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宋诗人的流派唐宋派 明代文学流派。 代表人物有嘉靖年间的王慎中、唐 顺之、茅坤和归有光等。自前七子李梦阳、何景明等倡 言复古之后,散文以摹拟古人为事,不但缺乏思想,而 且文字诘屈聱牙,流弊甚烈。 嘉靖初,王慎中、唐顺之 以及与他们同时的李开先、陈束、赵时春、任翰、熊过、吕高号称“八才子”,力矫李、何之弊,主张学习欧阳 修、曾巩之文。他们的文学活动正值李梦阳、何景明去 世而后七子尚未继起的复古主义的间歇期,一时影响颇 大,李、何文集几乎受遏不行。 比王慎中、唐顺之稍晚 的茅坤、归有光却正当后七子主持文坛的时期,以李攀 龙、王世贞为代表的后七子继前七子衣钵。再次发起复 古运动,剽□古人,求附坛坫,天下无不靡然成风。 茅坤、归有光与王、唐趣尚略同,归有光以一“穷乡老儒”毅 然与后七子抗衡,排□而不余遗力,其精神尤为难得。 前后七子崇拜秦汉是摹拟古人,唐宋派则既推尊三代两 汉文的传统地位,又承认唐宋文的继承发展。 王慎中说: “学六经史汉最得旨趣根源者,莫如韩欧曾苏诸名家。” (《寄道原弟书几》)唐顺之的《文编》,选入《左传》、《国语》、《史记》等古文和韩柳欧苏曾王等大量作品。 茅坤编《唐宋八大家文钞》164卷,进一步肯定提倡唐宋 文,影响深远,其书盛行海内。唐宋派变学秦汉为学欧 曾,易诘屈聱牙为文从字顺,是一个进步。 唐宋派还重 视在散文中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他们批评复古派一味 抄袭模拟,主张文章要直写胸臆,具有自己的本色面目。 王慎中提出文章要能“道其中之所欲言”(《曾南丰文 粹序》),就是要抒发作者内心的思想感情。 唐顺之认 为“文字工拙在心源”,说作者只要“心地超然”,就 是“千古只眼人”,“即使未尝操纸笔呻吟学为文章,但 直据胸臆,信手写来,如写家书,虽或疏卤,然绝无烟 火酸馅习气,便是宇宙一样绝好文字”;否则,“文虽 工而不免为下格”(《答茅鹿门知县书二》)。茅坤更 进一步,强调文章家不只是要求之于“心源”,还要体 察物情,莫逆于心。 唐宋派对复古派的批评是尖锐的。唐顺之在《答蔡 可泉书》中说复古派的作品“本无精光,遂尔销歇”,指 出其要害在于缺乏自己的思想灵魂。 归有光对当时负有 盛名的王世贞的批评亦十分激烈,他指王世贞等为“一、二妄庸人”,而众人将王拥立为“巨子”,“争附和以 诋排前人”,他说:“文章至于宋、元诸名家,其力足 以追数千载之上而与之颉颃,而世直以蚍蜉撼之,可悲 也。无乃一二妄庸人为之巨子以倡道之欤?”(《项思 尧文集序》)复古主义者“以琢句为工,自谓欲追秦汉, 然不过剽窃齐梁之余,而海内宗之,翕然成风,可谓悼 叹耳”(《与沈敬甫书》)。 这是针对王世贞等主张文 必西汉、诗必盛唐、大历以后书勿读的论调所发,深恶 痛绝之情溢于言表。 唐宋派中散文成就最高的当推归有光。 归有光善于 抒情、记事,能把琐屑的事委曲写出,不事雕琢而风味 超然。如《项脊轩志》、《先妣事略》、《寒花葬志》、《思子亭记》、《见树楼记》、《女二二圹志》等等。 王锡爵在《归公墓志铭》中称他的这类散文“无意于感 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表”。黄宗羲则尤其赞赏 他怀念祖母、母亲和妻子的一些散文。 “一往深情,每 以一二细事见之,使人欲涕。盖古今来事无巨细,唯此可 歌可泣之精神,长留天壤”(《张节母叶孺人墓志铭》)。 唐宋派散文成就超过前后七子,但也并非俱是佳品, 他们的集子中有不少表彰孝子烈妇的道学文章和应酬捧 场的文字。他们主张的“胸臆”、“心源”,指的是道 学家的内心世界。 茅坤说:“世之文章家当于六籍中求 其重心者之至而深于其道,然后从而发之为文。”(《复 陈五岳方伯书》)可见他们把道看成是文的源泉,道盛则 文盛。 这种观点束缚了创作。同时也削弱着他们文学主 张的影响力,站在道学立场是不能动摇复古派的根基的。 前后七子跨越弘治、正德、嘉靖三朝,取代台阁体主持 文坛风气凡百年之久,唐宋派基于自身弱点,虽也指出 了复古派的毛病,却始终未能根本改变文坛局面。唯其 散文创作对后世较有影响,如清代“桐城派”即继承了 它的传统。 2.余传棚的《唐宋词流派研究》简介余传棚先生《唐宋词流派研究》的问世,是唐宋词流派理论研究的新进展。从流派角度切入研究唐宋词,是近年来词学研究的热门课题,成果累累。其中既有对唐宋词史上某一流派的细致考察,又有在此基础上对这一时期所有流派的综合描述。余先生新著实际上是关于唐宋词流派研究的研究。全书以唐宋词流派及有关研究现状为研究对象,研究中有破有立,建构了自己的理论框架。与前人的单一流派研究相比,有全局与局部之别;与前人的所有流派综合描述相较,有纲要与全景之分。余著重心不在细致描述流派的面貌,而在提纲挈领,着力勾勒流派发展的线索脉络。余先生书中绪言有云:“烛微知著,始称有识;由显索隐,方见深心。”移以相衡,其书足以当之。 目录 第一章 前流派词索隐(代绪言) 一、敦煌民间词的逻辑指向 二、隋唐文人词的历史走向 第二章 花间词派评辨 一、花间词派不宜又名西蜀词派 二、花间词派的创作纲领见于《花间集序》 三、花间词派的主导风格是柔靡绮丽 四、花间词派创立“艳科”传统功大于过 第三章 南唐词派定位 一、南唐词派与花间词派同源异流 . 二、南唐词派的主导风格是哀婉凄丽 三、南唐词派直接开启婉约词派 第四章 婉约词派究真 一、婉约词派之时空界定不宜过泛 二、婉约词派主导风格是清切婉丽 三、婉约词派之功过是非评判宜允 第五章 颓放词派探微 一、颓放词派的客观存在不容忽视 二、颓放词派的主导风格是颓靡放逸 三、颓放词派有过有功,芝大于过 第六章 豪放词派质实 一、豪放词派为抗争颓放词派而兴 二、豪放词派风格由苏辛主导 三、豪放词派分苏、辛二派 第七章 雅正词派正名 一、雅正词派名从何出 二、雅正词派得失何在 三、雅正词派亦能分派 第八章 唐宋词派鸟瞰(代结语)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中国古代文学流派研究》丛书总跋 3.有人知道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理想丈夫》(王尔德写的)的翻译者文心,原名刘扬忠,1946年生于贵州大方县。1968年毕业于贵州大学中文系,任中学语文教员近十年。1978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师从吴世昌先生,专治唐宋诗词。1981年又毕业于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文学系,获文学博士学位,并分配至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从事古典文学研究工作。 文心1968年参加工作,历任贵州军区独立营军垦农场军垦战士,贵州大方县六龙中学教师,大方县师范学校教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古代室主任,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9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专著《稼轩词百首译析》、《宋词研究之路》、《中华文学通览·宋代卷·崇文盛世》、《周邦彦传论》、《诗与酒》、《唐宋词流派史》,另外在国内报刊上发表诗词100余首。 补充[1] 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所学术委员、古代文学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遗产》编委,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并兼任中国宋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韵文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李清照辛弃疾学会副会长等,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主要从事中国古典诗词研究,兼搞诗词创作以词学研究成果为多。尤以词学研究成果为多。二十多年来,在国内及海外共发表古典文学研究专题论文五十多篇,共约六十多万字。现正从事中国词学学术史及文学史学史的研究,三年之内出版这方面的研究专著两部。现已出版13种著作:《稼轩词百首译析》《宋词研究之路》《辛弃疾词心探微》等。 主要著作 《辛弃疾词心探微》一书获第二届夏承焘词学奖二等奖 《全宋词典故辞典》一书获第二届国家辞书奖二等奖 稼轩词百首译析(25万字) 花山文艺出版社1983年 宋词研究之路(19万字) 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年 辛弃疾词心探微(25万字) 齐鲁书社1990年 全唐诗典故辞典(合作,150万字) 湖北辞书出版社1989年 周邦彦传论(10万字) 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 唐宋词精华(合作,任第一主编,150万字) 朝华出版社1991年 诗与酒(20万字) 台湾文津出版社1994年 彩色插图中国文学史(合作,执笔6万字) 祥云(美国)出版公司 十卷本中华文学通史(任宋辽金分卷主编,35万字) 华艺出版社1997年 中国文学通览? 、宋代卷?、崇文盛世(15万字) 中华书局1997年 全宋词典故辞典(合作,任第一副主编,310万字) 湖北辞书出版社1996年 唐宋词流派史(44万字) 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 名家解读宋词(30万字) 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1] 4.唐诗宋词的流派与风格宋词:1、婉约派 代表人物:柳永、晏殊、周邦彦、李清照等.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 周邦彦:兰陵王 (柳阴直)、蝶恋花 (月皎惊乌栖不定)、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2、豪放派 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张元干、张孝祥等.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江城子·密州出猎》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张元干:贺新郎(梦绕神州路)张孝祥:六州歌头(长淮望断)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唐诗:1.山水田园诗派 王维、孟浩然、卢纶、李益、等:特点:题材多青山白云、幽人隐士;风格多恬静雅淡,富于阴柔之美;形式多五言、五绝、五律、五古.王维:《山居秋瞑》、《送元二使安西》、《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孟浩然:《过故人庄》 2.边塞诗派 高适、岑参、卢纶、李益等:特点:描写战争与战场,表现保家卫国的英勇精神,或描写雄浑壮美的边塞风光,奇异的风土人情,又或描写战争的残酷,军中的黑暗,征戍的艰辛,表达民族和睦的向往与情怀.高适:《别董大》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3.浪漫派 李白特点: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咏唱对自由人生个人价值的渴望与追求.诗词自由、奔放、明白、顺畅、想象丰富、气势宏大.语言主张自然,反对雕琢.李白:《月下独酌》、《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3.现实派 杜甫特点:诗歌艺术风格沉郁顿挫,多表现忧时伤世,悲天悯人的思想.自中唐到宋代以来都继承了杜甫的写实风格.代表作有:《三吏》、《三别》、《兵车行》。 5.要写一篇关于宋词的论文,谁能帮帮忙丫宋词美学思潮初探[摘 要]宋代美学思潮的运行,更多的是在中国封建社会长期积累下来的思想文化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向更高的思想文化层次演进。 以宋文学的代表——宋词的美学风格分析来看,宋人的美学观念趋向于婉约含蓄,形成独特的美的韵味,同时北南宋的美学思潮的内涵又略有差别,婉约含蓄中又带有豪放和激昂,形成宋美学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 宋词 审美 豪放 婉约继盛唐之后的宋王朝,始终是一个内忧外患交困,积贫积弱的王朝,然而,就中华民族的封建文化的发展而言,正是由于宋所处的独特的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才使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美学在这个时期内走向了成熟,传统的美学在这个时代获得了全方位的发展、深化和实现,使得宋美学在中国美学史上占居了无可非议的重要地位,显示出独特而恒久的魅力。 从宋文学的代表——宋词来看,晏殊词清丽洒脱,柳永词浪漫缠绵,苏轼词旷达恢弘,辛弃疾词豪放激昂……这些动人的华美篇章,折射着那一代美的创造者和欣赏者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审美风尚和审美理想,反映着那个特定的时代氛围中美学观念、美学范畴、美学命题的产生、发展和转化。 虽然我学力尚浅,很多知识的构建还不够充分,但由于我对宋词及美学的兴趣和平时的积累,我将通过对宋词及其代表作家、作品、风格的分析,由宋文学的创作主体即审美主体的宋文人士大夫的审美心理、审美情趣、审美理想入手探析所蕴涵并体现在宋词中的美学思潮的特点和美学风格。 美,是要靠人也就是审美主体去追寻,去发现,去体味的。宋代社会的审美主体首先是其社会成员中的文人士大夫阶层,也正是他们开始有意识地寻觅适合自我审美情趣的美的内容与形式,同时,也就是在这个寻找美的过程中,他们日渐成熟,潜移默化地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美学风格,创造出了属于宋人自己的审美心理机制和美的创造方式,展现出与前代的美学模式风采迥异的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结。 并形成具有其代表意义的书斋美学。在优越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之下,成为统治集团成员的宋文人士大夫们,享受着充裕的物质生活条件,他们因此而比别人更会有滋有味地享受生活。 这是士大夫阶层审美观念滋生的土壤,滋养出敏锐细腻的感觉能力,成为了既有钱又有闲的文人雅士自然而然将追寻的目光转向文艺生活,转向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领域。 同时,用词这种比诗更宽松又讲求韵律的文学样式来反映他们的审美情趣,寄托审美理想。 词,产生于唐五代,原是配合隋唐以来燕乐而创作的歌辞。后来逐渐于音乐脱离关系,成为一种长短句的诗体。 从某种意义上讲,词是文学语言和音乐语言相结合的产物,初时起源于民间,后经文人的加工,有了格式和音韵方面的要求和规定。 换一个角度来说,词,产生于人们通俗的审美享受的需要,觥筹交错,肴蔌杂陈前的清歌妙舞,无形中陶冶了文人雅士的审美趣味,激发了士大夫以清绝之辞助娇娆之态的雅兴,审美主体兴致盎然地观照审美对象,从中获得审美享受。 (所谓审美享受,是通过审美感受所获得的一种情感上的愉悦,这种愉悦是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诸多心理功能共同和谐振运动的极致状态,表现为所获得的满足感和快乐感。 )人的审美需要,直接表现在审美享受的追求上,尽管这是通过个人的审美活动获得的,但却渗透着宽广的社会内容,反映出个体审美心理和社会审美心理的统一。 而宋文人士大夫对室内乐舞的欣赏并以词助兴的审美方式,体现了在温饱满足后进而向更高文化层次追求的审美享受。 如此看来,似乎宋文人士大夫终日沉沦于妍歌妙舞,放荡不羁之中,实际如何呢?我们先来看一位宋初的代表词人——晏殊。 晏殊,14岁时即以神童之名进见皇帝,官至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的太平宰相。在凡人眼中,这是何等的大富大贵!“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 酒运歌席莫辞频。”⑴“一曲细丝清脆,椅朱唇。 斟绿酒、掩红巾。”⑵“蜀弦高,羌管脆,慢扬舞娥香袂。 君莫笑,醉乡人,熙熙长似春。”⑶晏词中有大量相似的关于歌舞宴席的作品,声色歌舞跃然纸上,然而萦绕于词人胸怀的,却完全是另外一番情思。 “春花秋草,只是催人老。 总把千山眉黛扫,未抵别愁多少。” ⑷“劝君绿酒金杯,莫嫌经管催。兔走乌飞不住,人生几度三台?”⑸词中情调乃是词人主观情愫的外化。 本来该是美好的意象,出现在词人笔下时却染上了一层淡淡的忧郁。春花秋草的生命力何其旺盛,在词人眼中却不过是年华飞逝的标记;千娇百媚的歌儿舞女何其楚楚动人,亦难化解词人心中的离愁别恨。 位居三公是多少人的梦想,词人却并未感到多少的乐趣,反而发出意味深长的人生喟叹。未中前的清灯苦卷,高中后的大福大贵,眼前的一切富贵繁华真实而又虚幻,巨大的反差使词人的内心中产生难以言传的复杂思绪。 个人经历的前后变化,亦是宋代士大夫人生道路的概括和缩影,而在晏词中所体现出来的矛盾情结,其实也正是这个文化阶层亦即时代审美主体共同的心态。 在经历千辛万苦后获得功名利禄,短暂的得意之后,没有了压力,失落了最高层次的追求,反而有一种若有所失的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