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我还是不会直把杭州作汴州。 《题临安邸》 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作者:林升,生卒年不详,字梦屏,今浙江平阳人。 这是一首写在临安城一家旅店墙壁上的诗。 公元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这首诗就是针对这种黑暗现实而作的,它倾吐了郁结在广大人民心头的义愤,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 2.作文《原来,唐诗/宋词并不遥远》700字左右与生命相遇 ——读苏轼《东栏梨花》 作者:陈楚周 一首诗的优劣,并不取决于该诗篇幅的长短!苏轼诗《东栏梨花》: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短短二十八个字,却成就了千古名篇!究其原因,还是在于作者在下笔之前灵魂已有着深深的触动,换一种说法,即苏子之生命与整个大自然之生命不期而遇。 东栏一株梨花仅仅是大自然中的一个小小个体,苏子望梨花而有感,也仅仅是一刹的触动;但这两者又不仅仅是孤立的个体和表层的、肤浅的一时感觉。“梨花淡白”“柳色深青”“柳絮纷飞”让人们看到的是一幅春已深的景象,“花满城”更是一语道出整个大自然的消息。 春深意味着春去,极盛意味着衰败,因此,传统文人对春有着深深的眷恋和嗟叹。惜春之吟多矣,不乏佳作,自然也不乏劣作。苏子惜春,以“人生”与“春深”碰撞,有着深深的生命之体悟——人生如白驹过隙,稍纵即逝! 问题是:作者对于生命为什么有这样的体悟,这种体悟的内涵到底是什么。 苏轼诗文的评论者好以“贬谪”(或“外放”),即“官场失意,仕途多舛”来诠释苏轼诗文中流露的伤感、惆怅。苏轼于“乌台诗案”发生前的外放是否有官场失意之感?笔者认为:回答是肯定的。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有“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句,该句引用汉文帝派冯唐持节到云中重新起用魏尚为云中郡守这个典故寄寓自己希望早日再次得到朝廷重用的心情,换成大白话,即“朝廷什么时候派使者来宣布对我的再次重用呢?”,在苏轼身上,官场的失意之感由此可见一斑。《东栏梨花》一诗创作于苏轼外放徐州期间,正值他离任密州不久,而此时他已年逾不惑,自称“老夫”,自然对自己的仕途、人生有着隐隐的担忧,从而感叹时不我待,人生其短。 而实际上,仅仅以“官场失意,仕途多舛”来诠释苏轼的感伤、惆怅,乃至诠释他对生命的体悟,那是很危险的,很偏狭、浅薄的——它容易让人误以为苏轼是个一心慕求高位的“禄蠹”。宋神宗朝三位文坛奇才——王安石、司马光、苏轼——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于官位不太用心,于功业特别在意”。王安石早年于地方任上政绩颇丰,名声大震,却多次拒绝上级提拔;司马光于王安石为相期间自请外放,把主要精力都用在了编撰《资治通鉴》上;苏轼和司马光一样强烈反对新法,最终也自请外放,先后到过杭、密、徐、湖等州任职。苏轼在地方任上每到一处都造福一方,不见得有非到中央任职才能实现其抱负的想法。他在杭州兴修水利;在密州捕煌抗旱,缉拿群盗;在徐州抗洪救灾并未有屈才之怨,消极之举。可见,苏轼为官志在功业,不在职位。 年逾不惑,而功业未成,自有来自生命价值方面的隐忧,而最直接、最容易挑拨那根生命价值之弦的便是“时光”。 苏子目睹东栏一株梨花,为《东栏梨花》诗一首,该诗却有那么大的感染力、震撼力,实在是因为苏子以生命写诗,一刹那的触动以整个人生为依托;而梨花也不仅仅是单纯的个体,她以整个春天、整个大自然为背景,是整个大背景的显现。 苏子目睹东栏一株梨花,猝然与他的生命相遇! 3.随便找首唐诗(不要太长)赏析一下游子吟 作者: 孟 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注解】: 1、游子:出门远游的人。吟,说。 2、意恐:担心。 3、寸草:小草,比喻游子。 4、三春晖:喻指慈母之恩。三春:春季的三个月。 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和煦的阳光。 5、归:回来,回家。 【译文】: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担心孩子一走很晚才会回来。 谁能说儿子像小草的那点孝心,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作者】: 孟郊 (751~814) 唐代诗人。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人。 早年生活贫困,曾漫游湖北、湖南、广西等地,屡试不第。46岁始登进士第,贞元十七年(801)始作溧阳尉。 元和初年河南尹郑余庆奏为河南水陆转运从事,试协律郎,定居洛阳。64岁时贫病而死。 孟郊一生潦倒,仕途失意,他性格孤直,不肯逐于流俗。他在《赠郑大了鲂》中写道:“天地人胸臆,吁嗟生风雷。 文章得其微,物象由我裁。”充分表现出他的创作思想。 他的诗以五言古体见长,不蹈袭陈言,不滥用典故辞藻,擅长白描手法而又不显浅薄平庸,一扫大历以来的靡弱诗风。其代表作如反映时代现实的《征妇怨》、《感怀》、《伤春》等;表现人民疾苦的《织妇辞》、《寒地百姓吟》等;表现人伦之情、骨肉之爱的《游子吟》、《杏殇》等;描绘自然景色的《与王十二员外涯游枋口柳溪》、《石淙》等。 虽然角度不同,却都思深意远,造语新奇,体现了孟郊诗的特色。历代诗坛对孟郊的作品褒贬不一。 孟诗多苦语,他和贾岛都以苦吟著称,苏轼称他们为“郊寒岛瘦”,因此后世论者把他们称为苦吟诗人的代表。孟郊诗为“元和体”一种,唐人李肇《唐国史补》有“学矫激于孟郊”说。 宋代江西诗派瘦硬生新的风格,也受其影响。宋人宋敏求编录《孟东野诗集》,10卷,存诗511首,有《四部丛刊》、《四部备要》本。 195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刊印华忱之校订《孟东野诗集》,末附孟郊年谱、遗事辑录。【评析】: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 诗中亲切真淳地吟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 诗的开头两句,所写的人是母与子,所写的物是线与衣,然而却点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 中间两句集中写慈母的动作和意态,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情。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爱的纯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 最后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炽烈的情怀,对于春日般的母爱,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 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孟郊一生窘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 诗人自然不把这样的小官放在心上,仍然放情於山水吟咏,公务则有所废弛,县令就只给他半俸。本篇题下作者自注:“迎母溧上作”,当是他居官溧阳时的作品。 诗中亲切而真淳地吟颂了一种普通而伟大的人性美——母爱,因而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 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 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实际上是两个词组,而不是两个句子,这样写就从人到物,突出了两件最普通的东西,写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紧接两句写出人的动作和意态,把笔墨集中在慈母上。 行前的此时此刻,老母一针一线,针针线线都是这样的细密,是怕儿子迟迟难归,故而要把衣衫缝制得更为结实一点儿罢。其实,老人的内心何尝不是切盼儿子早些平安归来呢!慈母的一片深笃之情,正是在日常生活中最细微的地方流露出来。 朴素自然,亲切感人。这里既没有言语,也没有眼泪,然而一片爱的纯情从这普通常见的场景中充溢而出,拨动了每一个读者的心弦,催人泪下,唤起普天下儿女们亲切的联想和深挚的忆念。 最后两句,以当事者的直觉,翻出进一层的深意:“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谁言”有些刊本作“谁知”和“谁将”,其实按诗意还是作“谁言”好。 诗人出以反问,意味尤为深长。这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通俗形象的比兴,加以悬绝的对比,寄托了赤子炽烈的情意:对于春天阳光般厚博的母爱,区区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 真有“欲报之德,昊天罔极”之意,感情是那样淳厚真挚。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诗人饱尝世态炎凉,穷愁终身,故愈觉亲情之可贵。 “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读孟郊诗》)。这首诗,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中正见其诗味的浓郁醇美。 我晕死。 你== 韩碑 李商隐 元和天子神武姿,彼何人哉轩与羲。 誓将上雪列圣耻,坐法宫中朝四夷。 淮西有贼五十载,封狼生[豸区][豸区]生。 4.像唐诗一样生活怎么样唐诗,作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颗光辉灿烂的明珠,之于我们国人基本没有不熟悉的,从儿时到成年无一不接触到,从教科书到辞书以及其他各类书籍都无一不有,是故便也有了“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说法,但唐诗的魅力却又不仅仅只限于吟诵时的琅琅上口和平仄对仗的音律美,更有在其之外的另一道我们所并不常见的美丽风景之味。 学者冉云飞先生曾经在十年前出版了一本名为《像唐诗一样生活》的书,然后在十年后的今天它又重新再版了,对于曾经的错过已经错过,但今天我们没有理由再与之失之交臂,也许并不是因为书里的唐诗有什么不同,而是作者在同样的唐诗里翻出的新意和别解足够让人耳目一新,也正如此书的副题——“中国人心灵栖息的诗意追求”一样让人不自觉地向往。 《像唐诗一样生活》沿袭了清人蘅塘退士选本的顺序,从朝代、人物入手,以反读、放胆之法,选择另辟蹊径而展现其人其诗的生动立体之处,也从生活情趣和美好处立意去寻找我们心灵深处想要找寻的精神之源。 全书共选择了一百零一首诗作进行品读和阐释,更分别为每位作者书写了小评传,这样一个将诗作和诗人相结合的全面的整体风格犹如以画谱的形式跃然纸上,也给了读者一个清晰明了的全景呈现模式。另外,此书每一篇都有一个独立而贴切的小题目,诸如“纸上杀敌逞豪语”“从来倒霉是人民”更是直接展示了作者个人的思想性格的一面,而“伤感的春天,盗用我的内心”“像妖精一样可爱的酒会”却是表现了作者生活中情趣的一面,如果说“文如其人,人如其文”的话,那么《像唐诗一样生活》和冉云飞先生本人绝对是再也适用和匹配不过的了。 《像唐诗一样生活》是一本不同于别的唐诗题裁的书,其不同也在于作者选诗的原则——“一是热爱生活与美,有一种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二是富于情趣,懂得在向死而生的世界里,情趣是活着的安慰,是清除无聊之‘杀虫剂’;三是敦睦情感,懂得给你爱的人以自由;四是做人有底线,知道人是有局限的动物而有所敬畏,并深味宽容而非纵容的真谛;五是有清明的理性和不被误导的理智,不做未经思考而被他人当作思想跑马场的乌合之众”,所以这本书不同于教科书的工具化,也不同于辞书的庞多芜杂,而是用一种发现美的眼光去客观理性的选择这些传承了几千年的诗意文字,让我们在读诗的同时去享受和感悟文字的诗意之美。对于唐诗,它的无穷尽的魅力是无止境的,它包罗了自然风物、人文社会等多个方面,它用尽了当时已有的各种诗歌体裁去展现唐代的生活,无论塞北无论江南,无论城郭无论乡野,无论繁华无论贫穷,无论战争无论和平,但不管是哪一种形式哪一种题材,却都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一种专属于唐诗的意境和韵味,也从中反映出了社会生活中人不同的旨趣,并体会到了人生各种不同的况味。 唐诗的选本在现存的书籍中,真可谓繁复芜多而难以辨别,虽大多以《全唐诗》为参照范例,但却是各有所同也各有所异,其注释赏析的脚本也各有差别,是故从尊重唐诗本身的角度讲,《唐诗鉴赏》这类辞书风格的选本无疑是相对比较好的,然而《像唐诗一样生活》却是与他们都不一样的。如果说《唐诗鉴赏》是正史的路数,那么《像唐诗一样生活》就是剑走偏门的野史的路数,然而后者所选的诗作在反映社会生活以及作者个人情感方面却更真实更丰富,从中我们也能看到一个个活生生的场景和一个个立体而鲜活的诗人。 在唐诗里,无论诗作还是诗人都无一不与社会真实而切切相关,从来都不只是一味的倾向于一面,或花天酒地或忧国忧民,或晦涩难懂或平和晓畅,因为他们有着鲜活而富有生气的诗作,他们都是兼具七情六欲的性情中人,所以才便有了“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里豪气潇洒的李白和“王公大人借颜色,金章紫绶来相趋”“当时笑我微贱者,却来请谒为**”中市俗可爱的李白;也有了“穷年忧黎元”里忧国忧民的杜甫和“应须美酒送生涯”里充满情趣的杜甫;还有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比曾相识”里体恤民情疾苦的白居易和“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里富有生活情调的白居易;更有了风流韵事传天下的元稹的千古悼念亡妻之作……这些是真实的唐诗,更是在唐诗背后真实的诗人,他们和他们的作品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示了一个丰富而生动的唐代社会现实生活场景,所以唐诗并不仅仅是单纯的诗作,更是一个犹如《清明上河图》般的历史画卷。 在社会发展变幻的今天,在这个充满浮躁和谎言的当下,我们的心灵早已无处安放,我们需要一个心灵栖息的地方,但现实里没有梦里的桃花源,也没有理想的乌托邦,幸而还有这且美且好的唐诗聊以慰藉。 也许今天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走进唐诗,而更多的是要理解和领悟唐诗给予现实生活的指引和内涵。 2013.8.7于成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