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代诗人名家名作赏读》曾经有这样一个瑰丽多姿的地方,那里有大雪纷飞的北国风光,有黄沙烈日的戈壁奇观,有温暖湿润的江南小镇,有瘴气袭人的荒蛮丛林,有肝胆相照的友情,有凄恻缠绵的爱情,有宦游的漂泊零落,有归家的喜悦温馨。 风流倜傥的游侠将马拴在高楼下的柳树上,尽情畅饮;幽静的山林中高洁的隐士采薪煮食,自在逍遥;游子在老母亲充满牵挂的目光中踏上了远游的路途,愈走愈远;年老诗人拖着多病的身体在萧瑟的晚秋登上高台,怆然而涕下。 当然,那里也有官场的尔虞我诈,有战争的血雨腥风;征夫的哭声曾经响彻大地,将士的白骨也曾露野千里。 这,就是唐诗。 在这个充满了爽朗的笑声,充满了豪壮的歌声的世界中,即使有悲伤、有失望,也是最真实、最纯真的。 人们能够痛快地笑,痛快地哭,活得自由自在,真实而生动。一个诗人就是一个传奇,一句诗歌就是一个世界。 如果你曾向往李白的潇洒风神,倾慕王维的超然神韵,渴望像王翰一样在出征前痛饮葡萄美酒、像岑参一样在塞北的冰天雪赞叹柳宗元的清峻,好奇李商隐的神秘,甚至曾满怀热情地去追寻他们成长的足迹,探究他们最隐秘的内心。 那么你必定已经踏入了唐诗的世界。 唐诗是一个真实的世界,也是一个理想的梦境。 十百年来,它始终没有寂寞过,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世事如何轮转,人们都保持着阅读它、品味它的热情。 在那里到了知己,寻到了同道。唐诗的精髓已经深深地融入到每一个华夏人的血脉中。 不论在何时何地,每当听到“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一句句旋律优美的诗句时,胸中就会涌起阵阵的热血,就会感觉到家的温暖。每当听到天真的孩子用稚嫩的声音吟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诗句时,就会涌起对中华民族的自豪之情,并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充满希望。 因此,我们相信,即使这个世界再历经千年的沧海桑田,依然会有人像你我一样为他沉醉,为他着迷。而我们也非常希望通过这本书,寻觅到更多热爱唐诗的朋友,共同欣赏先人留给我们的这份瑰宝。 你看下是不是这个~我想应该是! 出版社:线装书局 作 者:李玉珍//王景明|主编:李永田//董希平 类 别:文 学 -> 文学理论 -> 中国文学研究 开 本:16开 ISBN:9787801064554 页 数:213 出版日期:2007-04-01 第1版 第1次印刷。 2.辛弃疾词赏读的编辑推荐与评论诗词是华美的,以致历经久远,仍被我们反复玩味,这也是诗词的重要价值之一。而造成这种美的因素很多,其中诗人的真诚占了重要份额。他们浓缩了深邃的体悟,用一生的执著写就了这美的诗章,诗人的生命之花绽放其中,可谓至诚。唯其如此,才流传千载而不昧,时时触动我们的心弦,让我们能够分享他们的智慧与经验,体味着“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的境界。而这种浸润心灵的阅读,对于忙忙碌碌的现代人而言,应该也算得上是一种修炼和享受吧。 本丛书分别从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杜牧、李煜、柳永、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共十位唐宋诗词名家的作品中,遴选其优秀者以成十部专辑。另外广泛撷取唐宋诗词名家精华之篇汇成两本合辑,一为《唐代诗人名家名作赏读》,一为《唐宋词人名家名作赏读》,一并呈献给读者。十位大家在唐宋两代诗词领域中,已经具备了较强的代表性,再加上两本合辑尽搜名家名作,故本丛书足具唐宋诗词之大致面貌,观止矣。 3.经典的唐宋名篇赏析与含义在李煜的词里面仅仅是词牌名,而且李后主用这一词牌做的词非常有名,算是用这一词牌写作的大成者。 李煜《虞美人》赏析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赏析一】 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据说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 那么,它等于是李煜的绝命词了。 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 诚然,李煜的故国之思也许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离不开“雕栏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宫闱秘事。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 “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枨触,跌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用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 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同它相比,刘禹锡的《竹枝调》“水流无限似侬愁”,稍嫌直率,而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又说得过尽,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 可以说,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 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 【赏析二】 作为一个“好声色,不恤政事”的国君,李煜是失败的;但正是亡国成就了他千古词坛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词话》语)地位。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 《虞美人》就是千古传诵不衰的著名诗篇。 这首词刻画了强烈的故国之思,取得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艺术效果。 “春花秋月”这些最容易勾起人们美好联想的事物却使李煜倍添烦恼,他劈头怨问苍天:年年春花开,岁岁秋月圆,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呢?一语读来,令人不胜好奇。但只要我们设身处地去想象词人的处境,就不难理解了: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这些美好的事物只会让他触景伤情,勾起对往昔美好生活的无限追思,今昔对比,徒生伤感。 问天天不语,转而自问,“往事知多少。”“往事”当指往昔为人君时的美好生活,但是一切都已消逝,化为虚幻了。 自然界的春天去了又来,为什么人生的春天却一去不复返呢?“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东风”带来春的讯息,却引起词人“不堪回首”的嗟叹,“亡国之音哀以思”,大抵只能如此吧。 让我们来想象:夜阑人静,明月晓风,幽囚在小楼中的不眠之人,不由凭栏远望,对着故国家园的方向,多少凄楚之情,涌上心头,又有谁能忍受这其中的况味?一“又”字包含了多少无奈、哀痛的感情!东风又入,可见春花秋月没有了结,还要继续;而自己仍须苟延残喘,历尽苦痛折磨。“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是“月明中不堪回首故国”的倒装。 “不堪回首”,但毕竟回首了。回首处“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想象中,故国的江山、旧日的宫殿都还在吧,只是物是人非,江山易主;怀想时,多少悲恨在其中。“只是”二字以叹惋的口气,传达出无限怅恨之感。 以上六句在结构上是颇具匠心的。几度运用两相对比和隔句呼应,反复强调自然界的轮回更替和人生的短暂易逝,富有哲理意味,感慨深沉。 一二两句春花秋月的无休无止和人间事的一去难返对比;三四两句“又东风”和“故国不堪回首”对比;五六两句“应犹在”和“改”对比。“又东风”、“应犹在”又呼应“何时了”;“不堪回首”、“朱颜改”又呼应“往事”。 如此对比和回环,形象逼真地传达出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 最后,词人的满腔幽愤再难控制,汇成了旷世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以水喻愁,可谓“前有古人,后有来者”。刘禹锡《竹枝词》“水流无限似侬愁”,秦观《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这些诗句或失之于轻描淡写,或失之于直露,都没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来得打动人心,所谓“真伤心人语”也。把愁思比作“一江春水”就使抽象的情感显得形象可感。 愁思如春水涨溢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不舍昼夜,无尽东流。形式上,九个字平仄交替,读来亦如满江春水起伏连绵,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全表达出来了。 以这样声情并茂的词句作结,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4.唐宋名家词赏析 上下怎么样定风波 苏轼 序: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 ,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为什么狼狈呢?因为首先他的心就被雨给打乱了 “这第一句就写得很好,很有哲理性。……所以在你自己的心理之中要有一种——从宗教来说是一种定力,从道德来说是一种持守。 这是很重要的一点。……无论是在大自然的风雨之中,还是在人生的风雨之中,都需要一份定力和持守,才能站稳脚步,不改变你自己的品格和修养。 ……在这第一句里,‘穿’和‘打’两个字把打击的力量写得那么强,但是‘莫听’两个字就把它们全都否定了,这就是一种定力和持守。 “好,既然不听那‘穿林打叶声’,那么难道就站在那里挨打?……有许多事情看起来很相似,但只差那么一点点就完全不同。 超脱是好的,麻木就是不好的。你可以不在乎外界的打击,但是你麻木迟钝地站在那里挨打就不对了。 所以苏轼接着就说‘何妨吟啸且徐行’。‘何妨’写得多么潇洒,他说,我选择的路我仍然要走下去,而且我过去怎么走现在还怎么走。 ……‘莫听’,是说在精神心理上首先就不能被挫败。所以,这两句表面上写的是途中遇雨,但实际上是写他面对人生中的打击与摧伤时所表现的一种境界。 ……苏东坡就不是,任何打击和摧伤加在他的身上始终没有把他打败。他晚年被贬到海南,还写出了‘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这样的句子。 这就是苏东坡! “所谓‘吟啸’是吟诗唱歌。为什么吟诗唱歌呢?那代表一种赏玩的心情。 一个人要训练自己在心情上留有一个空闲的馀裕。你不但不能被外界的环境打倒,而且你还能够观察,能够欣赏,能够体会。 ……人不只是在顺利的环境之中才能完成自己;在困难的环境之中,也一样能够完成自己。这里边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一种赏玩的馀裕。 虽然是在艰苦患难之中,但是你能保持一种赏玩的心情,那么你就能够有所获得。……如果我们不提宗教,只从哲学修养这一方面来讲,那就是说,假如你真的有一种对哲理的了悟,那么万事都会相互效力,使你无论在什么环境中都能得到益处。 苏东坡就差不多达到这样的境界。在这首词里,他说的只是下雨这么一件小小的事情,却从中悟出了这么多的哲理。 “我的老师……其中有这样两句:‘知足更励前,知止以不止。’……苏东坡说:‘我虽然没有马,但是我有竹杖,还有芒鞋。 我觉得它们很轻快,比骑马舒适。’这就是所谓‘知足’。 而他后面说‘谁怕?’就是‘励前’,是在知足之中的励前。就是说,不需要欲望的满足,不必等待条件,你也依然能够向前。 苏东坡现在没有马,也没有雨具,但是他在风吹雨打之中依然吟啸徐行,走自己的路。……‘一蓑烟雨’是说整个蓑衣都在烟雨之中,实际上也就是说他的全身都在风吹雨打之中了。 他说,我就像那渔夫一样,在风吹雨打之中也要出去,任凭我的一生遇到多少风吹雨打,我都不怕。——写到这里,他写的已经是人生的风雨了。 “我的老师说过,要用出世的心情,去做入世的事业。……怀有不追求世俗利禄的出世的心情,而能够作出入世的事业,这样的人才真正的伟大。 ……所以你要想了解苏东坡,就先得了解他这种修养的境界。这首《定风波》表面上写的是下雨,实际上就有一种人生哲理的象征。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料峭春风’有一种寒冷的感觉;……可是,‘料峭春风’并不是一件坏事情。 ‘微冷’,说得很好,人在醒觉之后,会有一点儿冷的感觉。但后边他说得更好——‘山头斜照却相迎’,‘相迎’两个字用得非常好。 当你经过了风雨,感到寒冷的时候,忽然间一抬头,看到了山头那西斜的太阳,心中马上升起一种亲切和温暖的感觉。这话很难讲,但在人生之中确实有这样一种体会。 在这个时候,你就知道下雨之后终究会晴,你就对人生有了一个比较彻底的人是,所以在微冷的醒觉之中就有了亲切温暖的感觉。……那么,通过苏东坡的这么多首诗和词,我们也可以找到他的一个基本的修养之所在,那就是‘山头斜照却相迎’——一种通观。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他说,我回头看一看我过去所来的地方,穿林打叶,雨打风吹,那不是很萧瑟很凄凉吗?这实际上是指他平生所经受的那些打击和苦难。 他说,我现在悠然自在地走我自己的路,走向我自己所追求的那个目的地,在我的心中,既没有风雨,也没有晴天。就是说,他现在已经超脱于风雨阴晴之上了。 ‘风雨’和‘晴’指的是什么?‘风雨’是打击,是一种不幸;‘晴’是温暖,是幸。有的人把打击和不幸看开了,对温暖和幸福却不能看开,那也不对。 ‘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意思是,无论打击和不幸也好,无论是温暖和幸福也好,对我的心都没有干扰,都不能转移和改变我。风雨是外来的,我还是我;晴朗也是外来的,我也还是我。 现在,他已经不只是通观,而且有了一种超然的旷观。惟其如此,苏东坡在晚年才能够达到。 5.唐宋八大名家所谓唐宋八大家,是指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他们的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其文章不但震撼唐宋文坛, 而且是后世散文的楷模,彪炳于文学之林. 韩愈,柳宗元提倡" 古文运动 ",以革新六朝以来华而不实的文风.宋代的欧,曾,王,苏等文家,继承这一传统,更拓展了散文创作的领域,因此可说"唐宋八大家"的古文作品,代表着唐宋散文的最高成就. 一,唐宋八大家 1,古文运动 2,从韩愈到王安石 唐宋八大家——韩愈 韩愈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倡导的古文运动,开辟了唐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他强调文以载道,文道合一,以道为主.提倡学习先秦两汉古文,主张学古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坚持"词必己出","陈言务去";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其代表作有《原道》,《师说》韩愈等. 唐宋八大家——柳宗元 柳宗元,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散文家.他要求文章反映现实,"不平则鸣",富于革除时弊的批判精神.他的"永州八记"已成为我国古代山水游记名作.这些优美的山水游记,生动表达了人对自然美的感受,丰富了古典散文反映生活的新领域,从而确立了山水记作为独立的文学体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唐宋八大家——欧阳修 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在散文诗词创作,史传编纂,诗文评论等方面都有极高成就.他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著名代表作有《醉翁亭记》等.他自称"六一居士",即藏书一万卷,集古录一千卷,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加上老翁一人. 唐宋八大家——苏轼 苏轼,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他认为作文应达到 " 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 的艺术境界.其文章风格平易流畅,豪放自如. 唐宋八大家——苏辙 苏辙,北宋文学家,苏轼之弟.他早期的文章议论风发,晚期风格趋于澹泊沉静,善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他擅长各类文体,以策论为最.有《栾城集》等.他提出了独到的"文气说",强调生活体验对创作的重要性,其散文以其独特的风貌卓然自成一家,人称"苏文定公". 唐宋八大家——苏洵 苏洵,号老泉,北宋文学家,苏轼,苏辙之父.苏洵工古文,长于论辩,内容宏博,笔力雄健.所作《权书》,《衡论》,《机策》等文章,深得翰林学士欧阳修和宰相韩琦的称赏.人称其文"其指事析理,引物托喻,侈能尽之约,远能见之近,大能使之微,小能使之着;烦能不乱,肆能不流." 唐宋八大家——王安石 王安石,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的散文,雄健简练,奇崛峭拔,大都是书,表,记,序等体式的论说文,阐述政治见解与主张,为变法革新服务.这些文章针对时政或社会问题,观点鲜明,分析深刻,不论长篇还是短制,结构都很谨严,主意超卓,说理透彻,语言朴素精练. 唐宋八大家——曾巩 曾巩,北宋散文家.出自欧阳修门下,完全接受了欧阳修先道而后文的古文创作主张,而且比欧阳修更着重于道.因此,曾巩的散文在八大家中是情致和文采都较少的一家.但曾文长于议论,他的政论文,语言质朴,立论精辟,说理曲折尽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