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南歌子南歌子【答案】【小题1】李词写夜深难寐,由天上写到人间,将孤寂凄苦之情移于物象“枕簟”。 “凉” 字一语双关,既说环境凄凉难耐,又说国破夫亡之凄苦悲怆。吕词写词人旅途所见景象:竹篱低矮,傲霜的秋菊已经开过,只留下残枝上孤零零的一朵黄花。 “残”字既写霜打风剥的句话的凋败,又暗示见菊思亲,有家难归的痛苦悲伤。【小题1】①李词先回忆年轻时用荷花、荷叶图案装饰衣裳的舒心往事,用“旧时”“只有”状风物依旧,而国破夫亡之情大别于从前,以乐事衬悲情。 ②吕词先写辗转难寐,寒夜漫长难禁的凄凉,看到“江左好风光”反而激起此人的的中原的思归之情,而中原沦陷,徒言“归思”,悲不胜悲,以乐景衬悲情【答案解析】【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 由于他们都是南渡之人,诗中不免流露出悲国伤家的忧伤,题中要求简要分析,所以要结合诗句中的景色描写或炼字来一一分析其所用的表现手法及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首先指出手法,作用不外乎以景衬情,不同之处是李诗以乐事(旧事)衬悲情,吕诗以乐景衬悲情。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小题1:运用了比喻(或想象),写歌女眉头黛墨凝聚,如远处青翠的山峦;醉眼流转,如湖中迷人的水波。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湖光山色的自然之美和欢歌宴饮的游赏之乐。(4分。手法2分,分析2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2:全词通过描写词人尽情听歌,开怀痛饮,不知疲倦,至晚不归,(2分)表达了词人的游兴之浓、游赏之乐。(2分)(4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1: 试题分析:此类题可从表现手法及作用的角度作答,回答作用时,可结合着表现手法的一般性作用+形容对象的特点即可。如词人分别以“山”“波”来形容歌女的眉与醉眼,很明显为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自然之美形象的表达出来。 小题2: 试题分析:可抓住词句中的一些关键词句来体会词人情感。首句描写美丽的自然之景,烘托了词人愉悦的心情;“昌歜”“玉舟”“水调唱歌头”展现出一幅美酒欢歌的画面;“晚云留”体现了词人游兴正浓,至晚不归的兴致。故答题时,综合起来概括即可。 3.阅读下列诗歌,完成后面题目小题1:用意:和十三楼的游玩之乐进行对比,表现十三楼的观览之胜。 (2分)心情:游兴之浓、游赏之乐。(2分)小题2:赋声以形,写出声音的余音袅袅和动态美感(绕、飞)(2分,能结合“绕”、“飞”进行分析即可);侧面烘托,用晚云的滞留表达歌声的美妙(2分)。 小题1: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作者用意和情感的题目,和结合《扬州慢》中的“竹西佳处”句可知“古扬州”是繁华之地,此词写“十三楼”正是要和“古扬州”形成对比,突出“十三楼”的胜景,情感当然是突出游览之乐。小题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艺术手法的题目,描写的对象是声音,通过“绕”、“飞”两字可以看出是赋予声音以动感,最后“晚云留”是烘托的手法,可结合《滕王阁序》中的“纤歌凝而白云遏”句赏析。 。 4.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闻鹊喜·吴山观【答案】【小题1】运用了比喻(或夸张、想象)手法进行描写.(1分)词的上阕写咆哮着汹涌而来的海潮,好似神龟背负的雪山,好像蛰伏海底的巨龙突然腾飞起来,又好像疾速的大风将海水吹得竖立起来。 (1分)形象地表现了钱塘江大潮那惊心动魄的场面、排山倒海的气势,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1分)(意思对即可)【小题2】运用了侧面衬托的手法。 (1分)写闻笛其实仍是写钱塘江水,隔江能听到笛声,可见波平风静,万籁俱寂。(1分)收到了“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的艺术效果。 (1分)(意思对即可)【答案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做这类题要从两个角度考虑,一是手法,二是效果,答题步骤为手法,描绘诗句,效果。 上阕“鳌戴雪山”主要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结合诗句找出本体和喻体,就不难分析出其效果了;“快风吹海立”运用了夸张的修辞,形象地写出钱塘江大潮排山倒海的气势。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炼句。 思路:①找出关键字词并解释其语境义;②展开联想描述该句景象或情状,或概括其营造的意境;③点出该字运用的表现手法(不要忘记“修辞手法”);④分析诗人表达的感情或主题。 这一句用了侧面衬托的手法,收到了“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的艺术效果。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11分)【答案】【小题1】描绘了梅花报春,大地复苏的景象。 和煦的阳光照耀着一切,溪边梅树疏落的枝条上绽露出朵朵花苞,散发出诱人的清香。冷蕊梅花数枝成一丛,争相竞放。 (2分)冬去春来,本应使人感到无限美好,然而这并不能引起词人心灵的欢悦,相反却萌生出离愁与苦恨。 以乐景衬哀情,表达了自己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3分)【小题2】下阕虚实相生,以虚衬实,抒写自己的相思之苦。“画楼深闭”这三句是想象,虚景实写,设想闺人独居深楼,日夜思念丈夫,久盼不归,身体渐渐消瘦。 “心期切处”三句是写实,写自己的无限凄凉、孤独,留着归去后向对方倾诉,与“画楼深闭”三句写家人的别恨形成对照。 最后两句也是虚写,设想未来重逢,但重逢之喜犹似不能抵消离别之憾。 【答案解析】试题分析:【小题1】“溪梅”两句用特写的手法刻画报春的信息——梅花的开放。和煦的阳光照耀着一切,溪边梅树疏落的枝条上绽露出朵朵花苞,散发出诱人的清香,使人感到无限美好。 词人写晚年离乡思归之情,在冬去春来、大地复苏的景象中,寄寓了词人对妻子、对家乡的深深的思念之情,所以这两句的作用是衬托,以乐景衬哀情。试题分析:【小题2】回答本题首先要明确下阕的虚实是什么样的关系,然后再回答具体词人是怎样体现这种关系的。 6.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br/【答案】【小题1】前七句,作者以流利轻快的笔法,描绘了汴京紫禁城内外欢度上元佳节的盛况。 正月十五之夜,华灯宝柜与月色焰火交辉,华灯叠成的鳌山与华丽的宫殿高耸云天,至尊的帝王端坐于高楼之上,万民百姓则嬉戏游玩于街衢之间。斗转星移,龙驾回宫。 此时万众狂欢更趋高潮。抒发了对北宋徽宗时代的繁盛的怀念之情。 【小题2】最后两句,词人抚今追昔,恍若隔世:当年目睹京城繁华,亲历北宋盛况;如今僻居乡里,只能与数点寒灯做伴。“而今”二字将今昔两个画面加以对比;化实为虚,把词人所处的现实环境一下子推到读者眼前;并借用李白“白发三千丈”名句;“白发”、“寒灯”二句中,描写色彩的“白”“红”二字又互相映衬,渲染了一种凄清的境界,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表现手法答出两种即可得分)【答案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前七句,词人从怀旧入手,以流利轻快的笔法,描绘了汴京紫禁城内外欢度上元佳节的盛况。正月十五之夜,华灯宝柜与月色焰火交辉,华灯叠成的鳌山与华丽的宫殿高耸云天,至尊的帝王端坐于高楼之上,万民百姓则嬉戏游玖于街衢之间。 斗转星移,龙驾回宫此时万众狂欢更趋高潮。这幅上元节情景,完全是记实。 据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回忆,上元的汴京“灯山上彩,金碧相射,锦绣交辉。……宣德楼上,皆垂黄缘帘,中一位乃御座。 ……万姓皆露台下观看,乐人时引万姓山呼。”此外该书还记载的:“别有深坊小巷,绣额珠帘,巧制新妆,竞夸华丽,春情荡飏,酒兴融恰,雅会幽欢,寸阴可惜,景色浩闹,不觉更阑。 宝骑马骎骎,香轮辘辘,五陵年少,满路行歌,万户千门,笙簧未彻。”这从一侧面反映了民间情景,由此我们可以想见豪贵之家此夕宴乐之盛,但如其自序所云“未尝经从”,故从阙略罢了。 “五侯”,这是个典故是说汉代外戚、宦官有五人同时封侯之的。故以后用它泛称权贵之家为侯家。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试题分析:最后两句,词意陡转,我们面前突现了一个萧索凄清的境界:“而今白发三千丈,愁对寒灯数点红。”“而今”二字,把上元狂欢的画面抛到了遥远的过去,成了一个幻境,这是化实为虚的妙笔;同时,又把词人所处的现实环境一下子推到读者眼前。 词人抚今追昔,真有恍若隔世的感觉:当年身为贵胄(向子諲是宋神宗钦圣宪肃皇后的再从侄),曾出入宫闱,备受恩宠,如今却是一个皤然老翁;当年目睹京城繁华,亲历北宋盛况,如今僻居乡里,只能与数点寒灯作伴。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念奴娇•登建康①赏心亭【答案】【小题1】这两句运用了设问手法。 (1分)作者采用自问自答的方式,从建康的险要形势入手,对比六朝兴亡的历史遗迹,隐含着对南宋朝廷软弱的谴责。(2分)勾画出大声疾呼、痛苦欲绝、义愤填膺的词人形象。 (2分)【小题2】①对国家前途的忧虑。 ②对成就伟业的渴望:③对报国无门的苦闷。 ④对议和派排斥爱国志士的激愤。【答案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赏析的题目,综合赏析应该从内容、形式两个方面进行,首先从内容上看“虎踞龙蟠”说明地势之险要,可结果如何呢?,暗含对统治者的谴责、质问。 形式主要是手法,明显是设问,效果是强调情感,结合诗歌分析强调何种情感即可。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小题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情感的探究的题目,探究情感要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文中的表情达意的关键词语进行,通过注释可以看出暗含一种渴望建功立业的情感,词中的关键词语“赢得闲愁千斛”“东山岁晚”“长日惟消棋局”可以看出报国无门的苦闷。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11分)念奴娇•登石【答案】【小题1】此词上下阕皆先实后虚,实写了石头城、青山,离宫、辇路芳草、松径、鬼火等空冷阴森之景;虚写了蔽日旌旗,连云樯橹,白骨纷如雪以及歌女的歌舞、临镜等。 虚实结合使得意境更深远,情感更深沉。(实写2分、虚写2分;虚实结合的表达效果,1分,没有结合诗句,酌情扣分。 )【小题2】相同点:①对世事变迁,昔盛今衰的悲哀,怀古伤今。②对光阴虚掷的感伤。 (相同点3分。答对一点给2分,两点3分。 意思对即可);不同点:萨都剌词有对战争残酷的心痛;而苏词抒发自己的有志报国,却功业未成,壮志难酬的感慨。 (不同点3分。 答对一点给2分,两点3分。意思对即可。 【答案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上阙:重点写的是昔日在这里发生过无数次激烈的战争,写景,咏史,抒怀。不仅写出了石头城空荡凄惨的江山,发出了世事变迁的慨叹,抚今追昔,追述起那八百多年的纷纷战火,萨都剌目睹“六朝形胜地”所感发的却只能是“唯有青山如壁”,如此一来,下文追述历史上的连年战乱也就顺利成章了。 “蔽日旌旗,连云樯橹,白骨纷如雪。”这三句话以简洁的文字,清晰鲜活地再现了历史上曾经接连不断的战争的激烈场面。 下阙:写的是凄凉冷清的行宫,多少歌舞粉黛在这里送走了青春,耗尽了年华。往昔皇帝避暑的行宫,如今早已没有了从前的富贵繁华。 “避暑离宫”前边加上“寂寞”,写出了“离宫”已是人去楼空,空冷孤寂。 “东风辇路,芳草年年发”,有力地衬托了行宫内院的孤寂与萧条。 本题可据此概括回答。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小题2】试题分析:要分析两词的异同点,需要结合词句内容及主旨,联系写作背景等加以分析即可。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课内篇目,学生了解较多,而这首诗是一首怀古之作,诗人抚今追昔,以苍凉的韵调,以富有悲剧意味的形象,咏出了风云易消、青山常在的感慨。二词都表示对世事变迁,昔盛今衰的悲哀,怀古伤今等,二词的不同点较易分析。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9.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小题1: 词人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来写山。(1分)将岭南山比喻为玉簪,(1分)形象地写出了岭南山的陡峭峻拔(或“高”或“秀美”)。(1分) 小题2:下片前三句写词人过南岭后,想到从此与家人音书断绝,又年岁已大,返乡无期,表现了抑郁苦闷之情;(1分) “休问”是“不要问”,表现了其无可奈何的感受;(1分)最后两句词人想到桂林的秀丽,还可以赶上春末,心情变得明朗。(2分) 小题1: 试题分析:此题看似一问,但答题分三步走:第一步分析题干“如何”指出诗歌运用的表达技巧;第二步具体指出哪个地方运用了这样的表达技巧;第三步具体分析景物的特点。“天外一簪初见”一句说,过了严关,可能是雾气淡了一 些,一座高耸的山峰象一支玉簪一样在眼前出现了。“簪”字形象地写出了山峰的陡峭峻拔。“岭南山”紧承上句点明那“天外”的高峰,原来是“岭南山”。 小题2: 试题分析:下片写过了严关以后的心情。“北雁连书断”,”借用“鸿雁传书”之意。是说来到这样偏僻的地方,与家人音书断绝。“秋霜点鬓斑“自己两鬓象被秋霜点过,已经变成斑白,年岁已大,返乡无期,心中抑郁苦闷之情溢于言表。“休问”,莫问的意思。“唯拟”,只准备、但愿的意思,“桂林”,即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是词人此行的目的地。“佳处”,好地方。“过春残”,就是“过残春”,是度过“残留”的春天的意思,因为押韵的需要把词序颠倒了。这次被贬到离家乡、离京城很远的偏僻地方,什么时候才能回去呢?这是不能不想的,可是又无法预料,只好说“休问几时还”,,是无可奈何的话。时间正是春天,所以他打算在桂林这个山水秀丽的地方,度过春天剩下的时光,心情变得明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