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两宋词坛上,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柳永一人就创作了慢词87首、调125首,为宋词的发展和后继者在内容上的开拓提供了前提条件 唐五代时期,词的体式以小令为主,慢词总共不过十多首;到了宋初,词人擅长和习用的仍是小令。与柳永同时而略晚的张先、晏殊和欧阳修,仅分别尝试写了17首、3首和13首慢词,慢词占其词作总数的比例很小;而柳永一人就创作了慢词87首、调125首,是第一个大量创制慢词的人。柳永大力创作慢词,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上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使慢词与小令两种体式平分秋色,齐头并进。 柳永还是两宋词坛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据统计,在宋词880多个词调中 ,属于柳永首创或首次使用的就有一百多个。词至柳永,体制始备,令、引、近、慢、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长调短令,日益丰富。形式体制的完备,为宋词的发展和后继者在内容上的开拓提供了前提条件。 2.柳永为什么被叫做白衣卿相柳永自称为白衣卿相。 白衣就是平民,卿相指高官,当时也指进士,白衣卿相一般用作没有发迹的书生。因为柳永三次科举落榜,奉旨填词柳三变,于是柳永自诩白衣卿相。 表面上看,柳永对功名利禄不无鄙视,很有点叛逆精神。其实这只是失望之后的牢骚话,骨子里还是忘不了功名,他在《如鱼水》中一方面说“浮名利,拟拼休。 是非莫挂心头。”另一方面却又自我安慰说“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 因此,他在科场初次失利后不久,就重整旗鼓,再战科场。 再者,从柳永自称白衣卿相就可以看出,其实他还有做官的欲望,1034年,仁宗亲政,科考的录取制度放宽了,柳永便前去试了试,终于暮年及第,柳永自是欣喜不已。 1037年,柳永被调任余杭县令,因为为官清正,又体恤民情,因此深受百姓爱戴。 庆历三年(1043年),调任泗州判官。 时柳永已为地方官三任九年,且皆有政绩,按宋制理应磨勘改官,竟未成行,柳永“久困选调”,遂有“游宦成羁旅”之叹。秋,柳永进献新词《醉蓬莱·渐亭皋叶下》,因有“太液波翻”等语,不合圣意,改官投诉无果而终。 八月,范仲淹拜参知政事,颁行庆历新政,重订官员磨勘之法。柳永申雪投诉,改为著作佐郎,授西京灵台山令。 庆历六年(1046年),转官著作郎。次年,柳永再度游苏州,作词赠苏州知州滕宗谅。 皇祐元年(1049年),转官太常博士。次年,改任屯田员外郎,遂以此致仕,定居润州。 皇祐五年(1053年),柳永与世长辞。 扩展资料 白衣卿相出处: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一·散序进士》:“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至岁贡常不减八九百人,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 宋·柳永《鹤冲天.黄金榜上》:“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柳永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诩。“白衣卿相”一词出自其诗作《鹤冲天.黄金榜上》,在其另一首《西江月》中也有出现。 成语故事: 据说宰相吕夷简六十大寿的时候,派人向柳永讨词作。柳永写了二首,一首为《千秋岁》(泰阶平了),一首是《西江月》:“腹内胎生异锦,笔端舌喷长江。 纵教疋绡字难偿,不屑与人称量。我不求人富贵,人须求我文章。 风流才子占词场,真是白衣卿相。” 吕宰相先读了《千秋岁》,倒也喜欢。 又看《西江月》,念到“纵教疋绡字难偿,不屑与人称量”,笑道:当初裴度修福光寺,求皇甫湜写文章,每字索绢三匹,看来柳永这小伙子嫌我的酬仪(稿酬)太薄了。等又念到“我不求人富贵,人须求我文章”时,吕宰相就生气了,大怒道:“小子轻薄,我何求汝耶?”从此衔恨在心。 后借机在皇帝面前诋毁。仁宗遂批道”任他白衣卿相,风前月下填词“。 柳永再次落第,之后填了那首著名的《鹤冲天》:“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 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 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 青春都一晌。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白衣卿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