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宋词 《扬州慢》《扬州慢》是词牌名。南宋姜夔自制曲。双调,九十八字,押平声韵。 1、扬州慢 ·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壁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2、《扬州慢赵》赵以夫 十里春风,二分明月,蕊仙飞下琼楼。 看冰花翦翦,拥碎玉成球。 想长日、云阶伫立,太真肌骨,飞燕风流。 敛群芳、清丽精神,都付扬州。 雨窗数朵,梦惊回、天际香浮。 似阆苑花神,怜人冷落,骑鹤来游。 为问竹西风景,长空淡、烟水悠悠。 又黄昏,羌管孤城,吹起新愁。 3、《扬州慢·琼花》 郑觉斋 弄玉轻盈,飞琼淡泞,袜尘步下迷楼。 试新妆才了,炷沉水香球。 记晓剪、春冰驰送,金瓶露湿,缇骑星流。 甚天中月色,被风吹梦南州。 尊前相见,似羞人、踪迹萍浮。 问弄雪飘枝,无双亭上,何日重游? 我欲缠腰骑鹤,烟霄远、旧事悠悠。 但凭阑无语,烟花三月春愁。 2.宋词姜夔扬州慢扬州慢·淮左名都姜夔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 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译文淳熙年丙申月冬至这天,我经过扬州。夜雪初晴,放眼望去,全是荠草和麦子。 进入扬州,一片萧条,河水碧绿凄冷,天色渐晚,城中响起凄凉的号角。我内心悲凉,感慨于扬州城今昔的变化,于是自创了这支曲子。 千岩老人认为这首词有《黍离》的悲凉意蕴。扬州自古是淮南东路的名城,这里有著名游览胜地竹西亭,初到扬州我解鞍下马作停留。 当年那春风十里繁华街道,如今却是荞麦青青孤单可怜。自从金兵侵犯长江流域以后,连荒废的池苑和古老的大树,都厌恶再提起那场可恶的战争。 临近黄昏凄清的号角已吹响,回荡在这座凄凉残破的空城。杜牧曾以优美的诗句把你赞赏,今若重来定会为你残破而惊。 纵使有豆蔻芳华的精工词采,纵有歌咏青楼一梦绝妙才能,也难抒写此刻深沉悲怆感情。二十四桥依然完好毫无损伤,桥下波心荡漾一弯冷月寂寞。 想那桥边红芍年年花叶繁荣,不知年年有谁欣赏为谁而生?注释⑴扬州慢:词牌名,又名《郎州慢》,上下阕,九十八字,平韵。此调为姜夔自度曲,后人多用以抒发怀古之思。 ⑵淳熙丙申:淳熙三年(1176)。至日:冬至。 ⑶维扬:即扬州(今属江苏)。⑷荠麦:荠菜和野生的麦。 弥望:满眼。⑸戍角:军营中发出的号角声。 ⑹千岩老人:南宋诗人萧德藻,字东夫,自号千岩老人。姜夔曾跟他学诗,又是他的侄女婿。 黍离:《诗经·王风》篇名。据说周平王东迁后,周大夫经过西周故都,看见宗庙毁坏,尽为禾黍,彷徨不忍离去,就做了此诗。 后以“黍离”表示故国之思。⑺淮左名都:指扬州。 宋朝的行政区设有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扬州是淮南东路的首府,故称淮左名都。左,古人方位名,面朝南时,东为左,西为右。 名都,著名的都会。⑼解(xiè)鞍少驻初程:少驻,稍作停留;初程,初段行程。 ⑽春风十里:杜牧《赠别》诗:“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这里用以借指扬州。 ⑾胡马窥江:指金兵侵略长江流域地区,洗劫扬州。这里应指第二次洗劫扬州。 ⑿废池乔木:废毁的池台。乔木:残存的古树。 二者都是乱后余物,表明城中荒芜,人烟萧条。⒀渐:向,到。 清角:凄清的号角声。⒁杜郎:即杜牧。 唐文宗大和七年到九年,杜牧在扬州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俊赏:俊逸清赏。 钟嵘《诗品序》:“近彭城刘士章,俊赏才士。”⒂豆蔻:形容少女美艳。 豆蔻词工: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⒃青楼:妓院。 青楼梦好:杜牧《遣怀》诗:“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⒄二十四桥:扬州城内古桥,即吴家砖桥,也叫红药桥。 ⒅红药:红芍药花,是扬州繁华时期的名花。 3.宋词研究作业答案周邦彦追求在字词的语调平仄和音乐的音色达到完美和谐,因此在选字上极为苛刻严格;在词的意境和音乐表现的意境上也力求统一一致,故而在选材和表达上也要小心谨慎。 但是用心如此之细,苛求如此之严,再要追求通畅流丽,意境深远,几乎已经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戴着如此沉重的镣铐跳舞,也只有周邦彦才舞出了优美的舞姿。 就算如此,他的词虽然工巧瑰丽,还是有人批过于雕琢,有“意趣不高”之嫌。 周邦彦自创曲调很多,但是今天看来,他的词中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的佳句不算多,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的字句远不如其他词人那样通顺流畅,琅琅上口。 老王说他“创意之才少”,是说他用力多在字词音律,而不在开拓新的意境。比较一下周、秦、欧三人写雨之词: “雨过残红湿未飞,疏篱一带透斜晖。” (周邦彦《浣溪沙》)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浣溪沙》)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拢,双燕归来细雨中。” (欧阳修《采桑子》) 细细品之,比之秦词之纤丽,欧词之深婉,周词境界稍显凝厚。美成之词别有深致,但终归不如那些读起来通顺上口、景致如在眼前的句子更容易打动人的心灵。 还好老周也有“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这样的句子,要不然一世文采都埋没在音律之中去了。但千载之下,我们是否也会怀念那种永远都无法再现的、词乐如水乳般交融的境界呢?。 4.宋词研究作业答案周邦彦追求在字词的语调平仄和音乐的音色达到完美和谐,因此在选字上极为苛刻严格;在词的意境和音乐表现的意境上也力求统一一致,故而在选材和表达上也要小心谨慎。 但是用心如此之细,苛求如此之严,再要追求通畅流丽,意境深远,几乎已经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戴着如此沉重的镣铐跳舞,也只有周邦彦才舞出了优美的舞姿。 就算如此,他的词虽然工巧瑰丽,还是有人批过于雕琢,有“意趣不高”之嫌。 周邦彦自创曲调很多,但是今天看来,他的词中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的佳句不算多,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的字句远不如其他词人那样通顺流畅,琅琅上口。 老王说他“创意之才少”,是说他用力多在字词音律,而不在开拓新的意境。比较一下周、秦、欧三人写雨之词: “雨过残红湿未飞,疏篱一带透斜晖。” (周邦彦《浣溪沙》)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浣溪沙》)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拢,双燕归来细雨中。” (欧阳修《采桑子》) 细细品之,比之秦词之纤丽,欧词之深婉,周词境界稍显凝厚。美成之词别有深致,但终归不如那些读起来通顺上口、景致如在眼前的句子更容易打动人的心灵。 还好老周也有“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这样的句子,要不然一世文采都埋没在音律之中去了。但千载之下,我们是否也会怀念那种永远都无法再现的、词乐如水乳般交融的境界呢?。 5.扬州慢的诗词赏析楼主你好: 盛衰的对比总是能给人以心灵的震颤的。反差越大,对比就越强烈,其震撼效果也就越明显。姜夔的《扬州慢》就是如此。词的上阙一开始,就用“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来推介这一驰名天下之地——扬州,然而,收尾处却着“都在空城”句,原来的“名都”“佳处”一下变为一座“空城”,落差太大了;紧接着,以往歌舞升平如“春风十里”的扬州路,到而今只落得“荠麦弥望”,不堪入目;“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虽说是衬托,但对比的味道很浓,试想,连无生命的池沼树木都憎恶谈到“兵”了,何况人呢?下阙紧承上阕“空城”给人的震撼效果,以“俊赏”的“杜郎”也会被震惊起,写良辰美景无人赏识的荒凉之态,对比强烈,不由你不目瞪口呆。 6.求姜夔的《扬州慢》、简介:扬州慢,词牌名,是南宋词人、音乐家姜夔的自度曲,而以此调创作的词中最著名的就是姜夔的《扬州慢·淮左名都》。 另外还有赵以夫、郑觉斋等词人用过此调。 2、词牌简介:扬州慢,宋姜夔自度曲,见《白石道人歌曲》。 其词序云:“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入中吕宫(夹钟宫)。《词律》卷一五、《词谱》卷二六皆列姜夔所作《扬州慢·淮左名都》。 双调,九十八字,上片十句四平韵,下片九句四平韵。前片第四、五句及后片第三句皆上一、下四句法。 《词谱》列别体二种。 3、扬州慢词谱(宋姜夔) (双调九十八字,前段十句四平韵,后段九句四平韵) (前片) 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中平中仄平平(韵)。 仄平平中仄,中中仄平平(韵)。仄中仄、平平中仄,中平中仄,中仄平平(韵)。 仄平平、中仄中平,平仄平平(韵)。 (后片) 中平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韵)。 仄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中仄平平(韵)。仄仄中平平仄,平平仄、中仄平平(韵)。 仄中平平仄,中平中仄平平(韵)。 注:中:可平可仄 。 4、姜夔简介: (1155~1221)南宋词人、音乐家。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 在他所处的时代,南宋王朝和金朝南北对峙,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十分尖锐复杂。战争的灾难和人民的痛苦使姜夔感到痛心,但他由于幕僚清客生涯的局限,虽然为此也发出或流露过激昂的呼声,而凄凉的心情却表现在一生的大部分文学和音乐创作里。 庆元中,曾上书乞正太常雅乐。一生布衣,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 他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格律严密。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 有《白石道人歌曲》。 四库全书提要:夔诗格高秀,为杨万里等所推,词亦精深华妙,尤善自度新腔,故音节文采,并冠一时。 另:姜夔交游多为名人,四诗翁其三多赏其诗词。应当是江湖诗风的奠基人之一,《江湖集》收其诗。 所作《诗说》多精至之论,严羽以前,无以为过。其词清空,《宋词通论》许为“南宋唯一的开山大师”。 有《白石词》、《白石诗集》、《续书谱》(书法)、等 姜夔(约1155~约1221) 扬州慢 中国宋代音乐家和词人。字尧章。 别号拈花惹草白石道人,世称姜白石。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 童年失去父母,在汉阳的姐姐家,度过了青少年时期。他爱好音乐文学和书法。 成年后屡试不第,奔走四方,过着幕僚清客的生活。他有忧国忧民之心,对当时的政治表示不满,支持辛弃疾抗击金朝统治者的事业。 南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白石路过曾擅金兵两次破坏的扬州,所见断井颓垣,使他感融万端,写出著名的《扬州慢》曲谱和歌词。合肥也被金兵蹂躏过,白石在那里写出《凄凉犯》,反映了“边城一片离索”的荒凉景象。 这些作品不仅是艺术创作,也是真实的史料。白石一生处在矛盾的心情中不能自拔。 他对自己的幕僚生活感到厌倦,却又处处依附统治集团,留恋那种狭隘空虚的生活,因此,忧郁凄凉便成了他的音乐和文学创作的特色。 扬州慢·十里春风,二分明月,蕊仙飞下琼楼 南宋宁宗元三年(1197),白石向朝廷进《大乐议》,论列古今乐制,提出整理宫廷音乐的意见,没有被采纳。 他的著作《白石道人歌曲》中,保存下来的乐谱,有琴曲1首,《越九歌》10首,词调17首,共28首。琴曲《古怨》是减字谱,可弹奏;《越九歌》是律吕字谱,已经标明不同的音高;词调是工尺旁谱,流传中多有讹误之处,研究者对此有不同见解。 词调17曲中,除《醉吟商小品》和《霓裳中序第一》是传统大曲的摘篇,《玉梅令》是范成大的作品以外,其他词调都是白石自度曲。在自度曲中也可能有吸收民间音乐而加工改编的。 这17首歌曲是历史上重要乐种“词乐”的可靠实例,反映了当时作曲技巧的一个侧面。1949年后,近人杨荫浏在调查研究五台山《八大套》和西安鼓乐的基础上,重新整理白石旁谱,将它全部翻译出来,编成《宋姜白石创作歌曲研究》一书。 对此,其他学者也有不同的译法。 典范词作 扬州慢·淮左名都 【南宋】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2] 扬州慢·十里春风 【南宋】赵以夫 琼花唯扬州后土殿前一本。比聚八仙大率相类,而不同者有三:琼花大而瓣厚,其色淡黄,聚八仙花小而瓣薄,其色微青,不同者一也。 琼花叶柔而莹泽,聚八仙叶粗而有芒,不同者二也。琼花蕊与花平,不结子而香,聚八仙蕊低于花,结子而不香,不同者三也。 友人折赠数枝,云移根自鄱阳之洪氏。赋而感之。 其调曰《扬州慢》。 十里春风,。 7.扬州慢与永遇乐对比赏析《扬州慢》---姜夔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淳熙三年冬,姜夔初到扬州。这时扬州屡遭兵火,城内外一片萧条,词人怆然有感,就自度了这曲《扬州慢》,并填词,抒发感时伤乱的心情。 这首词的特点在于,写景抒情,多在虚处,沉郁蕴藉,韵味无穷。 词中写扬州过去的盛况,都是虚笔;写扬州的今日,虽是实写,但只有大笔勾勒。统观全诗,也没有一个字正面抒情。 姜夔的词抒情写景都不执着于具体、细致的刻画描摹,总是写得空灵、疏淡,“不期于高远,而自高远”,有时比慷慨发露,一泄无余的词更能激发读者去进行再创造,具有更强的艺术感染力。 《永遇乐 京口北古亭怀古》---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是《稼轩词》中突出的爱国篇章之一。它的思想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写作者抗敌救国的雄图大志;二写作者对恢复大业的深谋远虑和为国效劳的忠心。 这首词题为“京口北固亭怀古”,因此开头就从镇江的历史人物---孙权和刘裕说起。借他们的英雄业绩,隐约地表达自己的抗敌救国的心情。下片“元嘉草草,封狼居胥”几句同样用历史事实。“四十三年”三句,由今忆昔,有屈赋的“美人迟暮”的感慨。原想凭藉国力,恢复中原,不期朝廷昏聩无能,使得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年过四十三,自己已成了老人,而壮志依然难酬。作者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佛狸祠下”三句,作者从缅怀往事回到现实,表达了自己对国事的隐忧。作者在这首词的最后,用廉颇事作结,是作者到老而爱国之心不衰的明证。表明自己不服老,还希望能为国效力的耿耿忠心。 辛弃疾词的创作方法有一点与在他之前的词人有明显不同,就是多用典故。如这首词,就用了许多历史故事。这些故事,除末了廉颇一事以外,都是有关镇江的史实,都是眼前风光,是“京口怀古”这个题目所应有的内容,与一般辞章家用典故不同。且这些故事,都和这首词的思想感情紧密相联。就艺术手法论,环绕作品思想内容而使用许多史事,以加强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在宋词里是不多见的,这正是这首词的长处。 8.《扬州慢》内容赏析1.综观全词,写扬州的过去的盛况,都是虚笔。 --"淮左名都"不过耳闻,"竹西佳处"也非目见,"春风十里"既不指当时,也不是具体景物。但一组合,显出扬州昔日的繁华,为下文对比铺垫。 2.写扬州的今日,虽是实写,但只用大笔勾勒。 --善于选择最能表现战后百事萧条的典型事物来淡笔点染,留下开阔空间让读者去想象:说"废池乔木"、说"荠麦青青"、说"清角吹寒",并用"空"字轻轻一点,一幅城市破败、弦管不闻、人烟稀少的图景便宛然在目。 3.这首词里也没有一个字正面抒情。 --"厌言兵"的是"废池乔木(树尤如此,人何以堪?)",惊叹扬州的是"杜郎(面对破败荒凉的扬州城,恐怕再也做不成"扬州梦",写不出"豆蔻词"了)",凄冷无声是"月"(所谓[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开无主的是"红药"--用一问,以花的无知称人的有情。 姜夔的词抒情写景,都不执着于具体细致的刻划描绘。总是写得空灵、疏淡,有时比起慷慨发怒、一泄无余,更能激起读者去进行再创造,更具有艺术感染力。 把"予过维扬"的过程写得很有层次、驻、看、闻、想,步步写来,有条不紊。描写中很注意声色(如清角、荠麦等)、动静(如波心、空城等),很见作者功力。 思想内容: 叙写金兵入侵对扬州城的严重破坏,抒发悲凉痛惜的思绪。但诗人怀念的是士大夫的野游生活,作品未曾深入接触平民的疾苦。 这首词抒发了诗人<黍离>之悲,作者即事写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抒发了内心的郁愤,表达出一片爱国的深情。但是,由于作者生活和思想的局限,反映在作品的思想内容上,尽管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情调却过于低沉;与辛弃疾、陆游等诗人相比,即可看出其差距,不只是风格不同而已。 写作特点 1.用今昔对比的反衬手法来写景抒情。 在这阕词中是比较突出的,上片用昔日的"名都"来反衬今日的"空城",以昔日的"春风十里扬州路"来反衬今日的一片荒芜景象--"尽荠麦青青",下片以昔日的'杜郎俊赏"、"豆蔻词工"、"青楼梦好"等风月繁华,来反衬今日的风流云散,对景难排和深情难赋。 以昔时"二十四桥明月夜"的乐景,反衬今日"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哀景。"波心荡,冷月无声"的艺术描写,是非常精细的特写镜头。 二十四桥仍在,明月夜也仍有,但"玉人吹箫"的风月繁华已荡然无存了。词人用桥下"波心荡"的动,来映衬"冷月无声"的静。 "波心荡"是俯视之景,"冷月无声"本来是仰观之景,但映入水中,以成为俯视之景,与桥下荡漾的水波合成一个画面。从这个画境中,似乎可以看到词人低首沉吟的形象。 总之,写昔日的繁华,正是为了表现今日之萧务。 2.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写景物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 景中含情,化景物为情思,它的写景,不俗不滥,紧紧围绕着一个统一的主题,即为抒发"黍离之悲"服务。词人到达扬州之时,是在金主完颜亮南犯后的十五年。 他"解鞍少驻"的扬州,位于淮水之南,是历史上令人神往的"名都"。"竹西佳处"是从杜牧《题扬州禅智寺》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化出。 竹西、亭名,在扬州东蜀岗上禅智寺前,风光优美,但经过金兵铁蹄蹂躏之后,如今是满目疮痍了。战争的残痕,到处可见.词人用"以少总多"的手法.只摄取了两个镜头:"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和满城的"废池乔木".这种景物所引起的意绪.就是"犹厌言兵".清人陈廷焯特别欣赏这段描写.他说:"写兵燹后情景逼真.`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百言.亦无此韵味."(<白雨斋词话>卷二)这里.作者使用了似人化的手法.连"废池乔木"都在痛恨金人发动的战争.物犹如此.何况于人!有知有情的人民对这战争的痛恨与诅咒.当然要超过"废池乔木"千百倍. 上片的结尾三句:"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却又转换了一个画面.由所见转写所闻.气氛的渲染也更加浓烈.当日落黄昏之时.悠然而起的清角之声.打破了黄昏的沉寂.这是用音响来衬托寂静."清角吹寒"四字."寒"字下得很妙.寒意本来是天气给人的触觉感受.但作者不言天寒.而说"吹寒".把角声的凄清与天气联系在一起.把产生寒的自然方面的原因抽去.突出人为的感情色彩.似乎是角声把寒意散布在这座空城里.听觉所闻是清角悲吟.触觉所感是寒气逼人.再联系视觉所见的"荠麦青青"与"废池乔木"这一切交织在一起.一切景物在空间上来说都统一在这座"空城"里."都在"二字.使一切景物联系在一起.同时化景物为情思.将景中情与情中景融为一体.来突出"黍离之悲". 3.巧于用典.活于用典 巧于用典.隐为对比.在对比中述悲愤."竹西"是用杜牧<题扬州禅智寺>中的诗句暗示扬州.与"淮左名都"对举成文.并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隐为兴旺与荒凉的对比.表达作者对侵略战争的怨愤之情. 此词作于冬至."春风十里"是以虚拟之笔.巧用小杜诗句.尽写往日扬州的无限风光.和今日"尽荠麦青青"的荒凉冷落相对比."二十四桥"句则化用杜牧对美好的古扬州的深厚怀念之情."水"."桥"."月"三个方面说明今昔的不同.能更好地表现"黍离之悲". 活于用典.化为衬托.在衬托中抒胸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