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淡定,坦然的名句古诗词,急求《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宋代: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译文: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何妨放开喉咙吟唱从容而行。竹杖和草鞋轻捷得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的?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春风微凉吹醒我的酒意,微微有些冷,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 扩展资料: 1、写作背景: 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2、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长子。公元1057年(嘉祐二年)进士。累除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曾通判杭州,知密州、徐州、湖州、颖州等。公元1080年(元丰三年)以谤新法贬谪黄州。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宋徽宗立,赦还。卒于常州。追谥文忠。 博学多才,善文,工诗词,书画俱佳。于词“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题材丰富,意境开阔,突破晚唐五代和宋初以来“词为艳科”的传统樊篱,以诗为词,开创豪放清旷一派,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有《东坡七集》《东坡词》等。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2.形容坦然的古诗词和枕上吟朝代:宋 作者:赵希逢 梦回客枕觉衾寒,展转忧思不一端。 相逢一醉谁能辞,纷纷尘谈霏屑玉。主人名阁意寓言,不饮俗客只饮仙。 眼前具足吞云梦,梦象豁达无颇偏。一时价高洛阳纸,迭唱更酬萃朱紫。 好风吹月入酒卮,志气飘逸神爽飞。悠然清兴正未艾,晨光峰头忽熹微。 酬张少府 王维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群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青溪 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 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 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 3.关于坦然的诗句和枕上吟朝代:宋 作者:赵希逢 梦回客枕觉衾寒,展转忧思不一端。相逢一醉谁能辞,纷纷尘谈霏屑玉。主人名阁意寓言,不饮俗客只饮仙。眼前具足吞云梦,梦象豁达无颇偏。 一时价高洛阳纸,迭唱更酬萃朱紫。好风吹月入酒卮,志气飘逸神爽飞。悠然清兴正未艾,晨光峰头忽熹微。 酬张少府 王维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群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青溪 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 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 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 4.找一些关于看淡人世间一切的诗词我是专门研究过的,古代看淡政治 的两位代表人物和代表作供你参阅: 1、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杜牧 遣怀) 2、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 明代暂遗贤,如何向? 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 何须论得丧? 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 幸有意中人,堪寻访。 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 青春都一晌。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柳永 鹤冲天) 5.关于淡定,坦然的名句古诗词,急求《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宋代: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译文: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 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何妨放开喉咙吟唱从容而行。 竹杖和草鞋轻捷得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的?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春风微凉吹醒我的酒意,微微有些冷,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 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 扩展资料: 1、写作背景: 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2、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长子。 公元1057年(嘉祐二年)进士。累除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 曾通判杭州,知密州、徐州、湖州、颖州等。公元1080年(元丰三年)以谤新法贬谪黄州。 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宋徽宗立,赦还。 卒于常州。追谥文忠。 博学多才,善文,工诗词,书画俱佳。于词“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题材丰富,意境开阔,突破晚唐五代和宋初以来“词为艳科”的传统樊篱,以诗为词,开创豪放清旷一派,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 有《东坡七集》《东坡词》等。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