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炖什么好

1.读唐诗里面有什么古

⑴除 夜 作 〔唐〕高 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 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 霜鬓明朝又一年。 ⑵归 家 〔唐〕杜 牧 稚子牵衣问, 归来何太迟? 共谁争岁月, 赢得鬓边丝? ⑶乡 思 [宋]李 觏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⑷京 师 得 家 书 〔明〕袁 凯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

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⑸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唐〕戴叔伦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⑹闻雁 [唐]韦应物 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⑺杂诗(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⑻题大庾岭北驿(宋之问) 阴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⑼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⑽月夜亿舍弟(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雁一秋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

⑾送别(隋朝民歌) 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尺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⑿十五夜望月(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⒀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⒁示儿(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⒂渔家傲(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⒃一剪梅 舟过吴江(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潇潇。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⒄天净沙 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⒅狱中题壁(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⒆有感一章(谭嗣同) 世间万物抵春愁,今向苍冥一哭休。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转】。

2.描写母亲的诗歌,10首,最好唐诗最好唐诗,快

面容和情绪 都老到了69岁 母亲的命比黄莲还苦 5岁就离开家门 为了活命 做了童养媳 其实就是做个小佣人 三天两头受婆婆骂 隔三差五挨一顿打 不是锥刺股就是拽掉一支头发 小白菜在瘦黄的泥土上 饮着苦水一天天长大 长大的母亲出落得象一朵花 可惜花儿凋谢得太快了 左手一个儿 右手一个女 接连不断结了8个瓜 8个苦瓜一大串 吃的是母亲的青春 喝的是母亲的血汗 在食不果腹的** 在衣不遮体的灾害年 天害人祸要了多少人的命 可是母亲的8个娃 一个个健健康康地长大了 只是母亲老了几十岁 30多岁就生了半头白发 好不容易吃饱了饭 还没有真正过上一天好日子 母亲就永远离开了家 在那个雾气沉沉的早晨 母亲一如既往早早起床 为我们做饭洗衣 然后匆匆忙忙去上工 就在上工的路上 母亲走着走着 年轻的39岁 就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母子情 /扬帆,远航 一 风与风擦肩而过,磨瘦了俊俏的山峰 饥饿的山石们,将岁月的油彩涂满双颊 泉水渐渐憔悴,露出青苔的疲惫 苦藤独裹着刻骨清香 黄昏支撑着低垂的小屋 母亲,迟迟贮立在扉门边 穿越白发的目光生出类似翅膀的眺望 眺望走出大山的长巷 眺望着每个五月 柿子树落叶了,又发新芽,鸟巢依旧 一只只乌鸦,何时飞回来 二 受孕的光芒,来到的那么遥远, 那么绵长,生死之间 山村的紫陌失去记忆 阳光在绿纱帐四处突围 一个精灵降临,哭声惊天动地 邻院的王婶喜的脚不落地 站在院中央把眼眯了又眯 “东无阳婆,西没阴翳” 孩子来的正当午时 你苍白的脸上漾起紫微微的笑意 三 瘦的胳膊,瘦的肩膀 更瘦的山路,瘦的胃里装着苦菜根 光滑的额头刻满经文 双手拽紧母亲的衣襟 从你的臂膀下撩望世界 从母性味浓郁的聊天里 迷惘着生计的艰辛,一颗鸡蛋 和小妹分享蛋清,蛋黄 一块糖,奢侈的欲望 甜留身上有整整一生那么长 从秋天到冬季,恰好一篮红果见底 年夜里,我们吃着你包的饺子 辞旧的炮竹声,你捂着耳朵听 四 睡不着,母亲,夜太闷 打开窗户,数天上的星星” “帆儿,你怎么了?”“我寂寞难忍 你讲个故事给我听” 丑小鸭,孙大圣,李白,悯农 至今在我的记忆里保存 还有那温馨,磁性的声音 爱,诗和儿子都在启蒙 就象我们顽强不曲的生活 老树累累斑痕,树液奔放流畅 抽枝嫩芽,再绽开几朵花 五 儿子少年失怙,你中年丧夫 乌亮的长发挽成发髻,裹一绢黑纱 弱嫩的肩膀扛起破落的小屋 在风暴里收拢细碎的谷粟 你的手进化成农具 被血汗洗亮 你的脸经典成农妇的肖像 忍受时光的镌刻和命运的抚摸 苦难的事习以为常 幸福的事似甘霖降落 大哥成为一名工程师 二哥是闻名的企业家 不争气的我也娶妻生子 你松一口气,抖落了最后一丝黑发 凝视父亲的遗像;对得起你们老扬家 坚定的信念完成了这一切 六 我还能如此清晰的回忆往事 这真是奇迹;一个姓张的木匠 做棺材用大缸,一个姓李的瞎婆 在山顶将狼哭摹仿,一个姓王的大叔 用土豆串成念珠,在阳光下游荡 抗日留下地窖,备战备荒 母亲的小菜园,被割了尾巴 肆意生长的蒲公英种子 象伞一般徐徐飞翔 二百多斤的一座小山,你推得稳稳当当 你的血管里喷射着六个人的生命和盼望 你硬是顶起一片天,蓝蓝的天 你成为名扬乡间的铁大娘 七 那年的冬天特别寒冷,山塬上的太阳生了病 西北风将山坡搜尽,乡亲们不再出村 唯有北方的狼拖着尾巴,轻叩每户的门 长夜的是山民的富裕,睡梦里享受兴奋 我在油灯下,贪婪的吮吸着 豆粒一样的光明,老花镜下 你专心致意将我借来的课外书誊 娟秀的字迹铭刻在我的心 困了,伏在桌边打个盹 桌上常热一杯水 手边一块湿毛巾 面对凄寒,你掏出一颗燃烧的心 八 怀揣着高等学府的入门证 母亲吆喝着牛车,牵着黎明 车箍轳印写下沉重的叮咛 “记住大山,超越大山 带上一条草绳,将身后的沉船拉动” 从你的目光里走出来 丛山影影绰绰 故乡朦朦胧胧 茅草屋升起一颗并不闪亮的新星 你忧郁的眼光里闪过一丝童真 于是缄默的湖水 开始吟唱对寂寞的背叛 牧羊大叔放飞的一只鸽子 早已无影无综 山谷里送来一阵凉风 迎风站着的母亲 弯成和太阳一样的一张弓 为了把儿子们射出山外 你弯曲了一生 九 下玄月漫了上来 照我 满屋清辉 远山那边 正值漆黑而又漫长的雨季 母亲织着毛线衣 门槛边——独坐无语 。

3.唐诗有什么特点

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繁荣最辉煌的时期。

据《全唐诗》及其有关 补遗所载,现存诗有52000余首,作家2300多人。数量之多,作者之众,内容 之广,风格流派之繁,体裁样式之全,均堪称空前。

从题材内容看,唐诗几乎深入到唐人生活的每个领域。大至国家兴衰、政治得失、社会动乱、战争胜负、民生疾苦,诸如盛唐时的对外用兵,盛唐 至中唐转折时的安史之乱,以及人民在其间受到的征戍与诛求之苦,中晚唐 的三大痼疾——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党争倾轧,无不写入诗中,号称“史 诗”的作品不计其数

小至琴技棋艺、书理画趣、虫鱼鸟兽,亦莫不人诗。 至于那些描写自然田园,歌咏日常生活,抒发离情别绪,赞美建功立业,向 往渔樵山林等传统题材,更多如雨后春笋。

而且形式各异,有纪游体、寓言体、赋体、传记体、传奇体等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唐诗在反映现实的广阔 性和深刻性方面大大超过了前代。

它们从许多方面接触到当时社会的重大问 题,如对统治者的穷奢极欲、横征暴敛、穷兵黩武、腐败无能、拒谏饰非、斥贤用奸都进行了大胆的揭露和谴责,有的甚至把矛头指向最高统治者,以 至后人无不感慨道唯唐人方敢如此。同时他们对农夫织妇所受到的种种压迫 与剥削充满了深切的同情,描写下层人民的生活已成为诗歌创作的一大内 容。

它们还提出了妇女问题、商人问题及其他社会问题。凡此种种都是前代 诗人没有或很少写到的。

唐诗的风格流派更是百花齐放。仅就盛唐而言,“李翰林之飘逸,杜工 部之沉郁,孟襄阳之清雅,王右丞之精致,储光羲之真率,王昌龄之声俊, 高适、岑参之悲壮,李颀、常建之超凡,此盛唐之盛也”(高木秉《唐诗品 汇总序》)。

其中,孟襄阳(浩然)、王右丞(维)等人与高适、岑参等人 还被后人奉为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在盛唐之前,还出现过以华 丽壮美著称的“初唐四杰”体和以精工纤巧著称的沈宋体,在盛唐之后,还 出现过以清丽精雅著称的十才子体、以平易通俗著称的元白诗派(亦称长庆 体>、以奇警峭劲著称的韩孟诗派、以精深婉丽著称的温李诗派等。

具体而论,唐诗派别虽多,但总体而论,唐诗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即能把充实的内容与饱满的感情,高度的写作技巧与纯熟的表现方式完美地 结合起来。而这几个因素本是诗歌的基本因素,唐诗不但能兼而有之,且能 将其炉火纯青地融为一体,故而能登上诗歌的顶峰。

唐之前的诗并非没有充 实的内容和饱满的感情,但苦于表现方法、艺术技巧尚不能像唐人那样随心 所欲,作起诗来难免有些板滞拙涩,缺乏活泼流动的韵味与风情。唐之后的 诗并非没有高度的写作技巧与纯熟的表现方式,但很多内容和感情早已被唐 人表现得淋漓尽致,很难再有所创新,故而作起诗来难免或多从形式及人工 安排上用力,或摆脱不掉因袭的成分,使诗歌在某种程度上丧失了应有的情 韵。

但唐诗则不同,历史的机遇使它处于一种最佳的处境。它一方面能保有 充实内容和饱满感惰,一方面又能在写作技巧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因而唐人几乎开口便能写出好诗,如“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回乡偶书》)、“葡萄美 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 《凉州词》)、“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贾岛《寻隐者不遇》),感情真切,情趣盎然,仿佛一切皆从胸中流出, 并非在有意为诗,但写出来的却是一派有如天籁的真情神韵,这正是它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不可及处。

就体裁形式看,中国古典诗歌的各种体裁,包括“三、四、五言,六、七杂言,乐府、歌行、近体、绝句,靡弗备矣”。(《诗薮》外编卷三)唐 人发展了汉魏以来的五七言古体诗,既保有其古朴淳美的固有本色,又增加 其生动流走的新貌,特别是能吸收唐以来近体诗的优点,使其声情更加婉转 优美,摇曳多姿。

七言歌行体在六朝时尚属初起阶段,至唐亦蔚为大国。即 使是从南北朝起即已失去其音乐性的乐府诗,在唐代也有长足的发展和进 步。

李白尚喜借旧题写时事,至杜甫则发展为“即事名篇,无复依傍”(元 稹《乐府古题序》),专写新题乐府,从本质上继承了汉乐府“感于哀乐, 缘事而发”的写实传统。 至白居易,更团结元稹、张籍、王建等人发起了新 乐府运动,使乐府诗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唐人在诗歌体裁上的最大创新还在于律诗。这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最富有 民族特色的诗体。

所谓律诗即要求按一定的格律程式来写诗。唐人吸取了六 朝永明体诗四声八病说和骈文骈赋崇尚骈偶对仗的合理内核,将其进一步规 则化,产生了新体的律诗。

这些规律主要包括:音调要合乎平仄声的规律。 即在一句之中,要以两字为节平仄声相间,尤其要使偶数字平仄相间,在一 联两句之内,要平仄相对,如五言的出句为“平平平仄仄”的话(七言只需 在前边加上与五言一二两字相异的仄仄即可),那么对句即需作“仄仄仄平 平”(七言则作平平仄仄仄平平)。

而在两联之间,即下一联的出句与上一 联的对句之间要平仄相粘,如五言的上一联对。

相关内容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