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首宋词》一首宋词 北京师范大学 曾双余 我蓦然读到一种彻骨的心痛。 我的白发在历史的长风中飘扬如旗。 城外,征夫们望断天涯的目光步再闪亮,如一群倦归的鸟,瑟瑟地栖息在诗人瘠瘦的笔端。 一杯浊酒,晃荡着塞外黄沙金戈铁马暮霭流霞。有多少胡尘漫天卷起,落入酒中?你并不在意,依然挥杯不止,将千年的惆怅,蜿蜒成曲折的文思,让岁月细细品评。不是晏殊的闲暇舒适,也不是苏轼的潇洒超然,只有放翁和稼轩,才在一百年后慢慢地品味出那一地无言的沉重和凄凉。或许,还有岳飞。 长烟如歌,唱不出盛唐的豪迈与苍劲;落日如泪,在连年的厮杀和攻守中残缺成如钩的岁月,低低地徘徊在历史和群峰之间,欲坠未坠,如宋朝脆弱的命运一样让人悬心。与少年时的王维相比,你的词苍老而凄凉,让人难以卒读。 是谁说“小范老子胸中有数万甲兵”?在古朴端庄的范祠里,你双眸炯炯,逼人的凌厉和刚毅穿越重重的历史帷幕,在微雨如织的江南,我不敢直视你的眼睛。没有人会忘记你,我也一样。尽管你没有在燕支山上重复窦宪的壮举,但那“西贼闻风惊破胆”的民谣热烈而深情,同样传唱着属于你的岁月和荣光。孤城叠嶂,断雁流云,一如既往地追想你的深沉,你不动声色,却使强悍的西夏人闻风北返。 细碎的马蹄声从北宋的边地迤逦而来,四起的狼烟已然散去,是你又一次例行的巡视,还是你无意中的信马由缰?马蹄声走不出历史,无法告诉我你沉重如山的心情。 只一杯酒,或一首诗,便让隔了千年的我如此诧异,诧异于红尘的扰攘,诧异于你的超俗,诧异于你的慷慨与激昂。许多过于深沉的内涵,飘落在坎坷的历史上,便成了霜,是一盏无法一饮而尽的乡愁。与其把你解释成一位英雄,我更愿相信这种平和的解读。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是的,远在京都的赵祯,又怎么会在意千里之外着一支人马的安危和存在?歌舞生平是他们的通行证,也是他们的墓志铭。在历史犀利的目光中,他们只能还原成一群单一的同义词:醉生梦死。 你的词不长,你的目光却很远,看到了回雁峰在衡阳盘旋欲飞,却最终寂寞地矗立在如血的残阳中,默默无语。回雁峰很寂寞,你也是。你和回雁峰遥遥对视。而北宋柔弱的历史就在你们的对视中循环往复。 不必想尘封的史籍翻阅你的功绩和辉煌。你的厚重足以令整个北宋熠熠生辉。哈姆莱特的生死抉择,对你而言,只不过是把心爱的书籍从一页翻到另一页,或者翻回来。庆历四年,你寄往岳阳楼的先忧后乐,已成了千年以来的中国文人难以企及的一种高度。 但是,你肯定难以入睡。 太多的生死牵挂,在萧杀的风中迅速老化成亘古的心痛,这不是你的错,却是你必须见证的真实。你不忍心看着磷磷白骨,仍被千里之外的深闺苦思成魂牵梦萦的容颜。你不忍心,可你又能如何?你只能以白发为毫,以浊酒为墨,将一腔无人读懂的沉郁写在北宋苍白的历史上。 那晚,所有的群峰都静立无言 文章引用自: 2.急求一首宋词,带解释的如梦令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简析】 本篇是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词中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 这是一首小令,内容也很简单。它写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 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 “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 词的写法别致,侧重于从听觉方面来塑造形象并构成意境。 作者不是平铺直叙地去描写百花凋残的暮春景象,而是立足清晨醒后,从“昨夜”写起,通过“雨疏风骤”,从听觉上展开联想,然后转化为视觉形象:“绿肥红瘦”。值得指出的是,这“绿肥红瘦”四字只不过是作者内心虚拟想象之词,它还有一个向客观现实转化的过程。 正因为这首词有一个从听觉到视觉,有一个从内心到客观现实的转化过程,所以才能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便于进行艺术的再创造。这首词之所以耐人咀嚼,其原因也正在这里。 其次,通过问答进行感情上的对比烘托。这种写法,不仅语言精炼生动,结构也由此显得分外紧凑,使读者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真切感。 人物的身份、性格、教养以及感情上的细微差别也都历历在目,词也由此而显得生动活泼。“却道”一句,写出了“卷帘人”观察上的粗疏与感情上的淡漠,它恰好衬托出作者体察的细腻与情思的深婉。 没有这种细腻的体察与深婉的情思,是不可能写出好作品来的。 再次,成功地使用拟人化的手法。 词中把本来用以形容人的“肥”、“瘦”二字,借来用以形容绿叶的繁茂与红花的稀少,暗示出春天的逐渐消失。这一句不论是在语言的提炼上还是在修辞手法的使用上都是极富创造性的。 前面说过,这首词很短,总共不过三十三字,但它却能通过生活中一个极其普通的细节,反映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用语平白浅近,意境含蓄深厚,具有“弦外音,味外味”。黄了翁在《蓼园词选》中说:“一问极有情,答以‘依旧’,答得极淡,跌出‘知否’二句来。 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 这段评语有助于我们对这首词的理解。 念奴娇①·赤壁怀古② 【宋】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③。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④。 羽扇纶巾, 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⑤。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⑥ 【注释】 ①又名《百字令》。 双调,一百字,仄韵,多用入声。 ②周瑜破曹操的赤壁 在今湖北浦圻县,苏轼所游为黄州赤壁,一名赤鼻矶。 ③千堆雪:流花千叠。“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又作“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 ④周瑜二十四岁为东吴中郎将,人称周郎。小乔为乔玄次女,其嫁周瑜在建安三年,为赤壁之战十年前事。 ⑤“笑应我多情早生华发”的倒装。 ⑥酹: 以酒洒地,用以敬月。 【品评】 这首词是元丰五年(1082)七月苏轼谪居黄州时作。上片咏赤壁,下片怀周瑜,最后以自身感慨作结。 起笔高唱入云,气势足与“黄河之水天上来”相侔,而且词境壮阔,在空间上与时间上都得到极度拓展。江山、历史、人物一齐涌出,以万古心胸引出怀古思绪。 接着借“人道是”疑似之言,把江边故垒和周郎赤壁挂上了钩。“乱石崩云” 三句正面写赤壁景色, 惊心骇目。 词中把眼前的乱山大江写得雄奇险峻,渲染出古战场的气氛和声势。对于周瑜,苏轼特别激赏他少年功名,英气勃勃。 “小乔初嫁”看似闲笔,而且小乔初嫁周瑜在建安三年,远在赤壁之战前十年。特意插入这一句,更显得周瑜少年英俊 ,春风得意。 词也因此豪放而不失风情,刚中有柔,与篇首“风流人物”相应。“羽扇纶巾”三句写周瑜的战功,也很特别。 周瑜身为主将却并非兵戎相见,而是羽扇便服,谈笔风生。写战争一点不渲染士马金鼓的战争气氛,只着笔于周瑜的从容潇洒,指挥若定,这样写法更能突出他的风采和才能。 苏轼这一年四十七岁了,不但功业未成,反而待罪黄州,同三十左右就功成名就的周瑜相比,不禁深自感愧。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激起苏轼爽迈奋发的感情,也加深了他的内心苦闷和思想矛盾。 故从怀古归到伤己,自叹“人间如梦”,举杯同江上清风、山间明月一醉销愁了。这首怀古词兼有感奋和感伤两重色彩,但篇末的感伤色彩掩盖不了全词的豪迈气派。 词中写江山形胜和英雄伟业,在苏轼之前从未成功地出现过。因此这首《念奴娇》历来被看作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 不但词的气象境界凌厉无前,而且大声铿锵,需要铜琵琶、铁绰板来伴唱。对于原破。 3.唐诗3首 宋词1首 元曲1首 (诗歌题目 作者 朝代 诗歌大意 )唐诗:《问刘十九》 唐·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注释] 1、刘十九:指刘轲,作者朋友,时隐居庐山。 2、绿蚁:指浮在新酿的没有过滤的米酒上的绿色泡沫。 3、醅:(pēi)没有过滤的酒。 4、无:犹“否”。 5、“蚁”,原诗为“绿螘新醅酒”,“螘”音、义同“蚁”翻译 新酿的米酒,色绿香浓; 小小红泥炉,烧得殷红。 天快黑了,大雪要来啦…… 能否共饮一杯?《咏雪》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 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都不见。(这个不用解释吧)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山雪。翻译】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绝:绝迹。人踪:人的踪迹。 灭:消失,没有了。千山:虚指所有的山。 万径:虚指所有的路。这两行的意思是:所有的山上,都看不到飞鸟的影子,所有的小路,都没有人的踪影。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孤:孤零零。 舟:小船。蓑:蓑衣。 笠:斗笠。这两行的意思是:(在)孤零零的一条小船上,坐着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翁,在大雪覆盖的寒冷江面上独自垂钓。 翻译: 千里的山上鸟都没有,万里的道路上连一丝人的踪迹也没有,只有在江上的一只小船上,有个披着蓑衣的老翁,在寒冷的江上独自垂钓。宋词:如梦令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一剪梅 作者: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译文】 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 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有?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在地飘零,水,自在地飘流,一种离别的相思,你与我,牵动起两处的闲愁。 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一剪梅(余赴广东,实之夜饯于风亭) 作者:刘克庄 束蕴宵行十里强,挑得诗囊,抛了衣囊。 天寒路滑马蹄僵,元是王郎,来送刘郎。 酒酣耳热说文章,惊倒邻墙,推倒胡床。 旁观拍手笑疏狂,疏又何妨,狂又何妨! 全部注释 1.实之,姓王名迈,刘克庄挚友,两人唱和甚多。风亭,驿名,在今福建莆田县。 宋理宗嘉熙三年(1239)冬,刘克庄赴广州任广南东路提举常平官。王实之为他送别。 2.束蕴,把乱麻捆起来,作成照明的火把。宵行,由《诗经·召南·小星》"肃肃宵征,夙夜在公"转化而来,暗示远行辛苦之意。 3.王郎,即王实之。刘郎,刘克庄自称,这里是以他的同姓、锐意改革而屡受打击的刘禹锡自比。 4.说文章,不应理解为咬文嚼字的评论诗文,而是极含蓄的暗示他们对时事的评论、理想的抒发和忧愤的倾泻。 5.王实之秉性刚直,具英豪气质,人称子昂、太白。 刘克庄亦是言谈雄豪,刚直无畏,"惊倒邻墙,推倒胡床"两句,正是他们这种英豪气质形象的表现。前句写客观反响,后句写人物举止。 6.旁观,作者设想有旁观者在此。 这是一首别具一格的告别词。 诗人这次是到广东潮州去作通判,好友王实之在风亭为他设宴饯行。它完全抛开了临歧泪眼相看的儿女情长,绘声绘色的描写了两位饱受压抑而又不甘屈服的狂士的离别。 豪放激越,深沉忧愤,表现了辛派词人的特色。对于友人的饯别,写得形象生动,有人物活动,有情节发展,并着重从人物动态中表现感情的发展变化,始而愁苦,继而激愤,最后慷慨奔放。 以狂放之言语,把剧情推向高潮,避免了直接议论。在刘克庄的词中,这是很有特色的一篇。 元曲:〔双调〕沉醉东风 送 别 关汉卿 元咫尺的天南地北,霎时间月缺花飞。 手执着饯行杯,眼搁着别离泪。 刚道得声“保重将息”,痛煞煞教人舍不得。 “好去者望前程万里!” 〔越调〕天净沙 秋 思 马致远 .元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越调〕天净沙 春 白朴 元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 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4.急求一首唐诗或宋词的原文和解释以及他的思想感情赠孟浩然李白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①弃轩冕②,白首卧松云③。 醉月频中圣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⑤。【注释】 ①红颜:指年青的时候。 ②轩冕:指官职,轩:车子;冕:高官戴的礼帽。 ③卧松云:隐居。 ④中圣:中酒,就是喝醉的意思。 ⑤清芬:指美德。 【简析】 全诗推崇孟浩然风雅潇洒的品格。首联点题,抒发了对孟浩然的钦慕之情;二、三两联描绘了孟浩然摒弃官职,白首归隐,醉月中酒,迷花不仕的高雅形象;尾联直接抒情,把孟氏的高雅比为高山巍峨峻拔,令人抑止。 诗采用抒情——描写——抒情的方式,以一种舒展唱叹的语调,表达诗人的敬慕之情。 5.谁知道五首宋词还有词的大意笑谈 师:上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坐下) 师:在我国古代,往往不同的时代有这个时代代表性的文学体裁,如唐代的代表性文学体裁是诗,还有宋词、元曲,明清的小说等。今天我们来集中学习一下几首词,体会一下这种体裁的艺术特色,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先看一下我们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投影展示教学目标。 师:首先大家看课文,我来朗读一下,大家注意字音。 师朗读。 师:大家先看一下投影上的生字,找同学起来读一下。 一生读 师:很好。 接下来大家结合注释通读一下这五首诗,把握这五首诗歌的大意。 生自由朗读。 师:好!我们先来齐读一下这五首诗歌。 生齐读。 师:大家读的很好。读的时候把握住了诗歌的节奏。 时间关系,我们这节课学习两首诗歌。《望江南》《武陵春》。 先看《望江南》。我们来看一下文学常识。 作者是温庭筠,原名岐,字飞卿。晚唐太原祁人。 是花间派的重要作家。大家知道什么是花间派吗? 生:不知道。 师:五代时,后蜀的赵崇祚选录了温庭筠、韦庄等十八家词五百首,编为《花间集》。他们多写闺情。 在词风上也大体一致,因此,后世就将他们称为“花间派”。 在读的基础上,大家先讨论一下诗歌大意。 生前后位四人讨论。 师:哪位同学起来说一下? 一部分学生举手。 生1:打扮好了,我(生笑)倚在楼上,看到了很多船,却都不是我等的那一个,天晚了,江水悠悠,我很伤心。 师:有没有同学补充? 生2:应该说一说这个人在楼上干什么? 师: 那你觉得是在干什么? 生2:等人。 师:等什么人呢? 生2:等自己喜欢的那个人。(偷笑、羞涩) 师:大家认为呢? 生齐,(纷纷说):就是,是她的爱人。 师:很好,大家认为等人的那个,也就是主人公,是男是女? 生(笑):当然是女的。 师:为什么? 生(纷纷说):梳洗罢。 师:很好,“女为悦己者容”,她精心打扮,应该是个女子。好,谁能从头到尾再把大意说一遍。 生3:一个等待爱人回来的女子,清早打扮好了倚在望江楼上,她看到很多船,却唯独不见自己等的那只,天色已晚,江水依旧东流,她伤心欲绝。 师:很好,说的比较完整,并且,伤心欲绝这个成语用的非常好,很恰当。 把握住大意后,我们来体会一下诗歌蕴含的感情。大家思考一下:作者为什么强调“梳洗罢”? 生稍静,思考。 师:提示一下,“女为悦己者容”(声音较轻) 生4(恍然大悟般)明白了,她打扮好了是为了给她的爱人看的。 师:对啊。 可是她的爱人回来了吗? 生:没有 师:那么能体现她的什么心态呢? 几个学生:她相信爱人今天会回来,所以,精心打扮。(其他学生纷纷点头) 师:很好,也就是说,她早晨梳洗时,心中充满信心,认为今天一定会见到自己的爱人。 我们再思考一个问题,“过尽千帆皆不是”这句诗中包含了主人公的什么心态? 生4:失望! 师:你的反映很快,但再好好考虑一下。 生思考,(小声议论) 生2:一开始应该是希望。 师:很好,其他同学考虑一下,当帆船远远驶来时,这位女子心中充满了------ 生(齐):希望! 师:对啊,等一只船走近时,才发现不是。心中很失望,千帆过去,一次次的她的心情在希望与失望中重复。 生5:好可怜啊。(有叹息者) 师:我们都知道希望越大,失望越大,作者将主人公的心态描绘的淋漓尽致,让人同情。 天色晚了,她等的人回来了没有? 生:没有。 师:原文怎么说的? 生:“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 师:对啊,江水依旧东流,爱人还是没有回来,一天的等待下来,不仅仅是“失望”,而是“肠断”了。那么,同学们想一想,白频洲会是一个什么地方呢? 生6(举手):是她爱人去的地方。 生7(快速的):不对,应该是她和爱人分手的地方。 生8:也有可能是她和爱人说好要去的地方,爱人没回来,所以去不了。 师(感慨的):大家的想象很好。说实话,我想的都没有大家想的这么美丽。 可以借你的想象再发挥一下,就是一篇很凄美的文章了。我们来总结一下这首词,大家看看,不到30个字,都包含了哪些内容呢? 生9:时间:早晨到傍晚。 师:景物呢? 生8:有楼头、帆船、斜晖、江水,和白频洲。 生10:还有人物情感,“希望”“失望”“肠断”。 师: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诗歌的一个什么特点? 生7:高度概括 师:很好,概括、凝练。另外,对爱人的思念,作者并没有直接的表达出来,而是通过女子的动作,她看到的景物等表达出来,这也是一个特点 生(纷纷):含蓄。 师:很好。这样,我们就可以总结出诗歌的特点了:概括、凝练、含蓄。 有没有同学能背过这首词? (只有几个学生说能) 师:给大家一点点时间,听清了,只是一点点而已,(生笑,部分学生已忙着背诵)用最快的时间背过。 生分别背诵,很快,有同学举手,稍等,大部分同学停下,教师检查背诵。 效果很好。 师:接下来,我们学习李清照的《武陵春》。 同样是女子的思念,我们看看李清照是怎么表现这种思念和愁绪的。我们先齐读一下。 生(齐读) 师:大家注意,这首词的调子比较低沉,大家应该读出“哀愁”来,调子不要太高。好。 6.写出一首宋词和它的意思如梦令(一)李清照 常①记溪亭②日暮③, 沉醉④不知归路。 兴尽⑤晚回舟⑥, 误⑦入藕花⑧深处。 这是出自李清照之手的如梦令。 这是出自李清照之手的如梦令。 争⑨渡,争渡, 惊起一滩⑩鸥鹭⑪。 如梦令(二)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❶, 浓睡不消残酒❷。 试问卷帘人❸, 却道海棠依旧。 如梦令 如梦令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❹! 注释 如梦令(一): ①常:常常;经常。 ②溪亭:溪边的亭子。 ③日暮:太阳落山的时候,时间已经不早了。 ④沉醉:大醉。形容醉的程度很深。 归路:回家的路 ⑤兴尽:游兴得到满足。 ⑥回舟:乘船而归。 ⑦误:不小心。 ⑧藕花:荷花。 ⑨争:同"怎",怎么(怎么把船划出去的意思)。 ⑩滩:群。 ⑪鸥鹭:水鸥和白鹭的总称。 如梦令(二) ❶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❷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浓睡: 酣睡。 ❸卷帘人:有学者认为此指侍女。 ❹绿肥红瘦:指绿叶茂盛,花渐凋谢;是指暮春时节;也形容春残的景象。 译文 一 经常回忆起以前到小溪边的亭子游玩,一直到日暮时分, 但因喝醉而忘记回去的路。 一直玩到兴尽才乘舟返回, 却迷途进入荷花池的深处。 怎样才能把船划出去, 我争着渡河去, 桨声惊醒了栖息在水中的鸥鹭。 折叠二 昨晚狂风大作,雨却稀疏, 心绪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 一觉醒来,天已大亮,突然想起昨夜风雨,来不及起身更衣便询问起卷帘的侍女窗外的海棠花怎么样了? 侍女无心去看,只是敷衍着随口回道:"海棠花依旧盛开。" 听后嗔叹道:"真的吗,不应是绿叶盛繁,红花凋零吗?" 赏析 一 这是一首绝妙的大自然的赞歌。此首小令,为作者年轻时词作。写她经久不忘的一次溪亭畅游,表现其卓尔不群的情趣,豪放潇洒的风姿,活泼开朗的性格。用白描的艺术手法,创造一个具有平淡之美的艺术境界,清秀淡雅,静中有动,语言浅淡自然。朴实无华,给人以强烈的美的享受。 诗词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仄 二 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一连两个"争渡 ",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三 作者以"浓睡"、"残酒"搭桥,写出了白夜至晨的时间变化和心理演变。然后一个"卷帘",点破日曙天明,巧妙得当。然而,问卷帘之人,却一字不提所问何事,只于答话中透露出谜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