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已凉韩偓

1.急

已凉 碧阑干外绣帘垂,猩色屏风画折枝。

八尺龙须方锦褥,已凉天气未寒时。[1] [编辑本段]注释译文 【注释】 ⑴猩色:猩红色。

⑵龙须:灯芯草。 【译文】 翠绿的栏杆外绣帘低垂,猩红的屏风上画著花卉草木。

八尺的龙须席上铺着锦绣被褥,天气已经凉了但还没到寒冷的时候。[2] 作品鉴赏 韩偓《香奁集》里有许多反映男女情爱的诗歌,这是最为脍炙人口的一篇。

其好处全在于艺术构思精巧,笔意含蓄。 展现在读者眼前的,是一间华丽精致的卧室。

镜头由室外逐渐移向室内,透过门前的阑干、当门的帘幕、门内的屏风等一道道障碍,聚影在那张铺着龙须草席和织锦被褥的八尺大床上。房间结构安排所显示出的这种“深而曲”的层次,分明告诉读者这是一位贵家少妇的金闺绣户。

布局以外,景物吸引读者视线的,是那斑驳陆离、秾艳夺目的色彩。翠绿的栏槛,猩红的画屏,门帘上的彩绣,被面的锦缎光泽,合组成一派旖旎温馨的气象,不仅增添了卧室的华贵势派,还为主人公的闺情绮思酝酿了合适的氛围。

主人公始终未露面,她在做什么、想什么也不得而知。但朱漆屏面上雕绘着的折枝图,却不由得使人生发出“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无名氏《金缕衣》)的感叹。

面对这幅画图,主人公不可能不有感于自己的逝水流年,而将大好青春同画中鲜花联系起来加以比较、思索,更何况而今又到了一年当中季节转换的时候。门前帘幕低垂,簟席上增加被褥,表明暑热已退,秋凉刚降。

这样的时刻最容易勾起人们对光阴消逝的感触,在主人公的心灵上又将激起阵阵波澜。诗篇结尾用重笔点出“已凉天气未寒时”的时令变化,当然不会出于无意。

配上床席、锦褥的暗示以及折枝图的烘托,主人公在深闺寂寞之中渴望爱情的情怀,也就隐约可见了。 通篇没有一个字涉及“情”,甚至没有一个字触及“人”,纯然借助环境景物来渲染人的情思,供读者玩味。

这类命意曲折、用笔委婉的情诗,在唐人诗中还是不多见的。 作者简介 韩偓 (842或844-923或941)唐末诗人。

字致尧(一作致光),小字冬郎,自号玉山樵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龙纪进士。

历任左拾遗、刑部员外郎、翰林学士、中书舍人、兵部侍郎等职。唐昭宗倚重之,欲拜相,固辞不受。

后因忤朱温,两遭贬谪。又诏复为翰林学士,惧不赴任,入闽依王审知。

韩偓十岁能诗,李商隐赞为“雏凤清于老凤声”(《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一座尽惊他日余方追吟连宵待坐徘徊久之句有老成之风因成二绝寄酬兼呈畏之员外》)。诗多感时伤乱之作,颇具风骨。

而其《香奁集》则轻薄香艳,开“香奁体”诗风。有《玉山樵人集》。

2.求韩偓 己凉 的赏析

【注释】

猩色:猩红色。

龙须:灯芯草。

【评析】

韩偓《香奁集》里有许多反映男女情爱的诗歌,这是最为脍炙人口的一篇。其好处全在于艺术构思精巧,笔意含蓄。

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间华丽精致的卧室。镜头由室外逐渐移向室内,透过门前的阑干、当门的帘幕、门内的屏风等一道道阻障,聚影在那张铺着龙须草席和织锦被褥的八尺大床上。房间结构安排所显示出的这种“深而曲”的层次,分明告诉我们,这是一位贵家少妇的金闺绣户。

布局以外,景物吸引我们视线的,还有它那斑驳陆离、秾艳夺目的色彩。翠绿的栏槛,猩红的画屏,门帘上的彩绣,被面的锦缎光泽,合组成一派旖旎温馨的气象,不仅增添了卧室的华贵势派,还为主人公的闺情绮思创造了合适的氛围。

主人公始终没有露面,她在做什么、想什么也不得而知。但朱漆屏面上雕绘着的折枝图,却不由得使人生发起“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无名氏《金缕衣》)的意念。面对这幅画图,我们的主人公难道不会有感于自己的逝水流年,而将大好青春同画中鲜花联系起来加以比较、思索吗?更何况而今又到了一年当中季节转换的时候。门前帘幕低垂,簟席上添加被褥,表明暑热已退,秋凉方降。这样的时刻最容易勾起人们对光阴消逝的感触,在我们的主人公的心灵上又将激起怎样的波澜呢?诗篇结尾用重笔点出“已凉天气未寒时”的时令变化,当然不会出于无意。配上床席、锦褥的暗示以及折枝图的烘托,主人公在深闺寂寞之中渴望爱情生活的情怀,也就隐约可见了。

通篇没有一个字涉及“情”,甚至没有一个字触及“人”,纯然借助环境景物来点染人的情思,供读者玩索。象这样命意曲折、用笔委婉的情诗,在唐人诗中还是不多见的。小诗《已凉》之所以传诵至今,原因或许就在于此。

3.晚唐诗人韩偓有哪些比较好的绝句诗没有

已凉(七言绝句)

韩偓

碧阑干外绣帘垂,猩色屏风画折枝。

八尺龙须方锦褥,已凉天气未寒时。

注:

猩色:猩红的颜色,即红色。

画折枝:指花鸟画中画花卉只画连枝折的下部分。

龙须:草名,可以织席,这里指垫席。

未寒时:夏去秋来的初秋时节。

赏析:

这首诗取末句首二字为题,实与内容无关。夏去秋来,节候变换,敏感的诗人,能体察出细微的变化,写出自己的深切感受。韩偓这首《已凉》,通过室内外景物的描绘,向人们传递秋凉的信息。 首句描写室外景物。碧绿色的栏杆外,走廊上已垂挂了精致的“绣帘”。这既是表明豪贵之家,又暗示天气已凉,需要放下走廊的帘幕了。次句转写室内。猩红色的屏风,鲜艳夺目,而屏风上画的又是色彩明艳的花卉,其艳丽华贵可以想见。第三句写床上的铺设,这是全诗的转折。龙须草编织的席上,加铺方正的“锦褥”,已经透出秋意,结句正面点出“已凉天气”,饱含着诗人的真切感受,这感受就是:未寒而凉爽舒适。

4.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思想

我觉得是借景抒情,猩色屏风画折枝。

八尺龙须方锦褥。 是对场景的描写,这里用了猩红、锦被。

这都属于奢侈之物。红在过去是不让随便应用的颜色,就连漆门的红也分了三种。

皇宫、王府达官贵人、贫民三种,这猩红一般是结婚是贫民才敢用的,就连过年的对联和福字都得用黑笔写。“有花堪折须尽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这很显然是表达情感的诗句,这里的折枝的折有动词的意思,和本诗并不一致。

但融入本句就有了情的意味。可见所思。

八尺一般指男儿身材,龙须虽解释成草,但龙为阳,龙虚可理解为胡须,泛指男人,可以盖住八尺男儿的锦被,用在出嫁的猩红色,代表情感的折枝,却都因为不合时宜空空成了摆设,更体现了相思之情。虽无提及人虽无写相思却更睹物思人!鄙人如此理解,如有不妥,望谅解。

5.唐诗“气象”的内涵

你好,盛唐诗绝大多数是浑厚的,但有一部分诗篇特别是王维、孟浩然等人的山水田园诗篇,风格冲淡闲逸,虽也自然浑成,但并不雄壮.这类诗篇在盛唐诗中毕竟只占少数.盛唐气象是一种宏观性的概括.盛唐气象形成的原因,大致有二.一是盛唐诗人的豪情壮志.诗人们面对当时国势强大、经济文化繁荣的局面,大抵胸襟开阔,意气昂扬,希冀建功立业.他们喜欢描写祖国壮丽的山河,边陲奇伟的风光、紧张的战斗和自己的豪情壮志.他们追求“鲸鱼碧海”(杜甫《戏为六绝句》语)的壮阔诗境.这就形成了盛唐诗的雄壮风貌.二是对前代优秀诗歌传统的继承和发扬.盛唐诗人竭力扫除南朝至初唐的浮靡诗风,重视向汉魏古诗、乐府诗学习,注意发扬汉末建安时代明朗刚健的优良诗风.从诗歌本身的继承关系说,盛唐诗的雄浑特征,得力于此.一部分盛唐诗,较充分地反映了唐帝国强盛期的时代面貌,但盛唐气象和盛唐时代面貌不是一回事.文学史上的盛唐,指唐玄宗、肃宗两朝,约五十年.玄宗后期,政治腐败,国势开始衰落,中经安史之乱,更是社会动荡,民生凋敝,但以杜甫为代表的盛唐后期诗,仍然富有雄浑的特征.举例来说,杜甫的《望岳》诗写于盛唐前期,固然表现了他“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宏伟抱负.他的《同诸公登慈恩寺塔》诗,写于安史之乱前夕,表现了唐帝国岌岌可危的形势和诗人的忧心忡忡,却仍然气象雄浑.杜甫晚年所写的《登楼》《登高》两首七律,表现唐朝受外族侵凌的衰败局面和诗人的迟暮心情,境界仍然雄壮阔大.此类的例子尚多.杜甫晚年的这类诗篇,往往被明清诗论家誉为表现盛唐气象的佳作.李白晚年在安史之乱后所写的不少诗篇,也具有雄浑风貌.盛唐后期,时代面貌大变,但李、杜等人在前期所形成的心态没有消失,所追求的明朗刚健诗风也没有消失,所以仍能写出不少雄浑的诗篇.唐朝是中国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盛唐诗是唐诗史上的高峰,以雄壮浑厚为特征的盛唐诗气象,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希望能够帮助到你,望你采纳。

6.关于气象的古诗

已凉 韩偓 碧阑干外绣帘垂,猩色屏风画折枝。

八尺龙须方锦褥,已凉天气未寒时。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初夏游张园 戴敏 乳鸭池塘水浅深,熟梅天气半晴阴。 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

寄陕州姚中丞 刘禹锡 八月天气肃,二陵风雨收。旌旗阙下来,云日关东秋。

禹迹想前事,汉台馀故丘。徘徊襟带地,左右帝王州。

留滞悲昔老,恩光荣彻侯。相思望棠树,一寄商声讴。

秋游原上 白居易 七月行已半,早凉天气清。清晨起巾栉,徐步出柴荆。

露杖筇竹冷,风襟越蕉轻。闲携弟侄辈,同上秋原行。

新枣未全赤,晚瓜有余馨。依依田家叟,设此相逢迎。

自我到此村,往来白发生。村中相识久,老幼皆有情。

留连向暮归,树树风蝉声。是时新雨足,禾黍夹道青。

见此令人饱,何必待西成。

相关内容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