。二年,迁校书郎,因上疏指斥时政,言辞过激,致使龙颜不悦,遂告病辞职。四年,诏拜著作佐郎,未及上任,即遭弹劾被罢免。以后,又因正直敢言,忤怒权相贾似道,屡遭弹劾排挤。度宗即位,方逢辰曾为司封郎官,兼国史修撰,实录院检讨,值舍人院,累官至兵部侍郎。咸淳七年(1271),又诏拜吏部、礼部尚书,方逢辰辞而不就。借父亲病逝服丧之机,退出官场,居家聚徒讲学,时人称其为“蛟峰先生”。 方逢辰为人刚直,嫉恶如仇,不避权贵。宋朝灭亡,元朝曾请其出山为官,被方逢辰严辞拒绝。后来,方逢辰病逝于家,享年71岁。著有《蛟峰文集》《尚书释传》《学庸注释》《易外传》《孝经解》等。 据传:方逢辰右脚跛、左眼瞎,其先祖为客家人。 5.元武宗 元仁宗 元英宗 泰定帝 天顺帝 元文宗 元明宗 元文宗 元宁宗 元顺元世祖忽必烈(1215-1294),1260年即位,在位35年; 元成宗铁木耳(1265-1307),1294年即位,在位13年; 元武宗海山(1281-1311)1307年即位,在位4年; 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1285-1320),1311年即位,在位10年; 元英宗(1303-1323),1320年即位,在位4年; 元泰定帝也孙铁木儿(1276-1328),1323年即位,在位5年; 元天顺帝阿刺吉八(1320-1328),1328年9月即位,在位1个月; 元文宗图帖睦尔(1304-1332),(1328.9-1329.1;1329.8-1332.11)在位,在位共5年; 元明宗和世瓎(1300-1329),(1329.1-1329.8)在位,在位8月; 元宁宗懿璘质班(1326-1332),(1332.10-1332.11)在位,在位月余; 元顺帝妥欢帖木儿(1320-1370),(1333-1368)年在位,在位36年。 6.元文宗孛儿只斤图帖睦尔是什么时候去世的元文宗孛儿只斤图帖睦尔,是武宗海山次子,明宗和世谏的弟弟。 致和元年(1328年),泰定帝死后,在燕铁木儿等大臣的拥立下,即位为帝。之后,他让位于哥哥明宗和世谏。 同年八月,毒杀明宗,重登帝位。他在位期间重用权臣燕铁木儿,致使权力被架空。 至顺三年(1332年)八月,文宗去世,在位不足4年。 图帖睦尔的童年正是父亲和叔父当政的时期,因此度过了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 武宗为了培养自己的儿子成才,特意给图帖睦尔请了当时有名的汉儒,教他学习汉文经典。没过几年,武宗去世,叔父爱育黎拔力八达即位,史称为仁宗。 仁宗在位期间,对待他就像对待自己的儿子一样。 然而好景不长,几年之后,叔父爱育黎拔力八达病死,英宗即位。 英宗的皇位是父亲仁宗背弃当日与武宗海山的约定,传给他的。按道理说,武宗的儿子应该继承父亲的皇位。 这样,英宗对于已经是弱冠少年的图帖睦尔的心生恐惧,生怕他来抢夺自己的皇位,遂命图帖睦尔出居海南,远离了京师。 泰定帝即位后,为了表示自己的仁义大度,在泰定元年(1324年)将图帖睦尔召回京城,并封他为怀王。 但没过多久,泰定帝对年轻气盛的图帖睦尔放心不下,于是又下令他迁居建康(今南京)。致和元年(1328年),泰定帝病危,中书左丞相倒剌沙等人掌握大权,为了防止图帖睦尔争夺皇位,又将他迁往江陵(今湖北江陵县)。 这年七月,泰定帝病逝于上都。燕铁木儿发动政变,派人来到江陵迎图帖睦尔即位。 图帖睦尔遂在河南行省平章伯颜等人的护卫下,前往大都。八月底,图帖睦尔一行顺利抵达大都。 燕铁木儿率领诸王、百官劝请图帖睦尔早日登基,但此时图帖睦尔的心里仍然有顾虑。他担心远在漠北的哥哥周王和世球。 周王是武宗海山的嫡长子,在漠北经营多年,手下精兵强将极多,而且又有漠北诸王以及察合台系诸王等人的支持,实力强劲,若他与自己争帝,自己恐怕还真不是对手。于是,争取哥哥和世谏的支持,就显得尤为重要。 为此,他一再地对外表示,自己继承帝位,是形势所逼,哥哥周王和世谏是嫡长子理应即位,等到哥哥南返之后,他就立即把皇位还给哥哥和世球。 同时,他重赏诸王、大臣,争取他们的支持,之后又处死和流放倒剌沙的同党,免除后顾之忧,接着派兵增援各处防线,迎击上都军。 做完这些事后,图帖睦尔才正式于九月十三日,在大明殿宣布登基,改元天历。文宗称帝的消息传到上都之后,丞相倒剌沙为了达到继续独揽大权的目的,连忙把皇太子阿速吉八抱上皇位,同时派遣梁王王禅率兵南下,征讨图帖睦尔等人。 大都方面派燕铁木儿率军迎战,大败王禅军。之后,在大都军进逼下,倒剌沙被迫投降,天顺帝阿吉速八也不知所终。 不久,倒剌沙和梁王王禅等人被处死,两都皇位之争,至此以大都的全面胜利而告终。两都之争结束后,图帖睦尔派遣使节北上,邀请哥哥和世球来南京即位。 但和世谏对这位弟弟也心存有顾虑,他没有来大都,而是在漠北和林之北即位。即位后,他为巩固政权,同时也为了防范弟弟,在和林行宫发布诏令,提拔不少自己的亲信大臣进入各级官署。 图帖睦尔心生恐惧,于是加紧了行动步伐。八月,在达王忽察都之地,明宗设宴款待图帖睦尔。 图帖睦尔趁机毒死了明宗。随后,在上都宣布重新登位。 虽然图帖睦尔弑兄夺位之举,多为后人不齿。但在有元一朝,图帖睦尔是汉化程度最深的一位皇帝。 他精通汉文,常如汉家的风流雅士一样吟诗作画。他的诗流传至今的就有四首,他的画也是深受时人的好评。 他推崇文治,在位期间,创立奎章阁学士院,任命精通汉文化的翰林学士赵世延等人为奎章阁大学士,专门为宗室子弟讲授经学。 他还常常把一些儒学名士聚集起来,与他们一起探讨儒家学说,以及古今治乱得失之道。 至顺元年(1330年),他命奎章阁学士院负责编纂《经世大典》,以赵世延为总裁,虞集为副总裁,于次年五月修成。全书共有880卷,目录12卷,附公牍1卷,纂修通议1卷。 全书的内容又分为1〇篇,君事4篇,臣事6篇,编书的主要目的在于明证法典,规范官员的行为。因为这本书涉及内容很多,因此也是后世研究元朝社会经济、政治军事、工艺技术、中外关系的重要资料。 至顺三年(1332年)八月,图帖睦尔在上都病死,时年29岁。 至元六年(1340年),顺帝妥惧贴睦尔下令追査父亲明宗和世谏被毒杀一案。 图帖睦尔弑兄夺位之罪暴露,顺帝下诏撤除他的庙号,将皇后卜答失里削去后号,太子燕帖古思流放高丽,并于途中杀死。 7.元朝的蒙古贵族为何不许蒙汉通昏呢根据《元史》等史料,元朝时期蒙汉通婚很多 。例如:南宋末代皇帝宋恭帝赵显在1276年临安城破后投降元朝,到达大都后,被元朝封为瀛国公,宋恭帝娶了元世祖的女儿,做了元朝驸马,他的妻子是元朝公主,相关资料在拉施特《史集》之忽必烈汗纪、陈霆《两山墨谈》、谈迁《国榷》等均有相关记载。再例如:元朝皇室的第一位汉族妃子---郭氏 根据《元史》记载,答剌麻八剌(即元世祖忽必烈之孙,真金太子的次子,元武宗和元仁宗之父,答剌麻八剌生前未称帝,1307年元武宗即位后追谥庙号顺宗)初次成婚,被赐以汉族女子郭氏。 这个郭氏是有来历的,并不是什么普通宫女,她出身名门,是唐代汾阳王郭子仪的后裔,她的父祖辈是威震中东,攻克巴格达,活捉哈里发,饮马地中海的中华战神郭侃。郭侃的祖父是成吉思汗时期西征撒马尔罕的大将郭宝玉。 元世祖为什么要为孙女选一位汉族妃子呢?估计是与真金太子有关,真金从小受过正统的儒家教育,精通汉蒙藏三种语言,对汉家文化有很深的造诣。也是蒙元皇室中最倾向汉化的人之一。为了安抚占人口总数的百分之九十的汉族人,用婚姻来巩固是非常合适的。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郭氏成了皇孙的妃子,看来两人关系还不错,不久郭氏就生了魏王阿木哥。 由于蒙元皇室的特殊规定,正妃应出自蒙古大族,郭氏虽然深受宠爱并且有子,但也不能成为正妃,只能是侧室。所以后来顺宗复纳弘吉剌氏答吉为正妃。 有野史说答吉其实不能够生育,顺宗的三子一女,即魏王阿木哥和武宗仁宗及鲁国公主祥哥那吉都是郭氏所生,因为阿木哥出生在答吉入宫之前,答吉无法认他为自己的儿子,所以只能够认后面出生的三个儿女为己出,而郭氏为了儿女们的前途,也愿意他们被正妃收养,毕竟嫡出和庶出那是待遇两重天。这事不见于正史记载,我记录在此,聊备众位一阅。郭氏后来就没有下落了,可能死于世祖或者成宗朝。 根据《新元史》记录,武宗即位封阿木哥为魏王,赐兽纽金印,仁宗即位阿木哥入见,仁宗说:“朕与阿木哥同父异母,朕不抚育之彼将谁赖耶?”赐钞二万锭,明年又赐庆元路定海县六万五千户为食邑。待他特别的好,其实天下人都知道阿木哥与武宗仁宗同父异母,又何必仁宗特别点出,这一句话反而让人有些怀疑了。又说阿木哥寻以有罪被迁徙至耽罗,什么罪没有说,后来又迁到大青岛,英宗被弑,有人想拥立阿木哥为帝,被泰定帝囚禁在大都,不久就死了,其子阿鲁(可能是庶出)为西靖王,次子孛罗贴木儿袭封魏王。至正十三年被农民军所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