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赞美“贵州山水”的诗词有哪些《定风波·次高左藏使君韵》 宋代:黄庭坚 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 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外蜀江前。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上华颠?戏马台南追两谢,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 《送萧处士游黔南》 唐代:白居易 能文好饮老萧郎,身似浮云鬓似霜。生计抛来诗是业, 家园忘却酒为乡。 江从巴峡初成字,猿过巫阳始断肠。 不醉黔中争去得,磨围山月正苍苍。 《寄黔州马常侍》 唐代:白居易 闲看双节信为贵,乐饮一杯谁与同。 可惜风情与心力,五年抛掷在黔中。 《黔中酬同院韦判官》 唐代:李频 平生同所为,相遇偶然迟。各著青袍后,无归白社期。 江流来绝域,府地管诸夷。圣代都无事,从公且赋诗。 《送王十五判官扶侍还黔中(得开字)》 唐代:杜甫 大家东征逐子回,风生洲渚锦帆开。青青竹笋迎船出, 日日江鱼入馔来。 离别不堪无限意,艰危深仗济时才。 黔阳信使应稀少,莫怪频频劝酒杯。 2.赞美人间仙境的古诗有哪些赞美人间仙境的古诗包括: 1、唐代白居易《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 原文: 柳湖松岛莲花寺,晚动归桡出道场。卢橘子低山雨重,栟榈叶战水风凉。 烟波澹荡摇空碧,楼殿参差倚夕阳。到岸请君回首望,蓬莱宫在海中央。 译文: 在西湖附近的孤山上有座孤山寺,傍晚听完高僧讲解佛经后划船回去。卢橘饱含雨水而使果实沉重而低垂,棕榈的叶子随着清风的吹动相互击打着。 湖面水气迷蒙,微波动荡,水天一色。湖上琼楼珠殿,参差不齐地倒映在夕阳下。回岸请各位客人在回首望去,孤山寺仿佛像仙山中的蓬莱宫一样,坐落在水中央。 2、唐代杜审言《蓬莱三殿侍宴奉敕咏终南山应制》 原文: 北斗挂城边,南山倚殿前。云标金阕迥,树杪玉堂悬。 半岭通佳气,中峰绕瑞烟。小臣持献寿,长此戴尧天。 译文: 北斗星挂在长安城边,终南山好像依靠在蓬莱三殿前。山上华丽的宫殿耸入云端,精美的楼阁在树梢上高悬。 半山腰漂浮着清新的瑞气,山峰中环绕着祥瑞的云烟。小臣我持酒向皇帝祝寿,愿永远生活在太平盛世中间。 3、唐代王维《鸟鸣涧》 原文: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译文: 很少有人活动只有桂花无声地飘落,夜里一片静谧春日的山谷寂寂空空。 明月升起光辉照耀惊动了山中栖鸟,不时地高飞鸣叫在这春天的溪涧中。 4、宋代柳永《醉蓬莱·渐亭皋叶下》 原文: 渐亭皋叶下,陇首云飞,素秋新霁。华阙中天,锁葱葱佳气。嫩菊黄深,拒霜红浅,近宝阶香砌。玉宇无尘,金茎有露,碧天如水。 正值升平,万几多暇,夜色澄鲜,漏声迢递。南极星中,有老人呈瑞。此际宸游,凤辇何处,度管弦清脆。太液波翻,披香帘卷,月明风细。 译文: 树叶慢慢落在岸边之上,白云悠悠飘在高山之巅,秋雨之后天气初晴。华美的宫殿耸入高空,锁住象征吉祥兴隆的旺盛美好的云气。台阶旁边,新开的菊花深黄耀眼,盛开的芙蓉浅红醉人。华丽的殿宇洁净无尘,铜仙人承露盘里盛满了延年的甘露,碧蓝的天空明净如水。 正值太平盛世,皇帝日常处理纷繁的政务后有了更多闲暇,夜色清新,铜壶滴漏之声遥远婉转。南极星里有位老人正呈现治平、寿昌之祥瑞。这时候皇帝的车驾在何处呢?也许就在那清晰悦耳的管弦乐声中吧。明月微风中,汴京禁苑池沼波光鳞鳞,宫殿吹卷起了门帘。 5、北宋黄庭坚《醉蓬莱·对朝云叆叇》 原文: 对朝云叆叇,暮雨霏微,乱峰相倚。巫峡高唐,锁楚宫朱翠。画戟移春,靓妆迎马,向一川都会。万里投荒,一身吊影,成何欢意。 尽道黔南,去天尺五,望极神州,万重烟水。樽酒公堂,有中朝佳士。荔颊红深,麝脐香满,醉舞裀歌袂。杜宇声声,催人到晓,不如归是。 译文: 朝云暮雨,烟雾氤氲,微露云端的乱峰互相偎依。站在巫山县城楼上,遥望楚阳台,想象楚襄王梦与神女相会的情景。春光明媚之中,宫府的仪仗队行进,盛装艳服之人迎接着马队,迤逦向城中走去。被贬谪放逐到偏荒之地,对影自怜,有什么值得高兴的。 到达黔州之后,山愈高,势愈险,而距中原更远,隔断了眺望京城的视线,但乡愁却越过千山万水飞向神州。有贬谪之地的地方官摆酒接风、欢宴公堂。醉舞欢腾,满堂香气,声歌盈室,美人容颜娇艳,香气氤氲馥郁。听着那杜鹃一声一声地到天明,直唤着“不如归去”。 6、宋代晁补之《洞仙歌·泗州中秋作》 原文: 青烟幂处,碧海飞金镜。永夜闲阶卧桂影。露凉时、零乱多少寒螀,神京远,惟有蓝桥路近。 水晶帘不下,云母屏开,冷浸佳人淡脂粉。待都将许多明,付与金尊,投晓共流霞倾尽。更携取胡床上南楼,看玉做人间,素秋千倾。 译文: 青色的烟云,遮住了月影,从碧海般的晴空里飞出一轮金灿灿的明镜。长夜的空阶上卧着挂树的斜影。夜露渐凉之时,多少秋蝉零乱地嗓鸣。思念京都路远,论路近唯有月宫仙境。 高卷水晶帘儿,展开云母屏风,美人的淡淡脂粉浸润了夜月的清冷。待我许多月色澄辉,倾入金樽,直到拂晓连同流霞全都倾尽。再携带一张胡床登上南楼,看白玉铺成的人间,领略素白澄洁的千顷清秋。 3.牧童的相关古诗原文吕岩<唐>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注释(1)铺:铺开,展开(2)横野:宽阔的原野(3)弄:逗弄。 (4)蓑衣:棕或草编的外衣,用来遮风挡雨。(5)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译文绿草如茵,广阔的原野,一望无际。笛声在晚风中断断续续地传来,悠扬悦耳,似乎在和晚风嬉戏。 牧童放牧归来,在黄昏饱饭后。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地躺在月夜的草地上休息了。 中心思想《牧童》描写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展示了牧童生活的恬静与闲适,表现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表达了作者内心世界对远离喧嚣、安然自在的生活状态的向往。写法借鉴《牧童》一诗描绘的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像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诗歌开篇的“铺”字和“弄”字即给我们以视觉和听觉上的感受,对牧童自由自在的形象的刻画更把那份安闲、舒适表现得淋漓尽致,诗人在清新的笔触中现我们展示了对远离喧嚣、安然自得的生活的向往之情。 赏析《牧童》一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我们看到了牧童生活的恬静与闲适。 透过诗,我们也看到了作者内心世界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断时续,随风飘扬。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 表现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 “铺”字表现了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弄”字,更写出了一种情趣,传达出了风中笛声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 在这里,六七里和三四声是虚指,这样写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的乡村傍晚的寂静。作者介绍吕岩[唐]一名岩客。 字洞宾,河中永乐(一云蒲坂)人。(唐才子传作京兆人。 此从全唐诗)生卒年不详,约唐僖宗乾符初前后在世。咸通初中第,两调县令。 值黄巢之乱,遂携家归终南,放迹江湖间。相传他后来在长安酒肆,遇到仙人锺离权,遂得道,不知所终。 这就是民间盛传的“黄粱梦”故事,许多小说家戏曲家,都取以为小说、戏曲的题材。岩所作诗,流传甚多,全唐诗辑为四卷,行于世。 吕岩(一作岩)为五代宋初著名道士。号纯阳子。 一说名洞宾,一说字洞宾。其里籍、生卒年均不详。 较早的宋代记载,称他为“关中逸人”或“关右人”,元代以后比较一致的说法,则为河中府蒲坂县永乐镇(今属山西芮城)人,或称世传为东平(治在今山东东平)人世传“八仙”之一。咸通年间中举进士,曾两为县令。 黄巢起义时,携家人入终南山学道,相传他后来在长安酒肆,遇到仙人汉钟离,遂得道,不知所终。他大约生于唐末,卒于宋初,与陈抟为同时代人。 至于后人将他的生活时代上推至唐开元(713~741)中,则是附会唐人沈既济《枕中记》所记道者吕翁事。此外尚有颇多传说,纷纭不一。 比较可信是《国史》的记载:吕洞宾本儒生,因科场不利,而转学道,遇五代隐士钟离权授以内丹道要,隐居终南山,活动于关中等地。“年百余岁,而状貌如婴儿。 世传有剑术,时至陈抟室”,与陈抟、李琪(一作“李奇”)等传奇人物交往。好以诗言内丹旨要,对钟吕金丹道的形成作出了贡献。 有弟子北宋施肩吾(华阳子)传其道。吕洞宾以内丹为修仙径路,兼摄禅宗,自称“幼习儒业,长好性宗,修天爵而弃人爵,鄙顽空而悟真空。 天爵止于人事,真空不离因缘”。指出:“修炼丹者,先正其炉。” 身为丹炉,神气**为药物,目、耳、口、鼻为炉之八门,“常固守之”,勿伤内真,“然后于天地之炉、造化之鼎,调和药物,匹配阴阳,制炼神气”。认为“顺天道者,常存其身之元阳真一太和纯粹之气,则坐致长生”,并说“其要在乎变炼五行而已”。 主张一日当一年,昼法春夏,夜法秋冬,“升降阴阳,运行四序”,昼夜终始修炼。又认为,“性命根源,归乎一气。 其来也,有一夫一妇焉;其去也,有三男三女焉。金男采黄芽于九宫之台,玉女收白雪于十二楼。 水中起火,以分八卦;阴内炼阳,以别九州。于是三田和会而火龙出于昏衢,千日功成则游于蓬岛矣。 其要盖十有八焉:小成之道七,中成之道六,大成之道五”。提出修炼当从消除六欲七情着手,泻心之积气而集其神。 行肘后之法,即透过尾闾将药物搬上背以入脑,要存想龙虎河车,使上起,但应防止肾之虚阳入顶而引起上壅生热,故须震、坎、艮三男和巽、离、兑三女“俯仰开辟,节次升存,过关勿急”。继行飞金晶,“一撞三关”,直入上宫。 炼之既久,如虑太过,则吐玉液炼其形。另尚有金液还丹炼形等法。 其诗词,如“一粒粟中藏世界,二升铛内煮山川”、“饮海龟儿人不识,烧山符子鬼难看”等,奇谲诡异,尤脍炙人口。北宋以后,历代有人假托吕洞宾之名(或称“回道士”、“回客”、“回山人”等),行种种异事,故神化事迹迭出。 民间信仰吕洞宾者甚盛。宋代道。 4.登快阁诗赏析[编辑本段]登快阁 黄庭坚 原文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黄庭坚 (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黄豫章,[1]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 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 历官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 检讨官。 后擢起居舍人。绍圣初,新党谓其修史“多诬”,贬涪州(今重庆涪陵)别驾,旋迁戎州(今四川宜宾),安置黔州等地。 徽宗初,羁管宜州卒。宋英宗治平四年进士,绍圣初以校书郎坐修《神宗实录》失实被贬职,后来新党执政,屡遭贬,死于宜州(今广西宜山)贬所。 擅文章、诗词,尤工书法。诗风奇崛瘦硬,力摈轻俗之习,开一代风气。 早年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诗与苏轼并称“苏黄”,有《豫章黄先生文集》。 词与秦观齐名,有《山谷琴趣外篇》、龙榆生《豫章黄先生词》。词风流宕豪迈,较接近苏轼,为“江西诗派”之祖。 晁补之云:“鲁直间作小词固高妙,然不 是当行家语,自是著腔子唱好诗。”(见《诗人玉屑》)另有不少俚词,不免亵诨。 有《山谷词》又名《山谷琴趣外篇》。主要墨迹有《松风阁诗》、《华严疏》、《经伏波神祠》、《诸上座》、《李白忆旧游诗》、《苦笋赋》等。 书论有《论近进书》、《论书》、《清河书画舫》、《式古堂书画汇考》著录。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诗风奇崛瘦硬,力摈轻俗之习。 开一代风气,为江西诗派的开山鼻祖。书法精妙,与苏、米、蔡并称“宋四家”。 词与秦观齐名,艺术成就不如秦观。晚年近苏轼,词风疏宕,深于感慨,豪放秀逸,时有高妙。 北宋元符元年,居戎州时,仿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曲水流觞”意境,于今宜宾市郊北凿石饮水为池,曰“流杯池”。 写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黄庭坚当时在吉州太和县(今江西泰和县)知县任上,公事之余,诗人常到"澄江之上,以江山广远,景物清华得名"(《清一统治·吉安府》)的快阁览胜。 这一首著名的七律就是写登临时的所见所感。它集中体现了诗人的审美趣味和艺术主张,因而,常被评论家们作为代表举。 [编辑本段]注释 [1] 快阁在吉州太和县(今属江西)东澄江(赣江)之上,以江山广远、景物清华著称。此诗作于元丰五年(1082)作者任太和令时。 [2]痴儿:作者自指。《晋书•傅咸传》载杨济与傅咸书云:“天下大器,非可稍了,而相观每事欲了。 生子痴,了官事,官事未易了也,了事正作痴,复为快耳。”这是当时的清谈家崇尚清谈,反对务实的观点,认为一心想把官事办好的人是“痴”,黄庭坚这里反用其意,以“痴儿”自许。 [3]东西:这里是指时而东、时而西地往来观赏。 [4]“朱弦”句:《吕氏春秋•本味》:“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朱弦:这里指琴。佳人:美人,引申为知己、知音。 [5]“青眼”句:《晋书•阮籍传》:“(阮)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 喜弟康闻之,乃赍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青眼:即黑眼珠在中间,正眼相看。 [6]与白鸥盟:据《列子•黄帝》:“海上之人有好沤(鸥)鸟者,每旦之海上从沤鸟游,沤鸟之至者,百住而不止。其父曰:‘吾闻沤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 ’明日之海上,沤鸟舞而不下也。”后人以与鸥鸟盟誓表示毫无机心,这里是指无利禄之心,借指归隐。 [编辑本段]古今点评 1.山谷《登快阁》诗云:“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此但以“远大”、“分明”之语为新奇,而究其实,乃小人语。 (张戒《岁寒堂诗话》) 2.“至宋之山谷,诚不免粗疏涩僻之病。至其意境天开,则实能辟古今未泄之奥妙。 而《登快阁》诗亦其一也。顾诋为小儿语,不知何处有此等小儿能具如许胸襟也。 (张宗泰《鲁岩所学集》) 3.起四句且叙且写,一往浩然。五六句对意流行。 收尤豪放,此所谓寓单行之气于排偶之中也。(方东树《昭昧詹言》卷二十) 4.此诗气势豪放,明白如话,却无曲折之致,正显黄诗平易之风格。 (胡晓明、秦静梅《宋代诗歌评点》) 赏析 一般说来,文章或诗歌开头往往较难,以致有的文学家常将其开头处砍去,这是因为开头处,作者还没有和作品的情境融为一体,因而容易作态。黄山谷此诗起首,用通俗口语娓娓道来,但又能构思奇妙,引人入境。 诗人说,我这个呆子办完公事,登上了快阁,在这晚晴余辉里,倚栏远眺。这二句,看似通俗浅近,却包涵着极为丰富的内容:前句是用《晋书·傅咸传》所载夏侯济之语,"生子痴,了官事,官事未易了也。 了事正坐痴,复为快耳!"后句用杜甫"注目寒江倚山阁"及李商隐"万古贞魂倚暮霞"之典,还多有翻新出奇之妙。"痴儿"二字翻前人之意,直认自己是"痴儿",此为谐趣之一;"了却"二字,渲染出了诗人如释。 5.送王十五判官扶侍还黔中颈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送王十五判官扶侍还黔中(得开字)》 唐 . 杜甫 大家东征逐子回,风生洲渚锦帆开。 青青竹笋迎船出,日日江鱼入馔来。 离别不堪无限意,艰危深仗济时才。 黔阳信使应稀少,莫怪频频劝酒杯。 翻译和赏析摘自 杜甫《送王十五判官扶侍还黔中(得开字)》原文及翻译 赏析_诗歌鉴赏 一. 杜甫《送王十五判官扶侍还黔中(得开字)》翻译 、【朱注曹大家《东征赋》:“维永初之有七兮,余随子乎东征。”逐子,即随子义也。【顾注妇人三从,其一从子。逐即从义。杨用修因古乐府有一母将九雏,欲改逐为将。将子,领子也。泽州陈冢宰注:依赋直当作随子。 2、《楚国先贤传》:孟宗最孝,母好食笋,冬月无之,宗入林中哀号,笋为之生。庾信《春赋》:“新芽竹笋。” 3、《东观汉记》:姜诗与妇佣作养母,母好饮江水,嗜鱼?,俄而涌泉舍侧,味如江水,每旦出双鲤鱼。【钱笺韩子苍作白白。吴曾《漫录》作日日。据传言每旦,当以日日为是。按:日日对青青,乃借对法。前诗双峰寂寂对万竹青青,亦不拘于青白作配也。 4、薛道衡诗:“幸逢为善乐,须降济时才。” 5、吴祗诗:“玉关信使断。”杨慎曰:杜诗“青青竹笋迎船出,白白江鱼入馔来”,用孟宗、姜诗事。韦苏州《送人省观》诗云:“沃野收红稻,长江钓白鱼。”又云:“洞庭摘朱果,松江献白鳞。”然杜不如韦句之雅。青青自好,白白近俗,有似童谣“白白一群鹅”之句矣。 二. 杜甫《送王十五判官扶侍还黔中(得开字)》赏析 《送王十五判官扶侍还黔中(得开字)》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所作的一首古诗。黄鹤依旧次,编在广德元年夏作。【顾注王判官,本黔阳人,而宦于蜀者,时奉母归养,故作诗以送之。《唐书》:黔州黔中郡,属江南西道,本三国吴黔阳郡,周为黔州,贞观四年,置都督府。王应麟云:黔中,汉改为武陵郡,今鼎、沣、?、沅、黔州之地。《一统志》:今为辰州府地。 大家东征逐子回,风生洲渚绵帆开。 青青竹笋迎船出,日日江鱼入馔来。 离别不堪无限意,艰危深仗济时才。 黔阳信使应稀少,莫怪频频劝酒杯。 上四王归养,下四送还黔,大家同回,提明扶侍。风生洲渚,还舟之景。竹笋江鱼,舟中供母。临别而叹时危,以其才堪济蜀也。频劝酒杯,欲别不忍之意。 首句逐字无出,次句可入元人院本,三四竟是吴歌,而用事亦俗。五句无聊之极,六句上文不接,但剿袭“安危须仗出群材”句耳。七八浅易,又似酒肆主人声口。 ---赏析END--- 我的理解: 王判官本是黔阳人氏,因在异地蜀中任官, 适逢侍奉母亲回黔养老,杜甫遂作诗送别。诗中作者三处用典,描写了王判官回黔的原因以及青青竹笋因王判官的孝道而迎船在岸边生出,白白的江鱼随船伺候母亲将摆上宴桌。 颈联 “ 离别不堪无限意,艰危深仗济时才。”正如赏析中所说 “临别而叹时危,以其才堪济蜀也。”表现了作者面对时局危难、国家急需人才之时, 对王判官的离蜀,情感上既有朋友之间的惜别之情,同时又有对国家失才的惋惜之情。当然,这也出于对时局的担忧才会有此感情流露。 6.赞美泰山的古诗句一、望岳 【作者】杜甫 【朝代】唐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 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走出齐鲁,依然可见那青青的峰顶。神奇自然会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和黄昏。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二、苏幕遮 【作者】范仲淹 【朝代】宋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译文 碧云飘悠的蓝天,黄叶纷飞的大地。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翠。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江水。岸边的芳草似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之外。 默默思念故乡黯然神伤,缠人的羁旅愁思难以排遣。除非夜夜,都做好梦才能得到片刻安慰。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端起酒来洗涤愁肠,可是都化作相思的眼泪。 三、醉蓬莱 对朝云叆叇,暮雨霏微,乱峰相倚。巫峡高唐,锁楚宫朱翠。画戟移春,靓妆迎马,向一川都会。万里投荒,一身吊影,成何欢意。 尽道黔南,去天尺五,望极神州,万重烟水。樽酒公堂,有中朝12佳士。荔颊红深,麝脐香满,醉舞裀歌袂。杜宇声声,催人到晓,不如归是。 译文 朝云暮雨,烟雾氤氲,微露云端的乱峰互相偎依。站在巫山县城楼上,遥望楚阳台,想象楚襄王梦与神女相会的情景。春光明媚之中,宫府的仪仗队行进,盛装艳服之人迎接着马队,迤逦向城中走去。被贬谪放逐到偏荒之地,对影自怜,有什么值得高兴的。 到达黔州之后,山愈高,势愈险,而距中原更远,隔断了眺望京城的视线,但乡愁却越过千山万水飞向神州。有贬谪之地的地方官摆酒接风、欢宴公堂。醉舞欢腾,满堂香气,声歌盈室,美人容颜娇艳,香气氤氲馥郁。听着那杜鹃一声一声地到天明,直唤着“不如归去”。 四、放言五首·其五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 泰山不要欺毫末,颜子无心羡老彭。松树千年终是朽,槿花一日自为荣。 何须恋世常忧死,亦莫嫌身漫厌生。生去死来都是幻,幻人哀乐系何情。 译文 泰山不能损坏毫发,颜渊无意羡慕老聃和彭祖。松树活了一千年终究要死,槿木仅开花一天也自觉荣耀。何必眷恋尘世常怕死,也不要嫌弃而厌恶生活。生与死都是一种幻觉,梦幻人的悲哀欢乐又维系人间情呢。 五、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 【作者】辛弃疾 【朝代】宋 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夷甫诸人,神州沈陆,几曾回首。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君知否。 况有文章山斗。对桐阴、满庭清昼。当年堕地,而今试看,风云奔走。绿野风烟,平泉草木,东山歌酒。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 译文 自从高宗皇帝南渡之后,有几个人能真正称得上是治国的行家里手?中原沦陷区的父老乡亲期盼北伐,翘首眺望,南渡的士大夫们也慨叹山河破碎,国土沦陷,半壁河山至今依旧。而那些清谈家们面对大片国土丧失,何曾把收复失地、挽救危局、统一国家放在心上? 算起来,我为平定金兵,戎马倥惚,已征战了万里之遥。横枪立马把金人赶走,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留名青史,这才是真正读书人的事业。韩元吉啊,你是否明白这一点呢? 你的文章可以与韩愈齐名,被人视为泰山、北斗,你的家世尊贵显赫,门庭前的梧桐成荫,浓密清幽,一定会找来金凤凰。你生来就志在四方。今请看:若生逢其时,遭遇明主,你就回叱风云,显露头脚,大展身手。 现在你虽然辞官在家,寄情于绿野堂的景色与平泉庄的草木,纵情于东山上的歌舞酒,但古代名相的志趣并未丢,为国捐躯的壮志也并未减。等到将来,有朝一日,你再出山重整社稷,收复中原,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之后,我再来为你举杯祝寿。 7.黄庭坚的“一日不读书”全句是什么全句是:一日不读书,尘生其中;两日不读书,言语乏味;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 意思:人要是不读书的话,一天后会变得很庸俗,两天后照镜子会觉得自己的脸表情很可怕,面目狰狞,三天后对人说话毫无意味,生活枯燥无味没有生机。 出自《黄庭坚文集》。另外苏轼在《记黄鲁直语》一文中也曾经记录下这段话,黄鲁直云: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 扩展资料: 黄庭坚擅长行书、草书,楷书也自成一家。学书尤为推崇王羲之《兰亭序》。其有一首赞颂杨凝式的诗可以说明他对《兰亭序》习练体会之深:“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谁知洛阳杨风子,下笔便到乌丝栏。”这其中不能没有其对王羲之书法学习的深悟。 黄庭坚在上溯晋唐、学习前人经典书法时,对其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苏轼,可以说黄庭坚的手札小行书在很大程度上是学苏轼的。黄庭坚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不能不受苏轼书风的影响。在黄庭坚书论中,评东坡书颇多,且多为推崇备至者。苏东坡不仅是黄庭坚文学上的老师和提携者,而且也是其书法的学榜样。 黄庭坚行楷大字书风的形成当为其于京口见断崖《瘗鹤铭》之后并不断师法孳乳而自成家法的。黄庭坚师《瘗鹤铭》有一个误会,即他把《瘗鹤铭》看做右军所书,且深信不疑,故而倾力揣摩师习。不过也算是歪打正着,这倒促进了黄庭坚长枪大戟、绵劲迟涩书风的形成。 从客观上看,黄庭坚与苏东坡是中国书法史上早于清代八百年超越唐代书风的笼罩而远溯先唐碑版或者说进行碑帖结合的书家。对于苏轼书风形成的渊源,只要把其代表作《寒食诗帖》与洛阳《龙门二十品》做一比较,即可得出明确答案。黄庭坚则明确标榜师法《瘗鹤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