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①动静结合(1分)。 ② 借月色迷蒙、疏影斑驳和豪英坐饮、流水无声、笛声阵阵来构成一幅人与景、情与境相谐和的优美游乐图。(3分)动静结合:碧空中,月色迷蒙;花丛中,树影斑驳(静);午桥上,豪英坐饮(动);长河中,流水无声(有动有静);杏花里,笛声阵阵(动)。 构成一幅人与景、情与境相谐和的优美游乐图。(2)从洛阳旧游到现今偏寓江南(湖州)之“闲”,感慨国事的盛衰兴亡(2分);从昔日与豪英交往到如今此身独在之“闲”,感慨个人知交零落(2分);从二十多年的转瞬即逝到夜登小阁之“闲”,感慨时光飞逝而功业无成。 (2分)。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今春还听杜鹃啼”一句饱含着诗人多年来年年希望又年年失望的无限辛酸;新的一年,笼罩在他心头的阴影仍是那样沉重。一个“还”字,贯穿了过去与现在,交织着年年期望中的等待和等待中的失望,国破家亡的悲痛之情中亦暗含对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不思复围的不满与控诉。(意对即可) (2)词的上片叙述了金兵攻占汴京后诗人抛妻别子、流落江南的痛苦,下片则写对重逢的向往,表达了自己对家人的思念之情。此词所写夫妻离散的个人愁绪之深、之重,反映了整个时代的社会悲剧;所抒怀念亲人的一己之情,亦包含了怀念故土的爱国意义。(意对即可)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小题1:这首词蕴含的情感主要有:①久别重逢的喜悦;②宦海沉浮的悲惋无奈;③离别在即的愁绪。 小题2:①想象奇特,虚实相生。词人忽发奇想,将本来荒僻的阆州点化为神仙阆苑,赋予阆州神话般的美丽。 虚实处理得当,富有浪漫色彩。②境界缥缈开阔,语言洒脱灵动。 “阆山”通“阆苑”,“滁州”望“阆州”,展现了多重时空的组合变化。“闻说”二字导入传说,忽又接以“楼高”句设想将来,灵动超逸,挥洒自如。 小题1:考查诗歌的思想感情,结合诗歌的叙述和意象以及注释来分析,从回忆新科进士的开篇两句能看到“久别重逢的喜悦”;从三、四、五句“薄宦”、“十年”和“空负”能看到别贬谪之后宦海沉浮的感慨和无奈;下阕用阆苑、寒日、红树、晚霞来渲染离别在即的愁绪。小题2:两句诗富有浪漫色彩,诗人由朋友被贬谪之地阆州而联系到神仙阆苑,以乐景写哀情,想象奇特,境界开阔,显得豁达,灵动飘逸。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感情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后面题目小题1:手法:视听结合。“杏花疏影” 写所见,“吹笛到天明”写所闻,有声有色,质朴自然,不见矫揉造作之迹。意境:这两句诗选择杏花、笛声两个意象描绘了诗人往昔在洛中与朋友在杏花疏影里吹笛的图画,意境淡雅伤感(营造淡雅的情调和忧伤的氛围),寄托了作者对往事的无限怀念。结构:此句承上启下,上承“忆昔”,是对“昔”时“桥上饮”的具体描述;下启“二十余年如一梦”,回忆与现实构成鲜明的对比。(每点分析到位得2分,答出任意两点可得5分) 小题2:①对美好往事的深切怀念:上片忆洛中旧游,往事是那么美好,有长沟流月仙境般的明净、幽寂的环境,有“吹笛到天明”的闲情雅兴。②对二十年人事零落、国家沦丧的伤感:“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如今沦落异族,座中那些“豪英”也已不在,抚今追昔,作者倍觉伤感。③对广阔历史之沧桑的感慨:作者想到历史的变迁、国家的兴衰,发出“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的沧桑感叹。(任答一点得2分,三点得6分,每点中情感与分析各1分。) 小题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手法赏析的题目,答题时选取其中的一种进行分析,手法,注意答出手法后进行分析,答出效果,意境注意什么意象,创设什么意境,表达什么情感,结构在诗歌中间应该是承上启下,答题时答出上承什么,下启什么。 小题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情感的题目,探究情感的题目注意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词语,此题注意标题中的“忆洛中旧游”,注释中的“历靖康之难”,诗中的词语注意“豪英”“到天明”“如一梦”“闲”“古今多少事”。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临江仙朱敦儒①直自凤凰城破②后,(1)“今春还听杜鹃啼”一句饱含着诗人十四年来,年年希望又年年失望的无限辛酸。 新的一年,笼罩在他心头的阴影仍是那样沉重,宣告了主人公所遭受的又一次打击。一个“还”字,贯穿了过去与现在,交织着年年期望中的等待和等待中的失望,国破家亡的悲痛之情中,亦暗含对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不思复国的不满与控诉。 (2)词的上阕叙述了金兵攻占汴京后诗人抛妻别子、流落江南的痛苦;下阕则写作者对重逢的向往,表达了作者对家人的思念之情。此词所写夫妻离散的个人愁绪之深、之重,反映了整个时代的社会悲剧;所抒怀念亲人的一己之情,亦包含了怀念故土的爱国意义。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临江仙 送王缄1 开头两句“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写的是作者十年来对亡妻的彻骨相思。“凭将清泪洒江阳”,凭,凭仗,烦请。这句的意思是:今日送别,请你将我伤心之泪带回家乡,洒向江头一吊。王缄此来,与苏轼盘桓数日,苏轼得知“故山好”,自感宽慰,但又觉得自己宦迹飘零,赋归无日,成为天涯孤客,于是,不禁悲从中来。所谓“悲凉”,意蕴颇丰。苏轼当时因为与变法派政见不合而被迫到杭州任通判,内心本来就有一种压抑、孤独之感,眼下与乡愁、旅思及丧妻之痛搅混一起,其心情之坏,更是莫可名状了。 2 “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切入送别的词旨。毋庸置疑,王缄的到来,苏轼悲凉的感情中多少增添了几分暖意,而王缄又要匆匆离去,作者自然感到难以为怀了,于是国忧、乡思、家恨,统统融进了“别愁”之中,从而使这别愁的分量更有千钧之重。“归来欲断无肠”,是说这次相见之前及相见之后,愁肠皆已断尽,以后虽再遇伤心之事,亦已无肠可断了。 3 两个方面任选其一,结合诗句即可。结尾两句,苏轼吐露将整个人生一切看破之意。《汉书·盖宽饶传》云:“富贵无常,忽则易人。此如传舍,阅人多矣。”此词“此身如传舍”一句借用上述典故而略加变通,以寓“人生如寄”之意。又《列子》:“人,则生人为行人矣。行而不知归,失家者也。”歇拍“何处是吾乡”暗用其意。对此,顾随评曰:“人有丧其爱子者,既哭之痛,不能自堪,遂引石孝友《西江月》词句,指其子之棺而詈之曰:‘譬似当初没你。’常人闻之,或谓其彻悟,识者闻之,以为悲痛之极致也。此词结尾二句与此正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