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读古诗平仄怎么分啊古代汉语中分为平、上、去、入四声,而现代汉语则由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构成,因此从古代到现代语音变化可概括为八个字:平分阴阳,入派三声(入声合入到平、上、去三声中)。 即我们现在说的普通话里已经没有入声(但是有些方言里还保留有部分入声)。古人作诗讲究平仄,如果以现代汉语来看,阴平、阳平属于平声,上声、去声属于仄声,现在普通话里不存在的入声也属于仄声。 这样就会出现一个问题,即现代汉语中的阴平、阳平中的一些字,虽然在今天看属于平声,但是如果它们是由古代汉语中的入声转化来的,那么在古代就应该归入仄声,而非平声。 下面的表列出了一些常用字,它们今读阴平、阳平,但在中古时期却是入声字。 同时需要补充的是,鼻音韵尾(n、ng)的平声字在这里查不到,就是说不必再从表中查找,可直接认为是平声。 B:八捌,拔跋魃,白,薄雹,逼,荸,瘪鳖憋蹩,别,亳孛勃渤脖钹舶伯铂魄(落魄)柏(柏林)泊箔博搏踣拨剥; C:擦,插锸,察,拆,吃,出,戳,撮; D:答搭,达鞑耷褡妲怛靼,纛,得德,滴,迪的籴镝嫡狄逖荻涤敌笛,跌,谍蝶牒喋蹀碟迭叠垤,督,毒笃独髑读犊黩渎椟,咄掇,度(揣度)铎夺; E:额; F:发,罚乏伐筏阀,佛,缚(缚药),服伏袱弗拂福幅蝠; G:割胳格咯骼阁搁疙鸽革鬲隔[木鬲]膈嗝,刮聒,郭,国蝈虢; H:哈,蛤(蛤蟆),喝,合盒盍曷涸翮核劾鹘纥,黑嘿,忽惚,滑猾,豁,活; J:疾迹积激击唧缉绩,及汲极级圾急蒺嫉辑集给藉籍脊鲫棘即姞殛亟戢,夹浃,铗颊,截桀杰竭碣揭捷睫婕洁颉结拮鲒接节疖劫孑,掬鞠,菊桔局跼,绝掘崛倔撅厥橛镢蹶蕨獗决诀抉角(角色)桷觉谲爵噱攫; K:嗑瞌颏壳咳,哭窟; L:拉邋; P:拍,劈,撇,泼,扑,仆璞瀑; Q:七染漆戚,掐,曲,缺阙; S:塞,杀刹铩煞,勺芍杓,舌折,失湿虱,十拾石食蚀实什识,叔,孰熟塾赎淑秫,刷,说,俗,缩; T:踏(踏实)塌遢,踢剔,贴帖,突凸秃,托脱; W:挖,屋; X:膝昔惜吸息熄媳析淅晰悉锡夕汐,习席袭隰檄,侠狭峡匣狎辖瞎黠,挟叶(叶韵)胁协歇蝎,薛,学穴削; Y:鸭押,一壹揖,约曰; Z:杂匝鉔,凿,则责帻箦泽择,贼,炸(油炸)铡闸轧(轧钢)扎札,摘,宅翟,着(着急),蛰螫折哲蜇摺辄辙,只(一只)织汁,直值植殖侄执职踯,粥,轴妯,逐烛竹筑竺,卓桌捉拙,琢啄灼酌茁浊斫濯 下面以诗为例略加解释。 上联 1 白日依山尽, | | ― ― | 2 黄河入海流。― ― | | - 下联 3 欲穷千里目, | ― ― | | 4 更上一层楼。 | | | - - 我们先根据上表标出这首诗的平仄。对于第一句来说,“白”字读阳平,因此需要我们的特殊注意,上表中有出现,说明在古代“白”读入声,此处应标仄声。 “依”、“山”读阴平,但是上表中没有出现,因此仍然标平声。“日”和“尽”不属于阴平、阳平,因此不必查表,直接标仄声就可以了。 其实对于以鼻音做韵尾的“山”来说,也不必查表,可直接认为是平声。其余三句同理。 下面是我所要讲的重点之处了,前两点所提到的平仄,均指每句的第二、四两字,其余字则没有这些限制。第三点请看括号中的说明。 此处还是主要以这首五言诗为例,对于七言诗来说,以下几点就是指每句的二、四、六三字而言了。 一、从每句中来看,平仄是相间的;从每联中看,平仄是相反的,上联后句与下联前句平仄相同。 前者就是说“日”与“山”,“河”与“海”,“穷”与“里”,“上”与“层”,平仄要交错,不能相同。后者是说上联中前句“日”和“山”与后句“河”和“海”平仄正好相反,下联也是如此,而上联后句(诗的第二句)中的“河”和“海”与下联前句(诗的第三句)中的“穷”和“里”平仄则相同。 二、每句句末不能出现连续的三个平声。如 更上一层楼 | | | - - 正确 更上三层楼 | | ― ― ― 错误 轻舟已过万重山 - - | | | - - 正确 轻舟已过千重山 - - | | ― ― ― 错误 三、五言诗中的平起平收句(第二字为平,末字为平),七言诗中的仄起平收句(第二字为仄,末字为平)中第一、三或第一、三、五字中必须有一个平声,否则就是“孤平”。 如 黄河入海流 ― ― | | - 正确 大河入海流 | - | | - 错误 千里江陵一日还 - | - - | | - 正确 万里江陵一日还 | | - - | | - 正确 万里武昌一日还 | | | - | | - 错误。 2.古诗的格式在我们这个诗的国度,几千年来,诗歌一直是文学史的主流。 诗是怎么样产生的呢?原来在文学还没形成之前,我们的祖先为把生产斗争中的经验传授给别人或下一代,以便记忆、传播,就将其编成了顺口溜式的韵文。据闻一多先生考证.[诗]与[志]原是同一个字,[志]上从[士],下从[心],表示停止在心上,实际就是记忆。 文字产生以后,有了文学的帮助,不必再死记了,这时把一切文字的记载叫[志]。志就是诗。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歌的称谓又是怎样来的呢?诗和歌原不是一个东西,歌是人类的劳动同时产生的,它的产生远在文学形成之前,比诗早得多。 考察歌的产生,最初只在用感叹来表示情绪,如啊、兮、哦、唉等,这些字当时都读同一个音:"啊"。歌是形声字,由"可"得声。 在古代[歌]与[啊]是一个字,人们就在劳动中发出的[啊]叫作歌。因此歌的名字就这样沿用下来。 既然诗与歌不是一回事,后来为什么又把二者连在一起以[诗歌]并称呢?这只要弄清楚它们的关系就明白了。歌,最初只用简单的感叹字来表示情绪,在语言产生之扣,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逐步深化,情绪更加丰富,用几个感叹字表达远远不够用了。 于是在歌里加进实词,以满足需要。在文字产生之后,诗与歌的结合又进了一步,用文字书写的歌词出现。 这时,一支歌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音乐,二是歌词,音乐是抒情的,歌词即诗,是记事的。这就是说,诗配上音乐就是歌,不配音乐就是诗。 最初的诗都能配上音乐唱,歌就是诗,诗就是歌。关于诗与歌的结合,我国古籍中很早就有论述。 《毛诗序》:"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尚书》:"诗言志,歌永言"这便形象地指出了诗与歌的内在联系。由于这种情况,后来人们就把诗与歌并列,称为[诗歌],目前,诗歌已经成为诗的代名词了。 古诗词格式 唐诗格律:* 五言绝句[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 △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例词参考·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五言绝句首句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绝句首句以入韵为常见;五言绝句以 仄起为常见,七言绝句以平起为常见。晚唐以后,首 句用邻韵是容许的。) 说明:此五言绝句的另一式,第一句改为(仄)仄仄平平,其余不变。* 五言绝句 [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 ·例词参考· 听 筝 [唐]李端 鸣筝金粟桂,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是误拂弦。(注:五言绝句首句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绝句首句以入韵为常见;五言绝句 以仄起为常见,七言绝句以平起为常见。 晚唐以后,首句用邻韵是容许的。) 说明:此五言绝句的另一式,第一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其余不变。 * 七言绝句 [仄起式] *(仄)仄 平 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 △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 平仄仄平。 △ ·例词参考· 为女民兵题照 ** 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注:五言绝句首句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绝句首句以入韵为常见;五言绝句 以仄起为常见,七言绝句以平起为常见。晚唐以后,首句用邻韵是容许的。) 说明:此七言绝句的另一式,第一句改为(仄)仄(平)平平仄仄,其余不变。* 七言绝句[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平 平仄仄平。 [△] △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注:五言绝句首句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绝句首句以入韵为常见;五言绝句 以仄起为常见,七言绝句以平起为常见。 晚唐以后,首句用邻韵是容许的。) ·例词参考· 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说明:此七言绝句的另一式,第一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平仄,其余不变。 * 五言律诗 [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 △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字外加括号表示可平可仄。] ·例词参考· 春 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峰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说明:此五言律诗的另一式,首句改为(仄)仄仄平平,其余不变。* 五言律诗 [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 ·例词参考· 山居秋螟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青泉石是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说明:五言律诗的另一式,首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其余不变。 * 七言律诗 [仄起式] * [仄]仄 平 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 △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 平仄仄平。 △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 3.【关于古诗中的平仄语音是发展的,当我们诵读古诗词时,怎样区别古诗规则——平仄规则 平 仄 规 则 【简介】 没有平仄限制的诗不能称做近体诗或格律诗,平仄是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分 辨一首诗是古风还是近体诗,最主要的标志就是该诗是否区分平仄.我们对平仄的要求 可以不如古人那么严格,但不能完全丢弃. 【规则】 近体诗平仄组合的规律主要又三条: 1、同句交替: 以五言为例,凡第一个节奏用"平平",则第二个节奏必须用"仄仄",第三个节奏又 要用"平",反之,第一个节奏用"仄仄"第二个节奏必须用"平平",第三个节奏就要用"仄 ".七言诗则依此类推.是为组句规则. 2、上下句相对: 如出句为"平平仄仄平",对句就要为"仄仄平平仄",出句为"仄仄平平仄"对句就要 为"平平仄仄平",七言依此类推.是为组联规则. 3、上下联之间平仄要相"粘",即相同,是为组篇规则.何谓上下联? 近体诗中绝句只有四句,不存在上下联.律诗八句,每两句为一联,每诗四联.例如: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 仄仄平平仄, 城春草木深. 平平仄仄平. 感时花溅泪, 平平平仄仄, 恨别鸟惊心. 仄仄仄平平. 烽火连三月, 仄仄平平仄, 家书抵万金. 平平仄仄平. 白头搔更短, 平平平仄仄, 浑欲不胜簪. 仄仄仄平平. 第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颌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每联之 内,平仄相对,上下联之间,平仄相粘(即相同),这就是一首格律诗的平仄排列规则 .平白了这三个规则,一首诗的平仄格式就很容易推算出来了. 另外,如果你已经能分辨平仄,会发现上面所列的平仄格式与例子中的平仄不完全 符合,在仔细看看,原来粗体字的位置的平仄有所出入,如第三句"感时花溅泪",按规 则应为"平平平仄仄",但首字"感"是个仄声字,这不是没有依照格律吗?不是的,这里 涉及了近体诗的另一个重要规则: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实际就是说,每句诗的单数位置的字可以平仄不拘,双数位置的字就要严格使用了 .正如例子中所见,凡平仄"不拘"的字都出现在单数的位置.那么第五个字(七言的第 七个字)呢?由于近体诗只能押"平"声韵,故凡要押韵的位置(五言的第五字、七言的 第七字)只能用平声字,这是指偶数句而言,根据上下句要平仄相对的规则,奇数句( 第一三五七句)末字就要用仄声字. 近体诗另有一个可以变通的地方是第一句的末字,前面说过,首句可以押韵,也可 以不押,如果押韵的话,则首句末字也要使用"平"声字. 至此,近体诗的格律规则基本已经讲完,下面归纳出集中最常见的格式供大家创作 时参考. 传统标记平仄的方式很多,根据实践,我采用下面这种平仄标记法来标明每种格式 的平仄,这种方法在古籍中最常见,十分简洁易记. 标记方法:应该押韵的位置用"红色"表示. 【五绝】 五绝即五言绝句的简称,有四种常见格式. 1、仄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仄仄平平仄 黄河入海流. 平平仄仄平 欲穷千里目, 平平平仄仄 更上一层楼. 仄仄仄平平 所谓"仄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 "晚"字属仄声,末字"适"也是仄声,是为"仄起仄收".二、四句押韵.一般来说,五言 诗首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诗首句入韵为常见. 2、仄起平收(即首句仄起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塞下曲(卢纶) 林暗草惊风, 仄仄仄平平 将军夜引弓. 平平仄仄平 平明寻白羽, 平平平仄仄 没在石棱中. 仄仄仄平平 所谓"仄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 "暗"字属仄声,末字"风"是平声,是为"仄起平收".一、二、四句押韵. 3、平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夜宿山寺 (李白) 危楼高百尺, 平平平仄仄 手可摘星辰. 仄仄仄平平 不感高声语, 仄仄平平仄 恐惊天上人. 平平仄仄平 所谓"平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 "楼"字属平声,末字"尺"是仄声,是为"仄起仄收".二、四句押韵. 4、平起平收(即首句平起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听鼓(李商隐) 城头叠骨声, 平平平仄仄 城下暮江清. 仄仄仄平平 欲问渔阳掺, 仄仄平平仄 时无祢正平. 平平仄仄平 所谓"平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 "头"字属平声,末字"声"也是平声,是为"平起平收".一、二、四句押韵. 【七绝】 七绝即七言绝句的简称,有四种常见格式. 1、平起平收(即首句平起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早发白帝城(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 平平仄仄仄平平 千里江陵一日还.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两岸猿声啼不住, 仄仄平平平仄仄 轻舟已过万重山. 平平仄仄仄平平 所谓"平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 "辞"字属平声,末字"间"也是平声,是为"平起平收".一、二、四句押韵.一般来说, 五言诗首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诗首句入韵为常见. 2、平起仄收(即首句平起不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夜读范至能……(陆游) 公卿有党排宗泽, 平平仄仄平平仄 帷幄无。 4.读唐诗里面有什么古⑴除 夜 作 〔唐〕高 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 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 霜鬓明朝又一年。 ⑵归 家 〔唐〕杜 牧 稚子牵衣问, 归来何太迟? 共谁争岁月, 赢得鬓边丝? ⑶乡 思 [宋]李 觏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⑷京 师 得 家 书 〔明〕袁 凯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 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⑸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唐〕戴叔伦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⑹闻雁 [唐]韦应物 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⑺杂诗(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⑻题大庾岭北驿(宋之问) 阴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⑼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⑽月夜亿舍弟(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雁一秋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 ⑾送别(隋朝民歌) 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尺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⑿十五夜望月(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⒀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⒁示儿(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⒂渔家傲(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⒃一剪梅 舟过吴江(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潇潇。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⒄天净沙 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⒅狱中题壁(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⒆有感一章(谭嗣同) 世间万物抵春愁,今向苍冥一哭休。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转】。 5.李商隐诗看唐诗格律由李商隐的两首律绝回看掌握格律诗平仄的骨架法我在上月写的一篇小文《掌握诗律的小窍门》一文中,曾重点谈及诗律五项标准中的第五项,即平仄问题,总结了破解这个最令人头疼难题的小窍门。 其要义是,1、3、5忽略不计,只看2、4、6字,再加上每句的末字,从首句开始,依据“粘对”原理,搭建起全诗的骨架,谓之“骨架法”。具体的骨架是(以七绝为例): 先看具体句式: A式句:平平-仄仄-平平--仄 B式句:仄仄-平平-仄仄--平 C式句:平仄-仄平-平仄--仄 D式句:仄平-平仄-仄平--平 这是最基本的四种句式,以此为顺序,构成七绝的正规平仄格式——ABCD式。 正式的首句是不入韵的。七律就是把七绝格式重复一遍,即ABCD-ABCD式。 这是七律的正式,只不过七律还有个“对仗”的要求。 变式:两联顺序倒换,变成CDAB式。 这种变式构成的七律就是CDAB-CDAB式。 如果首句入韵,末字变成了“平”,解决的办法是,用末句来取代首句,则七绝的正式为DBCD,七律的正式就变化为DBCD-ABCD;而变式,七绝则为BDAB式,七律则为BDAB-CDAB式。 将七绝正式的ABCD格式中,每句均剔除附着在骨头上的筋肉1、3、5字以后,所剩的骨架就是: A式句:平-仄-平--仄 出句 B式句:仄-平-仄--平 对句 C式句:仄-平-仄--仄 粘句 D式句:平-仄-平--平 对句 这就是最基本的骨架,我们仍把它称为ABCD式,这是七绝骨架的正式。七律的骨架就是将七绝重复一遍,即ABCD-ABCD式。 变式的七绝骨架为:CDAB,即: C:仄-平-仄--仄 D:平-仄-平--平 A:平-仄-平--仄 B:仄-平-仄--平 变式的七律骨架,就是将变式七绝的骨架再重复一遍,即CDAB-CDAB式。 如果首句入韵,则七绝骨架的正式为DBCD,七律的骨架的正式就相应地变化为DBCD-ABCD;七绝的变式为BDAB式,七律的变式为BDAB-CDAB式。 概括地说就是:正式ABCD,变式CDAB;首句入韵,末句换首句。所有奥妙全在这里了。 现在,我们且以李商隐的两首诗来检验我的“骨架法”。 先看他的一首绝句:《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兖》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这是一首押“中东”韵的,首句入韵的绝句,各句的2、4、6、7字分别是: (1)坞-尘-槛--清, (2)思-递-重--城。 (3)阴-散-飞--晚, (4)得-荷-雨--声。 我们现在用普通话的语音来读,得到的平仄现状是: (1)仄-平-仄--平, (2)平-仄-平--平。 (3)平-仄-平--仄。 (4)平-平-仄--平。 分析的结果,这首七绝是首句入韵的变式。以首句入韵的变式骨架格式BDAB来对照,只有第(4)句的第2字的“得”不符,此处按格式应为“仄”,而现在读出的效果却是“平” 。 可是,我们如果考虑到李商隐所处的时空是距离今天已1200余年的远离北京的长安(西安),就不能不为这1/16的误差而发出赞叹了,况且,即使是现在,很多方言里动词的“得”还在发的上声,北京音的阳平在此处于少数地位。 我们再来看李商隐的一首七律 《无题》: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这是一首同样押“中东”韵的七律,各句的2、4、6、7字分别为: (1)夜-辰-夜--风, (2)楼-畔-堂--东。 (3)无-凤-飞--翼, (4)有-犀-点--通。 (5)座-钩-酒--暖, (6)曹-覆-灯--红。 (7)余-鼓-官--去, (8)马-台-转--蓬。 我们仍以普通话的语音来读,得到的平仄现状是: (1)仄-平-仄--平, (2)平-仄-平--平。 (3)平-仄-平--仄, (4)仄-平-仄--平。 (5)仄-平-仄--仄, (6)平-仄-平--平。 (7)平-仄-平--仄, (8)仄-平-仄--平。 分析的结果,这首七律是首句入韵的变式。 以首句入韵的变式骨架格式BDAB-CDAB来对照,竟与我们所分析出的结果完全吻合。这可是1200年的时空距离呀!看来,这种“骨架法”还是挺准确有效的。 我在上次的文章中也说过,掌握这种“骨架法”实际上是很容易的事,重复地说,其诀窍如下: 只记住两条—— (1)记住第一句的2、4、6字的平仄:正式——平仄平;变式——仄平仄。有了第一句,再分别按照“粘对”原理推出各句。 (2)记住第7字的平仄。单数句是“仄”,双数句是“平”。 这样,第7字就成了:“仄平-仄平-仄平-仄平”的样式,然后,首句入韵者,第一句末字改为“平”。 只有这么两条,平仄问题全在这了,就这么简单。 如果能静下心来,只需两分钟,平仄问题一切搞定,何乐而不为呢?何必还要费力来自我宽宥,为自己的慵懒辩解呢? 如果我们能牢固地掌握了这种方法,则心中有谱:自己写诗——循律而行,浑然天成;品评他人——搭眼看穿,标准清楚。 6.诗歌的格律和韵律有什么区别一般说来,格律要求的内容比韵律要多一些,韵律包含在格律之中.很多诗歌都是只讲韵律,不必讲究格律的.而格律只是适用于格律诗词,韵律则只适用于传统定义中的诗歌.但现代诗已经突破了格律和韵律的束缚.以下是百度百科关于格律和韵律的介绍,供您参考.详细内容,您可以自行搜索.韵律,指声韵和节律.指诗词中的平仄格式和押韵规则.引申为音响的节奏规律.《旧唐书·元稹传》:“思深语近,韵律调新,属对无差,而风情宛然.” 叶圣陶《游了三个湖》:“听湖波拍岸,挺单调,可是有韵律.”诗词的韵律,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平仄,由南北朝时期的沈约等首先提出,在盛唐以后的格律诗中得到广泛应用,主要是讲究平声和仄声的协调.二是对偶,在韵文特别是格律诗中,对对偶的工巧是要求比较严的,诗词中一般是句对,在赋和八股文中还有多句对和段对.三是押韵,指同韵的字在适当的地方(一般是停顿的地方),有规律地重复出现.这三个方面都来自于汉语语音的特点,就是单音节语素占优势,有声调.在诗词写作特别是格律诗写作时平仄、对偶和押韵运用的好,运用的自然,可以使诗作增强音乐感,呈现韵律美;运用的不好,用得过多过滥,就会给人以生拼硬凑之感,甚至以文害义,六朝到初唐的骈体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这是每一个诗词爱好者必须掌握的基本功.格律,指一系列中国古代诗歌独有的,在创作时的格式、音律等方面所应遵守的准则.中国古代近体诗、词在格律上要求严格,其他如古体诗、现代诗歌、欧化诗歌等没有确定的、严格的格律要求.诗词格律一般有四大要素:用韵、平仄、对仗、字数.其中律诗最为严格,必须满足全部要素.近体诗中的绝句以及词、散曲一般不需要对仗.古体诗相对最为宽松,一般只有不严格的用韵的概念.古风诗和格律诗的差别主要有三个地方:句法、用韵、平仄.句法:古体每句字数不定,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杂言(句子参差不齐)都有,每首的句数也不定,少则两句,多则几十、几百句.近体只有五言、七言两种,律诗规定为八句,绝句规定为四句,多于八句的为排律,也叫长律. 用韵:古体每首可用一个韵,也可以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韵,允许换韵;近体每首只能用一个韵,即使是长达数十句的排律也不能换韵.古体可以在偶数句押韵,也可以奇数句偶数句都押韵.近体只在偶数句押韵,除了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以平声收尾则押韵,以仄声收尾则不押韵.五言多不押,七言多押),其余的奇数句都不能押韵;古体可用平声韵,也可用仄声韵;近体要求只用平声韵.现代人写近体诗,当然完全可以用今韵.如果要按传统用《平水韵》,则不能不注意古、今音的不同,读古诗更是如此.这些不同,有时可以借助方言加以区分,但不一定可靠,只有多读多背了. 平仄:古、近体最大的区别,是古体不讲平仄,而近体讲究平仄.唐以后,古体也有讲究平仄,不过未成规律,可以不管.注:所有违背了格律禁忌的地方,都可以认为是出律,而不是仅仅违背韵律.违背韵律,当然更是明显的出律.对于格律诗来说,字数句数不符、失对、失粘、失韵、重韵、犯复、孤平、三连平等,都是出律.对于词来说,如果不按谱填词,所有离谱出格之处,都是出律.但出律的诗或词,并不妨碍它是一篇好现代诗或好文字.。 7.读古诗怎么压韵啊我手头这方面的资料比较多,无法全部给楼主(字数限制),这里把《诗学入门》先写下,其它的我上载到IASK,如有需要可以查阅。 十一期间无需积分。 共有《词韵简编》、《诗学入门》、《平仄诗廿八式格律表》、《浅说“绝.律平仄”》、《词的起源、名称、体制和常识》,其它的还有《漫谈对联》、《元曲简述基础篇》、《元曲简述中级篇》等,希望大家共同提高。 材料都在-电子书籍栏目 《诗学入门》 一、声调: 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的声调。 (一) 现代汉语的声调:分为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等四种。 1. 第一声:又名「阴平声」,读音都高而长,但不升不降。例如:生、天、干、飞………等等。 2. 第二声:又名「阳平声」,读音都低而长,也不升不降。例如:文、求、红、情………等等。 3. 第三声:又名「上声」,读音都上升而短。例如:可、武、海、以………等等。 4. 第四声:又名「去声」,读音都下降而短。例如:快、会、秀、看………等等。 (二) 古代汉语的声调:分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等四种。 1. 平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第一声」(阴平声)、「第二声」(阳平声),但有一部份的字在古代是入声字,例如:屋、竹、福、菊等等。 2. 上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第三声」,但有一部份的字在古代是入声字,例如:发、雪、曲。 3. 去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第四声」,但有一部份的字在古代是入声字,例如:月。 4. 入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已经不存在,分别并入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之中。入声字的读音短促,现在的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江西、广东、广西、山西、河南、陕西、甘肃等省的部份地区、四川南部等地的方言还保留入声字,因此如果无法分辨那一个字是入声字,可以用台语及客语发音,声调短促的就是入声字。 四川、贵州、云南、湖北等省的多数地区,湖南西部、广西北部地区,把入声字读为第二声(阳平)。 二、平仄声调: 字的四种声调又可分为平声、仄声二种,第一声(阴平)和第二声(阳平),通称「平声」。 第三声(上声)、第四声(去声)和旧读入声字,通称「仄声」。 三、押韵: 在诗词中特定位置的字要用同一韵目的字,使诗词读起来更具有声音的美感,叫做押韵。 例如:王翰的〈凉州曲〉:「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这一首诗押「灰」韵,所以这首诗一、二、四句句尾必须押韵的位置的字「杯」、「催」、「回」,都必须用「灰」韵的字。 四、韵脚: 押韵的字都在句子的末尾,所以叫做「韵脚」。 五、韵部: 同韵的字归成的类别,称韵部,如《广韵》分为二百零六部,《平水韵》分为一百零六部。 六、韵目: 韵书各韵部的标目,叫做韵目。 韵书归并同韵的字为一部,每一部以其中一个字或二个字为代表,这个代表的字叫做「韵目」例如:刘渊《平水韵》将诗韵分为一百零六韵,有东、冬、江、支………等等,东韵有东、铜、同、钟、公、冲………等字,以「东」为首,「东」便是韵目。韵目表(《佩文诗韵》)如下: 上平声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东 冬 江 支 微 鱼 虞 齐 佳 灰 真 文 元 寒 删 下平声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先 萧 肴 豪 歌 麻 阳 庚 青 蒸 尤 侵 覃 盐 咸 上声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董 肿 讲 纸 尾 语 麌 荠 蟹 贿 轸 吻 阮 旱 潸 铣 筱 巧 皓 哿 马 养 梗 迥 有 寝 感 琰 豏 去声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送 宋 绛 寘 未 御 遇 霁 泰 卦 队 震 问 愿 翰 谏 霰 啸 效 号 个 禡 漾 敬 径 宥 沁 勘 艳 陷 入声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屋 沃 觉 质 物 月 曷 黠 屑 药 陌 锡 职 缉 合 叶 洽 七、韵字: 每一个韵目内所含的字称为韵字。 八、入韵: 作诗时在规定要押韵的地方用韵,叫做「入韵」。 九、借韵: 在五七言绝句与律诗的第一句借用旁韵,叫做「借韵」。 十、出韵: 在五七言近体诗或唐宋古体诗中,以邻韵字互押,叫做「出韵」。近体诗除了首句可以借韵外,不允许出韵,必须一韵到底,否则称为「诗病」或「落韵」。 十一、邻韵: 或称旁韵。古代韵书按韵的远近编次,其相邻者谓之「邻韵」。 附注 歌、麻、蒸、尤、侵无邻韵 哿、马、有、寝无邻韵 个、禡、宥、沁无邻韵 职、缉无邻韵 十二、宽韵: 字数多而比较容易选用的韵目叫做「宽韵」,例如:支、真、先、阳、庚、尤、东、虞等韵目之下都有三、四百个字。 十三、窄韵: 字数少而比较难选用的韵目叫做「窄韵」,例如:微、文、删、青、蒸、覃、盐、侵、冬等韵目之下字数较少。 十四、险韵: 字数少且字都较冷僻的韵目,例如:江、佳、肴、咸等。 十五、黏对: 「黏」与「对」合称。 「对」指近体诗同一联中出句与对句的第二字平仄必须相反。「黏」广义指一首诗的平仄皆合格律,狭义指近体诗的上一联对句与下一联出句的第二字平仄相同。 十六、失对: 指近体诗同一联中出句与对句的第二字平仄必须相同,称为「失对」,因为近体诗同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