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杂言古诗词

1.什么样的诗称为杂言诗

杂言诗是古体诗的一种,诗句字数长短间杂,没有固定标准,最短的仅 有一个字,长者可达十字以上,因此得名。

其中以三、四。五、七字相间者 最为常见。

杂言诗的特点是形式较为自由,便于不受拘束地表达思想感情。 杂言诗最早出自两汉乐府歌辞。

如汉乐府“相和歌辞”和 “铙歌十八曲”中 的《东门行》、《妇病行》、《孤儿行》等都是杂言诗的典范。后世文人根 据乐府古题作出的诗歌,以及长篇歌行体,一般都是采用杂言体的形式。

李白的(襄阳歌》、《江夏行》,社甫的《兵车行》等。

2.杂言体诗歌是什么定义

杂言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体裁之一,属于古体诗的一种。

诗句字数不整齐的古诗,称为“杂言古诗”。古人提及杂言,有的称之为“参差语”,如谢榛《四溟诗话》;较多的称之为“乐府长短句”,如李东阳《麓堂诗话》,胡应麟《诗薮》,叶矫然《龙性堂诗话初集》等;有的称“长短句”,如叶矫然《龙性堂诗话初集》,沈德潜《说诗晬语》,朱庭珍《筱园诗话》,刘熙载《诗概》等;还有的将“长短句”和“七言”、“七古”和“歌行”联系在一起,把长短句看成是七言古诗中的一类,或把七言和长短句不用古题者,都称为歌行,如钱木庵《唐音审体》,沈德潜《说诗晬语》,冒春荣《葚原说诗》,朱庭珍《筱园诗话》,王渔洋《带经堂诗话》等;也有称“杂言”者,如乔亿《剑溪说诗》,陈余山《竹林答问》,冒春荣《葚原说诗》等。

3.【古诗体的辨别,急

在文学史上,一般提到旧诗,都把它分为两种体裁,即"古体诗"和"近体诗". 这所谓古体诗和近体诗,并不完全是以时代而划分的,那只是一种体裁的叫法.大家不 要在字义上引起误会.至于新诗,即白话文的自由诗,不在旧诗之列,也不要误会它是 近体诗. 所谓近体诗(又称近体诗,那是古人的叫法),这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它们由齐、梁时代的"新体诗"开始由不大讲究规律的诗格,转入极度讲究的了.诗人沈约在这一方 面,建立了一套音的理论,首先就奠定了律诗的基础.初时只限于五言,七言是由唐代 人所创造的. 律诗和绝句是近体诗的两大部分.如果明了律诗的格律,绝句也可以了然;因为绝句是 随着律诗而来的. 律诗的格律也分五言、七言,是一种每首八句的诗体.它们由一定的平仄和对偶,有和 谐的音节,有整齐的章句.作者不能自由地逾越其范围和限制. 所谓平仄,就是每一个字,都有平、上、去、入四声之分.不属于平声的,就是仄声. 关于这,我们下面再作详谈.律诗、绝句每一句都受固定的平仄的限制. 所谓对偶,就是律诗中间四句,必须再字面上成为排偶一对对子,相对成为两联.首尾 四句不排.三、四两句,称为"前联"或"颔联";五、六句,称为"后联"或"颈联".这些对 句,好比门的双扉,车的两轮,凡是虚字和实字,均须铢两悉称.有意对、事对、正对? 反对、方法很多,这里不妨先举白居易一首题为《草》的五言律诗来看看: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从这首诗不难看出,第三、四句是一幅对子;第五、六句又是一幅对子.但开头和结尾 两句都不用对仗. 至于平仄呢?下面我们先来弄清"四声",再谈律诗、绝句怎样运用这些平仄. 四声和平仄 我们已经说过,写旧诗,特别是格律严谨的律诗、绝句,必须遵守固有的平仄限定. 什么叫做平仄呢?对声韵有点常识的,当然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但完全没有留意过这一 方面的话,那就大有说明一下的必要了.所谓平、仄,那就是每一个字的平声和仄声. 怎样才叫平声,又怎样才叫仄声呢?原来中国自东晋以后,人们做诗作文,都非常讲究 声调.齐朝的周颙和梁朝的沈约,都在这一方面著有专书,把每一个字的声调,调为 平、上、去、入四声. 举一个例子来说,"方"为平声;"袄"为上声;"放"为去声;"霍"为入声. 除平声之外,上、去、入三声,都属仄声.但要知道,平声本身也有"阴平"和"阳平"之 分.如:"方"为阴平,"房"为阳平.至于上、去、入三声,却是没有阴阳之分的. 说得更明白一点,那就是所有的字的音调,都有阴平、阳平、上、去、入(简称阴、阳、上、去、入)之分;每一个字,要不属于平声,便属于仄声(即上、去、入).比如:“阴”字,本身就是阴平;“阳”字是阳平,“上”字是上声;“去”字是去声;“入”字是入声.如果把这四声调熟,那么,是很人容易就能辨别出每一个字是属平属仄的.这里不妨再举几个例,以便对这方面陌生的读者,可以藉此将四声调熟一些,请看下面: 因(阴)、忍(上)、印(去)、一(入); 人(阳)、忍(上)、印(去)、日(入); 金(平)、敢(上)、禁(去)、急(入). 把四声调熟,分出那一字是平声,那一字是仄声,这样,我们才可以谈这些平仄再旧诗中是如何被安排的. 五言律诗的平仄 律诗,是旧诗“近体诗”中一种最流行的形式.所谓“律”,是含有规律的意思的.这些规律,包括平仄的限定,字句的长短,对偶的工整,等等.现在,先说平仄. 律诗在字句上,一般有五言、七言两种.如写五言,平仄如下: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这些平仄,共八句.一般学做旧诗的人,都先要把它念熟.但这并不困难.这里不妨提供一些记忆它的窍诀.第一,这八句中,事实上是两组.开头的四句,自成一组;后边四句,只是重复一次吧了,所以,只要记四句便够了.第二,每一组起句如果是“平”起的话,第四句也一定是用“平”头来收.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平起”“平收”.第三,每一组如果是“平起平收”的话,二、三两句,一定是仄声开始的.第四,正常的平仄定式,每组除第三句,其余三句最末一字一定是平声.(但是,上列一式,却有变体.因为第一句如不押韵,可以用“平平平仄仄”来起的,那么,这就恰恰是每四句成为一组了. 上列的一种,是用平声起头的格式;但另有一种是用仄起的,其定式如下.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上式如果句首不押韵,也可用“仄仄平平仄”来开始的. 五言律诗的平仄格式,就只有这两种,加上首句的变化,成为四式.但是,当你熟读了第一种之后,知道第二种是变式,也就迎刃而解了.因为念起来,都市差不多的. 至于这些平仄,怎样和诗句配合呢? 现在举一个例子来参看一下.这是李白的《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为了方便讨论,我们不妨把这首诗所用的平仄格式再抄一次,。

4.杂言体诗歌是什么定义

杂言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体裁之一,属于古体诗的一种。

诗句字数不整齐的古诗,称为“杂言古诗”。古人提及杂言,有的称之为“参差语”,如谢榛《四溟诗话》;较多的称之为“乐府长短句”,如李东阳《麓堂诗话》,胡应麟《诗薮》,叶矫然《龙性堂诗话初集》等;有的称“长短句”,如叶矫然《龙性堂诗话初集》,沈德潜《说诗晬语》,朱庭珍《筱园诗话》,刘熙载《诗概》等;还有的将“长短句”和“七言”、“七古”和“歌行”联系在一起,把长短句看成是七言古诗中的一类,或把七言和长短句不用古题者,都称为歌行,如钱木庵《唐音审体》,沈德潜《说诗晬语》,冒春荣《葚原说诗》,朱庭珍《筱园诗话》,王渔洋《带经堂诗话》等;也有称“杂言”者,如乔亿《剑溪说诗》,陈余山《竹林答问》,冒春荣《葚原说诗》等。

5.古体诗中的杂言诗是什么

杂言诗是古体诗所独有的。

诗句长短不齐,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般为三、四、五、七言相杂,而以七言为主,故习惯上归入七古一类。《诗经》和汉乐府民歌中杂言诗较多。

汉魏以来乐府诗配合音乐,有歌、行、曲、辞等。唐人乐府诗多不合乐。

唐宋时代的杂言诗形式多种多样:有七言中杂五言的,如李白的《行路难》;有七言中杂三言的,如张耒(屈)的《牧牛儿》;有七言中杂三、五言的,如李白的《将进酒》;有七言中杂二、三、四五言至十言以上的,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有以四、六、八言为主杂以五、七言的,如李白的《蜀道难》。

6.杂言体诗歌是什么定义

通指古典诗歌正式体类以外的各种各样的诗体.这些诗多把字形、句法、声律和押韵加以特殊变化,成为独出心裁的奇异之作,一般带有文字游戏性质.明代徐师曾《文体明辨》说:“按诗有杂体:一曰拗体,二曰蜂腰体,三曰断弦体,四曰隔句体,五曰偷春体,六曰首尾吟体,七曰盘中体,八曰回文体,九曰仄句体,十曰叠字体,十一曰句用字体,十二曰藁砧体,十三曰两头纤纤体,十四曰三妇艳体,十五曰五杂俎体,十六曰五仄体,十七曰四声体,十八曰双声叠韵体,十九曰问答体,皆诗之变体也.”实际上可以归为杂体诗类的远不止上述这些.诸如藏头诗,神智体,辘轳体等等.杂体诗多为汉魏六朝时文人所创制,虽表现出一定的巧思和驾驭文字的能力,但“终非诗体之正”(明代吴讷《文章辨体序说》),一般不能列为正规的文学作品.。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