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诗宋词中运用到拟人的诗句1.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经.小雅.小雯》 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3.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唐.李白《秋浦歌》 4.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唐.杜甫《梦李白》 5.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南唐.李煜《相见欢》 6.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南唐.李煜《虞美人>> 7.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唐.李白《宣州谢眺楼做官别校书叔云》 8.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唐.杜牧《遣怀》 9.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唐.秦韬玉《贫女》 10.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唐.李商隐《锦瑟》 11.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唐.白居易《长恨歌》 12.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唐.白居易《琵琶行》 13.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宋.陆游《书愤》 14.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唐.王之焕《凉州词》 15.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宋.李清照《醉花阴》 16.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宋.李清照《声声慢》 17.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宋.李清照《一剪梅》 18.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19.人到愁来无处会,不关情处总伤心——宋.黄庭坚《和陈君仪读太真外传》 20.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清.黄仲则《癸已除夕偶成》 21.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唐.白居易《琵琶行》 22.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唐.孟郊《登科后》 23.陶陶然乐在其中——唐.杨炯《登秘书省阁诗序》 24.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5.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俺的答案不是很好,希望下一楼有好的答案采用对偶手法的: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采用比喻手法的: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采用反问手法的:王安石的《题乌江亭》:“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采用拟人手法的:羌笛何需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3.宋词中的修辞特点在古典诗词中,修辞手法的运用是相当普遍的。 一般而言,象比喻、夸张、拟人、设问、反问、对偶等都常见,另外如互文和列锦是不太常见且理解起来有点困难的修辞手法.“互文”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在古诗词中的的运用一般来讲有两种表现形式: 其一是有时为了避免词语单调重复,行文时交替使用同义词。 从这个角度讲与“变文”是一致的,这种互文的特点是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词组或句子里,处于相应位置的词可以互释。掌握了它,有时可以从已知词义来推知另一未知词义,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求”(《涉江》),其中的“用”和“以”处相应位置,由此可推知“以”就是“用”的意思。 又如“求全责备”这一短语,其中“全”与“责”处于相应位置,由此可推知“责”就是“求”的意思。这类互文是容易理解和掌握的。 其二是有时出于字数的约束、格律的限制或表达艺术的需要,必须用简洁的文字,含蓄而凝炼的语句来表达丰富的内容。于是把两个事物在上下文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即所谓“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以收到言简意繁的效果,这是其在结构上的特点。 理解这种互文时,必须把上下文保留的词语结合起来,使之互相补充互相呼应彼此映衬才能现出其原意,故习惯上称之为“互文见义”。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古诗十九首》),其上句省 去了“皎皎”,下句省去了“迢迢”。 即“迢迢”不仅指牵牛星,亦指河汉女;“皎皎”不仅指河汉女,亦指牵牛星。“迢迢”“皎皎”互补见义。 两句合起来的意思是“遥远而明亮的牵牛星与织女星啊!”,并非牵牛星只遥远而不明亮,也并非织女星只明亮而不遥远。这类互文,只有掌握了它的结构方式,才能完整地理解其要表达的意思。 如只从字面理解,不但不能完整而准确地把握其要表达的内容,并且有时会令人进入迷宫百思而不得其解。下面结合常见的一些诗文来具体谈一谈互文的具体应用。 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江上逢李龟年》) 其中“见”与“闻”互补见义。 即“(当年我)常在岐王与崔九的住宅里见到你并听到你的歌声”,并非在岐王宅只见人而不闻歌;也并非在崔九堂只闻歌而不见人。 ⑵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木兰诗》) 其上句省去了“坐我东阁床”,下句省去了“开我西阁门”。两句要表述的意思是:打开东阁门在床上坐坐,又打开西阁门在床上坐坐,以表达木兰对久别的家庭的喜爱。 不然既开的是东阁门,怎么会坐西阁床呢? ⑶当窗理云鬓,对镜帖黄花。(同上) 其中“当窗”与“对镜”为互文。 当窗以取亮,对镜以整容。全句是说对着窗户照着镜子梳理去鬓并帖上黄花。 并非“理云鬓”只当窗而不对镜,亦并非“帖黄花”只对镜而不当窗。 ⑷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同上) 其中“扑朔”与“迷离”互补为义。即雄兔与雌兔均有“脚扑朔”、“眼迷离”的习性,是难以区分雄雌的,以喻木兰已女扮男装,言谈举止与男子无二,又在“关山度若飞”的征旅之中,就更不易被认出是女性了。 并非象有些教参上说的“扑朔者为雄,迷离者为雌”,如那样,“扑朔迷离”这一成语将无法解释。 ⑸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观沧海》) 其中“行”与“灿烂”互补见义。即“灿烂的日月星汉之运行均若出于沧海之中”。 并非日月只运行而不灿烂,也并非星汉只灿烂而不运行。 为了节省文字,类似的句子就不一一分析了。 ⑹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 ⑻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饮西湖初晴雨后》) 这类互文中还有当句互文,即上半句的词语与下半句的词语互相补充才是其原意。 如: ⑼栗深林兮惊层巅(《梦游天姥吟留别》) 其中“栗”与“惊”互补见义。即“使深林与层巅战栗而震惊”并非栗的只是深林,惊的只是层巅。 ⑽主人下马客在船(《琵琶行》) 其中“下马”与“在船”互补见义。言主人下了马来到船上,客人也下了马来到船上。 不然,主人在岸客人在船,这样举酒饯行就可笑了。 ⑾烟笼寒水月笼沙(《泊秦淮》) 其中“烟”与“月”互补见义。 即“烟雾与月光笼罩着一河清水,也笼罩着河边的沙地”。并非“笼寒水”的只是“烟”而无“月”,也并非“笼沙”的只是月而无烟。 ⑿秦时明月汉时关(《出塞》) 其中“秦”与“汉”互补见义。即明月仍是秦汉时的明月,山关仍是秦汉时的山关,以此来映衬物是人非。 并非明月属秦关属汉。 二列锦 所谓“列锦”,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的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象,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 在流传深远的名篇:“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中,“烟村”、“人家”、“亭台”、“鲜花”既各自独立成景,又共同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创造出淡雅幽美的意境,表达出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赞美之情。再如“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给人的情趣和诗味是浓醇、深长的。 上句是视觉画面:秋。 4.古诗中应用拟人修辞手法有何作用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运用拟人可以使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生动。 如“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写出了诗人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来时春社,去时秋社,年年来去搬寒热。 语喃喃,忙劫劫,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赵善庆《[中吕]山坡羊•燕子》),诗人把燕子趋热避寒想象成搬运寒热,让燕子带上了更多的人情味。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苏轼《海棠》),诗人怕花睡去,所以点燃蜡烛来照,以花比人,极富雅趣。 5.在古典诗词中,运用想象的句子有哪些1.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李白 《夜宿山寺 》 2.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望庐山瀑布》 3.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 ——李白《赠汪伦》 4.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木兰诗》 5.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柳宗元《江雪》 6.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 7.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8.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9.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苏轼《水调歌头》 10.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送武判官归京》 11. 人生在世不称意, 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 《宣州 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12.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13.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14. 想象精灵欲见难,通津一去水漫漫。 ——欧阳詹《题延平剑潭》 15.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十七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